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生孩子的時候,關於親媽和婆婆都有什麼故事?

民俗村冬至水餃夏至面


故事很多,感受很深。


親媽和婆婆都很好,患難之時更見真情

我當時預產期提前了13天。我還沒開始休產假,照常上班。老媽和婆婆也都沒在身邊,婆婆在家等我們通知。老媽提前訂好了火車票,是星期一早上到。我本來還想著早上請假去接老媽,然後再上兩天班就休息待產。結果就在週日的晚上肚子開始痛,星期一早上8點去了醫院,11點就生了。老公陪著我,請同事幫忙去火車站接了老媽。


老媽從火車站直奔醫院,當我從產房裡被推出來的時候,老媽剛到,快步走過來抓住我的手,什麼都沒說,兩行眼淚掉下來。她先關心的是自己的女兒,然後再去抱自己的外孫子。這就是親媽,那兩行眼淚裡藏著多少愛,我想每一個女兒都能感受到。


那天婆婆接到老公的電話,和公公一起從老家趕了過來。她們說老媽長途火車太累,讓她回家休息,婆婆和老公照顧我。可是老媽特別堅持,說她不累,我住院的那幾天,都由她來陪。就這樣,下了長途火車就去了醫院,然後在醫院陪了我4天,才回家。而在那4天裡,幾乎是不眠不休。兒子在沒過百天之前,黑白顛倒,白天睡覺晚上不睡覺,而且不管睡不睡都要抱,放下就哭。


從醫院回家以後,老媽又照顧了我50天,先讓婆婆她們回去了。在那50天裡,她要照顧我的吃喝,總是怕我吃不飽吃不好,一天做好幾次給我吃。她又要照顧外孫子,她不讓女兒受累,除了夜裡餵奶,其它的事情她都搶著做。孩子晚上哭鬧不睡覺,她熬夜都快生病了,我們說好上半夜下半夜輪流。可是她總是不喊我,想讓我睡眠好。有一次她真的太累了,我醒來的時候,她抱著孩子坐著竟然睡著了。


在那50天裡,我的產後生活沒有受累,沒有睡眠不足,甚至沒怎麼抱過孩子,沒有給孩子換過尿布溼。我的親媽都做了,精神上也很開心,我們一起聊天,聊很多小時候的事情,聊老家的事情。她跟我說,一定要保持心情好。


本來老媽說要多呆一段時間,等我休完產假去上班了,再讓婆婆過來。可是家裡突然有事,她只好先回去了。就在她走的那天,婆婆從老家過來,開始照顧我。也開始了婆媳第一次長時間的一起相處。


我的婆婆人也非常好,對我也好。從她過來的那天晚上開始,就是她帶著孩子睡覺,為了讓我晚上能睡好。白天也都是她抱孩子,家裡的大小事宜只要能做的她都會去做。後來我上班了,孩子就斷奶了,婆婆為了我晚上休息好,就帶著孩子到隔壁房間去睡。我和老公在另外一個房間。夜裡起來衝奶粉,都是她自己來,不用我起夜。我下班回家,除了她做飯的時候,我帶一下,然後都是她帶,她說我上班辛苦,她能分擔的就讓她做。


正是因為有這樣好的親媽和婆婆,我的產後生活真的沒受什麼累。

親媽和婆婆真的不一樣,不要期待一樣

老媽和婆婆都很好,但也真的不一樣。在我媽陪我的那段時間,兒子也是特別能哭,就要抱,放下就哭。但是老媽還是要想方設法的每天保證我的飲食,一天做幾頓給我吃。她經常對著那個嬰兒說,你不要哭啊,你媽媽她還餓著肚子呢,她是你的媽媽,也是我的女兒,我心疼我的女兒,你也要心疼你的媽媽,我們不能讓她餓肚子啊。反正就是要做飯給我吃,她自己可以不吃,但是她女兒必須要吃。有時候只能讓外孫子哭一會兒了。她也心疼自己的外孫子,可她更心疼自己的女兒,這就是親媽。


老人總是會說月子裡有很多禁忌,比如說不能刷牙,不能洗腳洗頭什麼的。可我受不了,就是想洗,她就會跟你說老人言是什麼樣的,如果去做了可能會有哪些不好。如果我還是要堅持,她就會理解,然後就想辦法怎麼又能滿足我的需求有能把可能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反正是,她給你的就是支持和理解。她就是想讓你開心。


可是婆婆不是這樣的。我記得我媽回去以後的一段時間,兒子還是特別能哭,就要抱。婆婆不捨得讓她哭,也是沒日沒夜的抱。自己沒時間吃飯,也沒時間給我做飯。如果想吃什麼,就得自己去做。她可以不吃,我也可以不吃,但她孫不能沒人抱,不能哭。


我們家和婆婆家相隔千里,風俗習慣、飲食習慣都不一樣。有時候她做的我根本不想吃,就湊合著吃兩口,肚子還餓著。還有她們老家的一些風俗,我不想去那樣做,也覺得沒必要那麼迷信,她會很在意你是不是去做,而不是你的感受和心情。


老媽回家以後,產假結束前的那段日子也哭過很多次,變得特別脆弱,覺得老公對自己不好,覺得婆婆也不好,覺得沒人理解自己,沒人關心自己。特別想念老媽,有一次打電話沒忍住哭了,結果老媽在電話裡也哭了,說如果我需要,她就再來。家裡的事情她也不管了,自己的女兒最重要。哭完了,又跟我說,要保持好心情,也要理解一下老公,理解婆婆。老公上班很累回家還幫忙帶孩子已經很好了,婆婆離開自己的家來照顧我也付出了很多。


我聽進去了老媽的話,試著去理解婆婆,也開始去關心她,去跟她溝通,渡過了那段日子,竟然也讓我們的關係在摩擦中變得更好。但是媽媽和婆婆真的不一樣,我們不要抱著這樣的期待,去要求婆婆,這樣相處就會很難。

婆媳相處,相互理解和包容最重要。

我和婆婆在一起相處的最長的時間就是生完小孩以後她來照顧我,還有兒子去年上一年級以後,她過來幫忙接送了幾個月。從產後那幾個月相處中的摩擦到後來兩個人通過溝通,開始相處理解,相互關心,後來一直處的很好。婆婆的衣服鞋子什麼的基本都是我買的,有個什麼頭疼腦熱的,我比她兒子更關心。可能是女的本來就比較細心吧,在對待婆婆這件事情上,我考慮的會更多。


當我付出了真心以後,我也得到了婆婆的真心。在我們一起的日子裡,她比關心自己的兒子更關心我。從飲食上開始,她學著做麵食,嘗試去做哪些我喜歡吃的東西,如果發現了我有什麼喜歡的,就會經常做給我吃。她會觀察我的喜好,關注我的關注,然後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我也會這樣,我們願意為了對方而去改變自己原有的習慣。


我們開始理解彼此的需求和習慣,我們能夠包容彼此的缺點。而不是跟自己的媽或者自己的親閨女去對比。這樣相處起來輕鬆不累,而且感情也不錯。


我現在總是會想,一個老人她最想要的生活應該是呆在自己的家裡,跟自己的老伴在一起,去熟悉的鄰居家串串門,打打牌。其實要出去掙錢,身體上會受累,精神上也應該是享受的。可是她卻為了自己的兒子,自己的孫子要離開自己的家,離開自己的老伴,離開自己熟悉的鄰居,離開自己的家來到一個自己不怎麼熟悉,也不自在的環境。比起身體受累,精神上的孤獨應該更難。


如果你總是這麼想,你就會特別理解她,總是想到她的不容易,她的付出,你就回去包容,會去關心,會想為她做點什麼。從兒子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就自己獨立開始帶他,雖然還要上班,再帶孩子,一定會吃苦受累。婆婆願意來幫忙,可是我謝絕了。我希望她能過自己想過的日子,不要再為我們付出那麼多。


當我改變了自己以後,當我換位思考以後,我得到的也是她的改變,她的理解,她的包容,還有一顆真心。

我媽常跟我說的一句話,也被我奉為與人相處的至理名言銘記於心。你對別人好,別人才會對你好,兩好換一好。婆媳相處更是如此,兩好換一好,換來家和萬事興。


產後的日子對每個女性來說都會有很多艱難。身份的轉換,生理心理上的變化,讓我們承受了很多壓力,也會有很多委屈,甚至變得敏感脆弱。我們期待身邊的家人能給予更多的關心和理解,但最重要的仍然是我們自己。那是一段特殊的日子,也可能是難熬的日子,也是我們人生必須要經歷的一個階段,換個角度也是我們生命中又一次成長的機會,讓我們的生命更加豐盈的機會,讓我們更加理解母親的意義。


所以啊,自己要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自己的情緒,也多理解身邊的人吧。


小晗晗愛閱讀


親媽每天都陪我,婆婆僱了保姆,我還是很幸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