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荒涼狀態”的美歐關係

走向“荒凉状态”的美欧关系

向長河(國際問題學者)

2003年美英主導打響伊拉克戰爭之時,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西歐強烈反對,美歐關係陷入冷戰後的谷底。其時,筆者常問身邊的歐洲人如何看待美國人,“傲慢”是他們常說的高頻詞。

16年後的今天,美國與歐洲之間的矛盾積聚之多、積怨之深,達到了一個新的臨界點。隨便翻看歐洲各大媒體的評論版,對特朗普政府的譏諷、挖苦之聲不絕於耳,歐洲人對美國的看法,恐怕不光只有“傲慢”,可能還有“無禮”“無視”等新的標籤。

說“無禮”,最近就又有一個例子。5月7日,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以“緊迫問題”為由,取消了原定於當日的德國之行,最後一刻放了德國總理默克爾的鴿子。這種連起碼的外交面子都不給的做派,讓德國官方私底下很是惱火,《南德意志報》將美方做法稱之為“無禮”,認為“德美友誼已成廢墟”,取消行程符合目前兩國關係的“荒涼狀態”。

這不得不讓人回想起特朗普剛上臺時,默克爾第一次訪美,特朗普公開拒絕與“鐵娘子”握手的畫面。德國是歐盟第一大國,默克爾多年來是歐盟說一不二的領導人,這般“受辱”讓德國媒體很是氣憤。蓬佩奧此次故伎重施可能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默克爾前不久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當著美國副總統彭斯和特朗普女兒伊萬卡的面,不點名地批評特朗普及其“美國優先”政策。此次,蓬佩奧“突訪伊拉克”之後,依然按照日程訪問英國而非德國,分明有再給德國臉色看的意味。

說“無視”,最近也有兩個例子。一是美國重新激活《赫爾姆斯-伯頓法》第三條和第四條,加強對古巴的制裁,讓許多相關的歐洲公司面臨訴訟與索賠之風險;二是對伊朗採取新限制措施,讓歐洲利益受到損害。美國這些舉措是對歐洲利益的“無視”,歐洲一些主要國家和歐盟先後發表聲明,對美國“背信棄義”行為表示“遺憾”與“憂慮”。

在歐洲人看來,美國所作所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傳統美歐關係的背離;二是對國際法和多邊主義的不管不顧。

拿美國的古巴新政策來說,美方決定違反了在1997年和1998年歐美協議中作出的承諾,歐盟認定美方在境外單方面採取限制措施違反國際法。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指出,美國新的古巴制裁政策成為美歐不斷擴大的經濟裂痕的新戰線。對此,歐盟方面致信蓬佩奧,表示“歐盟將不得不動用一切可動用的手段”,包括可能向世貿組織提起訴訟、在歐洲法院提出反訴。

伊朗新限制措施則是老問題的“後遺症”。特朗普政府上臺後,美國宣佈退出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並逐步恢復因協議而中止的對伊制裁,伊朗成為美歐關係的“阿喀琉斯之踵”,齟齬不斷。自5月2日起,美國不再給予部分國家和地區進口伊朗石油的制裁豁免,包括歐盟國家;5月3日,美國宣佈將強化對伊朗核活動的限制。對此,歐盟及英、法、德等發表聯合聲明“深表遺憾”。

總體上看,歐盟的表態頗為謹慎,原因或許是不想進一步激怒白宮主人。在歐洲人看來,自上臺以來,“奉行絕對現實主義”特朗普政府置歐洲利益於不顧,正在拋棄大西洋主義和曾經“親如一家”的傳統盟友,推翻了歐美長期遵守的遊戲規則。法國《世界報》指出,特朗普政府給歐盟帶來“生存挑戰”。

歐洲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從叫嚷著北約“過時”到鼓勵英國“脫歐”,從退出歐洲大力支持的氣候變化巴黎協定,到不打招呼退出牽繫歐洲安全的《中導條約》,從動輒稱歐洲“佔便宜”,到一言不合就發動貿易戰,美國的種種做派讓歐洲人忐忑不安。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的感嘆頗為經典:“有這樣的朋友,誰還需要敵人?”

美歐關係向何處去?

其一,美歐之間的疏離感日益加重,畏而遠之可能是歐洲許多領導人不得已的選擇。最近,歐洲各國領導人集體不出席在美國舉行的北約70週年慶祝活動,其裂痕之大連“面子”都不太顧了。不少歐洲媒體認為,美歐緊張關係“將持續到特朗普之後”。換言之,咬咬牙坐等是歐洲不得已的選擇。

其二,華盛頓越來越像西方世界的孤家寡人。美國《洛杉磯時報》前不久刊文指出,“美國‘優先’看上去越來越像是美國孤立”,特朗普“單邊的交易式外交政策”給歐洲敲響了警鐘。日本《選擇》月刊也刊發題為《美國割捨盟國的冷酷——呈加速度增長的特朗普孤立主義》,將這種背道而行的現象分析得很到位。

其三,實力決定著歐洲依然要把維繫美歐關係作為其外交的核心訴求,美歐關係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發生質變。換言之,在美歐關係的天平上,“一邊倒”的失衡格局仍將延續。不管美國怎麼我行我素,現階段歐洲人也只能打落牙齒往肚裡吞。

漫畫/陳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