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病逝後,楊儀和魏延都有反叛嫌棄,為何朝廷信楊儀不信魏延?

you豈在朝朝暮暮




一、楊儀是德高望重、位高權重的孔明遺命上位的北伐代理總司令,更具有合法性。



孔明在五丈原病重,便秘密地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籌化他死後退軍的安排,讓魏延斷後,姜維次之;如果魏延萬一不聽從,可不理會他讓大軍照常撤退。一言以蔽之,孔明是北伐總司令,在病危之時山高皇帝遠,來不及請示朝廷任命新總司令時,由孔明任命北伐參謀長楊儀代理總司令是合理合法的。

孔明在蜀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劉備遺詔中指定的託孤之臣,劉禪允他開府儀同三司、以假父視之,孔明安漢的能力、忠誠度全國皆知,孔明指定的代理總司令楊儀自然更容易得到後主和大臣們的認可。

二、有比較才有鑑別,魏楊兩人在孔明死後的所作所為一比較就見端倪。

魏延派人觀察楊儀等人的動靜,得知楊儀等人準備按照孔明遺令各營依次引兵撤退,魏延大怒,趁楊儀三軍未動,率所部直接向南進發,將經過之處所有山谷間棧道全都燒燬。毋庸置疑魏延的行為動機不是造反,而是在孔明死後,作為副總司令率大軍繼續北伐,燒棧道無非是阻止楊儀大軍歸國。但魏延這樣做大錯特錯了,形同謀反。軍隊是國家的軍隊,法律意義上的國家元首劉阿斗沒有詔書,死去的北伐總司令、監國的孔明沒有遺命,你上位沒有任何合法性;二是孔明大帥已死,軍心動搖,全軍南撤是合情合理合法的(孔明有遺令),你燒棧道阻止全軍南撤,就有北投曹魏之嫌!懷疑你造反,這是鼻涕往嘴裡流,順的呀!

楊儀手上有孔明遺令,護著孔明靈柩,全軍南撤,這是心中有丞相、心中有國君的模範表現呀!

三、魏延是關羽第二,勇猛過人,性情矜持高傲,當時很多人都避讓他甘居其下。楊儀也是個犟驢,性格也孤傲,本來這一性格也是缺點,但他對魏延無所容讓,兩人關係勢同水火,這在關鍵時刻成了優點。



魏延眼睛長在頭頂上,連走路都像螃蟹是橫著走的,所以群眾關係很不好,留府長史蔣琬、侍中董允對魏大爺相信也沒啥好印象!楊儀這頭犟驢強自出頭,與魏大爺死磕,就成了不畏強暴的英雄,從感情上說董允、蔣琬心靈上更容易和楊儀相通!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並不是這樣,而是楊儀先下手為強殺了魏延所以魏延無法爭辯,而朝廷也並未相信楊儀,使他沒有獲得理想中的高官,最終導致楊儀因不滿,出言誹謗,獲罪自殺。


楊儀在諸葛亮在世時,以丞相府長史身份隨軍出征,與前軍師、徵西大將軍魏延不合。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於第五次北伐途中,魏延認為不可因諸葛亮之死放棄北伐,拒絕楊儀、費禕、姜維等人給魏延定的斷後任務。魏延趕到大軍前阻斷歸路,楊、魏二人都向朝廷上書,互相指責對方謀反。楊儀命王平勸散魏延部眾,又派馬岱追上魏延將其斬殺,並誅魏延三族。


此事,無論魏延是為了北伐大業、僅僅要殺楊儀,還是真的謀反,至少說明魏延不顧大局,確實有錯。所以楊儀率大軍回朝後,劉禪沒有怪罪楊儀,也沒有給魏延平反。但這不等於朝廷完全信任楊儀,證據就是“平叛有功”的楊儀沒有獲得高官封賞,只是擔任了中軍師一職,沒有部屬,只是個光桿司令。而蔣琬卻由尚書令兼任益州刺史,錄尚書事,等於掌握了相權。


楊儀與蔣琬當年都是丞相府參軍長史,而且楊儀資歷比蔣琬老,因此對自己沒有獲得重用而蔣琬一路高升頗為不滿,口出怨言,甚至說了寧可當時帥軍與魏延一起的話,被費禕上報朝廷,於是,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漢嘉郡。楊儀還是不滿,上書毀謗,朝廷派人捉拿,楊儀自殺。

所以說,朝廷沒有絕對相信楊儀,只是因為魏延已被楊儀派馬岱殺死,死無對證,對此事也就不予追究。


伊耆角木


首先這兩個人都是很有能力的,蜀漢當時人才並不多的情況下,諸葛亮自然是非常喜歡他們的能力,魏延的戰鬥力很厲害,而且還有很多的計謀,前鋒人員裡面非常需要他,而楊儀呢,非常擅長管理軍隊,對諸葛亮來說很有幫助,但是還有一個問題存在,也就是他們兩個人的關係並不是特別好,經常發生矛盾,相處起來比較危險。

其實魏延和楊儀兩個人都特別的高傲,魏延看著自己有很多的功勞,所以都看不上別的人,很多人都會讓著他,但是楊儀並不這樣想,只要和魏延一見面,兩個人就會罵來罵去,根本不服氣對方,魏延覺得楊儀不給自己面子,感到很生氣,好幾次都想要殺了楊儀,但是諸葛亮也沒有辦法,因為他們畢竟還可以發揮很大的能力,所以只需要不發生什麼很大的事情,其實也沒什麼,其實諸葛亮他知道,他們兩個人現在還沒有鬧翻,那就是因為自己還在這裡,如果自己不在的話,這兩個人肯定會鬧翻的。所以諸葛亮早已有了打算,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之前留下來了計策,先是利用楊儀和魏延之間的不和,促使楊儀除掉了魏延。

諸葛亮知楊儀肚量狹小,為人善妒。果然楊儀因順利帶軍撤回,又誅殺了叛臣魏延,回去後越發狂妄自大。

建興十三年(235年),楊儀的一切自大、自誇、不可一世之言被人密奏給了朝廷,之後楊儀被廢為平民,流放到漢嘉郡。楊儀到了流放地,再次上書誹謗,語氣措辭激烈,於是朝廷派人下到郡中捉拿他。楊儀自殺,他的妻兒老小回到蜀地。





九叔趣談


孫權說過:“楊儀、魏延,牧豎小人也。雖嘗有鳴吠之益於時務,然既已任之,勢不得輕,若一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果然,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丈原逝世後,楊儀和魏延挑起了蜀國內亂,最終魏延被殺。

當時的蜀國朝廷無力控制局勢,只能任其發展,相信誰就決定於誰在爭鬥中勝利了,還是成王敗寇。魏延敗了,蜀國朝廷就只能相信楊儀了。

魏延之敗,有這樣幾個因素:

第一,魏延性格高傲,性情惡劣,朝裡朝外都對他遠而避之。比如每次北伐他都要求諸葛亮給他精兵萬人,要效仿韓信故事,出奇兵直搗長安,但每次都被諸葛亮拒絕。他就揚言諸葛亮膽怯,說把自己屈才了。他連諸葛亮都不放在眼裡,何況他人!這樣的性格和自負,就導致了他在蜀國成了“孤家寡人”。再看楊儀,這也是小人。他做事從不發牢騷,並且懂“禮節”,收買了很多人心。諸葛亮死後,他就與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形成了一個集團排斥魏延這個沒有勢力的莽夫。魏延寡不敵眾,焉有不敗之理?

第二,楊儀長期通過陰暗手段,持續詆譭攻擊魏延,使得蜀國朝廷人人都認為魏延會反,造成了蜀國朝廷心理上的“先入為主”效應。最後“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魏延的被殺,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楊儀的陰謀陷害導致的。

第三,魏延不識時務,不思進退。既然有“才能不為盡用”的想法,蜀國上下又都對他避而遠之,他就應該早思脫身之計,在諸葛亮死後反投魏國。而他妄自尊大、不識時務,沒有意識到殺身之禍將至,卻妄想在諸葛亮死後能夠獨攬蜀國大權,最終落了個身首異處的結果。







笑傲江湖149553812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他彌留之際,對於他死後的軍政要務的各項安排給楊儀和費禕做了專門叮囑,特別交代。在他在病重期間,就給當時任(長使)的楊儀,(也就是臣相的秘書長)楊儀,(司馬)費禕,規劃好了詳細的退軍路線和方案。他令楊儀、費禕做為先頭部隊帶兵撤離,然後讓魏延、姜維等人斷後,其中把姜維的人馬安排到了最後撤退,以防老謀神算的司馬懿發覺後追擊。

其實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和楊儀兩人都曾給漢中的後主劉禪寫過信,他們各自都說對方有謀反的嫌疑,劉禪接到他們的信件後也是左右為難、腦袋直搖撥愣鼓,用四川話說道,“這兩人,我到底該相信哪個瓜娃子呢?”於是他便派人詢問了留在成都的蔣琬,因為蔣琬是諸葛亮的指定接班人,他說誰是真反叛肯定就是誰了。蔣琬回信就給他一字一句、詳詳細細、明明白白的分析了一番,最終敲定魏延謀反的嫌疑最大,於是劉禪這個呆萌皇帝也是茅塞頓開,聽從了蔣琬的意見。回信給楊儀讓他無論如何也要弄死魏延。

諸葛亮在臨終時,其實魏延並沒在場,對於退軍計劃豪不知情,而且他還交代楊儀、費禕,如果魏延不聽召喚就別去管他,依然按計劃撤軍。因為,魏延當時在北伐大軍的軍政職務最高(任前軍士徵西大將軍),並且在蜀國軍中是職格最老的大將,由於他資格老、官位高,在很多時候與諸葛亮的政見都不和,魏延在諸葛亮生前曾向他提出《子午谷奇謀》,被諸葛亮拒絕了,而且每次北伐出兵都要和諸葛亮討要一萬人,說是自己要繞到魏國軍對後方與諸葛亮前後夾擊司馬懿。向來行事謹慎的諸葛亮當然不會同意他的這種要求了,魏延因此便會在軍中時不時的抱怨一番偶爾還會發些牢騷。魏延身為武將對於楊儀等文臣的行事作風是一點兒都看不慣,在他的眼裡楊儀就是個不折不扣的小人,總感覺他在諸葛亮身邊打自己的小報告。

我們再說楊儀,諸葛亮對他雖說不像對蔣琬、姜維等人那麼的器重,但是楊儀在諸葛亮的眼裡的確也是個政治能人,楊儀在諸葛亮大營裡負責糧草後勤供給和行政事務安排方面等問題上一向是井井有條、面面俱到,解決處理問題堅決果斷,從不拖泥帶水。諸葛亮死後,楊儀和費禕等人也並沒有將諸葛亮的撤軍計劃告訴魏延,當他們的先遣部隊即將出發時楊儀才讓費禕到魏延那裡探聽情況,當時魏延是極力反對撤軍的,將楊儀貶損一番後、他對身邊的費禕說,撤軍我是絕不同意的,而且還要費禕留下和他一起死磕司馬懿。費禕當然明白自己是來幹嘛的了,於是趁魏延不注意,偷偷溜走了。

費禕走後,魏延心想這幫膽小如鼠的傢伙、臣相一走,都變成縮頭烏龜了,頓時是火冒三丈,於是便派人去燒掉了斜谷棧道,當楊儀得曉此事後,也是怒火沖天,便派手下王平、馬岱等人去準備除掉魏延,但是魏延的軍隊畢竟人馬眾多,硬碰硬他們那是對手,於是他便想了一計,對魏延手下的兵卒,曉知以理,動之以情,把諸葛亮生前的遺命說了一遍,然後又說如果跟魏延留在這裡、必將死路一條,魏延手下士兵思索了一陣覺得不無道理,於是大部分人都倒戈歸向王平這邊,魏延一看,只剩光桿司令了於是帶著他的兒子和幾個貼身士衛奪馬而逃,這時,王平便命馬岱上前追趕,最終寡不敵眾,魏延父子等人被馬岱全部斬殺。

平叛完畢,楊儀、費禕帶著大軍是一路飛馳、奔向漢中,邊走才邊給諸葛亮發喪,因為之前如果發喪,肯定會招來司馬懿的大軍,當司馬懿得知真相後,愧嘆道,諸葛亮真乃神人也,於是後來便留下這麼一句話,“死諸葛走生仲達”,意思是死去的諸葛亮嚇走了活著的司馬仲達,無人不稱讚諸葛亮的神謀遠慮。

於是楊儀他們回到漢中後,得到了後主劉禪的大施嘉獎,魏延卻半路命歸黃泉。總結一下,魏延的死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是人際關係搞的差,二是做事衝動魯莽,三是經常頂撞上司,從而導致了悲慘的結局。而楊儀一是辦事效率高,二是比較服從領導安排,三是與上司下屬都注重關係的培養。所以皇帝劉禪最終選擇相信了楊儀而誅殺了魏延。





音痴李小金


其實,真正的魏延並不像《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腦後有反骨日後必反之類的,反而是一直對蜀漢忠心耿耿,只因其恃才傲物遭到嫉妒才被人聯手殺害。

《三國演義》裡這麼講,當初劉備攻打涪城,太守韓玄昏庸無能要殺黃忠,結果一旁看不下去的魏延出於義憤殺了韓玄,然後打開城門迎接劉備。沒想到諸葛亮很不喜歡魏延這個做法,要不是劉備攔著,早就就要把魏延拖出去斬了。

要說魏延造反是有點誇大了,充其量也就是內部矛盾而已。

魏延一直遭人忌恨,所以和楊儀鬧矛盾時無人幫他。

魏延有很出色的治軍才華,但他性格高傲看不起同僚,以致在蜀漢樹敵頗多,尤其是與楊儀的矛盾,魏延多次拔劍嚇楊儀說要殺了他。就連諸葛亮對他也是有些意見,因為魏延經常會主動獻上一些有效的計謀,讓諸葛亮難堪。如此多了,諸葛亮心裡不由自主的就不舒服了, 所以對魏延提出的子午奇謀想都不想直接否定了,守街亭魏延本是合適的人選卻不用。

魏延的死與諸葛亮的安排無關。

魏延可以說是劉備後期最重視的大將,就連鎮守漢中這個大任務,劉備當時力排眾議給了魏延。由於魏延很好的履職, 鎮守漢中期間成績顯著,諸葛亮從最初的反感轉為重用,但還是不忘打壓魏延恃才傲物的氣勢。儘管如此,諸葛亮死前和蔣琬、費禕、楊儀商量後事時,並沒有做防止魏延造反的安排,反而是交代:他死後馬上退兵,讓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那就算了。從這可以看出,諸葛亮在大是大非面前,心裡還是有底的。

楊儀先下手為強殺掉魏延。

諸葛亮死後,魏延果然反對退兵。於是,楊儀利用自己與魏延的矛盾,一方面按諸葛亮的意思退兵,一方面讓人跟蹤魏延。魏延一看楊儀退兵,果然生氣,於是帶兵跑楊儀前面把閣道給燒了。魏延雖然與楊儀有矛盾,但他並沒有對楊儀下手的意思,而是上書劉禪讓朝廷論斷。而楊儀這邊就不一樣了,他一邊其上書告魏延,另一邊派部隊討伐魏延,同時大肆宣揚魏延燒要造反北上,結果魏延的部下紛紛投往楊儀一邊。無奈魏延只得逃往漢中,最後被馬岱路上追到給殺了。

魏延的死,主要是來自於楊儀的報復,加上他平日驕傲自滿沒交上幾個朋友,以致關鍵時刻無人幫他。





戴草帽的小老鼠


兩個都不信,楊儀也是不得善終的……其實也不關信不信的問題,下屬爭權這是內亂之由,多有能耐都沒用,何況楊儀魏延這種不上不下的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