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並不是站在高處悲憫眾生

菩提心並不是站在高處悲憫眾生

——“你怎麼能這樣對待家人?”

——“我這是菩提心,是真為他好,你不知道他造多大孽啊。”

站在高處俯視眾生

大家可能有過類似的情況,你自認為發了菩提心,於是對家人說:“我來教育你一下。你別總天天看電視,這沒用,你死時這對你有什麼好處?來,給你串念珠,去唸阿彌陀佛吧。”

或看到家人在廚房殺生,就過去把刀奪下:“你這是幹嗎呢?我不是告訴過你不能殺生嗎?你沒看到它疼嗎?不能殺!”

別人問你:“你怎麼能這樣對待家人?”

你說:“我這是菩提心,是真為他好,你不知道他造多大孽啊。”

此時,我們站在道德的至高點上,俯視著這些可憐、可悲的眾生,想著“我一定要救拔你”。彷彿自己特別偉岸高大,站在岸上一個個地抓起水中的苦難眾生。如果這種方式真能幫到眾生就罷了,但很多時候他們反而被整得更慘了——不但會繼續造業,還會誹謗佛法,或是障礙你學佛。

眾生不等於空洞的詞彙

不是無關痛癢的一群人

提到“眾生”,我們會想到什麼?可能一閉上眼,烏壓壓一片全是人頭,但沒一個有具體形象,而且他們與我無關,就像在菜市場裡看到一群魚一樣,它們遊動或被殺都跟我沒什麼關係。

 

“對我們來說,‘眾生’不是一個無關痛癢的詞彙,而是代表著在情感上能與我們相通相連的一個個具體的生命。”(出自《次第花開•菩提心》)因其數量眾多,並且因為因緣不同而有著不同的生命形態,所以稱之為“眾生”。

因此,菩提心並非站在高處去俯視、救助眾生;眾生並非空洞的名詞,並非是無關痛癢的一群人。

菩提心等於放下一切自私自利,以溫柔和智慧愛眾生。

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

“佛教徒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出自《次第花開•菩提心》)

這裡首先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不愛自己,不珍惜自己,那他是不會愛眾生的。比如一個經常把手割破的人,看到別人把手割破時他也會覺得很正常。同樣,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受苦受難很正常,就會覺得別人受苦受難也很正常。

在菩提心中,我們首先要學會親密地和自己相處,要真正從心底裡愛自己,放下作繭自縛的實執煩惱,要以佛法的慈悲與智慧對待自己及一切眾生,讓自己和一切眾生都能出離輪迴,這就是菩提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