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通過了你的好友驗證,現在我們可以開始沉默了

我通过了你的好友验证,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沉默了

我通过了你的好友验证,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沉默了

前段時間,微信上收到一條消息:對不起,時間隔得有點久,忘了你是誰?

看到這條消息,我一頭霧水,為什麼?因為我也不知道他是誰。

點開對話框,我們的記錄還停留在「我通過了你的朋友驗證,現在我們可以開始聊天了」

根據加好友的日期,我在腦海裡實時檢索了一下,還是沒能記起他是誰。

我大概能想象得到我們是怎樣加上好友的:某個工作場合,互相寒暄了幾分鐘,然後雙方提議,加個好友吧,我掃你,再申請添加好友、通過驗證。

完成了必要禮節後,雙方收起手機,再寒暄幾句,對方就算是在你的通訊錄裡住了下來,然後……然後就陷入終極沉默

像這種只見過一面甚至一面都沒見過的微信「好友」,我的通訊錄至少還躺了四分之一。

網絡一線牽的時代,每個人的手機裡,都躺著那麼幾款社交軟件。

朋友圈、親友圈、同學圈、同事圈……這些社交軟件幾乎覆蓋了我們所有的圈子,讓我們經營社交關係的方式越來越網絡化的同時,也讓我們的社交越來越“懶”。

工作上,能線上交流絕不多跑一步。

如有問題和同事溝通,哪怕同事就坐在對面,也要通過微信進行加密傳輸。中午吃飯時,更是電視劇一開,世界與我隔離。公司的團建更是能躲則躲,哪個理由沒用過用哪個。

每天下班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躲進自己的房間,然後開始或群聊或私聊地和朋友們大談工作生活上的煩心事。但當對方提出見面的邀請時又會果斷拒絕,工作這麼累,我只想回家躺著。

談戀愛,對象基本上從各種社交軟件上找。

從各種遊戲、社交軟件裡認識曖昧對象,互加微信後開啟早中晚安打卡的尬聊日常,一段時間後就可以開始以寶貝相稱,這其中雙方很可能連對方的真實樣貌都不清楚。

都說這一代年輕人是佛系青年,除了平時生活上的無慾無求,還表現在,他們的社交之道也越來越佛系:

懶得去維護一段關係,懶得去主動去認識新朋友,表面上維持著友好的人設關係,背地裡卻異常恐懼聊天交友,尤其是線下的那種。

因為社交軟件的關係,這屆年輕人擅長把所有的朋友都處成了網友。

租房網友:平時互不打擾,只在群裡交費時出現;

朋友圈網友:100個人點贊,半數都是陌生人;

公司網友:熟悉同事的頭像,卻與同事迎面不相識;

戀愛網友:比起相約逛街,更喜歡線上互道晚安;

但事實上,通訊錄裡的好友數量與日俱增,與添加的好友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你好」,然後就沒了下文。通訊錄裡的名單越來越長,真正深交的人卻越來越少。

我通过了你的好友验证,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沉默了

群聊添加了一堆,每分鐘消息列表都在更新,跟你有關的卻沒幾條。

朋友圈因為懶得費精力去維護,乾脆設置為僅三天可見。和好友最多的互動交流,則來源於朋友圈的日常互贊。

對於這屆年輕人來說,給你的朋友圈點贊,算是微信時代我對社交做出的最大努力

前陣子和朋友聊天,談到點贊問題。我很少會在朋友圈給朋友們點贊。

原因麼,一來是我從來沒有給朋友點讚的意識,通常都是看完就會退出來;二來是髮圈的很多都是連相貌都不清楚的人,隨便點個贊,總覺得十分尷尬。

朋友則和我恰恰相反,她經常給朋友們點贊。

她的理由是:點贊一來是為了維護和朋友們的關係,短暫地聯絡一下感情;二來也是在朋友圈遍地廣告的時代,鼓勵朋友們多分享一些日常的狀態,讓他們知道,還有人在背後默默關注著這些。

以前聽過一個段子:「點贊不聊天,你加我是為了當內奸嗎?」,提到如今的很多年輕人,加過好友之後,與對方的交流僅僅侷限在朋友圈點贊。

事實上,聽完朋友的話,我覺得這樣的點贊之交也不錯。有人說點贊百次,不如見面一次。在我看來,信息碎片化的時代,能時不時給你點個贊,其實年輕人表達關心的一種新形式

透過點贊,偶爾在朋友圈刷刷存在感,總比互加好友後無用的沉默好,也不用擔心陌生人會尷尬。

畢竟,我發票圈的目的就是想讓你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