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盛家帶,在蘇州所有的街巷地名裡,可能是唯一一個以“帶”字結尾的。的確,與其說它是一條巷子或者街道,不如說它是系在蘇州古城腰上的一條玉帶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它低調地在蘇州大學老校門的旁邊作為靜謐生活的典型地段,即便姑蘇江南風味濃郁的老街們開始人聲鼎沸,逐漸有了商業的氣息,盛家帶卻依然是盛家帶。這條老街仍舊清秀文靜。

它有小橋流水,卻是不刻意的風情,頗有些藏在深閨不為人知的味道。而這位大家閨秀,舉止大方自然,溫婉隨和。十梓街、十全街,兩條繁華的街道,而盛家帶橫向連接它們,卻在車水馬龍之間,營造了一段世外桃源的小天地。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走過它的人都知道,這條看似筆直的街道,卻是非橫非直,呈一弧狀,如衣帶飄拂,頗具美感。如今依然保留著河街並行的格局、面水而築的民宅。

盛家帶的景觀屬於當代江南水鄉的簡潔清爽,路邊的綠樹與花草交相掩映,讓本來就狹窄的巷子顯得更加鬱鬱蔥蔥。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盛家帶全長四百五十餘米,名字的來歷很簡單——明代時曾住著一戶盛姓的大族,門前的路依著小河流勢蜿蜒如帶,故而得名。這裡舊時大戶人家頗多,因而祠堂大宅鱗次櫛比,袁家祠堂、徐家祠堂、清末汪文婉貞潔坊、乾隆年間題款的控保建築3座、道光年間題款的控保建築2座……古韻深深,森嚴端莊,簡直是一個微縮的歷史走廊。

在河的兩岸逛逛,要走很遠,才看到一個同樣悠然閒逛的路人或者從老式平房中走出的居民。

中間這條碧綠的小河兩岸,有依依楊柳,也有各式的繁花,而石頭拱橋被掩映在其中。幾座小橋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忠信橋。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古時,往來旅人和商賈常常在此停泊,或接到家中來信,或彼此交易。而橋的一頭,則是小巧的仁義亭,依水而造,與垂柳相伴,中間一塊太湖石,刻有“仁義”二字

,走過感覺滿腔的正能量。一片景緻便如此無聲無息地“匿藏”於鬧市之中。

最讓人感到神奇的是,忠信橋邊有塊石碑,除了刻著橋的名字外,還有一行小字讓人側目:

一七九六年重建。重建的年份都如此悠久,歷史對於蘇州來說真是太尋常了吧。不過據人考證這時間怕是弄錯了,民國《吳縣誌》的記載忠信橋是清同治年間重建,而另一本《老橋志》的記載也不一樣。看來這座橋的年紀也是個不小的謎團。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連通著十梓街與十全街的盛家帶,在八十年代自發形成了為涉外旅遊服務的一批店鋪,經營傳統工藝品、酒吧茶樓,河對面就是蘇州大學老校區的校園,可以望見蘇大標誌性的鐘樓

說到鐘樓,其實蘇州有兩座比較有名的,恰好都在蘇大本部的校區裡。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先說說蘇大正門可見的這棟,是典型的三層西式建築,最初叫做林堂,是為紀念東吳大學(蘇州大學前身)首任董事長林樂知而得名的,完工100多年前。最引人注目的當然是方形鐘樓,四面均安有錶盤式時鐘,整點時按點數報時,是無數蘇大學子對於母校記憶最深刻的一幅畫面。

不過在老蘇州的眼裡,鐘樓其實另有其樓。就在蘇大隔壁,相門附近有一個老小區叫做鐘樓新村,是蘇州最早的新村,而這裡的鐘樓,指的是蘇大里另外一座被稱為方塔的建築,它還有更古老的名字,文星閣。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這棟蘇州城內罕見的胖胖的閣樓最早始建於明代,我們只在定慧寺巷附近雙塔東北曾有古代的學校縣學,後來蘇州人認為雙塔東南應有一座“閣”,使塔、縣學、閣交相映輝,蘇州才會出更多的文人和名人,所以才有了這座“文星閣”。

在清代這裡一度成為儒文士講學會文的勝地,太平天國佔領蘇州後還曾被當做軍事瞭望塔,最後不幸毀於戰火,如今我們看到的文星閣是同治年間重建的。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一位規劃專家曾說,城市與其反映的文化,如影隨形,不可分割。城市規劃、建設的過程,就是塑造城市精神形象的過程,是整合地方靈氣、人文精神的過程。

離開喧囂的城市,讓我們踏上盛家帶的石板路,去體會它帶給我們安詳寧靜的古韻,願這份古樸雅緻能在現代高樓林立的城市中得以永久保留。


盛家帶,蘇州大學老校門旁低調的微縮歷史走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