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川東遊擊縱隊政委彭詠梧曾率隊伍在奉節縣平安鄉活動和戰鬥,1948年元月為掩護戰友壯烈犧牲在平安鄉安子村黑溝淌。為紀念著名烈士彭詠梧,2011年4月,遂將奉節縣平安鄉安子村更名為詠梧村。

5月,天空蔚藍,綠樹成蔭。詠梧村平均海拔雖然達到1000米,但已褪去涼意。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平安鄉村一角 圖:汪濤提供)

這裡既是一片紅色土地,又曾是一片長期貧瘠之地,完善基礎設施破瓶頸。

平安鄉是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先天不足致深貧,“三差””短板尤明顯。產業發展普遍以傳統種養業為主,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弱。因喀斯特地貌,不僅交通不便,而且人飲困難。貧困戶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內生動力不足。因此產業基礎差,自然條件和基礎設施差,自我發展能力差。

痛點在交通和飲水。這裡,土石山區與丘陵溝壑相伴。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目前公路已成“網” 圖:汪濤提供)

特別是道路交通。平安鄉地處奉節縣西北角、距離縣城90公里,長期以來都是交通死角。出鄉,從政府駐地到縣城就要兩個半小時車程;鄉內,尤其以桃樹、長坪、向子3個村,統稱桃樹片區最“惱火,近3000村民要到鄉政府辦事,須翻過關門山,橫渡梅溪河,在奉節、雲陽、巫溪3個縣之間來回穿行折返,耗時4個小時才能抵達。

“每次召開黨員會或村民代表大會,大家開口閉口都要提到道路交通問題,事實上成為當地人一個心結,繞也繞不開。”桃樹村駐村工作隊隊長徐學態充滿些許無奈。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2016年底,修通巫溪境內一條15公里高速公路連接道,通過其羊橋壩高速下道口,平安鄉到縣城時間縮短至一個半小時。

2019年1 月 22 日,關門山大橋正式通車!這是一個時代記憶和歷史痛點,村民熱淚盈眶:“今天將載入平安鄉史冊!”不錯,從今日起,他們從桃樹片區到平安場鎮坐車只要半個小時,再也不用“繞路”,也不必走上“吊橋”。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關門山大橋暨環繞公路 圖:汪濤提供)

僅在2018年,平安鄉新建和改擴建泥結石路53公里,完成140公里通組道路油化,新建撤併村通暢項目28.6公里、人行便道297公里。不僅如此,還完成平安、桃樹兩個集鎮道路“白改黑”,人居環境顯著提升,真正實現組通戶暢。

“以前是望到‘路’哭,現在是看到‘網’笑。”有俗語:望到屋,走得哭。如今公路都成“網”,油道鋪在家門旁。

飲水困難特別突出。喀斯特地貌,特殊地質構造,缺乏穩定地表水源點,且地表水難以保存,長期以來,用水問題一直困擾著村民。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那時候我們吃‘天河水’,喝‘黃湯湯’,現都永遠成為‘過去時’。”長坪村1社村民王永文感慨道。他這裡所說“天河水”,特指雨水與雪水;“黃湯湯”代表水質差勁。因此平安鄉人戲稱“吃水靠天,消水靠洞”。

在長坪村,村民張口閉口掛著“一個人”和“一夥人”,即“水鄉長”王祖西和鄉村一群幹部。

王祖西是掛職副鄉長,同時兼任長坪村指揮長,曾是全市優秀水利幹部。他和幾位鄉村幹部九爬鳳凰巖解決村民吃水難題,在平安鄉傳為佳話。重慶市政府駐四川辦事處信息處處長、平安鄉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副主任龔平在《“水鄉長”九爬鳳凰巖解決村民吃水難題》一文中寫道:鳳凰頭巖是一座莽莽大山,海拔最高點1550米,距山頂三四百米,四周幾乎都是垂直陡壁山林,村民們望山興嘆,很少有人上過山頭。

藉助大砍刀、粗麻繩、山藤、雜樹、雜草,好不容易在半山陡崖處找到酒杯大小一股泉水,立即請來水利設計院技術人員實地踏勘,並在半山絕壁處修建一個小型飲水洞,山下建成一口蓄水池,隨後為各家各戶安裝水管。為節約開支,他還帶領鄉村幹部和公益性崗位人員牽管道、搬電鑽、打牆眼、抬發電機、拿焊接工具、安電源線進行管道結繼和管網入戶安裝。

甚至為焊接一處接頭,同抬100多斤重發電機來回走上1000米是“家常便飯”。

有村民說:“再也不用擔心沒水吃囉!”

還是2018年這一年,平安鄉實施農村安全飲水鞏固提升工程,整治病舊水池 31 處、引水堰 2 條 1.7 公里,新建集中式供水工程 59 處、分散式供水工程 16 處。同時著眼長遠,規劃新建雙店村三蹬坡大型山坪塘,總庫容 9 萬方、文昌村灣口小(二)型水庫,總庫容 12 萬方,遠期穩定解決6 個村用水問題。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蓄水池 圖:汪濤提供)

不僅如此,還建成關門山應急提水工程,日提水量 1000方。為應對區域枯水期,在天台、射淌、雙店村,以及平安社區及場鎮,通過鑽井 130-180 米提取深層地下水,日出水量超過 580 方,源源不斷提供應急水源。

成功經驗每與辛勤耕耘相伴。市縣鄉村四級幹部眾志成城,抗烈日、冒風雨,上高山、探天坑、入森林,四處尋找水源,採取“建池蓄、河裡抽、地下鑽、專車送、強力管”等多種方式,實現全鄉安全飲水全覆蓋。

譬如“地下鑽”,聘請南江地質隊,通過鑽井130-180米提取深層地下水源方式解決應急水源,成井7口,日出水量超過580方,可解決天台、射淌、雙店村及平安社區及場鎮等區域枯水期應急水源。

“強力管”更要提上議事日程。制定管水護水章程,建立 32 個供水管護協會,誰享用誰管護,確保正常供應。茨竹村在2018年5月成立供水管護協會,監督管護員和收費員,受益戶表示放心和滿意,2019年4月與供水管護志願者服務隊“合署辦公”。

找水難,消水亦難。45裡“平安槽”特指原平安鄉,因“兩山一槽心中安,上去高山望平川”而得名,不包括桃樹片區。2014年發生“8·31”特大洪澇災害,場鎮被淹,農家漫水。為防洪減災,2018年啟動平安鄉防洪排澇綜合治理工程,屬社會公益性水利防洪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設計洪水標準為10年一遇。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防洪排澇綜合治理工程 圖:汪濤提供)

由新建A、B蓄洪池、連接通道及王家營排洪渠整治等部分組成,設計庫容29.42萬m3 ,設計洪水位784.50m,王家營排洪渠擴建長489.35m,寬2.5m,深2.8m,渠底縱坡為2%。工程總投資5449.64萬元。建設後期將通過池底鋪裝、岸坡植草植藤、池頂步遊環線等系列景觀打造,建成生態文化公園,以改善集鎮人居環境,提高居民生活質量,批覆總投資382.85萬元。

這裡既是一片紅色土地,也是一片難捨故土,加強基層黨建夯基礎。

打通脫貧攻堅道路“最後一公里”,基層黨建是重要保障。

從13個縣級部門抽調18名工作人員到平安鄉辦公,圍繞脫貧“難點”、攻堅“痛點”、群眾“盼點”,打造市縣鄉村“四位一體”攻堅體系,進一步壓實幫扶責任、包村責任、主體責任和落實責任,擰緊責任鏈條。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文化牆一角 圖:汪濤提供)

組建脫貧攻堅指揮部辦公室黨建和社會治理組,實行清單管理、指導督促開展三會一課、村務公開等工作;開展一系列院壩會、支部聯線活動;建設自治、法治、德治 “三治結合”鄉村治理體系,以黨建促脫貧。

把村級班子選優配強放在首位。射淌村幹群關係一度比較緊張。不少村民埋怨:“幹部不幹事、不團結、不深入……”

2012年9月至2016年9月,4年“換”3任村支部書記,被鄉黨委確定為“後進村”,併成為全縣42個“後進村”之一。

2016年9月村級換屆,鄉畜牧獸醫站站長陳秀峰兼任支部書記。

新一屆支部委員會把在家23名黨員,設立4個黨小組,以“一名黨員一面旗、一個支部一堡壘”為目標,不斷強化村支兩委分工合作、協調配合,做到“堅決服從、馬上執行、提倡創新”,活動與任務一月一安排、一月一清,對標打表、規範落實,同時對無職黨員設崗定責,全面執行黨務、村務、財務、服務公開。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座談會 圖:汪濤提供)

通過示範引領、適時召開組織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提升村支兩委能力和素質,淬鍊其黨性。

把黨建工作同精神文明建設結合起來,開展“清潔家園·和諧鄰里”五星評比,組織村民打連宵、跳壩壩舞,達到凝聚人心作用;舉辦鄉村振興文藝匯演,村民自編自演三句半、舞蹈、小品、獨唱等節目,讓村民精神文化得到充實。

黨員爭當產業發展示範戶。2018年種植辣椒700餘畝、脆李200多畝、菸葉近1000畝、豆腐柴1100多畝、生豬養殖2500頭、土雞1萬餘隻。

抓黨建全盤活。用時兩年,鳳凰涅槃,射淌變臉,從後排坐進前排。

據平安鄉黨委書記鄒遠珍介紹:我們不斷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注重從大學生村官、農村致富帶頭人、本土人才等群體中發展培養,確保每個村有2名以上後備幹部。在市政府辦公廳幫扶集團和縣委組織部協調下,回引本土人才12名。

脫貧攻堅,農村黨組織成為堅強戰鬥堡壘。市級幫扶部門選派6名第一書記,湧現《第58個單身漢》高紫陽、《這名第一書記又紅又專》李宗政等典型人物。至今還有3人“巋然不動”。

蘭輝是文昌村第一書記,來自市機關事務局渝州賓館。他特別注重“儀式感”,開展黨員活動時,要整隊伍、唱國歌、穿黨服、戴黨徽。莊嚴感油然而生,即使是老黨員也挺直腰桿,精氣神十足。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碧血染旌旗,英靈耀千秋。修建紀念館,精神永長存。詠梧村地處奉巫邊界,群山逶迤,層巒疊嶂,山高林密。

打造紅色旅遊,培育紅色文化。以詠梧村、平安社區和天台村為主陣地,彭詠梧紀念館及遊客接待中心、文化廣場、紅巖群雕及露營基地、國防教育體驗場、行軍步道、景觀大門陸續竣工。

讓“川東遊擊隊小鎮”飛出大山,走向遠方。以彭詠梧、江竹筠烈士為主線,再現“川東遊擊隊”主戰場,依託歷史遺蹟,學史愛國、知史愛黨,挖掘、編輯、講好革命時期、脫貧攻堅和新農村建設,以及本土歷史故事。寓教於樂,用地方革命文化史料為支撐、自然景觀以及新農村建設為載體,使之成為一個革命文化旅遊產業景區。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詠梧村革命文化旅遊產業景區一角 圖:汪濤提供)

一名黨員一面旗,一戶農家一面旗。走進平安鄉,村民房前屋頂醒目位置都飄揚一面或幾面鮮豔五星紅旗。詠梧村3組村民胡治榮說,自家房子搞過立面改造,自己沒花一分錢,現在日子好過,不愁吃不愁穿,屋頂上插著國旗可不是做樣子,真從內心裡感激黨和政府。

這裡既是一片紅色土地,更是一片黑色沃土,壯大產業富百姓。

過去,村民以傳統種植為主,效益低下,連脫貧都無法保障,主要收入來自外出務工。

在當地流傳一首民謠很有代表性:有女不嫁平安槽,一年到頭磨兒搖;要吃乾的幾坨苕,要吃稀的幾瓜瓢;一吹一個洞,一喝一條槽。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鄉村田園風光 王傳貴提供)

即使現在,“平安槽”尚優於桃樹片區。當地祖祖輩輩主要依靠紅苕、洋芋、包穀生活,俗稱“三大坨”。

2017年9月,市政府辦公廳幫扶集團工作隊入駐平安鄉,會同脫貧攻堅指揮部和鄉黨委政府深入調研,因地制宜,提出產業扶貧思路為“主導產業到村、產業精準到戶、利益聯接到人。”

不斷優化調整產業結構,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重要抓手。邀請市農科院專家,通過對氣候、土壤等自然條件進行調查和研究,認為種植辣椒比較適合。隨後引入兩家企業發展辣椒。

前期儘管開展廣泛宣傳發動,外加企業滿滿承諾,但村民還是不太來勁。“過去也曾發展過獼猴桃、板栗等,同樣由企業負責保底收購和技術指導,卻因企業中途撤退而中止,所以村民有擔憂。”鄉農服中心一名工作人員直言不諱。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大棚蔬菜基地 圖:汪濤提供)

大多人在觀望,卻有部分村民嚐到甜頭。文昌村5社貧困戶喻德兵看準時機,在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引導鼓勵下,一舉種植辣椒600畝,當年畝產量3000—5000斤,每斤售價1塊錢,讓其他村民豔羨不已。第二年,全鄉發展辣椒3000多畝。

抓規劃,抓重點;重引進,重培育。平安鄉和龍橋土家族鄉一北一南,根據全縣規劃,北平安南龍橋發展並形成高山蔬菜重要基地。2018 年,平安鄉新建單體大棚 420 個268.5畝,種植蔬菜 12195 畝。

縣裡“橋老爺”駕到。“蔬菜大王”林橋遠近聞名。

2018年初,本著“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理念,林橋率奉節縣橋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進駐和平村,示範帶動貧困群眾種植蔬菜,127個蔬菜大棚“應運而生”,真情幫扶貧困家庭年戶均穩定增收1萬元以上。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務工 圖:龍懷楚提供)

本地企業不甘示弱。重慶雄森實業有限公司發展豆腐柴產業,採用“土地入股分紅+金融扶貧+勞務收入+公司保底回收農戶鮮葉”模式,帶動農戶1574戶6846人種植豆腐柴8230畝,其中貧困戶227戶958人,致力於打造全球豆腐柴領導者品牌,國家級主流媒體紛紛報道。

文昌村具有代表性。作為全縣“三變“改革示範點,採取“公司+合作社+示範基地+農戶”模式,取得重大突破。

“2017年6月‘搭火’,2018年初就到賬3.4萬餘元。”文昌村黨支部書記尹昌田對光伏發電項目充滿興趣。

收入分配比例“6:3:1”,其中貧困戶發展產業60%,包括種植業和養殖業;30%投向公益事業,通過村民代表大會“一事一議”,含給予最困難群眾幫扶;剩餘10%用於維護費。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文昌田園綜合體一角 王傳貴提供)

“文昌田園”更是風生水起,聞名遐邇。高效農業和觀光農業相結合,其中農業項目很抓特色,高效果園套種萬壽菊;農業觀光項目突出農產品體驗消費、農業科普、鄉村休閒度假。

與此同時,成立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和股份經濟聯合社,依託生態茶園,帶動鄉村旅遊蓬勃發展。全村流轉土地600畝,涉及農戶176戶323人,其中貧困戶10戶。

貧困戶楊啟桃夫婦把3畝多地入股茶園,還一同在此務工,收入每年二、三萬元,穩定脫貧不成問題。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文昌田園綜合體一角 龍懷楚提供)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量身定製發展產業,各顯神通並駕齊驅。各村創新農村經營主體,組建專業合作社並指導運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推行“黨支部+主導產業+專業合作社+縣級部門幫扶”產業扶貧新模式,積極探索“資金投入型、生產服務型、資產經營型、勞務需求型”等集體收益模式,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收穫更多實惠。

茨竹村建立中藥材基地兩個,其中一個種植菊花、吳茱萸,採用土地流轉和入股混合模式,村民獲得土地租金8萬多元,2018年村民務工收入達到30餘萬元;一個種植丹參、板藍根,2018年村民務工收入突破80萬元。

和平村同樣成立專業合作社,駐村第一書記牽線搭橋,統一聯繫商家購買,2018年僅蘿蔔一項就賣掉2萬餘公斤,村民增收近3萬元。此外依託巴山大峽谷景區,引進企業高標準建設一家民宿,如今已開門迎客。

楊柳村以土地、基礎設施等入股,村集體將從民宿經營中獲得20%收益……

鄉長文曉林如數家珍:截止2018 年底,平安鄉種植中藥材 16271 畝、脆李 11694.1 畝,新建標準化養殖場 34839.6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76 家。

這裡既是一片紅色土地,還是一片脫貧攻堅熱土,堅持“四訪”順民意。

解民所憂,訪民所困。奉節縣創新推出幹部走訪、教師家訪、醫生巡訪、農技隨訪“四訪”機制,平安鄉走深走實,持續提升群眾認可度和滿意度。

“幹部走訪要在思想上實現扶志。”平安鄉黨委負責人說,幹部走訪要家家到,戶戶清,全覆蓋,把精準與扶志有機結合起來。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幹部走訪 圖:汪濤提供)

“以前,我想都不敢想還能住進新屋哦!”茨竹村村民熊禮國在搬進石橋微型安置點時眉飛色舞。

2016年,熊禮國因殘、因學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鄉政府財政辦主任盧朋成為其幫扶責任人。

熊禮國發現:盧朋和其他幹部隔三差五都到家裡來噓寒問暖,不僅來得勤便,還問得細緻,看得“發毛”,恨不得要“揭屋上樑”。

感受大同小異,方法因人而異。不僅領導幹部和幫扶責任人定期走訪,而且建立起村、社、院壩根狀網格體系。駐村聯繫領導、駐村工作隊、村幹部任網格責任人,實行網格管理,劃片包乾,責任到人,常態化開展走訪。

全鄉劃分50個網格,落實112名網格員,走訪7016戶農戶,全面掌握各家各戶信息、制定幫扶措施、規劃產業發展、協調落實政策、解決具體困難,對症下藥,靶向治療。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教師家訪 圖:孫卿提供)

“教師利用午休、下班時間、雙休日對兩所小學和三所村小1098名學生逐一進行家訪。”分管教育副鄉長朱清平介紹,通過家訪,全面瞭解學生及其家庭情況,通過心理健康疏導等方式,關愛學生成長,其中把孤兒、單親、留守等特殊情況家庭及貧困家庭作為重點家訪對象。

“我在手機視頻上看到爸爸媽媽啦,好開心呀!”2019年“五一”節日,桃樹村3組留守兒童吳林坤對著班主任陳老師手機上綻出燦爛笑臉、發出開心笑聲。

吳林坤只有過年時才能見到爸爸和媽媽,他們在沿海一帶務工,平常由爺爺和奶奶帶著,但兩位老人歲數偏大,不會使用通訊視頻設備。

針對623名留守兒童,學校開展“搞一次家訪、看一次家長”活動,家訪教師通過微信視頻聯線家長,讓留守兒童切實感受到關愛和溫暖。

教師家訪從根子上實現扶智。採取舉辦關愛活動、微信視頻聯線等方式,關愛學生成長;對家長意見、建議相對集中問題逐條進行分析、商討解決方案,營造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家校共育氛圍;對失明失聰等生活無法自理孩子開展“送教上門”,開闢“第二課堂”,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送“育”上門格外親,師生畫面好溫馨。在院壩、在樓棟召開“院壩家長會”“樓棟家長會”,宣傳教育政策、傾聽家長意見。回校舉行“家訪問題分析會”,對家長意見建議逐條分析、商討解決方案,並定期回訪,及時反饋。

平安小學二年級學生彭清時因“調皮搗蛋”,在學校“無人不曉”。班主任老師通過家訪後分析認為,孩子其實是想引起別人“關注”。也許,讚美和鼓勵才是更好方式。

因人施教,培養興趣。在家校共同努力下,彭清開始遠離“公眾視線”,逐漸愛上學習,主動請教老師,熱心幫助同學,成績在班裡名列前茅,同樣“引人注目”。他從老師和同學目光中“讀”出一份自豪感。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醫生巡訪 圖:丁地煒提供)

2019年5月7日,在桃樹村,鄭青松、丁地煒、劉雲、夏小梅、陳文明5人家醫巡訪團隊來到甘立科老人家中。

“這麼大雨,你們怎麼又來喲?”“我們每月都要來看您老!”老人和丁地煒醫生一問一答。

下午6點多,甘立科老人把他們送至路旁,一再叮囑:“落雨天,要注意安全囉!”“曉得,您趕緊回去,莫冷到噠!” 丁地煒邊進車裡,邊大聲回應。

幾乎每天,像這樣惜別場景,都會在平安大地上演。

醫患關係理應和諧。這幾年,堅持開展三級家醫巡訪服務,對因病致貧戶落實簽約家庭醫生,在患者家中張貼《“家庭簽約醫生”入戶對接公示牌》,公示醫生信息,制定個性化治療方案,建立健康檔案。

簽約家庭醫生每月入戶問診不少於2次,送醫送藥,定期追蹤治療效果。村級醫生則常態化入戶,對群眾小病小患及時送診送藥,實現健康上扶弱。

感動在奉節平安鄉這片紅色土地上!

(農技隨訪 圖:汪濤提供)

“我在2018年種植辣椒近3畝,收入兩萬餘元。”和平村三組村民夏光彩感到滿意。

2017年,夏光彩也曾種植半畝地“小米椒”,卻只收入千把塊錢。從半畝地千把塊錢、不到3畝地兩萬餘元,在這片辣椒地裡究竟發生了什麼,會有如此巨大差別?

“關鍵就是有農技員隨時前來指導。”平安鄉黨委副書記雷尊宇認為,一方面引進奉節縣橋兵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此建立蔬菜基地,起到示範作用;另一方面,鄉農業服務中心主任段龍時常跑到夏光彩辣椒地裡進行技術指導,甚至開“小灶”。當然段龍同志是和平村農業技術指導員。

農技隨訪接地氣,農民朋友很歡迎。鄉農業服務中心先後組織專業骨幹75人次,深入農業基地、田間地頭,傳技術、教方法,為農民提供產業發展技術扶持。

堅定、堅持實施“四訪”機制,不僅理順、解開民之所想,民之所需,民之所困,而且也為實現“打造幸福平安,爭做全市標杆”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這片紅色土地讓人感動萬分、讓人熱血沸騰、讓人激情飛揚、讓人成就夢想。在這片紅色土地上,紅色基因在不斷傳承中散發著時代光芒,照耀著鄉親們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生活的方向。


來源:奉節扶貧 文 / 劉聖宇 彭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