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故宮為何選在北京?又為何坐落在如今的地方?

愛歷史的小女子


在古代,北方邊境上的遊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邊陲隱患,明王朝在將元朝勢力驅逐出邊境以後,依然無法避免被屢屢侵襲的命運。

朱元璋為了保衛大明江山永固,眾多藩王戍守邊陲,藉此拱衛王朝,朱元璋設想的沒錯,那些邊塞異族果真在幾百年後成為了明王朝最大的隱患,他們的肆意侵奪對於明王朝造成了極大的重創。
在朱棣還沒有登上帝位的時候,身為燕王的他是蒙元勢力最大的敵人,而朱棣也是戍守明王朝邊陲之地的中堅力量,朱棣的童年時光幾乎都是在這漠北之地度過的,這裡留下了他太多的記憶。
靖難之變後,朱棣在南京御極帝位。
登上帝位的朱棣有了全新的打算,那就是著手遷都。
遷都一事,對於朱棣來說也許是"天子守國門",也許是"控一地而制四方",可是也彰顯了朱棣內心的短板。
得位不正朱棣心裡面必然是有愧疚的,如果能夠徹底的解決自己心理上的這種障礙,遠離南京這片是非之地才是朱棣最合理、最明智的選擇。
而北平曾經是朱棣的封地所在,常年生活在北平之地的朱棣,遷都於此便成為了他最好的選擇。
於是,朱棣在榮登帝王寶座之後,就將北平改為北京,遷都一事也開始慢慢籌劃,遷都的功臣之大令人難以想象,朱棣甚至將江南之地的眾多人口全部遷移到了北京之地來發展當地的生產,都城營造之際,從橫斷山脈源源不斷的運輸著大型的楠木,作為皇城構建的基本物料。
每一塊舉行的漢白玉都是工人耗費極大的心血所雕刻,每一塊地板均為人工精心挑選,朱棣對於這座皇城的構建機會是傾盡了大量的心血,皇帝構建不僅僅是朱棣的行宮,同時也代表著明王朝的臉面。
紫禁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之所以要將北京城修築在如今的地方,是因為這裡位於山坳的下盤,西面有山麓屏障,東面有臨海屏蔽,在古代北京屬於形勝之地。
朱棣清楚的明白只要能夠屯兵於此,扼守南下的重要通道,那些邊陲異族想要入侵中原和江南之地勢必要付出極大的代價。後續的故事可能大家都知道,無論是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還是努爾哈赤建立起來的滿洲騎兵部隊侵入北京城的時候都破費周折。
“以燕京而視中原,居高負險,有建瓴之勢”
對於朱棣而言,這裡是守衛王朝的前沿要地,只有守住了這裡,邊陲蠻夷萬萬沒有可能勒兵南下。
可是,朱棣也許沒有考慮鎮守這裡是需要雄厚的經濟能力支撐軍事實力的,如果王朝一旦沒落,北京城作為國都就會很快暴露在敵人的眼皮下。
我們可以看一下北京城四周的地形和防禦體系。
北京城的地理位置屬於絕佳之地。
周圍能夠眾多長城關口也為北京城提供了一整套完善的防禦體系。
從東向西的四大關口:
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居庸關。
想要確保北京城的安全,北京城外圍的這四大關口是必守之地,而明王朝也幾乎是傾其全力固守這四大關口,只要這四大關口能夠守住,任何人都是無法染指北京城的。
公元1644年,李自成居庸關破關而入。
同一年,吳三桂引清軍從山海關入關。
兩大重要關口瞬間湧進來的勢力直接將明王朝吞併,那些曾經被明王朝視之為重要屏障的關口沒有了強大軍事力量的支撐,瞬間變成了一座廢關,但是即便如此,他們兩大勢力在突破關口進入北京城的時候也破費周折。
這四座關口,幫助北京城構造了完美的防禦體系,而我們可以看一下北京城所處地方的地形圖。
周圍的高山已經幾乎形成了天生的地理優勢,在這裡構建都城無疑是最佳的方案。
故宮存在了近六百年之久,緣起於朱棣,終結於溥儀。封建帝王曾經在這裡留下了太多的記憶,紫禁城的修建也為中國歷史的文化傳承添上了厚厚的一筆,如今的我們看到的故宮已經絕對不僅僅是皇家建築群那麼簡單,在更多的人心中,它是我們的自豪,朱棣調用了無數的能工巧匠才締造了這座皇城,無數能工巧匠的汗水和淚水曾經灑在了這裡,當我們再次回首以前的那段歷史的時候,能夠想象到的不僅僅是榮譽,而是輝煌的建築發展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