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總有人為秦始皇,隋煬帝洗白?

夢的世界9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洗白?秦始皇和隋煬帝扯不上洗白。至於為什麼現在很多人開始正視秦始皇和隋煬帝的功過是非,那是因為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理智了,也瞭解過那段歷史了。不會人云亦云的跟著無腦的吐槽了。

在我看來秦始皇應該算是中國古代史上最偉大的皇帝了,這個沒有之一。秦始皇之後沒有哪個皇帝能比得過秦始皇。有意思的是,秦始皇之後歷代皇帝都把秦始皇作為一個標杆。實際上秦始皇很多被某些人認為的暴政都是一些歪曲的實施罷了。秦始皇有沒有錯?肯定是有的。但是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太過於心急了。最後導致很多事情偏離了既定軌道。而隋煬帝也同樣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皇帝。他最大的錯誤就是征討高句麗,他希望通過戰爭把國內矛盾轉嫁到對外戰爭上。但很可惜籌備太過於倉促導致對外戰爭失敗。而征討高句麗的失敗直接導致國內矛盾爆發。最後天下大亂。


秦始皇最被人詬病的就是焚書坑儒。還有濫用民力修築長城和阿房宮。但實際上這三件事真的能算是罪名麼?關於焚書坑儒的整個細節就不過多講述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我之前的文章瞭解一下。整個焚書坑儒的事件導火索就是儒家,秦始皇統一天下之後要統一文字,統一書籍被儒家阻止。秦始皇要棄用弊端頗多的分封制改用郡縣制被儒家阻止。後來秦始皇迷信長生,儒家又和方士勾結騙取秦始皇的錢財。這些事情放在哪個朝代不都是找死麼?哪個皇帝能受得了這個。況且秦始皇焚燒的只是方士的巫,醫書籍和原六國為了加強統治教化人心的書籍。殺的人也是和方士串通的儒生。所謂的焚書坑儒合情合理又合法。


其次修築長城。要知道長城並不是秦始皇第一個開始修築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有長城的存在了。只不過那個時候都是各國自己修自己的。而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以當時的秦軍的勢力自然是不懼怕遊牧民族的。但是邊境線太長了,而且遊牧民族機動性又強,很多時候秦朝都是防不勝防。所以秦始皇下令修築長城,把原有的長城連接在一起以抵抗遊牧民族入侵。憑心而論修築長城利國利民。在這件事上秦始皇唯一的錯誤就是宣傳沒跟上。思想工作沒有做到位。他沒有把修築長城的好處或者說修長城的目的告訴給百姓。而是單純的簡單粗暴的徵用民夫修築長城。而百姓都很愚昧。秦朝時期極少數人才能接受教育。所以他們根本不懂什麼家國天下,他們只知道秦始皇強徵他們修長城,也不明白修長城有什麼用。所以雙方一個是不屑於解釋,一個是根本不懂。所以矛盾越來越深。


最後就是阿房宮了。所謂的秦始皇大修阿房宮以供自己享樂。這個事情之前就證明了子虛烏有的事情了。秦始皇確實修過阿房宮。但只是打了一個基礎之後就沒在繼續了。而後來說的項羽一把火把阿房宮付之一炬也是無中生有的事情。所以說秦始皇所謂的暴政完全就是以訛傳訛罷了。

而隋煬帝方面,最被人詬病的就是修築大運河,然後頻繁發動戰爭遠征高句麗等。隋煬帝修築的運河現在被譽為中國古代工程最偉大的三個工程之一。它除了是我國文化的象徵之一。而且對於國家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大運河實際上最早也是在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修建了。起初各國的目的就是為了軍事當面的需求。後來到了隋朝。隋煬帝雄心大略想要壯大隋朝。而當時南北方交通十分不便。而當時北方經濟繁榮,而南方經濟落後。想要發展國家經濟就必須要打通南北的經濟交流。所以隋煬帝決定修築大運河。


而且除了發展經濟之外,大運河還有其他的好處吧那就是加強南北之間政治,文化交流。要知道古代歷朝歷代交通不便,這就造成了很多在偏遠地區的官員或者皇族起了不臣之心。而交通不便利皇帝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打通大運河之後加強南北交流之後就徹底了杜絕了動亂的發生。最後就是軍事方面的作用了。古代最便捷快速的交通方式就是水路。所以大運河打通南北之後,隋朝不論是調兵遣將還是運輸糧草都極為便捷。

隋煬帝攻打高句麗一直被認為是窮兵黷武。但實際上根本就不是這麼回事。首先隋朝時期高句麗蠢蠢欲動想要拓張勢力,並且還侵佔了隋朝的好幾座城池。這就使得隋煬帝十分警惕高句麗。要知道當時的隋朝也稱得上兵強馬壯。北方遊牧民族被隋朝打的聞風喪膽。所以隋煬帝在感受到高句麗的威脅之後果斷決定要給高句麗一個教訓。

其次,隋煬帝因為之前的一系列改革觸動了國內世家大族的利益。他建立了科舉制度,恢復國子監、太學以及州縣學,這一舉動從根本削弱了世家大族的權勢,而之後隋煬帝提拔平民人才這又使得世家大族深深的受到了威脅。在加上隋煬帝為了擺脫關隴世家政治集團對於隋朝的把控。他建立了東都洛陽。直接把世紀大族的權勢給分散了不少。這一系列的事情導致隋朝世紀大族對於隋煬帝時極度的不滿。因為隋朝的建立本身就是建立在各個世家大族的支持之上。所以世家大族的兇猛反彈隋煬帝也不得不重視。之後隋煬帝想要另闢蹊徑,以外部戰爭緩解內部壓力。所以它匆忙的整軍備戰討伐高句麗。但是由於糧草補給以及隋煬帝自身的原因導致討伐高句麗失敗。戰爭失敗之後徹底引爆了國內的各種矛盾。之後各地世家大族紛紛起兵造反。最後隋朝滅亡。實際上隋朝滅亡的關鍵就是隋煬帝太過於心急,他急於打破世家大族的政治壟斷,但是忽略了他們的反撲。而且又錯誤的選擇了以戰爭來緩解矛盾。最後還是因為自己的原因導致戰爭失敗。在這一點上隋煬帝確實存在問題。但這也不能否認了隋煬帝的雄才大略。雖然隋煬帝是亡國之君。但歷史對他的評價很高。認為隋煬帝之才不低於漢武帝。

感謝閱讀 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觀點。


小小小百科全書


呃…樓主提出這個問題,看來對歷史確實不太瞭解,而且受電視劇毒害較深呀。我們的電視劇一般都歌頌辮子朝,關鍵都是編的,沒有一個是真的(無力吐槽);對其他朝代都是無端的潑髒水,極度黑化,比如明朝(這個也無力吐槽)。最近幾年好一些了,終於出現了《漢武大帝》這樣的歷史正劇了。

言歸正傳,說到秦始皇,貌似編劇和磚家們也不太敢亂黑。我記得也就90年代有些香港恐怖片裡惡搞過他。再者就是秦始皇曾經焚書坑儒,而且大秦律法比較嚴苛,所以文人們不太喜歡他,因此有很多野史。比如說秦始皇是呂不韋的兒子,說他身材矮小,相貌猥瑣,聲音還似豺狼。其實這些胡說八道的東西,無異於流行於菜市場、公共廁所的各種“機密”、“緋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都是假的,太幼稚了。具體的我也不想在此一一反駁,既浪費時間,又沒多少意義。

我說這些只是想讓樓主明白,秦始皇作為中國第一位皇帝,可以說是“德兼三皇,功蓋五帝”。他橫掃六國,一統華夏。自此,大一統的概念深入民心,華夏民族幾千年面對過無數強敵,但國家始終完整,文化保持延續,秦始皇真的功不可沒。

他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制度化的規章,讓各地交流更加便捷;他遠征匈奴,修建萬里長城,抵禦外敵,給後世留下震驚世界的奇蹟;他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的領導力,影響後世上千年。

最被人抨擊的“焚書坑儒”,被解讀為“以愚黔首”真的是無稽之談。那些儒生多為墨家門徒,宣揚兼愛,反對秦皇統一天下,這是什麼?這是分裂!不該殺嗎?和愚民有關係嗎?華夏帝王多數都很開明,根本不喜歡愚民。愚民是滿清政權的把戲。

秦始皇是中歷史上第一位千古一帝,功績彪炳史冊,史書對他的評價也是正面的,不存在“洗白”一說。因為本就光輝無比!

對隋世祖楊廣的評價確實從負面的往正面的慢慢轉變,但也不是洗白。應該說是平反吧!歷史記載楊廣荒淫無道,諡號是隋煬帝,大體是個貶義詞。歷朝歷代都拿他做反面典型,可以說他被罵了上千年,真的很委屈他。

隋朝的歷史,尤其是隋煬帝的,被李唐改的面目全非,原因也很簡單,李唐的天下原本是楊家的,而李淵還是楊廣的表哥。搶了弟弟的天下,這事不好看呀,給楊廣潑點髒水,也是正常的。

歷史上真實的楊廣非常有雄心壯志,更不荒淫無道。楊廣年號“大業”,也說明了這位少年天子的野心,他想創造一番宏圖偉業,超過自己的父親!他一生三徵高句麗,想把那個遼東強敵扼殺在萌芽之中;他修建京杭大運河,大力發展經濟;他開科舉,自民間選士,打破貴族的壟斷;他御駕親征,橫掃西域諸國,被稱為天可汗。可惜他也有缺點,就是心急。他很少考慮下級和百姓的承受力。他把能想到的事情都一起幹了,最終導致了天下大亂,自己也死在了部下手裡。

總體看楊廣,絕對不是昏君,也不喜歡享樂。他是個有抱負,有能力的國君。所以歷史說他“荒淫無道”自然是錯的,現在不是洗白,是為他平反。


途牛山小旋風


若說到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當首推《毛澤東評點二十四史》。毛主席以思想家、政治家的戰略眼光對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都作了客觀準確的評價。如他對商紂王帝辛的評價是"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對漢高祖劉邦的評價是"老粗出人物";對李世民的評價是"自古以來最能打仗的人”等等。其中,對秦始皇的評價非常中肯,並給予了較高的讚譽。毛主席曾說:"秦始皇是個厚今薄古的專家,是法家!“他還曾寫過一首詩:"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至於對隋煬帝,毛主席並沒有給予什麼讚譽。他認為隋文帝楊堅沒有選好接班人,選了善於偽裝的楊廣,其做法"蘊藏大亂"。以及知識分子型的皇帝"沒有出息"。"隋煬帝就是一個會寫文章、詩詞的人"。現在有人為秦始皇洗白,是因為秦始皇的確為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立下了不朽功勳。至於為隋煬帝洗白,主要還是他開通了大運河,應該算是有功;但隋煬帝橫徵暴斂,搞得民不聊生,天下大亂,應該屬於有罪。所以我認為,不能把隋煬帝與秦始皇相提並論,隋煬帝過大於功,而秦始皇則功大於過。



如龍得雲13333


什麼叫洗白?把黑的說成白的,對歷代帝王評價有幾個是公平公正的?

說秦始皇帝是暴君,不就是因為焚書坑儒,修長城,對於一群只知道蠱惑人心妖言惑眾的方士不殺還留著繼續禍國殃民?沒有秦始皇帝的國家、文字統一還會有現在中國?

公認的明君李世民,玄武門是誰發動的?太子李建成是誰殺的?滿清的康熙連明朝七八十歲的老人都不放過,還算是明君?







最後的騎兵90


秦功烈烈,秦德昭昭,大秦歷時五百五十年一統天下!

所謂的偉大功績,後世總會有人詬病!

說是洗白!這種事情主觀意願很大。以前批評秦皇隋煬!只是一種批評!只是對個人而言!沒有走否定全部!

我們的歷史教科書也就那麼幾行字,至於其他,要看個人理解,考試你要答對題!

藉此否定什麼,理解什麼,你要多讀書!並且這是個人的事情,沒有科舉,也沒有你這麼多的想法!

無非從歷史否定現在😊!否定現在,也沒有必要,因為你要求別人怎麼做,只是每個人的心願,只是現在信息發達有你的聲音!其實簡單來說,你改變不了別人的想法!改變自己,成為精英改變精英!

歷史大勢,天下大勢,不以己心而轉移!

天道滄桑,整天製造些莫須有概念,莫須有的問題,浪費別人的時間!

選擇問題才能解決問題,選擇問題才能訂立原則!訂立原則才能定位一個人!

大爭之世,智力,財力,生命綜合充分的競爭!逆流行舟,不進則退,跟不上時代腳步,就只能淘汰!

為了中華萬年無期,中華已奮鬥了千年!

前輩們血液流淌在我們身上,就是要奮鬥,就是要拒絕平庸!

處於變幻莫測之時代,庸碌,異說橫行,帶但時代總會淘汰他們。那些為之執著奮鬥的人們,歷史如果還有中華之歷史,歷史是不會忘記他們的!

歷史與現實,總是一樣,先輩與後輩沒有差別!

洗白,這個詞,很難說是高明,因為今天可以評價他們,後世之人也可以評價我們!有人不願意評價!那是他們的事情,中華萬年無期,千秋鼎盛!

謝謝@ @ @ @ @ @ @ @ @ @品歷史春秋


TIME007FM


“為什麼現在總有人為秦始皇,隋煬帝洗白?”,這提問的人是來這裡釣魚的嗎?若不是的話就應該去初中重新學習一下歷史。

我們要評價歷史人物首先要有基本的瞭解,秦始皇、隋煬帝的秦、隋帝國雖然轉瞬即逝,但其不能因此認定二人是廢物吧?

首先來了解一下秦始皇(史書多作秦王政或始皇帝)

秦始皇(嬴姓,趙氏,名政)是戰國末期秦國君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使用“皇帝”稱號的君主。他十三歲即位,先後平定成蟜叛變、嫪毐之亂、剷除呂不韋並重用李斯、尉繚等,在三十九歲時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嬴政也自稱為“始皇帝”。統一天下後,秦始皇繼承了商鞅變法的郡縣制度和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及典章法制,奠定了中國兩千餘年專制政治的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間進行的多項大型工程(修築長城、阿房宮、驪山陵等)令人民徭役賦稅過重,因此秦朝在他死後3年迅速衰亡。

附圖,秦始皇

秦始皇不需要洗白,他就在那裡!

諫逐客書與李斯

前243年,韓國實施的“疲秦計劃”(即韓國水工鄭國利用修關中水渠以耗費秦國人力、銀錢)被揭發,在秦國宗室大臣鼓譟下,秦王政下逐客令,驅逐所有六國籍貫客卿惹怒了秦王。被驅逐者之一、楚國上蔡李斯因此寫下《諫逐客書》予秦王,闡述說明為君“有容乃大”的重要性,如此一來國家才能夠富強。秦王讀了李斯的上書後,隨即廢除了“逐客令”並命人追回李斯,恢復其官職。李斯為秦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策略,最終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君主統治國家。

附圖,李斯畫像

除了李斯,其他的如韓非、尉繚、蒙氏兄弟等能人干將也都赫赫有名,這些人為何會在嬴政的手下呢?

秦始皇的功與過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極富傳奇色彩的雄才大略的劃時代人物,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是皇帝尊號和中國皇帝制度的創立者,使中國進入了中央集權帝制時代。他一生統一天下、稱皇帝、廢分封、置郡縣、徵百越、逐匈奴、修長城、通溝渠、銷兵器、遷富豪、車同軌、書同文、錢同幣、幣同形、度同尺、權同衡、行同倫、一法度、以法治國、焚書坑儒,對中國大一統的傳統、中國封建政制的創建、中國版圖的確立都起到了不可磨滅的關鍵作用,對後世的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

自古以來,秦始皇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讚譽者稱其為“千古一帝”,詆譭者則稱其為“一代暴君”。

再來了解一下隋煬帝

附圖,隋煬帝

隋煬帝是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次子,他於604年8月21日登基為隋朝第二位皇帝。隋煬帝在位期間加強中央集權。教育上,將科舉制度正式歸為國家政策使得朝政的操持由世族門閥政治而逐漸改向科舉取士,對後世有重大影響;政治上,他企圖打破由關隴集團壟斷仕途的局面,重用虞世基、裴蘊等南方集團官員;軍事上,在即位前曾參與與突厥、契丹等戰事,即位後更是南征北伐(西巡張掖、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麗等)。

但他即位後為實現個人構想,頻頻大興土木,據研究僅從公元604年至608年短短4年間就動用了近540萬民力修建大運河(通濟渠、永濟渠)、長城和洛陽城,史書記載平均每戶就役者一人以上,造成“天下死於役”的慘象。

相較於秦始皇的功,隋煬帝的更多的是過,他使得隋朝一個空前的大帝國轉瞬即逝。唐朝魏徵《隋書》評價楊廣早年矯情以得帝位,上任時握有隋朝一代霸績,但性格上驕矜自負、傲慢暴戾,行為上荒淫無度、大殺忠臣,賞罰無度。之後窮兵黷武,三戰高麗,大興土木,橫徵暴斂,一時國家大亂,血流成河,人民捱餓到要吃兒女的慘況。但楊廣終究無法悔悟,最終死於匹夫之手。

我們今天看到的或都是過,或都是功,總是太片面了。


我沒忘記home


大家好,我是生活問道。

對於洗白秦始皇,隋煬帝的說法,我不敢苟同。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影視劇,提秦始皇,隋煬帝就必是窮奢極欲之徒,這才是不尊重歷史的做法。在這裡,我想用我個人的見解為這二人說句公道話。

我們先來看秦始皇:

先來糾正一個常識性錯誤,很多人認為秦始皇姓秦,這是不對的。秦始皇姓贏,名政,趙氏,所以又被稱為趙政。

嬴政(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公元前247年,年僅13歲的嬴政即接秦國王位,公元前238年,22歲的嬴政順利主政,對秦國的人事使用做了很大的調整。經過幾年的修生養息,公元前230年,30歲的嬴政開始了統一六國的步伐,至公元前221年,嬴政完成了對全國的統一。



此時的嬴政39歲,39歲之前的嬴政並沒有過多的出現在世人的認知中,大多數人對於嬴政的詬病是從他統一六國後開始的。我們三次庭議來綜合評述一下真實的秦始皇吧!


先看第一次庭議:議帝號,廢諡法。

李斯提議王號稱為“泰皇”,泰皇下達的命令稱為“詔書”,天子自稱為“朕”。嬴政將三皇中的皇取出來,又將五帝中的帝取出來,稱為“皇帝”,其餘的都按照李斯的提議保留使用。

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兒子評論父親的做法,如此做法,臣子也可以評論君主,是很不尊敬的行為,而且,秦國會永世相傳。

第一次的庭議,封建統治階級新的觀念形成,並延續了長達兩千年之久,伴隨整個中國封建史。

第二次庭議:廢分封,立郡縣

王綰等官員建議秦始皇採取周天子的分封制,將天下土地分封給皇室諸人來進行管理。秦始皇為此進行了第二次庭議。

李斯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他利用周朝滅亡的事實闡述他的理論“周天子(文王,武王)把土地都分封給了親屬,但是時間久了,必然會有矛盾,一定會再一次的上演諸侯爭霸,國家分裂的局面。”他又建議“應該把國家分成郡縣,郡縣在什麼時候都是國家的,可以用國家的稅收來獎勵有功勞的人,這樣,就不會有國家分裂的事情發生。”秦始皇認為李斯的意見是對的,於是採納了李斯的建議。

郡縣制是加強中央集權和鞏固統一的切實綱領,雖然在其後諸多朝代有所更改,但“百代行秦法”卻是不爭的事實。

第三次庭議:焚詩書

這件事是秦始皇在現如今飽受詬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歷史上稱為“焚書坑儒”。這件事又是怎麼發生的呢?

秦始皇過生日時在咸陽宮設宴款待百官,宴席中有幾十位官員絡繹不絕的為秦始皇祝壽。本來酒興之餘沒什麼大不了的。但同席的博士原齊國人淳于越認為以僕射周青臣為首的人無限制的對秦始皇的阿腴奉承,讓秦始皇無法無法真實的瞭解到自己治理中失誤的地方,會加重秦始皇錯誤的程度。針對這樣的不同意見,秦始皇依舊讓眾大臣進行辯論。

最後還是李斯做了總結性發言,他說“沒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治理國家的方略,因此,當皇帝發佈一道命令時,大家雖然表面支持,但心中的思想是不會統一的。長此以往,就會在社會中形成朋黨勢力,皇帝的威信就會下降。所以,要統一思想,把各國的治國方略,史料等除了皇宮裡面留存之外,全部銷燬,以後都按照秦國的典籍做為做事的標準。誰如果敢違抗命令,就要嚴厲懲治。”他有補充說到“關係到民生的技術類書籍例如農耕,醫藥之類的不在管束之內。誰要是張學習法律知識,可以到正規的機構來學習。”

秦始皇考慮了他的建議後同意按照他的辦法實行。

在焚書之後的第二年,大批的儒生術士不滿秦始皇對於文化的扼殺,散步流言,對秦始皇進行誹謗。因此,秦始皇對這批人處以了活埋的殘暴手段。

焚書坑儒經常被拿來相提並論,但這兩件事實際上沒什麼關聯。但由於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的實行,讓中國歷史上璀璨的文化大碰撞時期戛然而止,而後世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也紛紛採用禁錮思想的手段,最著名的莫過於清代的文字獄了。

二,隋煬帝

做為隋朝短暫歷史的第二位皇帝,隋煬帝楊廣可謂是罵名滿天,似乎在所有人眼中,這位皇帝就是殘暴的代名詞。著名的評書《隋唐演義》更是根深蒂固了這一觀念。

那麼,歷史中的隋煬帝到底是怎麼一個人?我們共同來了解一下。

隋煬帝楊廣是隋文帝楊堅和文獻皇后獨孤伽羅的第二個兒子。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冊立為皇太子,仁壽四年(604年)正式即位。楊廣即位第二年(公元605年),改國號大業,即大業元年。楊廣在做皇帝之前,就率兵消滅了陳國,結束了中國幾百年分裂的局面,這件事對於中國版圖的完整至關重要。

楊廣繼位後,首先開鑿了京杭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讓中國從南至北首次實現了大貫通,為南北經濟發展立下了不朽之功。

隋煬帝的第二項功績是影響中國文化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在他父親時期就已經誕生,但並不完善,並不能通過科舉有效的為國家選拔人才。楊廣在原有制度上又豐富了進士科制度,讓有才能的人第一次有了通過國家選拔改變命運的渠道。

楊廣在中國版圖上也有不小的功勞。

首先通過對林邑的用兵,使隋朝的版圖向南延伸,東面,自三國東吳之後,首次把臺灣列入中國版圖,而隋朝留下的歷史資料,也是我們今天對臺灣主權問題的最有力舉證。西面,隋朝疆土首次使中國版圖不在以單純的軍事手段佔領,而是從行政上劃歸中國版圖成為“新四郡”的重要組成(新疆部分劃歸)。

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楊廣對外的頻繁用兵在取得輝煌成果的同時,也遭受到了滅頂之災。

首先是對高句麗的征討,三次征討無功而返,耗費人財無數,怨聲載道,各地頻繁爆發起義。


楊廣在繼位之前非常善於偽裝,隱藏的私慾在做皇帝后終於釋放出來。為了滿足他的私慾,單是長安至江都的路上,便修建行宮40餘座。為了方便遊玩,又修建通濟渠,並強行徵召民間美女供他淫樂。

楊廣制訂的政策加深了人民災難,極大的破壞了生產秩序,他的窮兵黷武,加重的橫徵暴斂,終於激起全國人民舉義討伐。

公元618年,楊廣在江都(江蘇揚州)被禁軍首領宇文化及殺死,僅存二世的隋朝宣告滅亡。

有心的朋友可能注意到了,我在提到隋煬帝楊廣時,始終用的是楊廣的稱謂,而不是隋煬帝。這是因為,隋煬帝的稱謂是李世民為了諷刺他做出的稱謂。

對比秦始皇和隋煬帝二位帝王,在位時都對社會及後世留下了不朽功績。功績不容褻瀆,也分別犯有不可原諒的錯誤。至於如何評論兩位,就由大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注:

煬:古代諡法,去禮遠眾。


生活問道


為什麼要用洗白這個詞,還有秦始皇與隋煬帝都是幹了什麼事讓我們就認為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了呢?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秦始皇所幹的壞事,其實說白了秦始皇當時作出來讓人最為氣憤的可能就是所謂的焚書坑儒了吧,就這一點上讓無數的讀書人把他當成了魔鬼一般的存在,畢竟對於老百姓來說大字不認一個,就算是傳壞話也不一定可以傳的清楚,而這當時被坑殺的那些人就不一樣了,明顯屬於有文化的那種人,並且還可以把秦始皇寫進書裡去罵。

這一點其實說白了之後的那些朝代都有,而且乾的比秦始皇要狠的多了,唯一不同的就是秦始皇只有一世,沒有人可以給他說好話,像明朝的朱元璋不知道清除了多少的文臣武將,可是在明朝統治的幾百年裡,有那個敢這樣說明朝的創始人,他們只是不敢說而已。

還有人說秦始皇一統六國造成了相當大的殺虐,不知道多少百姓流離失所,這個就有點搞笑了好不好,如果不是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戰爭還不知道要打多久,這麼說吧在戰國期間因為戰亂而死的百姓幾乎不計其數。

可是當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果斷大家都把鍋推給了他,尤其是漢朝的劉邦,不摸黑秦朝就顯不出自己的朝代好,所以只能叫讀書人拼命的給秦始皇加黑鍋,反正他們之間本來就是敵人,加起黑鍋來毫無壓力。

所以說秦始皇的黑材料說實話都是來自於漢朝,一個秦始皇敵人的話大家也信,這就不得不說一下智商的問題了。

然後我們再來說一下隋煬帝楊廣,說白了連隋煬帝這個稱號都是唐朝給他弄的,從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來唐朝給他下的黑材料也不是一般的多。

我們從電視上經常看到楊廣是一個好色之徒,但是從史書上記載來說,楊廣只有八個老婆,這是把所有的妃子都算上的數字,一個皇帝只有八個老婆居然會被人說成是一個好色之徒,這是不是有點太侮辱皇帝這個職業了,大清的皇帝那個老婆少於五十個了,你找一個說來聽聽。

記的很多小說上寫到楊廣貪色到一個極端的地步,但凡宮女他都不放過,說實話這些宮女心中怎麼想你們不清楚嗎?哪怕楊廣不好色,這些宮女就不會爬到楊廣的床上嗎?

還有人說楊廣為了自己的名聲非要建什麼大運河,不知道死傷了多少民工,可是大運河有沒有大家不道嗎?

說實話到現在這個大運河還在正常使用中,這可以說是一本萬利的買賣,而且在古代的任何工程中都是存在於死傷的,可不是光大運河這一條,只是被人拿出來說事而已。

還有一些人說了,楊廣的皇位不正,是他奪了他爸的位置得來的,我就想問李世民的皇位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沒有說他的壞話哪?多想想原因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裡了。

可以說楊廣當時唯一做的錯事就是強徵高局麗,把自己的國庫給耗空了,從而在大運河中沒有足夠的錢財來支撐這個工程的運作,這才讓問題全部給暴發了出來,而且身為楊廣臣子的李淵等人也是在後面煽風點火,最終拿下了隋朝的江山。

只能說現在很多人不是在為秦始皇與隋煬帝洗白,只是在找一些歷史的疑問而已,當這些謎團被一個個的解開後,大家才會發現事實的真相。

好了今天的話題先聊到這裡了,小夥伴們記的點關注啊。


虎頭山小妖


這句話說反了,不是要洗白此二人,而是這兩位被黑慘了。


農民起義推翻的麼?

在如今的正史中,二人都被歸罪於暴政導致的農民起義,進而政權滅亡,但事實上,一個心智成熟的人都會知道,背後沒有一定勢力主推和策劃的話,是形成不了這種改變趨勢的合力的。

這就好比股市中,每個漲停股票的背後,都有主力的身影,散戶始終都是追漲殺跌跟風那一部分。散戶雖然眾多,但毫無紀律性,想要連續買漲停一支股票,可能性為零。所以完全由農民起義去推翻一個王朝,可能性也不大。

推翻秦朝的背後勢力是以楚國為首的六國貴族,推翻隋朝的則是以李氏家族為首的關隴貴族。但就說陳勝吳廣起義來說,陳勝,字涉。縱觀中國幾千年,有哪個農民會給自己取字,連劉邦都沒有(註釋1)!陳勝的祖上是春秋戰國時期陳國貴族後裔。隋末的楊玄感起義,就更不用說了,根正苗紅的關隴貴族。

這些貴族勢力計劃成功後,就把鍋甩給了所謂的農民,自己洗白成了新的政權,為了自證清白,因而反過頭來將秦始皇和隋煬帝大加貶低,形容成十惡不赦的暴君!

千秋功業後代評說

秦始皇和隋煬帝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配得上千古一帝稱號的帝王,為何?因為他們取得的功績和影響,澤被後世千年!

秦始皇確立的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以及郡縣制,後世幾千年來一直被採用。隋煬帝拓寬大運河,將原本一段段分割開來的小運河,連接成為養育數千萬人的大運河!解決了無數人吃飽飯的問題。也給沿途經過的城市帶來了燈紅酒綠的繁華!

這樣的功績當配得上千古一帝,再瞧瞧正史,唉,還真是成王敗寇,一棍子敲死。

註釋1:劉邦,字季,有人會說劉邦這不是有字麼,但這是因為劉邦排行老三,季在古代指排行老三的意思,劉季,就和現在的劉三兒,一個意思。


瓦爾登的船伕


記得小時候看過一本書,介紹世界百大名人的,在中國人裡,秦始皇不是第一還是第二來著,總排名前十。楊廣雖然讀過關於他的歷史,但是說實話,沒讀透。這裡不做評價了。

就說秦始皇,他的偉大就在於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是不是有人覺得國土面積不大,統一一下貨幣度量就偉大了?如果沒有這個人,如今的中國說不定就是第二個歐洲,試想一下,各國不斷紛爭,今天你滅了我,明天我分裂成南北國。那不就是如今的歐洲麼,歐盟的成立是為了對付如今的美國 俄羅斯 中國等超級大國。而秦始皇在千年前就把底子給你打好了。

再換個角度。國家內部存在地域黑,每個大洲之間各國免不了比較。假設真像電影裡演的,有一天外星人來了,你的概念又會分成地球人,外星人。在秦始皇的年代。以秦始皇的眼界,他所在的世界僅有六國和匈奴。他蕩平六國修築長城。就相當於如今我們瞭解的世界只有兩個超級大國。不是a國就是b國。試問,如今的國家領導有哪一個有他這樣的目光?

如果有一天你遇見一個聲稱要統一世界的人,請不要笑他,你不敢想的他想到了,他站在高處在看你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