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說亞洲人的臉孔不適合演科幻電影,你怎麼看?

你跟河馬搏鬥過嗎


首先不同意這種結論。

科幻片在1902年就有了法國導演梅里埃的«月球旅行記»。在20世紀50年代,出現了第一個高潮。如«地球停轉之日»。20世紀70年代出現的«星球大戰»系列,又將科幻片推向了一個新的高潮。

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早期的法國電影,美國科幻片在接下來的歲月內,成為了世界科幻片的領頭羊。技術,資金,編劇上,各國都差得較遠。

不管是«星球大戰»系列,還是後來的«超人»系列。在電影剛剛起步的中國,影響力是非常大的。人類思維有很強的代入思維,比如想到,鋼鐵俠,我們只會用小羅伯特的臉來帶入。想到孫悟空,我們只會代入六小齡童。想到和珅,我們只會代入王剛。在這種情況下,科幻片的大量IP,我們會自然而然的代入一張張歐美臉頰。

我們中國的科幻片還不能與歐美媲美,要走的路還很長。但是,從流浪地球的出現,我們有信心在這一領域內走到更遠。也讓屏幕上出現更多的亞洲面龐。也許有一天,問題會變成:xx俠用亞洲演員來演,會不會比歐美演員更合適。





夜昶之光


亞洲人不適合演科幻?這是典型的被好萊塢製作洗腦的結果。

如果亞洲人不適合演科幻,那麼歐洲人是不是就不適合演動作武術類電影?

好萊塢大片的洗腦

長久以來,科幻電影市場長期被歐美製片佔領著。

以好萊塢為代表的歐美科幻電影,由於其起步早,技術先進,一直充斥著各國的電影市場。久而久之,就給人們帶來了一種錯覺,似乎一提到科幻電影,主角就必須是歐美面孔,僅有的亞洲面孔也是可有可無的角色。

與之對應的,亞洲面孔似乎就只適合武俠古裝片,只有在各種古裝武打片中,亞洲人的才能夠得到承認。

所謂文化洗腦,就是這樣造成的,大熒幕充斥著的歐美科幻片不斷地加深著人們對於“科幻電影必須出自歐美,否則必定不是好片”的印象。那麼,亞洲人就真的不適合出演科幻片麼?

亞洲科幻電影

亞洲沒有科幻電影?

不是的,實際上,亞洲也出品過很多科幻IP。

比較著名的就是日本的《奧特曼》及《哥斯拉》系列了。

但是,由於技術的原因,這些在亞洲比較著名的科幻作品被搬上大熒幕後並不太受到觀眾歡迎,比起歐美製作的科幻電影,亞洲製作的科幻電影確實顯的青澀許多。

三流的製作,導致亞洲的科幻電影長期被歐美同行“打壓”著,偶爾出現的一部作品,也因為亞洲科幻的口碑而無人問津。

所以久而久之,科幻電影就成了亞洲電影界不敢輕易嘗試的“禁區”,比起賣力不討好的科幻題材。亞洲的導演更加願意把資金和經歷投入到喜劇或者其他類型的電影中去,這也就導致了“亞洲面孔”與科幻電影的絕緣。

中國科幻

早在上世紀的90年代,中國曾經出現過一股科幻電影風,諸如《霹靂貝貝》、《瘋狂的兔子》、《大氣層消失》等科幻電影也被人們交口稱讚,那時,國產科幻電影也曾佔領著中國的電視熒幕。

但是隨著好萊塢電影的大舉入侵,中國科幻電影不管是在特效製作上還是在資金投入上都不如好萊塢大片,所以很快中國科幻電影就沉寂下去了。

而隨之而來的,則是中國整個科幻界的集體沉淪,原本活躍的中國科幻界,在90年代後轉行的轉行,封筆的封筆,中國科幻界進入了一個嚴冬。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中國人就此放棄了科幻電影這一題材。雖然他們的作品不被人們認可,但是中國仍然有一群人在孜孜不倦的追尋著中國自己的科幻電影。

這種努力在2019年得到了回報。

2019年,《流浪地球》橫空出世,這部有著不輸好萊塢特效製作的電影讓國人們看到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希望,也讓中國的科幻界看到了中國電影觀眾對於國產科幻的熱情。

這部與好萊塢科幻電影相比,除了演員是中國人,其他的特效製作都高度相似的作品成功的打破了只有“歐美人”才能出品高質量科幻電影,只有“歐美人”才能出演高質量的科幻電影的謬論。

《流浪地球》中國內演員用他們出色的演技向世人宣告:中國人,亞洲面孔,一樣可以出品優秀的科幻電影!

相信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以中國科幻為代表的亞洲科幻會不斷的挑戰歐美科幻的地位。而亞洲科幻也將作為世界科幻電影的新的一級出現在世界電影市場上。

(愛生活、愛電影,我是黑白貓,獨立影視製作評論人。如果你喜歡我的評論,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在這裡,黑白貓祝所有頭條讀者們生活愉快!)


黑白貓電影


有這麼一群人之前家裡燒飯特難吃,怎麼辦呢,為了活下去,就只能在外面吃屎,吃著吃著,突然有一天,這些人裡面也有了一小部分人自己燒飯也能吃了,就開始嘗試著自己燒飯自己吃,但那些吃屎的人就看不下去了,明明外面的屎很好吃,而且有時候還能吃的定製的屎,你們為什麼不來吃屎?就開始抨擊什麼地域的燒飯不好吃,相同膚色的就不能站起來,畢竟以前大家都躺在地上吃屎,很舒服,你站起來了,開始自己燒飯吃飯了,就異類了,那怎麼辦呢,躺著吃屎就繼續躺著吃,站起來的人拍拍褲子灰,雖然很辛苦,但嘴裡沒了那諂媚的屎味,當然,要記住吃下的剩骨頭和殘渣也別到地上,多喂喂狗,免得躺在地上吃屎的人說你骨頭剃的太乾淨


TIDUS


說不適合的,是因為你看外國大片看多了,形成了思維慣性。





目前,能把科幻拍好的好像也只有好萊塢,其他國家少之又少。我們也就最近才出了一部勉強拿得出手的《流浪地球》。

所以,只要國內抓住這個良機多拍高質量好科幻電影,慢慢你就習慣黃種人也能演科幻大片了。

但是,國外勢力不會輕易讓中國科幻電影發展起來的,會中國或明或暗的手段阻撓。比如近期關於劉慈欣小號的事。想必不是偶然,肯定有幕後指使。



所以,國內要發展好,除了擁有認真拍科幻電影的導演、編劇、演員、特效等,也要提防居心不良人的破壞。


摸魚兒電影


相對於歐美的人來說,亞洲人的輪廓給人感覺比較平,而歐美的人臉看上去更加生動。

再一個,人們已經形成了一個定性,一說科幻就會想到美國人,一說偶像劇就想到韓國人一樣,是民族文化的形成,固定了人們對一樣東西的看法,感覺,感觀。

再一個很多美國科幻電影裡,如果加入那麼一個兩個亞洲人,辨識度的問題也會讓我們覺得彆扭,就像一群黑人裡突然有個白人,看上去就不習慣!

所以並不是我們中國人不能拍科幻,這需要一個很漫長的過程吧,需要大家從以往的辨識度裡面跳出來去看,不過我相信我們中國人一定可以的!





抖抖影世界


他這個回答毫無根據,單憑長相習慣認定了亞洲人不能出演科幻電影。

因為打從出生開始,大多數人印象中的科幻電影一直就由外國人拍攝,大部分都是歐美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從小的認知裡就固定了你的思想,認為只有外國人可以拍攝,不過外國人拍攝的也確實夠格,所有才會有這樣的想法。

其次歐美人的身高長相不可否認有一定優勢,對於他們有種對幻想中外星人的認知,再加上外國經常會產出一些稀奇古怪的科幻事件,所以自然而然就有這種錯覺

再者因為國內包括亞洲,對於科幻題材的電視劇少之甚少,就算有,效果也不太好。口碑很差,但是就近這兩年來,國內的電影拍攝會平越來越高,首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國內上映,一度引起了國人的熱議,這部劇無論是從演員演技還是題材劇情,來講都是國內科幻電影的突破,該劇評分口碑極佳,同樣也獲得了46億票房的數據,可想而知,國人對其的認可程度。

自此之後,事實證明,除了歐美,中國也能產出高質量科幻電影。


美聽科技


覺得亞洲人不適合演科幻片是因為先入為主的概念嗎?

因為阿波羅登月是白色人種先進入了太空登錄了月球!

加上國外電影特別是好萊塢科幻片電影,都是大製作,特效逼真,也早於國內的科幻類電影的發展,所以給觀眾養成了一定的習慣,導致像你朋友這類觀眾所說的亞洲面孔不適合演科幻片的問題!

個人句覺得,不分什麼人種都是適合演科幻片的,就拿今年年初的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來說,只要是劇情好,製作質量高(不一定要請流量明星,但只要演員演技好,特效成本投入高)完全不亞於某些好萊塢科幻片!





胖尼ni


告訴你的朋友:TA的智商不配來評論亞洲人,更別說是中國人了!而你也別跟著架秧子起鬨了……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完全取決於:作品的題材、導演、編劇的能力、演員的演技、劇組各方面人員的製作能力……這是一件宏觀和綜合的事!

很簡單的一個例子:蘋果手機的產品中,有一部分是在中國組裝,也就是說:在人家的標準要求下,我們的工藝水平也同樣是不弱與別人、一樣的能達到世界頂級水平的!可為什麼到了自己給自己幹活、做工……弄出來的就多都是垃圾一般了呢?……這難道不是問題的根源嗎?!

這兩天在追《七日生》,完全的美式劇情,中國人導演,中國人演繹,每一集的取景效果都如同大片的感覺……相當的精彩,不輸美劇!


貝爺遛鳥


科幻,科幻,選人用長像奇特的,比如馬雲演外星人不用化妝,再比如選幾個臉平的,長相差不多的,全部理光頭,這幾個只能通過胖或者瘦來區別,呵呵。一定要接地氣。所謂外國人演員演科幻人物形象好都是國產科幻粗枝爛糙的藉口,又不是踢足球踢不過人家。來玩乒乓球啊,跳水啊,幹爬他們。比如硬漢不一定要多帥,但演員一定要玩命,做好斷胳膊斷腿的準備。片子出來不賣座,你們打我。《流浪地球》播出後,沒聽到人說中國人不合適演科幻片,都是藉口,就這個方向。一個字幹,玩命就對了。觀眾挑剔了,以後導演、演員日子難過了。


第17號學生


你朋友群演試鏡失敗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