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對待有邊緣性障礙心理的人?

徐元一


先說邊緣性人格障礙的症狀:

有小夥伴說:“經常遇到這種人,舉幾個栗子。

她給人三塊糖,人家覺得來日方長一塊一塊還,她就把怨恨誇大,仇視,攻擊,原因是對方沒有把那三塊糖一起還回來

她把某個人當朋友,某個人沒把她當朋友,或者對她感情程度低,她便怨恨,敵視,甚至攻擊

一時沒讓他順心,沒有顧及到她,因為某某情況導致讓她不順,一時冷落了她,她就攻擊指責仇視。

我發現這種人還有個共同點,看一個人入眼了,友好的接觸了兩天,便當作朋友了。掏心掏肺的,然後沒有得到相同的回饋,就立刻翻臉,敵視攻擊。佔有慾和掌控欲也很強,這種人是什麼心理”


答:

1 從上述症狀來看,這個需要的是“融合”的感覺,就是“我不說,你應該懂我的需要”。這樣的人沒有邊界感,也沒有反思的能力,的確會讓周圍的人比較痛苦。

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科胡特說:人生來有四種心理需要,A融合的需要,B被看見被認可的需要,C難過時被安撫,迷茫時有人指出方向的需要,D同伴分享的需要。

從這個角度看,這個人最早期的養育出了問題,融合的需要沒有被滿足,心理發育停滯在這裡了。


2 一個健康人自體的發展有這4個階段:1身體自體始於出生,被擁抱,被撫觸時,孩子有感覺。2核心自體大概從8月-1歲,孩子體驗到存在感,主我 精神病性問題是核心自體出了問題。3主觀自體的形成在16-18個月,和反思有關。4敘事的自體是孩子開始講自己的故事。

加上他比較容易破壞關係,我懷疑他是邊緣性人格障礙。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1歲之內的養育出了問題,核心自體沒有形成,他無法體驗到完整的自己和安全的環境,也沒有反思的能力。


3 邊緣人格障礙來諮詢是他發現自己跟人總衝突,工作總在換,別人總侵入自己的邊界,比如,一個女生,收入蠻高的,但是先後談了幾個個男朋友,無法和諧生活,而且幾個人男朋友都靠她養活,他們跟她要錢,她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那麼辛苦掙錢卻給男人。而在和諮詢師的互動中,她總是想在諮詢時間以外跟諮詢師談,等等。這類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有邊界感,所以無法守住自己的邊界(錢),也侵佔別人的邊界(諮詢時間以外反覆要跟諮詢師談)。


這類人的諮詢,諮詢師首先要嚴格設置,(時間不隨意變動,準時開始,準時結束等等)這樣做的意義是讓來訪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讓她有框架感,規則感。第二,這類人的諮詢方向是從內向外,比如,來訪說“他們需要錢了,想到我了”,諮詢師可以說“他們這樣,讓你很憤怒。”這個意義是讓來訪找到感覺,她知道對方這樣,自己是憤怒的,下次男人要錢的時候,她更能守住自己的邊界,自己的錢袋子。


邊緣人格沒有反思能力,所以領悟,探索是沒有用的,他理解不了,聽不懂,當然也就談不上治療效果。諮詢師能做的是讓來訪的社會功能更好,比如,更好的工作,與人衝突少一些;有能力維護自己。


4 針對這樣的人,我們精神分析的心理諮詢師使用“支持性治療”,所謂支持,是讓他更適應周圍的環境,讓他的人際關係,學習工作正常運行。


比如,一個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說“我送孩子回來,我看到路上的人都在罵我”,我大概知道,他把自己對世界的不安全感投射出去,以為別人真的這樣對待他。這時候,我不對他的潛意識解釋,而是讓他回到意識層面,我會說“你很希望別人友好地對待你,你太焦慮了,這種焦慮讓你以為他們對你不好,其實你是希望被人理解而不是敵意。”(精神分析的重構技術)把他從他投射的不安全感的世界裡拉回到現實裡。


我想,如果你有足夠的能量,幫幫他,給他一些愛是很好的。不過,有的時候,你可能不但沒有幫到他,還把自己弄得不開心。這時候,你需要認清一個事實,你幫不到他,他需要求助專業人士。


丁梅英說心理


邊緣性障礙心理是一種治療難度大且週期長的心理性疾病,如果身邊有這樣的人,也需要我們用科學的方法對待他們,一起來看看心理學家的建議。\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4dcca3bb2be3cf41c63f129058377c7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