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握一王四二,卻打得稀巴爛,也難怪洪秀全逆襲失敗

1853年3月,距金田起義2年零2月,60萬太平軍殺進南京,改名天京,正式與大清隔江對峙。1856年4月,太平軍先是在樟樹鎮擊敗湘軍主力,將曾國藩圍困在南昌孤城;後則接連摧毀“江北大營”、“江南大營”,欽差大臣向榮逃往鎮江丹陽時自縊而亡(一說吐血而死),長達三年之久的天京之圍宣告解除,太平天國達到軍事上極盛時期。此時,外國觀察家一致認為,太平軍將會再次揮師北上中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滅了滿清。可惜,“天京事變”爆發,內部自相殘殺,北伐無疾而終,滿清也躲過了滅頂之災。1864年7月,距太平天國巔峰時期僅8年,湘軍“吉字營”攻入天京,滅了太平天國。

太平天國運動最終失敗,作為天王的洪秀全難辭其咎,應該負主要責任。李秀成在《自述書》中直言:“國破,實乃洪姓一人之過”,看來也沒冤枉他,也算是說出了太平天國滅亡之緣由。在滿清已經及其腐朽之情況下(太平軍兩年就可以殺進南京,2萬大軍便可橫行中原便是證明),洪秀全卻沒能逆襲成功,實現驅逐韃虜之夙願,這是為何呢?洪秀全手握“一王四二”此等好牌,可一上來就打得稀巴爛,最終“無牌”可用,被滿清翻盤成功。

手握一王四二,卻打得稀巴爛,也難怪洪秀全逆襲失敗

01.大王——楊秀清,卓越的軍政才能,關鍵時刻被洪秀全殺了

清朝大間諜張德堅在《賊請彙纂》中評價楊秀清:“於行陣機宜,山川形勢,頗能諳習。雖不讀書,罔知兵法,然皆譎詐機警,逞其毒焰,竟能成燎原之勢。”“其法至嚴,凡有失利取敗,違令私財,重則立斬,輕者責降,不敢徇情,略無姑息。有功亦破格升遷,賞不逾時,而桀驁不馴之徒,遂群焉俯首,甘心服役,至身臨矢石而不惴,膏塗草野而無悔矣”可知東王軍政才幹相當突出,綜合實力碾壓曾國藩(政治高手)、左宗棠(軍事高手)。確實,太平軍能殺進南京,能接連摧毀“兩大營”,靠的是東王楊秀清;沒有他力排眾議,執行“道州決策”計劃,太平天國也許早就回竄兩廣,淪為天地會之流,一盤散沙。可惜,洪秀全為了大權獨攬,不惜破壞“軍師負責制”,殺了楊秀清(後來獲得平反),自毀“大王”。楊秀清一死,不但軍令、政令難以統一,連拜上帝教信仰都崩潰了。

手握一王四二,卻打得稀巴爛,也難怪洪秀全逆襲失敗

02.黑桃二——石達開,治理國務高手,卻被洪秀全排擠出中央

楊秀清死於天京事變實乃太平天國之巨大災難,洪秀全雖然為其平反,還弄出個“東王昇天節”,將自己第五子洪天佑過繼東王,但也是於事無補。萬幸的是,洪秀全還有翼王石達開這個“黑桃二”,還有機會翻盤。曾國藩評價石:“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左宗棠評價石:“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可知石達開是個人才,是治理國務之高手。石達開輔政期間,太平天國一步步走出事變陰霾,軍事上也基本能穩住陣地,李秀成評:“合朝歡樂,眾心歡悅”。此外,石達開威望高(首義五大王之一),可以有效節制各路諸侯,不至於讓其各自為政,妨礙中央政令。可惜的是,洪秀全看石達開不順眼,而石達開自己也心高氣傲,受不了洪仁發、洪仁達這兩草包掣肘,於是帶著滿朝精銳外出單幹,挖了洪秀全的根。

手握一王四二,卻打得稀巴爛,也難怪洪秀全逆襲失敗

03.紅桃二——洪仁玕,治理國務高手,可協調內部矛盾,洪秀全不重用

石達開外出單幹後,太平天國面臨著“國中無人,朝中無將”之危險局面,清朝又重新組建“江北大營”、“江南大營”,繼續包圍天京。在此背景下,洪秀全提拔陳玉成、李秀成、楊輔清、李世賢等一批“少壯派”,試圖挽救危局,延續洪氏江山。陳、李、楊等“少壯派”打仗可以,但往往擁兵自重,彼此之間常因地盤問題鬧矛盾,且不滿洪秀全“專用同姓”、“不用賢才”,太平天國上下離心離德,形勢依然不容樂觀。洪仁玕到來,無疑可以有效解決這矛盾,洪仁玕無功受封“幹王”,陳、李不服,可洪沒有藉此打擊對手,還時常配合陳、李軍事行動,再加上自己治國才能突出,陳、李等實力派由此改變對其看法,彼此出現矛盾時經常找洪仁玕當“和事佬”。

容閎評他價:“幹王居外久,見識稍廣,故較各王略悉外情,凡歐洲各大強國所以富強之故,亦能知其秘鑰所在。”趙烈文看到《資政新篇》的新印本後,評價他:“其中所言,頗有見識......法法類,皆是效法西人所為,其欽折外洋,殆為心悅誠服,而於夷情最諳練;……觀此一書,則賊中不為無人。”可知洪仁玕是治理國務之人才,是太平天國中興之希望。但是,洪秀全卻沒重用他,剛來前兩年還算是聽取其意見,讓洪仁玕處理國政;當彼此意見衝突時,洪秀全又讓自己那兩位草包兄長走上前臺,排擠洪仁玕。洪秀全如此做法,豈不是寒了廣大將士之心,連族弟都不得重用,何況你們這些“他姓”臣子呢?

手握一王四二,卻打得稀巴爛,也難怪洪秀全逆襲失敗

04.梅花二——陳玉成,打仗能手,落難之日,洪秀全非但不安慰,還嚴加斥責

亂世之中,想要奪取天下,自然離不開一批驍勇善戰之悍將。陳玉成,太平天國當之無愧的“鐵血猛將”,善於打血戰、惡仗,悍不畏死;500勇士登武昌,孤舟闖鎮江,無不是其傑作。1858年11月,陳玉成在三河大戰中擊斃湘軍悍將李續賓及其所部6000餘人,為軍興以來殲滅湘軍最多的一次戰鬥。曾國藩弟弟曾國華評價:“敞邑弁勇,自三河敗後,元氣大傷。雖多方撫慰,而較之昔日之鋒銳,究為減色”。中興名臣胡林翼也承認:“三河敗潰之後,元氣盡傷,四年糾合之精銳,覆於一旦,而且敢戰之才,明達足智之士,亦凋喪殆盡”,陳玉成贏得“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國一大幸事。

1861年9月,因各路諸侯保存實力,不能同心協力,安慶保衛戰失敗,陳玉成退守廬州。此時,洪秀全是非不分,嚴加斥責陳玉成,革掉其王爵,還加封他手下之人為王,分割陳兵力。為此,陳玉成心煩意亂,急病亂投醫,被苗沛霖誘捕,受凌遲處死。陳玉成一死,太平天國西線無人可以阻擋湘軍進犯,池州、巢縣、無為、運漕、和州、蕪湖等相繼陷落,首都天京直接暴露在敵人兵鋒之下。死前陳玉成直言:“天國失去我,江山也就失去一半”,所言不假。

手握一王四二,卻打得稀巴爛,也難怪洪秀全逆襲失敗

05.方塊二——李秀成,軍政才幹突出,洪秀全不捨得放權,更不信任

陳玉成死後,太平天國戰略壓力大增,李秀成獨自一人力挽狂瀾,硬是能在蘇南打出一塊地盤,著實不容易。李秀成,廣西藤縣人,封忠王千歲,有著較高之軍政才能,是挽救太平天國局勢之最後希望。很遺憾,洪秀全不捨得放權他,更不信任他。“進北攻南”作戰失敗後,天京之圍已無法解除,城池陷落乃遲早之事,此時,李秀成提出“讓城別走”之計,打算去敵人力量薄弱,且扶王陳得才已經站穩腳跟的關中發展。對此,洪秀全直接拒絕,還痛罵李一頓,“不用爾奏,政事不用爾理,爾欲出外去,欲在京,任由於爾。朕鐵桶江山,爾不扶,有人扶。爾說無兵,朕之天兵多過於水,何懼曾口者乎!爾怕死,便是會死。政事不與爾幹,王次兄勇王執掌,幼西王出令,有不遵幼西王令者合朝誅之。”李秀成也是欲哭無淚,只好放棄此項計劃。

1864年4月,湘軍全面合圍天京,城中糧草斷絕,百姓多有飢餓。李秀成為了減輕城內“糧荒”,保證守城將士溫飽,於是下令放百姓外出就食物,可謂是一條可行之策,也是歷來守城一方常用之策。不過,洪秀全可不這麼認為,直接痛罵李秀成:“不體國體,敢放朕之弟妹外遊,各遵朕旨,多備甜露,可食飽長生,不由爾奏!”說他趕跑天王的“兄弟姐妹”,不讓大夥吃“甜露”,此乃罪大惡極。“甜露”,即是“草”,洪秀全寧願讓大夥吃“草”,也不讓外出就食,這無異於是拿全城百姓為自己陪葬之節奏。李秀成對此相當無奈,只能陪著洪家江山共存亡,做一名“愚忠”之臣了。

手握一王四二,卻打得稀巴爛,也難怪洪秀全逆襲失敗

綜上所述,開局拿著一王四二,可教主洪秀全昏招迭出,將一手上等好牌打得稀巴爛,難怪他逆襲失敗,讓本已衰敗的滿清得以再續國祚近50年。試想,若是洪秀全能有劉邦一半的肚量,懂得知人善任,就算自己軍政能力一般,可麾下人才濟濟,並非沒有逆襲之可能。各位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