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站在2200光年外看地球,能親眼目睹到古代的秦漢盛世嗎?

周聞天下直通車


如果2200光年之外,按照不同的兩個地點,時間痛不,是可以看到2200面前的地球歷史的,前提是你得有那麼大的光學望遠鏡,實際上時間旅行也是鑑於這個理論提出的,也就是用引力場產生一個空間曲面。就可以縮短行駛距離,或者利用蟲洞效應,從地球上跑到太空中的一個點,在太空走一個空洞來回,根據時間尺縮效應,你是可以回到過去的,但是你回到的那個過去跟你以前所在的這個世界存在於不同的空間維度。我們還能觀察到秦始皇登基歷史,同樣也可以回到未來。

例如,你現在的生活空間為V1.然後經過一個蟲洞,到達宇宙的某一處,即使是火星,地球無線電信號到達火星會有幾分鐘延遲時間,如果蟲洞技術可以把幾分鐘縮短為幾秒,一秒或者更少的時間,火星上可以看到地球歷史的過去,這個就是V2.參照系。同樣,如果你在太空超光速運行,例如黑洞視界邊緣停留再回來,你就可以看到未來,這個參照系稱為V3,也就是利用時間尺縮效應,發現未來,看到歷史,但是V1≠V2≠V3


修行者157260266


可以明確的說,站在2200光年外看地球既不會看到秦始皇登基的場景,也看不到漢唐盛世。之所以說看不見,主要可以從以下這兩個方面來說明。

1、2200光年之外對於人眼的可識別距離實在是太過於遙遠

2200光年,簡言之就是光“行走”2200年的距離,按照光速約為30萬千米/秒,那麼光在這個時間裡一共行走2200*60*60*24*365*300000=2.08138E+16千米,這種距離,不要說人眼了,就是當前最先進的FAST超級天眼都無法看到這個距離之外的真實場景。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意思是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自然也就各不相同雖,雖然人眼有“超級相機”之稱,像素約為5.76億,但人眼與相機一樣也是遵守遠小近大的透視定律,即遠處的物體“體型”較小,而近處的物體“體型”較大。

根據科學實驗,在潔淨的空氣中,人眼能看到約27千米遠的燭光,而在海邊,大約能看到6至25千米處的船隻,但看上去的幾乎是“一葉扁舟”,而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地月平均距離約為38萬千米,相比2200光年整整縮短了547.8億多被,就是這樣我們都看不清楚吳剛在月球上砍的是什麼樹,這些充分說明人眼能夠看到的物體的實際狀態與物體的距離、大小、亮度等有直接關係。

2、地球是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

地球與其他行星一樣都是不發光也不透明的,行星反射出的光線均來自於恆星(烽火臺的狼煙對於宇宙來說微乎其微),由於不同的物質,對於光線的吸收和反射不盡相同。地球的反射率約為0.37,也就是說地球會把太陽光的67%進行吸收,把37%的入射光反射到太空,因此這種“亮度”放在2200光年之外,要想使肉眼能觀察簡直就是天荒夜談。

事實上,人類已經“發現”的較遠的行星天體,都是靠掩星法“計算”出來的,原理是行星圍繞恆星公轉的過程中,對於地球上的人類來說是該天體週期性的遮擋部分恆星光源(如同日食現象),為觀測和計算提供了依據。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歡迎點評!


地理那些事


宇宙中凡是會發光的事物,其產生的光都會以光速在宇宙中傳播,所以我們看到的宇宙天體距離我們多少光年?我們所看到的基本就是它多少光年之前的樣子(忽略宇宙膨脹作用)。

比如我們看太陽,距離我們約1.5億公里,它發出的光跑到我們地球上需要八分鐘十幾秒,所以我們看到的太陽實際上是它8分十幾秒之前的樣子,我們看到的天狼星距離我們約8.6光年,那麼我們看到的就是天狼星8.6年之前的樣子,仙女座星系距離我們約256萬光年,我們看到的仙女座星系也是它256萬年前的樣子。




那麼如果我們走出地球,來到宇宙中回望地球,理論上來講,我們距離地球多遠,能看到的就是這個距離除以光速得出的時間的樣子,比如如果我們距離地球近70光年,那麼理論上講我們應該能看到開國大典;如果距離地球100光年,我們應該能看到五四運動;如果距離地球1000光年,我們能看到北宋繁榮時期的情景;如果距離地球2000光年,我們就能看到新朝王莽時與綠林赤眉起義;如果距離地球2240光年,我們也應該能看到秦始皇登基時的情景。






然而,理論很豐滿,現實很骨感。上面所講的只是理論上的事情,如果真距離地球那麼遠,實際上依靠我們現在的天文學技術,別說看到當時的人等事物,就連地球都看不到。即便只在距離地球70光年遠的地方,如果不通過掩星法(行星在視覺上經過恆星表面的時候阻擋恆星的部分光輝)的方式,以今天的觀測技術也是看不到我們所在的地球的。


這是因為地球只是一顆行星,並非是發光的天體,人類本身以及身邊的事物,除了燈火之外大都是不會發光的,所以關於以往的人類和它們經歷的一切都要通過反射的光去觀察,然而只依靠反射發出的光輝實在是太弱了,可以說我們將什麼也看不到,特別是到了夜晚,反光現象基本消失了,就更看不到了。

即便是在距離太陽系最近的恆星比鄰星附近,我們也看不到地球。有人估算認為在距離我們一百光年遠的地方,要想看清地球表面的事物,至少要打造一個像太陽系那麼大的望遠鏡才勉強能夠看到,所以即便想看70年前的開國大典,所需要的望遠鏡也太大了,目前人類的技術根本做不到,哈勃望遠鏡也無法看清5500萬公里外火星上人體大小的東西。


不過,人類的觀測技術也在進步,雖然目前還不可想象如何在數十甚至數千數萬光年外觀察地球上發生的事情,但是科學技術常常會賦予我們只有想不到而沒有做不到的能力,也許在未來,我們真的能夠穿越時空,到達距離地球數百數千光年外,回看地球上曾經發生的一些事呢。


人類的方向


答:理論上是可以的,因為在2200年前地球發出的光線,大致傳播到2200光年外。


光在真空中以光速傳播,2200年前正好是漢朝,如果你此時此刻在2200光年外建造一個巨型的望遠鏡,就能看到2200年前的地球,但是要看到地球上細節很難。

以人類目前的觀測水平,可以探測到數千光年外的行星,比如在2013年:

(1)天文學家發現2545光年外的開普勒90,該恆星周圍至少有8顆行星,其中行星“開普勒-90i”半徑是地球1.32倍,屬於超級地球;

(2)距離地球1200光年外的開普勒-62,就至少有5顆行星,其中兩顆屬於類地行星;

截止2019年3月,天文學上發現並確定的地外行星,已經接近4000顆;關於地外行星的尋找,一般是使用行星凌日的方法,當行星在環繞恆星和地球之間時,地球上觀測到的恆星亮度就會出現變化,從而計算出行星的軌道半徑和自身大小。


如果來到距離地球2200光年外的合適位置,同樣利用行星凌日的方法觀察我們太陽,也能發現地球的存在,此時的地球,就是漢朝時期的樣子,但是無法看到更多的地球細節。

即便我們有足夠大的望遠鏡,也無法看到2200年前地面上的細節,原因有如下幾點:

(1)地面反射到太空的光線,穿過大氣層時會發生散射,使得一部分地面細節信息丟失;

(2)宇宙空間中存在很多星際塵埃和氣體分子,這會讓很大一部分地面信息丟失;

(3)2200光年的距離,對於地球反射的光線是很遠的,即便地面細節信息傳播到此,也完全淹沒在宇宙背景輻射當中,無法進行恢復;

對於我們太陽而言,在2200光年外,太陽的視星等降低到14,地球凌日時造成光線變化,需要非常靈敏的望遠鏡才能觀測到。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

<strong>


艾伯史密斯


假如站在2200光年外看地球,能親眼目睹到古代的秦漢盛世嗎?

從理論上來看完全沒有問題,因為2200年的時間也就讓光走到了2200光年外而已,簡單的說就是2200光年外看地球,如果忽略無法分辨或者地球已經找不到這種么蛾子事情的話,這個這個距離上是絕對沒問題的!

2200光年的距離,就如上圖紅圈大小,而地球所在的銀河系直徑達20萬光年,而這還是光在2200年前出發所走的路,需要十幾萬年才能到達遙遠的銀河系另一端!但事實上即使真到了2200光年外,那麼連太陽能不能看到都是一個問題,更不要說地球了!

太陽的絕對星等:4.83,

那麼2200光年外太陽的視星等為:13.975等

我們肉眼可見星等極限為6等星,這個13.975等小星星要用多大的望遠鏡才能看到呢?

M=1.77+5*lgD,

M是極限星等

D是望遠鏡的口徑

最終計算結果為:276.06MM

大約需要11寸口徑的望遠鏡才能看到這個太陽的星點!

一般天文愛好者自備的望遠鏡很少超過150MM,部分愛好者很少超過10寸,10寸以上的大都是骨灰級玩家了!

那麼假如要看到人呢?

身高/距離=1.22×波長/望遠鏡口徑

將參數代入公式計算望遠鏡物鏡的口徑將超過1光年!

地球上最大的望遠鏡也不過幾十米而已,這個一光年的口徑還是算了吧,想想就好了!

所以,即使有朝一日能到2200光年以外,那麼很抱歉就像我們看夜空一樣,即使再大口徑的望遠鏡也不過是個星點而已!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這個問題很有趣,忽略科學討論假設的話,在2200光年在看地球是可以看到古代的秦漢盛世的。

光的傳輸速度非常快,真空中可以達到30萬千米秒,光年是用來計量光傳輸距離的單位。現在2200光年外看地球正好可以看到2200年前的地球景象傳輸過來,這個時候正好處於西漢呂雉統治時期,如果你多看會兒可能還會看到呂后仙逝漢文帝劉恆登基。

按照這個假設,我們再站的遠一點還可以看見三皇五帝甚至更久遠以前的事情,還可以弄明白人類的起源呢,再進一點我們還可以看看著名大詞人李清照,還可能看見可惡的慈禧老太太,光想想都是感到激動。


但是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因為地球是不發光的,更不可能把2200年前的景象通過光的形式傳送到2200光年外的地方。

你如果問以後會不會有時光機穿梭回2200年前的話,這個還是有可能試想的哈,想想我們耳熟能詳的項少龍,他了不就是穿越過去的麼。


小易擺龍門


完全從理論上出發,既然人類已經具備了去到2200光年之外的科技水平,相信觀測設備也是非常先進的,理論上可以看到2200年前地球上的盛世。

這個道理也非常明瞭我們眼睛看見物體是因為物體反射的光進入到我們的眼睛,太陽和地球的平均距離大約是一個天文單位1.5億公里,這意味著光都要飛行大約八分半鐘才能到達地球,那麼我們每天看到的太陽就是八分半鐘之前的太陽。相同的道理每天早上起床看到睡在你身邊的老婆也是0.0000~00001秒鐘之前的樣子。
圖:旅行者一號距離地球大約59億公里時回頭拍攝的暗淡藍點-地球

那麼如果站在2200光年之外看地球看到的即是2200年前地球的樣子,2200年前大約就是秦漢時代。但事實上這麼遠的距離連太陽可能都看不見了,而反射太陽光的地球就更難了。現在天文學家尋找地外行星主要是通過“凌日現象”引起恆星光總量的變化,因為行星在繞恆星公轉要週期性的通過恆心表面。

當然前邊也已經說了如果光學望遠鏡口徑足夠大,“收集光線”的能力足夠強,那就可以看到2200年前的秦漢盛世。

上邊的公式中Δφ 是極限分辨角,λ是入射光的波長,D是光學望遠鏡的口徑。我們簡單計算一下如果想要從2200光年之外看見地球上的一個人需要多大口徑的望遠鏡。


入射光波長λ取500納米,R取1米這樣一個人大約是兩像素點,d是2200光年。通過以上數據大約可以計算出光學望遠鏡的口徑大約都要達到一光年了。目前人類最大口徑的光學望遠鏡是歐洲極大望遠鏡,口徑將近40米左右。

所以說要想在2200光年之外觀測地球上的盛世,幾乎是不可能事件,除了觀測設備的誇張之外,中間存在的黑洞、大質量恆星或者暗星雲都將對光線有影響。



科學黑洞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不能,因為地球是行星,而恆星太亮,哈勃望遠鏡看到3800光年外是這樣的,恆星也就是一個光點,2200光年外的地球連被發現都難。

大家都知道太陽系有八大行星,但可能不知道是直到2017年前,太陽就是人類知道擁有最多行星的恆星,因為其他恆星的行星因為太暗而恆星太亮很難被發現。2017年12月 NASA 宣佈從行星捕手探測器的數據庫裡發現恆星“開普勒-90”的第八顆行星,這得益於谷歌阿爾法狗的人工智能從大量的數據裡找出來的。

發現該行星的方法是“行星凌日”法,當行星掠經恆星表面時,造成恆星亮度的下降,通過觀察亮度的變化來確定一顆行星,也就是說不用真的看到行星,海量分析恆星亮度來確定一顆行星的存在。

其次行星不發光,我們看到影像都通過捕捉恆星光或人類製造出來的光子來成像。相比普通成像,衛星對地球觀測遙感還要區分不同的波長的光,然後根據不同地形物的反射率和其他大氣參數來校正,最後才能成為我們看到地球衛星影像。而地球上從大氣層反射出去到宇宙空間的光,信息損失本身會比衛星成像更大,再經過2200光年旅程,能捕捉到可恢復信息光子更少之又少,能分辨出地球的地形特徵就不錯了,至於還原人和物,我覺得不可能。




崑崙還東國


理論上,如果在距離地球大約2200光年的地方觀測地球,觀測者可以看到我國古代的秦漢盛世,因為以光速傳播的光在2200年的時間裡只能傳播2200光年。

我們經常看到某某恆星、某某星系距離地球多少光年,例如,御夫座的五車二距離地球43光年,這意味著五車二發出的光經過43年才跨過遙遠的星際空間到達地球,我們接收到五車二的星光之後就能看到它。由於我們接收到的是五車二在43年前發出的光,所以我們看到的其實是43年前的五車二。而現在的五車二怎樣我們無從得知,即便它現在爆炸了,我們也不會知道,因為攜帶著這些信息的光需要43年後才會到達地球。

雖然地球本身不會像恆星那樣自身能夠發光,但地球可以把照射到表面的太陽光向宇宙中反射出去,這些光將會攜帶著當時地球上的信息在宇宙中以光速傳播。雖然這些光的強度會隨著距離的增加而迅速衰減(平方反比定律),但它們是不會消失的,而是會一直在空間中傳播,除非遇到其他物體被吸收掉。

因此,如果在距離地球2200光年的地方,就能剛好接收到地球在2200年前反射出的光,這樣那裡就能看到2200年前的地球上發生的事情。在那裡觀測,無法知道地球目前的現狀,不會知道人類已經進入了太空時代,除非再等上2200年的時間。

上述只是理論上的情況,但現實中在2200光年外幾乎不可能看到地球上發生的事情,哪怕看到地球本身都非常困難。因為地球太小,在遠處看地球和太陽的角距太小,而且太陽又亮。除非天文望遠鏡的口徑達到19公里,這樣才能勉強看到一個像素點的地球。可見,想要觀測到地球上的人,非常不現實。


火星一號


如果你正在那裡,並且視力足夠好,答案是當然可以。

雖然秦漢早已遠去,但其信息仍在宇宙中播散不滅。若僅就信息而言,宇宙中充滿了過去,而現在和未來卻都是虛假的。因為對於現在,來不及用時間刻度衡量就已成為過去,看起來就像過去和未來直接連在了一起。而未來總是不確定的,也是無法正確衡量的。從這意義上來說,世間只有過去。如同你在寫作,寫下的一章又一章出現了並留下痕跡,而沒寫出來的下一章尚屬空白。

So,原來人們都活在過去。是過去構造了你腳下的海拔,雖然你有選擇上或下的方向的權利,但不選擇向上就叫做選擇向下,因為人生都是相對高度,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然而順水推舟也是一種豁達吹風的境界,不去珠穆朗瑪峰,還可以去馬裡亞納海溝。莊周夢蝶還是蝶夢莊周?九天攬月還是五洋捉鱉?何不歷盡風雨,亦閱盡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