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心怀苍生, 他为颠覆而生 ——记复旦大学化学系陈芬儿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陈芬儿被称为“教授发明家”。他打破了国外垄断,研发了多项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料药合成技术,在精细化工制药技术领域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大大降低了多种常用药物的生产和销售价格。

【赛先生】心怀苍生, 他为颠覆而生 ——记复旦大学化学系陈芬儿院士

分秒必争工作

陈芬儿的日常作息表是这样的:每天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有时检查完实验室,就直接睡在了办公室。早上七八点起床,又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他说:“科研工作中,40岁以前是兴趣,40岁以后是责任。我们目前掌握的知识都是经过一代代人的积累和传承,我们要进步、要做得更好,这是一种责任。现在国家支持创新,对科技工作非常支持,如此好的科研机会和机遇不能浪费,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做事。”

在这样的工作效率中,一系列颠覆性的科技成果在陈芬儿的手中诞生!d-生物素是蛋白质和脂肪中间代谢中的一个重要辅酶,它具有抗衰老性,在维持人和动物正常生长发育,保护皮肤、羽毛和骨髓健康等方面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此前近50多年的时间,d-生物素的合成技术一直被瑞士罗氏公司所垄断。自2001年起,陈芬儿团队历经10年,确立了更便捷巧妙、更高效低廉的d-生物素全合成新路线。在国内投产后,使得该药物的生产成本从每公斤1.5万元降到每公斤0.25万元,从而使我国从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主导了国际主要市场,打破了罗氏公司的垄断局面。罗氏公司为了继续保持领先优势,先后提出以10万美元月薪聘请陈芬儿加盟,并在欧洲为他建立实验室等条件,这些都被陈芬儿一一拒绝。陈芬儿说:“实验室只能建在中国,建在上海,建在复旦大学。”2004年,罗氏公司出资3600万元,在复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

这项技术得到了国家的高度认可,陈芬儿因此被授予2005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一系列高含金量大奖。16年过去了,至今这项技术仍在全球领先。

【赛先生】心怀苍生, 他为颠覆而生 ——记复旦大学化学系陈芬儿院士

往事如烟

陈芬儿认为,科学家要有高尚的品德,要有对国家的热爱和对自己岗位的热爱,讲贡献,讲奉献。如果一个人贪于享受,不踏踏实实,不可能在科技领域中作出大的贡献。他说,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就应该在学校里好好教书育人,在实验室里认真开发颠覆性技术,经济利益要放在第二位,社会效益要放在首位。他现在取得一些成绩,让更多的病患享受到价格低廉的优质药物,自己内心觉得非常幸福,他在完成作为科学家的历史使命。

现在国家强调科研人员要开发颠覆性技术,只有颠覆性技术才能引起工业革命,带来低成本生产和全新的优质产品。陈芬儿说,虽然过去只是埋头做,并没有考虑很多,现在回过头去看自己的科研经历,深切地感受到颠覆性技术的巨大效应,很多连带产业被淘汰和关闭。近年来中国的科研水平发展迅猛,让陈芬儿颇感自豪的是,通过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中国在合成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近年来,陈芬儿又取得了一些重大突破。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每年全球有1000多万人死于这类疾病,我国去年因这种疾病死亡人数是225万。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胆固醇高,这是一种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胆固醇高就会引发动脉硬化,血管没有弹性,就会引起高血压,血管非常容易破裂。他汀类药物对这种疾病疗效最好,国外效果最好的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两种药物,制造成本很高,售价也很高。陈芬儿说,降低他汀类药物的生产成本是实验室肩负的使命。通过16年的研究,终于开发出了成本降低8倍的生产技术。2016年8月,他受聘为江西博雅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抚州)首席科学家,设立院士工作站。该产品即将在博雅欣和投产,有望在3年内实现产值50亿元。

【赛先生】心怀苍生, 他为颠覆而生 ——记复旦大学化学系陈芬儿院士

喜欢能吃苦的学生

目前上海正在建设全球科创中心,陈芬儿觉得上海科学界应该瞄准某一个领域的前沿技术,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特别是围绕国家重大需要,攻克那些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掐脖子”技术。我们科学界要向日本、德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学习,沉下心,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陈芬儿非常赞成:“长三角地区高校很多,科学家也非常多,思路也开阔,工作也很务实。我们要学习日本筑波等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加强产学研协作创新。”当时在日本访学期间,日本筑波高等技术研究院的成绩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维护学术道德方面,陈芬儿认为学术成果不应和名利挂钩,有些高校对发表论文的学者给予高额奖励,也滋生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要加强对年轻学生和年轻教师的学术道德教育,还要有制度的约束。”

陈芬儿说,在学术道德方面,导师的处事和为人会影响学生的科研人生,导师以身作则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导师们在学术上孜孜不倦的精神影响了他的科学人生。

陈芬儿在四川大学求学时的硕士生导师是胥佩菱和李贤军教授。他回忆说,两位导师做科研工作没有休息日,也不计较报酬。他们的治学非常严谨和严厉,学生如果做得不到位,会严厉批评。但他们又发自肺腑地关爱学生,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当时经济条件不好,他们就会招呼学生们去家里吃饭,改善伙食。“老一辈的科学家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在研究生培养中,陈芬儿坦言自己喜欢有毅力、能吃苦的学生,还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敬业的工作态度和对科研工作强烈的兴趣。但是他不看重学生的学历背景,不太注重本科和硕士期间是不是在名校就读。他的学生中有本科在九江学院就读的,很珍惜科研工作机会,现在在科研上表现非常出色。

“所有的人都是在学习中成长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天才,一个人的成功只有30%靠天生的智商,70%要靠后天的努力。优秀的科研工作者还要谦虚和谨慎,要善于向别人学习新知识,不能有傲气。”陈芬儿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