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家和戰術家有什麼區別?

墨羽青衣


1937年淞滬會戰和南京保衛戰接連失利後,國民黨內如汪精衛之流開始鼓吹再打下去就是“亡國論”。而1938年臺兒莊大捷後,武漢10萬民眾於4月8日舉行了夜間提燈遊行,蔣介石則一口氣向徐州方向調來了N支生力軍,舉國上下又認為打敗日寇就是分分鐘的事,“速勝論”甚囂塵上。



除了滇軍盧漢的第60軍40000多人外,西北軍馮治安的第77軍也抵達戰區,李仙洲第92軍、李延年第2軍等中央軍嫡系部隊也風風火火趕來,甚至胡宗南大將董釗的第28師都開上來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有點懵圈,打電話給副總參謀長白崇禧,問老蔣增派這麼多部隊來要鬧哪樣?

白崇禧也興奮的回答道:“委員長想要你擴大臺兒莊的戰果”,李宗仁說太遲了。其實這是李宗仁回憶錄中單方面的說法,事實上真想擴大戰果的正是李德鄰,蔣介石雖然對日軍增兵有所警惕,但仍然被周圍狂熱的氣氛所影響,對增兵請求基本是“半推半就”。



(李宗仁)

就這樣徐州附近雲集了國軍50萬人馬,幾乎是軍事委員會掌握的一半野戰主力,而日軍為了報臺兒莊一箭之仇和聚殲國軍主力,其華中和華北方面軍向徐州戰場集結的兵力已經超過20萬,南北夾擊的態勢基本形成,中國軍隊在戰略上已經非常被動。

就在同一時期的1938年5月,從來沒有親自考察過日軍作戰的偉人毛潤之,卻能在延安的窯洞裡奮筆疾書九晝夜,寫出了著名的抗日著作《論持久戰》,洋洋灑灑5萬餘字,深刻剖析了中日雙方的軍事力量之優劣,提出來抗日戰爭必經的三個階段:戰略防禦、戰略相持和戰略反攻。



(武漢會戰期間的白崇禧)

《論持久戰》的基本論點便是,中國的抗日戰爭必將是一場長期的戰爭,中國人民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而其後的戰爭歷史與著作裡的論述驚人的相似,這就是“戰略家”的水平和高度。《論持久戰》也隱諱地批評了國民黨高層在戰爭初期的戰略失誤,包括正在進行的徐州會戰第二階段。

所幸在最後時刻,李宗仁感覺到了巨大的危機,指揮幾十萬大軍跳出了日軍的合圍圈,各部損失不大。徐州於5月19日陷落,留在徐州車站不及運走的3000名重傷員被日軍第16師團全部屠殺,李宗仁的第五戰區長官部也與包抄的日軍擦肩而過,李司令長官也是一腦袋白毛汗。



《論持久戰》出版後引起了白崇禧、陳誠等人的高度重視,白崇禧把這部戰略著作的中心思想歸納為兩句話:“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軍事委員會將其通令全國,作為抗日戰爭的指導思想。而其後的武漢會戰,軍事委員會戰略指導能力便成熟了許多。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所謂戰略家,是指能夠合理分配和使用本方資源和力量,具備長遠的戰略眼光,著眼於整個戰局,制定正確的戰略方針從而使本方取得戰爭勝利。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不為一次戰役的勝敗所動而改變戰略決心,一定是軍隊的統帥級人物。



(徐州會戰之抗日部隊)

相反,那些在具體的戰役戰鬥中,能夠具備靈活機動、千機百變指揮藝術的將領,才是所謂的“戰術家”,他們要親臨作戰前線,制定作戰計劃,一般是軍隊的中高級指揮官。

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其實都可以稱為“軍事家”,區別在於兩者並不具備絕對的互通性,有些知名的戰術家比如隆美爾、古德里安、蒙哥馬利等在戰略上是比較短視的;而有些戰略家卻在戰術上存在短板,不合適在一線帶兵作戰,比如從來沒有帶兵打仗經歷的蔣百里。

當然,也有兩者兼備的天才軍事家,只是比較罕見,誰能說“四渡赤水”不是戰術佳作?


度度狼gg



戰術要服從於戰略,戰略必須通過戰術才能實現。沒有戰略的戰術是無謂的瞎打亂打,打贏了也沒有什麼意義,沒有戰術執行力的戰略只是空想,同樣毫無意義。

解放戰爭期間,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戰役之後,分為內線兵團和外線兵團兩部分,內線兵團繼續在山東根據地堅持,外線兵團則跳出國軍的包圍圈,在中原大地上縱橫馳騁,向西一路打到了洛陽,向北一度渡過黃河。有一段段時間華野沒有打多少大仗,損失還比較大,所以很多人認為這是得不償失。

這就是戰略和戰術的問題。孟良崮戰役之前,華野在山東的解放區面積已經被壓縮到方圓100公里左右,人口大幅減少,物資供應嚴重短缺,連解放區的首府臨沂也一度被迫放棄。孟良崮戰役雖然消滅了整編七十四師,暫時打破了國軍的包圍線,但在戰略被敵人包圍的態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也是在這一時期,晉冀魯豫野戰軍在太行山地區也處於被敵軍重重圍困的局面,同樣是內線作戰,根據地日漸縮小,解放區的人口越來越少。就全國來看,中原地區已經基本上被國軍完全控制,解放軍只能在黃河以北地區活動,山東的根據地也被敵人重重圍困,難以打破被包圍的態勢。

這就是說,經過解放戰爭第一年的作戰,雖然解放軍消滅了國軍100個旅以上的機動部隊,但解放區的面積也在大幅縮小,解放區的人口也在減少,而且基本上處於被敵人分割包圍的狀態,各戰略區之間相互無法有效支援。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是幾個戰區分別作戰,相互之間不能有效支援和策應,就很有可能重現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局面。

這個時期,如果解放軍無法有效的進入中原地區作戰,牽制華中敵人的兵力,華中地區的敵人機動部隊就可以大舉增援山東戰區,會讓山東解放區的壓力更大。第二還可以向西增援陝北胡宗南,增加對陝北解放區的軍事壓力。所以在這種局面下,如果要打破敵人的戰略佈局,扭轉解放軍的不利局面,就必須打到外線去,也就是中央說的,把戰爭引向國統區。


正是在這種戰略思想的指導下,為了徹底扭轉解放區被分割包圍的不利局面,中央作出了兩個重要決定,一個是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把華中國軍牽制在華中地區,這樣就可以有效減輕山東和陝北兩個解放區的軍事壓力。另一個決定則是華東野戰軍分為內線和外線兩個兵團,分別作戰。

最為重要的是,按照當時中央的設想,東北戰場的勝敗關係到全國戰場的勝負,所以必須優先保證東北地區能夠完全勝利。關內各解放區的主要任務是牽制關內國軍,以免國軍像東北地區抽調更多部隊,為四野徹底解放東北爭取時間。


所以,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和華東野戰軍分為內線和外線兩個兵團,雖然一度大幅減員,但卻有效的打破了敵人當時在國內的戰略佈局,減輕了各個解放區的壓力,並迫使華中戰場的國軍機動兵力疲於奔命,無法有效集結在一個戰場上,這就為之後第二年的進一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做了充分的準備。

華野外線兵團和中原野戰軍,也第一次進行了有效的戰略協同,在中原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時候,華野外線兵團提供了有效的支援。而中野在中原地區的活動,也把華中地區的國軍牽制在了華中,未能繼續增援華東戰場,為華野之後的豫東戰役,萊蕪戰役,濟南戰役準備可條件。


蕭武


南北夾擊或者東西對進似乎是蔣介石最喜歡使用的進攻方式,如在解放戰爭中的萊蕪戰役、豫東戰役、錦州戰役經常使用這一進攻方式,沒想到的是屢戰屢敗,賠了夫人又折兵。

在魯南會戰計劃之萊蕪戰役中,蔣介石在美國軍事顧問的協助制定了一個南北夾擊作戰計劃,其戰略目標就是企圖迫使華野在臨沂地區與之進行大決戰。因此,蔣介石集中了十五個整編師、五十九個整編旅共三十一萬大軍,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南北夾擊戰術。

魯南會戰蔣介石計劃力爭在半個月的時間內解決戰鬥,而且勢在必得。其中,南線的是歐震的重兵集團,往北向臨沂推進;北線的是王耀武的第二綏靖區,由副司令李仙洲率領三個軍,其作戰計劃是先取萊蕪,再南下策應歐震兵團,最終對華野形成包圍之勢。

從蔣介石參與制定的魯南會戰計劃上看,在戰術上似乎沒有什麼毛病,以穩為主不給對手露出任何破綻,主要是因為在蘇中戰役和魯南戰役中吃華野了不多虧,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但戰術過於死板和保守了,不立足於實際;從戰略上看,蔣介石認為臨沂是山東解放區的首府,華野非決戰不可,把戰略建立在了一廂情願的基礎之上,犯了戰略上攻其必爭之地的教條,此乃兵家大忌也。

魯南會戰計劃打響後,面對南線國民黨大軍的兵臨城下,粟裕指揮的華野始終堅持“不計一城一池的得失,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的戰略原則,在適當時刻主動放棄了臨沂,來個“聲東擊西”戰術,以少量的兵力牽制住南線歐震的重兵集團,主力隱蔽北上,圍滅兵力較為薄弱的李仙洲兵團,從而一舉粉碎敵人的南北夾擊計劃。

當李仙洲兵團經過萊蕪時,由於臨沂並沒有發生大規模的交戰,第二綏靖區司令王耀武察覺到了粟裕的作戰意圖,立即電令李仙洲停止前進而且要往回縮。但在關鍵時刻,蔣介石事無鉅細、一杆插到底的臭毛病又犯了,將“貽誤戰機”的王耀武痛斥了一頓,並立即命令李仙洲儘快佔領萊蕪後,再南下配合歐震兵團作戰。結果,坐鎮大後方的蔣介石的這一“微操”直接斷送了李仙洲五萬大軍。

孫子兵法說:“善戰者,求之於勢,擇人任勢。”一個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要謀求的不僅僅是局部的和戰術上的形勢,更是要謀求全局性的和戰略上的形勢,並且能夠達到唯才是用。也可以這樣理解,一個優秀的軍事統帥要有大局觀的能力,在制定好戰略之後,再選擇合適的將領來執行具體的戰術措施,這就是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區別之一。

當然了,一個優秀的戰術家,一定要經過長時間一線作戰的不斷總結,並且善於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再反過來指導戰爭實踐,最後上升到研究戰略大方向問題,例如彭德懷、粟裕、徐向前等經過了戰火的不斷磨鍊後,都成為了一個非常優秀的戰略家和戰術家。總之,一切從實際出發,這是成為一個優秀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必經之路,否則,脫離了戰場的實踐就是紙上談兵了。

而從魯南會戰之萊蕪戰役的結果和整個過程來看,蔣介石確實不是一個合格的戰略家和戰術家,也難怪,曾在黃埔共事過的同事,在評價蔣介石軍事才能時,這樣說過:“不怎麼樣,作為一個戰術家,是拙劣外行的;而作為一個戰略家,則或者會更好一點。”


賽門之略


關於戰略和戰術,既是大戰略家又是大戰術家的毛澤東曾經有一句名言: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為什麼這麼說?能做到嗎?能,因為戰略和戰術區別很明顯,說清楚戰略和戰術的區別,也就明白了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區別。大致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區分:

一是從時間軸上區分,戰略是管長遠的,戰術是管眼前的。比如,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歷史上一個比較有名的戰略安排,主要內容是:佔有荊州益州兩大州,成三足鼎立之勢,東和孫權,北拒曹魏,一旦天下有變,兵分兩路直取中原,統一天下。這顯然就是一個長期規劃,因為那個時候劉備寄人籬下,只是在新野縣屯兵而已,身無立錐之地。這一長遠規劃,必須在戰術上一步步安排,前面進行的較為順利,比如聯合孫權的赤壁之戰,佔有了大部分荊州,後來入川取了益州、佔領了漢中。後來執行的不好,關羽違背東和孫權的戰略,大義失荊州,這就是關羽雖然是一員名將只能算作戰術家的原因,戰略上欠缺。

二是從哲學角度分析,戰略是宏觀範疇的,戰術是微觀範疇的。說白了,就是戰略“大”、戰術“小“,戰略“虛”,戰術“實”,戰略是“骨架”,戰術是“血肉”。比如三個世界劃分的戰略、中美蘇大三角博弈,都是很宏大的戰略,具體落實上,就會有兵乓球外交等這樣的細節安排來實現了。

三是從空間面上區分,戰略是放眼全局的,戰術是聚焦局部的。這就像下棋,戰略目的是取勝,正常的講,吃對方的子越多、自己保存的子越多就會贏得面越大,但是為了勝利,有時就要捨棄局部,這就是所謂的丟車保帥、棄卒保車了。解放戰爭初期,國民黨軍貌似強大,來勢洶洶,我黨制訂了以空間換時間、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的戰略,有些看起來戰術上我們輸了,比如延安都被胡總南佔領了,但是我們的力量越打越多越打越強,敵人則消耗了有生力量由於佔領了很多地方,戰線拉長,力不從心了。最終一年以後,我們收復了延安,而那時的攻守之勢易位了!這就是戰略的力量!



磨史作鏡


古今中外真正的戰略家很少。而戰術家卻很多,好比說我國近代史十大元帥都是戰術家,十大將也是戰術家薜嶽,衛立煌都是戰術家蔣介石也只能算戰術家,戰術家只是某個戰役的用兵佈陣,戰術家只要瞭解地裡地貌,知敵我力量,知敵主將用兵性格,位置,預計進攻來退出之來去路線,但他沒有全局戰爭佈置的方略。戰略家就不同了,知全敵我力量對比,知山川地裡,知四季冷熱概況,知山河地貌,知千里調動敵人進我想置之死地,知古今戰例之運動,知中外兵法運用。有全局戰爭佈局才能,有胸有百萬兵佈陣才能,有創新用兵之道軍事理論,有審時度勢:知己知彼用兵進退。這才具備戰略家應有才能。中國遠古韓信,張良,姜子牙成吉思汗,劉白溫,近代毛主席。才是真正的戰略家。外國的我不瞭解不敢亂言。


用戶5404917697547偉


要搞清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區別,首先要搞清戰略和戰術的區別。這裡的戰略,專指軍事戰略,也是戰略一詞的本意。戰略一詞現在移用到很多方面,如國家發展戰略,企業競爭戰略,科技發展戰略(如國家的工業2025計劃)。軍事戰略是指對軍事和戰爭全局的謀劃和組織指揮,它管長遠的、宏觀的、全面的軍事建設和戰爭全局。,往往是國家層面、決策層和統帥部要考慮的問題,直接為國家政略戰略服務。平時,如軍隊規模,結構(組織形式即體制編制),軍事理論和建設思想、作戰指導思想,裝備發展,軍隊訓練和統帥部戰略演練,戰略方向確定(進攻和防禦),預定戰場建設和經營等。在中國軍事傳統中屬於"道"的層面。那麼戰術,就屬於"術"的層面。戰術在軍事上涉及的級別最多,一些戰役層次的問題都可以納入“術"的範圍解決,大到方面軍、小到單兵單裝。美軍原來只有戰略和戰術兩個層面,蘇軍是戰略、戰役、戰術三個層面。由於戰役一級可大可小,大到戰略性戰役,若干個方面軍和集團軍群參戰;小到戰役軍團戰役,一個軍級單位參戰,所以蘇軍分三個層面,美軍近十幾年也接受了,寫入作戰條令。戰術主要研究微觀的(也包括中觀)、當前的、局部的戰鬥,如需要使用多大的兵力,由哪些兵種(專業)編成,戰役佈勢和戰鬥部署,採用何種戰術手段和戰鬥編組,進攻確定主攻方向和輔助方向,防禦確定主要防禦方向和堅守要點(支撐點),組織協同動作,如空地協同、步坦炮協同,組織後勤(裝備)保障、衛程保障、通信保障。戰前儘可能組織兵棋作業或沙盤推演,以及有針對性的臨戰訓練(特別是臨時合成的部分隊)。弄清楚了戰略和戰術的區別,那麼這兩個層面的行家裡手,把戰略或戰術研究到極致,並指導常打勝仗的人,自然就是戰略家或戰術家。前幾天有網友問,朱可夫和李奇微是什麼家?問得非常好,針對性很強。二戰蘇德戰場,朱可夫是典型的戰略家,他作為戰時總參謀長,直接協助斯大林戰略謀劃和戰略指揮,有時下到某個主要戰略方向擔任司令,打贏了幾場關係全局的戰略性戰役,把戰爭推向勝利。李奇微在朝鮮戰爭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主要指揮美第8集團軍,第三戰役後挽回了美韓聯軍的敗像,穩住了軍心和防禦態勢。針對志願軍的"月光行動"和“星期攻勢",創造了"磁性戰術",第四第五戰役取得了優勢。大而無當的麥克阿瑟徒有虛名,遠不能與李奇微比肩。戰略家往往從戰術家成長起來。毛澤東是偉大的戰略家,任何人都沒有疑義。但從不拿槍的他,還是偉大的戰術家。著名的"十六字訣"游擊戰法,"十大軍事原則"的運動戰戰法,都屬戰術範疇,他親自指揮的中央蘇區前三次反圍剿和長征途中的四渡赤水,都是戰術的經典之作。


大小王攬天下


戰略是制定全盤性的,全局性的發展路線。

比如,一個國家制定的戰略發展規劃,就具有全局觀整體性。所以說戰略是把控整個大方向不偏離。

戰術是為了戰略而服務的,就是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實現戰略目標,

戰略輕易不會改變,戰術可以隨著發展變化而改變。

戰略是不變的,有變。

戰術是隨著變而不斷的調整。

調整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實現戰略目標。

戰略是規劃層面,戰術是執行層面的。


紀弘福


戰略家,戰術家。這些是文人墨客在紙上分類的,戰略需要戰術來實現,戰略實質就是一種計劃,如果計劃經過戰術的具體研判不能實現,那麼計劃就是空話。一般人都喜歡好大喜功,如果一個戰役成功,則多歸功於是戰略之能,殊不知這是戰術積累的結果。戰略戰術事實很難切然分開,有多高的戰術就有多高的戰略,沒有戰術的支撐,戰略就是空話。中央當年要粟裕過江的戰略經不起粟裕戰略戰術推敲研判,直至後來淮海戰役,碩果累累;中央平津戰役的戰略,全黨軍高層一致叫好,可到了平津前線林總處全部改版。現在有許多人都認為前線統兵的元帥大將只是將軍,不懂戰略,這是一種絕對的偏見。


漫步人生89585776


從字面上理解戰略家,戰:鬥爭、爭執。略:大概。戰略家就是在鬥爭或爭執中不負責具體的鬥爭問題,只管鬥爭大概上的問題。

戰術家,“戰”:同樣是鬥爭。但是“術”是:計算、一種鬥爭方式。

統帥指揮戰爭,只告訴將軍,你需要攻取A地城,但是在具體怎麼攻取上那就是將軍的事了。將軍就要“計算”用什麼“鬥爭方式”來攻取A城了。

一個優秀的戰術家能完美的實現戰略家所制定的計劃,一個優秀的戰略家能讓戰術家看到希望。


期期軍媒體


戰略家和戰術家是帥將關係.世界軍事戰略家是毛主席.軍事家是彭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