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有後代嗎?後代是誰?為何選一個丫鬟延續香火?

yuuuu_蕭蕭


這幾天終於看完了《開封府》這個電視劇,對包拯這個臉譜化的歷史人物更加感興趣了。

1,包拯的歷史形象和文學形象。

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有一定的歷史作為,都有一定的歷史形象。而這個歷史形象,在民間的傳說和小說家的加油添醋上,出現了偏移,形成了文學形象。包拯的文學形象就是一個滿面烏黑、頭懸明月、剛正不阿、不懼權貴、為民做主的大清官。

我們接觸過很多包拯的影視形象,這些影視形象共同特點就是這個人很黑很黑,簡直就是崑崙奴的後裔。可是,真實的歷史中,包拯並不黑,也沒有一彎月亮在額頭上。其實包拯面黑彎月的形象,完全來自於民間戲說,就是因為包拯剛正不阿、、鐵面無私、不畏權貴的性格特點。

《宋史》中,曾用這樣的語言講包拯的性格特點:

包拯性格嚴峻正直,他厭惡官吏做事苛刻,為人敦厚,雖然十分痛恨壞人,但未嘗不推重以忠恕待人。他不輕易與人相交,不會用偽裝的甜言笑臉來討別人喜歡,平時沒有私人請託的書信,舊友、親戚同鄉都斷絕往來。地位雖然顯貴,可是衣服、器用、飲食同當平民時一樣。

2,包拯的後人問題。

包拯擔任諫議大夫、權且代理御史大夫時,曾經上奏宋仁宗早立太子。宋仁宗反問包拯,立誰好呢?包拯說“我已經是60歲的人了,有沒有兒子,並不是為自己的後代邀寵的。”

包拯死於64歲,包拯和宋仁宗那段對話,發生與喪子喪孫之後,知道自己幼子的時候。其實當時包拯已經有了一個小兒子,就是被趕走的小妾生的。

原來,包拯35歲時才與夫人生下了包繶,兒子娶了崔氏,剩下一個孩子不多久就去世了。這個孫子也夭折了。包拯認為,崔氏還年輕,讓兒媳婦改嫁,可是崔氏死活不願意改嫁。反倒是包拯,因為要絕後的事情傷透了腦筋。

當時朱熹還沒有出現,朱熹是絕對不會允許自己的兒媳改嫁的,一是禮教的道德要求,二是自己性苦悶的生理要求。

這時,包拯的妻子董氏做主,讓包拯把家裡的小丫鬟孫氏收了房。這個孫氏因為頂撞包拯被休了。

(一些人把孫氏寫成滕孫氏,其實是錯誤的。孫氏被認為是董氏的陪嫁丫鬟,所以叫媵。)

包拯真的是一個直男,不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不會對媳婦說一句軟話。在包拯看來,他失去了最後一次免於絕後的機會。於是就有了與宋仁宗那幾句令人傷心的對話。

沒想到,孫氏回到孃家,居然發現懷孕了!孫氏在包家,就和崔氏關係好,兩人名為婆媳,實際上情同姐妹。在崔氏的幫助下,孫氏生下了這個孩子,還給孩子取名包誕。包誕生下來不久,就以崔氏養子的身份養在了包家。

包拯眼裡容不得啥子,崔氏始終沒有把自己小叔子養著的事情告訴他。因為養小叔子的事情,實在說出去不好聽!

保證臨終前,崔氏告訴他,包誕是小丫鬟孫氏給他生的小兒子。包拯很高興,留下了遺言:

我的後代子孫做了官,若有犯貪汙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不許葬在祖墳中。不順從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孫。

3,包拯的家庭狀況。

從很多民間傳說和小說中,我們知道包拯是嫂嫂撫養長大的。其實這是根據崔氏和包誕的故事演化而來的。真實歷史中的包拯,其實是有父親也有母親的幸福小孩。包拯29歲考上進士,請求在合肥家鄉附近任職,父母不想讓他在外當官,他直接就辭官回鄉伺候父母。父母相繼去世,他就在父母墓地結廬而居,守孝三年。十年後,包拯才出仕當官。

就是說,包拯因為盡孝,耽誤了十年做官的時間,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其罕見的。

對包拯的評價中,最為貼切的就是歐陽修,他評價包拯:

拯性好剛,天姿峭直,然素少學問,朝廷事體或有不思……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但其學問不深,思慮不熟,而處之乖當,其人亦可惜也!

歐陽修認為,包拯有忠孝之名,但是學問不行,不會為人處世。的確,包拯在文人士大夫當權的北宋,是一個異類。包拯能容於北宋朝,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宋朝的確尊重士大夫。

4,包拯為IP的旅遊景點。

包公為官地:河南開封的包公開封府大堂,包公湖、包公祠。

包公出生地:

合肥包公祠、包公墓。

包公為官地:

肇慶包公祠、硯洲包公樓

你還知道哪些包公的故事,快來說說吧!


歷史知事


包拯有後代,包拯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叫包綬,延續了包家的血脈。

包拯早年娶過一房妻子,但是妻子早早就去世了,也沒有留下子嗣。後來他又娶了董氏,後來生下長子,可惜運氣不好,後來死在了任上。

包拯也是一個正常的男人,他曾經有一個侍妾孫氏。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曾經和這個侍妾發生過關係,於是這個侍妾就懷孕了,當然,當時倆人誰都不知道。後來因為這個女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把人家給休了。

但是孫氏懷孕的事情,後來被他的兒媳知道,就是他長子的媳婦崔氏。那崔氏知道自己的公公是個非常耿直的人,他認定這個侍妾不適合做夫人,那肯定是對她徹底沒好感,如果此時將事情說出來,說不定他會做一些極端的事情。

崔氏也知道,自從公公的長子走後,他就面臨著無後的局面,關鍵他此時年事已高,一旦錯過了這個機會,估計以後也不會再有孩子了。於是她就揹著公公,私底下經常去見孫氏,還送去錢財。後來孫氏果然沒讓人失望,居然生下了一個男孩,這下好了,包拯終於有後了,不過大家依然沒有告訴他。

在他60歲壽誕上,兒媳崔氏鄭重地把這個孩子交給了包拯,他當時激動得要命,因為自己終於有後了,於是給這個兒子取名就叫包綖,後來又叫包綬。


雖然包拯很疼愛自己的這個兒子,可是卻依然拒絕把那個侍妾接回來,而且才過了五年,他就病死了,留下的兒子就被妻子董氏和兒媳崔氏照料。後來董氏先死,崔氏便負責照顧他,雖然是自己的小叔,實際上和自己的兒子一樣。後來崔氏年邁,還把他的生母孫氏接過來一起住,也算是全了這對母子之情。不過包綬因為早就跟著崔氏生活,所以對他才最是依戀,崔氏死後,他非常難過。

包綬雖然不像父親一樣,考試並不理想,但是他性格卻和包拯一樣,清廉、正直,所以受到舉薦,也在朝中任職,但是後來在外地赴任的時候,卻不料得病死去。因為太廉潔,所以他都沒錢讓自己回到故土安葬,一直又過了16年,後人才把他接回了老家,重新安葬。包拯為官清廉,兒子更加如此,甚至比他還牛,所以最終沒有墮了父親的英明。


所以包拯是有後的,只不過他的這個唯一的兒子,從來就對自己的父親沒有印象,但是在董氏、崔氏的教導下,卻依然繼承了父親的品行,做了大宋有名的清官。不過包家到此就暫時沒有什麼後文了,保守的兒子不少,但是好幾個都夭折了,最後只有兩個兒子成家,而他的遺體也是由這二位籌錢運回去的,但是再往後,就沒有什麼消息了。

包拯的一共有兩個兒子,長子在赴任潭州通判的時候死去,大孫子在五歲的時候夭折;二兒子五歲的時候他去世,而這個二兒子也是死在了去潭州上任的路上,這個潭州可以說讓包拯差點絕了後。


小鎮月明


包拯有後代,包拯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叫包綬,延續了包家的血脈。

包拯早年娶過一房妻子,但是妻子早早就去世了,也沒有留下子嗣。後來他又娶了董氏,後來生下長子,可惜運氣不好,後來死在了任上。

包拯也是一個正常的男人,他曾經有一個侍妾孫氏。在他五十多歲的時候,曾經和這個侍妾發生過關係,於是這個侍妾就懷孕了,當然,當時倆人誰都不知道。後來因為這個女子不合他的心意,他就把人家給休了。

但是孫氏懷孕的事情,後來被他的兒媳知道,就是他長子的媳婦崔氏。那崔氏知道自己的公公是個非常耿直的人,他認定這個侍妾不適合做夫人,那肯定是對她徹底沒好感,如果此時將事情說出來,說不定他會做一些極端的事情。

崔氏也知道,自從公公的長子走後,他就面臨著無後的局面,關鍵他此時年事已高,一旦錯過了這個機會,估計以後也不會再有孩子了。於是她就揹著公公,私底下經常去見孫氏,還送去錢財。後來孫氏果然沒讓人失望,居然生下了一個男孩,這下好了,包拯終於有後了,不過大家依然沒有告訴他。

在他60歲壽誕上,兒媳崔氏鄭重地把這個孩子交給了包拯,他當時激動得要命,因為自己終於有後了,於是給這個兒子取名就叫包綖,後來又叫包綬。

《包青天》裡的展昭劇照:

歷史上包青天之名流傳千古,原因是幾千年來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下,吏治腐敗,貪汙受賄的官員太多,老百姓才會對這麼一個清官念念不忘。

包拯劇照:

現實中的包拯:

北宋富翁:包拯出生的那一年是農曆豬年,公元999年,這個數字看上去非常討喜,封建的老百姓認為十豬九富,電視裡他家不算富有。

但實際上,雖然宋朝明面上的俸祿不高,但福利非常豐厚,加上他地位高貴,在宋朝也算得上是個富翁了,但他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他還嚴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子孫貪贓枉法,直接不讓埋入祖墳,曾著家訓:

“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

歷任高官:歷任監察御史,監察官員,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為非作歹的官員。多次彈劾權貴,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剛正不阿。

還任過轉運使,主要職責是把地方的賦稅收入轉運到中央,同時監察地方官員的貪汙,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

後來調到諫院,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的諫官機構,主要任務是整頓吏治,同時諫議皇帝得失,他立朝剛毅,不附權貴,深得皇帝信任。

後來還任過樞密副使等職務;百姓熟知的卻是“開封府的包青天”,開封府尹是天子腳下從三品大員。其實老包任職開封府尹的時間很短,也就一年左右,這一年,他整頓吏治,平反冤假錯案,愛民如子,嚴厲懲治犯罪分子,使這裡政治清明,治安良好。

民間有諺: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包拯能平步青雲,除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之外,還有他為官技巧嫻熟練達,宋朝同年政治比較流行,即同一年進士當官的在官場上相互幫助,包拯也不例外,他從來沒有批判過同年。

但他也從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可見,包拯的性格是有些孤僻,並且對家人不講情面,親朋好友也難得找他尋私,政敵也難於找到他的短處。

妻妾後人:

包拯的結髮妻子為李氏,沒有留下子女,年紀輕輕就病卒。李氏去世後他娶了董氏姑娘為妻。董父也在朝廷為官,從小教女兒讀書認字,董氏深明大義、外柔內剛。

宋朝時,宋明理學開始興起。“三從四德”思想被強化,對婦女的束縛越來越多,文人更講究氣節。在這些理論的影響之下,所以雖位居高官,但他子嗣單薄。

他的妻子董氏能識文斷字,並知書達禮。她秉承出嫁從夫的道德理念,事事包容支持包拯。陪伴老包辭官在家侍奉雙親長達11年之久,包拯和她恩愛有加。

包拯劇照:

包拯六十歲以前,和妻子生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起名包繶。 包繶成年後娶了一個姓崔的女子為妻,結婚兩年後,他的妻子才懷上孩子,可惜他未等孩子出世便染病去世。

老年喪子之痛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所幸他們的小孫子出生,給他們帶來莫大的安慰,老包給小孫子取名包文輔,但更不幸的是,這個孫子也在5歲的時候夭折了,這個小孫子病死,使得包家更為淒涼。

中國封建社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60多歲的時候,也許是他的妻子真的擔心包家斷後,對他再三勸說,也許是因為年歲已大甚為孤獨。

最後在妻子的勸說下娶了妻子的陪嫁女婢孫氏為妾,一兩年後這個小妾仍未懷孕,並和包拯產生了很深的矛盾,包拯固執已見,把小妾趕回了孃家,董氏放心不下,讓兒媳悄悄去看望,後得知她已懷上老包的孩子,崔氏為了不使包家絕後,派人偷偷照顧孫氏母子。

董氏劇照:

等孫氏孩子出生後崔氏把孩子接到家中,取名包誕,但包誕出生沒多久。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當這個受人愛戴的青天大老爺去世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

“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


石榴實力主管Q626928


包拯當然有後代!他的後代就是香港首富李嘉誠的恩公,世界七大船王之王(首)的包玉剛!包起然(1918年11月10日-1991年9月23日)字玉剛,他乃包青天的二十九代子孫。要明白包拯為何選一個丫鬟延續香火,福垊得先從包拯的家庭開始談起。

包拯的家庭

包拯的父親是被追贈刑部侍郎的包令儀,他是大宋的同齡人(960年出生),24歲中進士,有子三人:長子包播、次子包振、三子包拯。包拯是出身於官二代的高富帥,歷史上的包拯一點都不黑,也沒什麼月牙。他還是學霸二代,28歲都中進士了,還是甲等。包拯有妻妾三人。

【原配】李氏:包拯的原配李氏的資料不詳,福垊關於她知道的是去世比較早,而且沒有子女。

【繼室】董氏:李氏去世後,包拯娶妻董氏,育有兩女一男。長女嫁給了縣主薄王向,福垊推測這個王嚮應該是王回的弟弟,王向跟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關係非常好,曾鞏對他文學造詣評價很高。次女嫁給了宰相文彥博的兒子。1033年包令儀去世,這年34歲的包拯的嫡長子包繶出生。包繶在19歲時,娶了三朝宰相呂蒙正的外孫女崔氏為妻。

【媵室】孫氏:很多答友回答這個問題,說孫氏為包拯的妾室。其實孫氏的級別是媵,媵比要妾的地位高些。媵一般是正妻的妹妹,最起碼是正妻貼身心腹丫鬟。從包青天妻、媵的姓氏不同,福垊判斷這個孫氏應該就是董氏的陪嫁丫頭。就是這個陪嫁丫頭,延續了包家的血脈。

包拯血脈危機

1053年,對54歲的包拯來說是悲喜交加。悲的是,剛已弱冠的嫡長子包繶病逝,包家成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失獨家庭。喜的是,包拯這年抱上了大胖孫子,並給長孫取名為包文輔。1058年,右諫議大夫、權任御史中丞包拯建議喪子的宋仁宗早日立別人的孩子為太子,一心想要兒子的宋仁宗當時很生氣,質疑他是不是有想法。包拯悲傷地說,他都是70歲了(其實59歲),沒有兒子,而且孫子包文輔剛五歲也夭折了,怎麼會有想法?一心想要兒子的君臣倆在一起同病相憐。宋仁宗說:立太子的事,以後再說吧。宋仁宗48歲,他還想爭取要個兒子。包拯雖然沒有受到宋仁宗的懲治,但心中挺悲傷的,自己都年近花甲的人了,唯一的兒子,唯一的孫子都沒了。當年自己還曾說,兒孫為官貪墨者,不認其為包家子孫,不能葬在包家祖墳,如今包家的香火要斷在自己手中嗎?

雙喜臨門包家後繼有人

1059年二月十五,包家舉辦宴會,包播、包振及其兒孫都來了,一家其樂融融。這天是包青天的六十大壽,包拯表面很開心,其實很憂傷,他認為最好的禮物就是上天能給他一個兒子。宴會上,包拯還逗弄包繶的“兒子”包永年。這包永年就是包播的孫子,包播曾令其子包經將包經次子包濱過繼給包拯,包拯改包濱的名字為包永年。

突然,兒媳崔氏抱著個兩歲的孩子,匆忙趕來。原來包繶、包文輔去世後,崔氏敬佩公公,同情公公,一直沒有離開包家,後來宋哲宗還親自冊封崔氏為永嘉郡君,冊封詔書還是我們的大才子蘇東坡撰寫的呢。

崔氏進來先為自己來晚而道歉,再祝壽,然而大家都一臉疑惑的看著這個兩歲的大胖小子。最疑惑而又最渴望是他的孩子的包大人,準備張口問:為什麼抱孩子?孩子是誰?等問題時,崔氏怯生生地說:“這個孩子,是送給公公的禮物。因為怕公公生氣,故而在大喜之日,告訴公公包家有後了。”她如此這般地一說,知道真相的包拯,一向嚴峻剛正,不苟言笑的包拯哭了,笑了。他高興的像個孩子,手舞足蹈的。

原來這個寶寶是包拯媵妾孫氏所生。早在包繶去世後,董夫人就勸包青天納房小妾,以延續包家血脈。包拯拒絕了她的好意,但同意董夫人將陪嫁丫鬟為包家延續香火的提議。然而從1053年到1056年這幾年,包拯並沒圓夢,而且孫氏也曾頂撞了包拯,就被包拯一怒之下給休了。誰知,孫氏被休的時候,竟然是有孕在身。1057年,誕下一子,孫氏不敢向包拯報喜。只好找到崔氏,崔氏也怕公公因為孫氏而遷怒孩子,就偷偷地幫助餵養。趁包拯過六十大壽時,再將這個好消息告訴他。最起碼不會惹他生氣,那麼多人呢?說不定還會更加高興呢!

崔氏給孩子取名為包綖,而包青天雙喜臨門給孩子改名為包綬。“綖”是線,“綬”是條。包綬五歲時,包拯去世,宋仁宗親自祭奠包拯。他對包拯非常羨慕,也就非常厚待包拯的獨子包綬,五歲的包綬就被封為太長寺太祝。一年後,一輩子都沒要上兒子的宋仁宗(三個兒子都夭折)帶著遺憾駕崩了。後來,包綬的嫂母崔氏將其養大,而這也是後世傳包拯為其嫂娘養大的原型。包綬長大後娶文彥博的女兒為妻,繼室包拯的門生張田之女,都被皇帝封為縣君。包綬育有四男三女,包康年,包耆年,包彭年,包景年。包綬不僅為包拯延續了血脈,而且人丁興旺,光大了包拯一族。


福垊


宋代的包拯為官清廉,嫉惡如仇。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無論走到哪裡,他都能給當地百姓帶來一個朗朗乾坤。

包拯積勞成疾去世後,宋仁宗親率文武百官前往弔唁,賜諡號“孝肅”。因此,後人又親切地稱包拯為“孝肅公”或“包公”。

而包公的事蹟,也被被後世編成戲曲、小說,廣為傳唱,形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青天大老爺”的形象。

(包拯劇照)

不過,包拯生前也很不幸,他的兒子和孫子都先他去世了,包拯晚年喪子失孫,眼見著就要絕後。不過我們都知道,包拯的後人現在非常多,而且散佈在全國各地,人丁興旺。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包拯一生有過兩妻一妾。原配夫人李氏,在嫁給包拯一年後不幸紅顏早逝,沒能為包拯留下一兒半女。

李氏去世後,包拯又取了一個妻子董氏。董氏非常賢德,頗有大家風範。她不但孝敬公婆,相夫教子,還經常為包拯排憂解難,成為包拯身後名副其實的半邊天。

董氏為包拯生下了一子二女。長子包繶娶崔氏為妻,兩個女兒先後出嫁,生活還算富足平靜。

包繶和崔氏結婚後,兩人恩愛有加,相互扶持。但天有不測風雲,兩年後,21歲的包繶,卻又因病去世了。

這對包拯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他不但失去了唯一的兒子,而且承受著世上最殘酷的白髮人送黑髮人的傷痛。而董氏更是氣急攻心,一病不起。

而包拯的兒媳婦崔氏,同樣悲痛欲絕。不過,崔氏強壓著心中的悲痛,一如既往地孝敬公婆,盡心侍奉氣倒在床的婆婆董氏。

包拯夫婦看在眼裡,疼在心理。經過合計,兩人做出了一個驚人決定,讓崔氏回到孃家,改嫁他人。恰在此時,崔氏的母親也趕到了包家,準備將女兒領回。

當包拯夫婦把這決定告訴崔氏時,遭到了崔氏的拼死拒絕。《崔氏墓誌銘》記載:“(崔氏)蓬首雨泣,以死自誓,遂盡志以孝養”。

意思是說,崔氏哭得像下雨一樣,對包拯發誓說,如果讓她回孃家,她就要當場死掉。她要終其一生,侍奉二老。

(崔氏劇照)

崔氏的這片赤誠之心,感動得包拯夫婦淚流滿面,於是答應了崔氏的要求。

至此後,崔氏就留在了包家,一邊以女兒的身份侍奉包拯夫婦,一邊含辛茹苦地撫養她和包繶唯一的兒子包文輔。一家人相互慰藉,風雨同舟地過了幾年。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崔氏5歲的兒子包文輔,又突然夭折了。這個打擊對包拯來說,甚至超過了當初他失去兒子的傷痛。

因為孫子死去後,包家有可能就此斷了香火。在古代,傳宗接代,延續香火是天大的事,正所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難道真是自古忠孝難兩全,上天真要包拯做一個“不孝”之人嗎?

本來包拯已經沒有了後代了,為何現在包拯的後代又人丁興旺呢?

原來,包拯還有一個妾,那就是孫氏。《宋史》載,“拯嚐出其媵”。這裡的“媵”,指的就是滕妾,也就是包拯的侍妾孫氏。

包拯在痛失愛子和愛孫後,心情一直鬱鬱寡歡。原本就不苟言笑的他,臉上再無一絲笑容,日子就在這樣孤獨寂寞的境況中度過。

轉眼到了包拯59歲這年。也許是包拯覺得生活無望,也許是孫氏犯了什麼不可饒恕之過,包拯將孫氏遣回了孃家。但包拯不知道的是,此時的孫氏已身懷有孕。

兒媳婦崔氏知道到後,對孫氏的遭遇感同身受,暗地裡經常接濟孫氏。當他得知孫氏有了身孕後,更是對孫氏百般呵護,想方設法地瞞著包拯夫婦,照顧孫氏。

在崔氏的悉心照顧下,孫氏順利地產下了一個男嬰。這讓崔氏喜出望外,包家終於後繼有人了。但她並沒有急於將這個驚天大喜告訴包拯,她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機會。

(孫氏劇照)

機會終於來了,在包拯60大壽這天,崔氏把這個男孩兒抱回了包家,當面交給包拯,並將事情的來龍去脈,稟告了包拯夫婦。

望著崔氏手中這個牙牙學語的嬰兒,包拯大喜過望,開懷大笑,隨即為孩子取名為包衍。

上天還是眷顧了包拯,終於讓他晚年得子。就這樣,包拯幸福地度過了自己的最後幾年的生活。

1062年5月,正在朝堂理政的包拯突發重疾。彌留之際,他把5歲的包衍叫到病榻前,立下了史上有名的“包公遺囑”:“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也。”

包拯去世後,崔氏儼然成了包衍的母親,將整個包家扛在了自己的肩上。她將包衍的姓名改為包綬,不但將其撫養成人,更是找人教授其學業,幫他成家立業,直到包綬入朝為官。

包綬同樣為官清廉,完全繼承了其父遺志,成為了歷史上有名的清官。

崔氏“長嫂為母”的感人事蹟,讓天下人為之動容。宋哲宗知道後,詔封崔氏為“永嘉郡君”,並下詔書予以嘉獎。

(參考資料:《宋史•包拯傳》、《包拯墓誌》)


張生全精彩歷史


1973年的春天,文物部門收到了來自民間的報告,說是發現了一處古墓。等到工作人員前去搶救性發掘的時候,最後才發現原來是包青天包大人的。


整個墓葬比較寒酸,就連稍微好點的墓誌銘也碎成了幾塊。其中一塊是《宋樞密副使贈禮部尚書孝肅包公墓銘》,另一塊是《宋故永康郡夫人董氏墓誌銘》。

包公好理解,就是包拯。那麼董氏又是誰?原來他是包拯的老婆,而且還是原配。最後他和包拯埋在一起就很好理解了,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一些骸骨。

包拯為何選擇一個丫鬟延續香火。

終於在包拯35歲的時候,他和夫人生下了大兒子包繶。而他也順利長到談婚論嫁的年齡,可惜剛剛結婚一年,生下兒子沒多久便去世了。包拯有了一個孫子,按理說不應該斷後。

可惜的是在孫子還沒5歲的時候,便夭折在了懷中。而包拯的兒媳婦也成為了寡婦,本來按照包拯的意思,勸她趕緊改嫁,畢竟年齡還小。

但是兒媳婦崔氏認為,既然已經嫁了過來,自己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改嫁的。最後包拯勸不過她,只能隨她的意思。但是包家不能絕後,全家人都著急了起來。


還是董氏決定,乾脆就給包拯重新納個妾吧。古代基本上都是這樣的情況,只要是正房長時間沒有孩子。可以主動提出來納妾,但是地位不能變。

就是這樣的情況下,包拯娶了家中的一名丫鬟。在當時這樣的情況很常見,家裡面老爺看中哪個丫環,很有可能就納為小妾。而這名幸運的丫鬟就是藤孫氏,當時包拯已經58歲了。

沒想到包拯的身體條件還這麼好,竟然真的就讓藤孫氏懷了孕。不過也是因為是小妾的原因,藤孫氏在包拯家裡面一直受氣。剛剛結婚沒多久,便因為頂撞包拯,被包拯一紙休書送回孃家。

但是沒想到的是,等到回到孃家的時候,發現自己已經懷了身孕。隨後這件事情被包拯的兒媳崔氏得知,心裡面開始焦急起來。因為她和這個小婆婆年齡差距不大,雖然關係上是婆婆,但是更像是姐妹。

後來崔氏偷偷的去看望自己的這個小婆婆,從她那裡得知,自己竟然多了一個小叔子。由於古代被休的女子,基本上是出不了門了。藤孫氏是有苦難言,不過最後還是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孩子生下來之後,崔氏就過來把孩子抱走。回去告訴包拯,這是自己在外面收養的。包拯聽到挺高興的,感覺也算是後繼有人,於是就給他取了個名字包誕。

轉眼之間5年過去了,包拯因為生病眼看就要不行了。崔氏感覺實在是瞞不下去了,於是就把這孩子的事情告訴了他。包拯聽到這個消息之後非常意外,但是也可以放心的走了,畢竟包家有了後人。

那麼包拯的後人在哪?

文章開頭的時候也講過,包拯的墓穴發現在1973年。其實早在金兵入侵的時候,包拯的墓穴就被破壞過一次,遷移到距離原來地址30米的位置。

合肥文物保護局在1973年整理包拯墓穴的時候,在墓穴當中發現了他兩個兒子、兒媳、夫人還有一個孫子的骸骨。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的墓誌銘, 那麼就來帶大家看一下包拯的後人。

一、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

在安徽的舒城和桐城兩個地區,曾經發現兩本《包氏族譜》。舒城的那一本編纂於民國年間,總共有將近15本。追根溯源是來自於明朝的包相,他們在明代的時候從合肥搬到了舒城。

雖然族譜是這樣記載,但是並沒有說包相是包拯的第幾代,上面只不過是寫了自己是包拯的後人,他們這一代是包拯一脈。

桐城的是編纂於光緒年間,總共有將近25本。他們的始祖則是包裕禎,在元朝的時候搬到了桐城。也沒有標明自己是幾代孫,只是說祖上是包拯。

二、浙江鎮海衡河堰和甬東

在上世紀的80年代,號稱是世界八大船王的包玉剛。在外稍微有點成就之後,於1964年的時候回到老家寧波。在這次回家的過程當中,參觀了當時到天一閣。

天一閣是一處藏有非常多古書的地方,由於他本人姓包,所以來這裡查看一下《包氏族譜》。當時就在偶然之間,他發現自己竟然是包拯的9代嫡孫,也是一個非常意外的收穫了。


這本族譜編纂於明朝崇禎年間,也被認為是最靠譜的一本。他們這一脈清楚的記載,祖輩是一位名叫包世懋的人,在哪個朝代搬過來的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卻是寫了屬於包拯的29世孫。

三、江西南城包坊村包氏

這一個支系一直以來都是存疑,首先不說他有關於包拯的記載。後面有關於包拯後人的記載,都和包拯墓穴當中出土的墓誌銘有很大的不同。

儘管他們聲稱族譜編纂於南宋時期,但是攀龍附鳳的嫌疑更大。如果有興趣的可以去這裡來看一下,或者去找一些歷史資料去考證一下,這裡就不再多加介紹。


史之策


包拯的一生

童年記憶裡包拯的形象:

很多70後、80後都看過1993年何家勁、金超群等領銜主演的《包青天》,這部古裝偵探電視劇,承載了我們80後的童年記憶。民間一提起清官,便想到包青天。

在電視劇中,這個為民伸冤並鍘掉負心漢陳世美的清官,額頭上有個月亮,還會發光,電視劇中他還能與鬼魂交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陳世美不過是小說家的杜撰罷了。

歷史上真實的陳世美生活在明末清初,是個清官,和自己的老婆相親相愛。

不過老包確實砍了一個地位比駙馬更高的王爺,這個王爺胡作非為,飛揚跋扈,搶民女致人於死,是宋仁宗的堂弟趙青。

陳世美:

在《包青天》這部電視劇中,老包身邊的展昭更是年輕帥氣,武功高強,飛簷走壁。對包拯忠心耿耿,護他一世安好,也總在百姓危急關頭出現,救人於危難之間。

成為許多70、80後的夢中情人,其實也是小說家的杜撰。

《包青天》裡的展昭劇照:

歷史上包青天之名流傳千古,原因是幾千年來中國封建君主專制下,吏治腐敗,貪汙受賄的官員太多,老百姓才會對這麼一個清官念念不忘。

包拯劇照:


現實中的包拯:

北宋富翁:包拯出生的那一年是農曆豬年,公元999年,這個數字看上去非常討喜,封建的老百姓認為十豬九富,電視裡他家不算富有。

但實際上,雖然宋朝明面上的俸祿不高,但福利非常豐厚,加上他地位高貴,在宋朝也算得上是個富翁了,但他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他還嚴格要求自己的家人,如果子孫貪贓枉法,直接不讓埋入祖墳,曾著家訓:

“後世子孫仕安者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後,不得葬於大塋之中。不從吾者,非吾子孫。仰珙刊石,豎於堂層東壁,以詔後世。”

歷任高官:歷任監察御史,監察官員,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為非作歹的官員。多次彈劾權貴,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剛正不阿。

還任過轉運使,主要職責是把地方的賦稅收入轉運到中央,同時監察地方官員的貪汙,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

後來調到諫院,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獨立的諫官機構,主要任務是整頓吏治,同時諫議皇帝得失,他立朝剛毅,不附權貴,深得皇帝信任。

後來還任過樞密副使等職務;百姓熟知的卻是“開封府的包青天”,開封府尹是天子腳下從三品大員。其實老包任職開封府尹的時間很短,也就一年左右,這一年,他整頓吏治,平反冤假錯案,愛民如子,嚴厲懲治犯罪分子,使這裡政治清明,治安良好。

民間有諺: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包拯能平步青雲,除了他剛正不阿的性格之外,還有他為官技巧嫻熟練達,宋朝同年政治比較流行,即同一年進士當官的在官場上相互幫助,包拯也不例外,他從來沒有批判過同年。

但他也從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都斷絕來往。可見,包拯的性格是有些孤僻,並且對家人不講情面,親朋好友也難得找他尋私,政敵也難於找到他的短處。

妻妾後人:

包拯的結髮妻子為李氏,沒有留下子女,年紀輕輕就病卒。李氏去世後他娶了董氏姑娘為妻。董父也在朝廷為官,從小教女兒讀書認字,董氏深明大義、外柔內剛。

宋朝時,宋明理學開始興起。“三從四德”思想被強化,對婦女的束縛越來越多,文人更講究氣節。在這些理論的影響之下,所以雖位居高官,但他子嗣單薄。

他的妻子董氏能識文斷字,並知書達禮。她秉承出嫁從夫的道德理念,事事包容支持包拯。陪伴老包辭官在家侍奉雙親長達11年之久,包拯和她恩愛有加。

包拯劇照:

包拯六十歲以前,和妻子生有一個兒子兩個女兒,兒子起名包繶。 包繶成年後娶了一個姓崔的女子為妻,結婚兩年後,他的妻子才懷上孩子,可惜他未等孩子出世便染病去世。

老年喪子之痛對於任何一個人都是難以承受的,所幸他們的小孫子出生,給他們帶來莫大的安慰,老包給小孫子取名包文輔,但更不幸的是,這個孫子也在5歲的時候夭折了,這個小孫子病死,使得包家更為淒涼。

中國封建社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60多歲的時候,也許是他的妻子真的擔心包家斷後,對他再三勸說,也許是因為年歲已大甚為孤獨。

最後在妻子的勸說下娶了妻子的陪嫁女婢孫氏為妾,一兩年後這個小妾仍未懷孕,並和包拯產生了很深的矛盾,包拯固執已見,把小妾趕回了孃家,董氏放心不下,讓兒媳悄悄去看望,後得知她已懷上老包的孩子,崔氏為了不使包家絕後,派人偷偷照顧孫氏母子。

董氏劇照:


等孫氏孩子出生後崔氏把孩子接到家中,取名包誕,但包誕出生沒多久。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

當這個受人愛戴的青天大老爺去世時,朝野震驚,全城盡悼:

“京師吏民,莫不感傷;嘆息之聲,聞於衢路”。

剛日讀史


許多古代的斷案影視劇,其中出現形象最多的就是包拯了。這個皮膚黝黑,額頭有一彎月牙,穿著宋朝官服的清官,是他最為典型的形象。他鐵面無私,總是能夠斷奇案,是從古至今眾多官員的楷模。

只是人們也會發現,無論是與他有關的書籍又或者是影視劇,似乎很少提到包拯的家庭,還有他的家人。至於他是否有後代,在所有的電視劇中都成為了一個謎團。那麼真實的歷史,到底是怎麼樣的呢?

包拯劇照

根據一些歷史書籍中的記載,包拯曾經娶過三任妻子,最後一位妻子,則是一位丫鬟。縱觀他的一生,無論是電視劇中的形象,又或者是史書中的記載,都是清廉正直的樣子。

如果真的探索包拯的情感生活,會發現他與清廉的形象還是會有一些反差。史書中的記載,他的前兩位妻子,都沒有為他留下延續香火的後代,最後反而是他的一位隨身丫鬟,誕下了包拯這唯一的血脈,那麼一代清官為何偏愛丫鬟?

包拯的第一位妻子名為李氏,史書上對她的記載很少,雖然是包拯的原配,但是在很早的時候就已經病逝了,所以李氏並沒有給包拯留下子嗣。在第一任妻子離世後,經過家人媒婆的介紹,他便娶了董氏為妻。

他的第二任妻子,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內助”。當時董氏家族在北宋可是名門望族,董氏的先祖曾是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雖說是武將出身,但是董家也十分注重讀書的風氣,因此董氏也是有著極高修養的大家閨秀。

包青天夫人劇照

他的第二任續絃夫人,為包拯生下了三個孩子,其中有兩個是女兒,剩下的一個便是他的大兒子包繶。古人在提及自己的後代的時候,一般不會將嫁出去的女兒作為後代記載在史書之中,所以,在那個時候看來,女兒算不上是後人,所以關於她女兒的記載,現在大多都已經無處考究。對於他的這個長子,也可謂是集寵愛於一身,在包繶十九歲的時候,娶了當時宰相的外孫女崔氏為妻,婚後兩人生下了一個兒子。

只可惜兩人僅結婚一年,包繶便因病逝世,等他的兒子長到5歲的時候,也夭折了。古時候傳宗接代的標準,都是隻有男性才能作為後人,董氏害怕包家絕後,便將自己的陪嫁丫鬟孫氏,納入家門成為了小妾。

孫氏入門以後,在很長的時間裡並沒有給包拯誕下子嗣,隨後又因為替別人求情,反而讓包拯一紙休書將她給休掉了。被休以後孫氏才發覺自己懷了身孕,可是又不敢向包拯求情,便找到了未改嫁的兒媳崔氏。

包青天

礙於公公的脾氣,崔氏也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向包拯說明情況,便暗中資助孫氏,後來生下了一名男孩,崔氏就一直以養母的身份養著這個孩子。直到包拯60大壽的時候,她才趁著這次的喜慶日子,向包拯夫婦說明了真相,隨後,包拯給這個孩子取名為包綬。只是在包綬五歲的時候,包拯便去世了,仍然是由他的嫂子將他撫養成人,他也是包拯唯一的至親血脈。


鳶飛九天2018


包拯當然有後代,而且後代很多,現代不少名人都是包拯的後代,比如聞名世界的“華人船王”包玉剛就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嫡孫。

接下來這個故事大家會覺得很熟,因為這和包拯小時的故事高度相似。

包拯被稱為“包青天”,是我國古代著名清官,他的一生堪稱傳奇,在民間享有極高聲譽。但與包拯的婦孺皆知相比,包拯的兒子們卻默默無聞。

歷史上的包拯有兩個兒子,長子包繶和次子包綬。

長子包繶,是包拯的繼室董氏所生(包拯的原配夫人李氏早卒,沒有給他生兒子),十九歲時娶崔氏為妻,但包繶並不長壽,他在結婚次年就去世了,享年只有二十歲,留下兩個兒子包文輔、包永年。

不幸的是,四年後,包繶和崔氏五歲的兒子包文輔也早夭。

包拯只有這一個兒子,兒子、長孫都早早去世,他悲痛欲絕,而崔氏遭遇丈夫、兒子早早去世,更是痛不欲生,包拯勸崔氏另嫁他人,崔氏卻拒絕了,她要留在包家,侍奉公婆,照顧兒子,盡一個兒媳和母親的本分。

不幸中的萬幸是,包拯還有一個兒子,只是他並不知道。

原來包拯有一個侍妾孫氏,是隨繼室董氏陪嫁來的,她曾侍奉過包拯,後來因為犯錯被包拯打發回孃家,當時包拯夫婦,甚至孫氏本人對已懷孕之事並不知情。

後來,守寡的崔氏得知孫氏有了身孕,還是包拯的孩子,便揹著包拯夫婦,經常給孫家送錢財衣物,照顧孫氏。孫氏生下一個男孩後,崔氏又把男孩抱養在自己房裡,精心照料撫養,說是自己沒有孩子,從別處抱養來的孩子,將來給包家延續香火。

第二年,包拯已是花甲之年,在他六十歲大壽之際,崔氏把這個還在襁褓之中的孩子抱到包公面前,將孩子的身世向包拯和盤托出。包拯夫婦老來得子,聞訊大喜,將此子取名包綖,後改名包綬。

不過,這種天倫之樂,包拯沒能享受太久,幾年後他便去世了,包綬只有五歲。

此後,包綬由養母兼長嫂崔氏撫養長大,他成年以後,崔氏做主給包綬娶了著名宰相文彥博之女文氏,還派人找到包綬的親生母親孫氏,讓包綬母子團聚。

看到這裡,大家是不是覺得這個故事很面熟?因為在民間傳說中,包拯早年喪母,就是被自己的長嫂撫養長大,但在真實的歷史上,包拯的父母是在包拯成年、考中進士後才去世的,所謂“老嫂比母”講的不是包拯的經歷,而是包拯兒子包綬的經歷。

縱觀包綬的成長經歷,最值得敬佩的還是長嫂為母的崔氏,這樣深明大義的妻子、兒媳、長嫂、養母,到哪裡去找?所以包綬生前對崔氏極盡孝順,崔氏去世時,他悲痛欲絕,就連當時的皇帝宋哲宗亦為之感動,下旨加封崔氏為永嘉郡君,由大文豪蘇軾撰寫制文。這樣的模範女子,確實當的其如此高的榮耀!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這是古人非常看重的一件事情,吃的可以差一點,穿的可以差一點,但是後代那是一定要有的。宋仁宗後期,有兩個人遇到了這樣的危機,導致茶飯不思。

這兩個人,一個是君宋仁宗,生了幾個孩子都夭折了;一個是臣包拯,本來有一個兒子,但這唯一的兒子英年早逝,唯一的孫子在5歲時也上了西天,這可怎麼辦呢?

包拯的“遺憾”

包拯是北宋初期的有名賢臣,和宋仁宗可謂是“黃金君臣搭檔”,其正面的形象被後人不斷傳唱。

包拯的仕途不錯,得遇明主,而且職位不低。但家庭生活略有一些“遺憾”,早年間娶了正妻李氏,可惜此女子福薄,早早就去世了。

於是乎,為了傳宗接代,包拯娶了第二任妻子董氏。董氏還算是比較給力,生了二個女兒一個兒子。如果沒有意外,包拯就這樣過下去了。

但是,天總不遂人願。公元1053年,包拯年輕的兒子包繶去世了,五年後,孫子包文輔也上了黃泉大道。就此,58歲的包拯兩次白髮人送黑髮人,痛苦不堪。

但更讓包拯痛苦的是,兒子和孫子的死,讓包拯一脈斷了香火。

有一次,包拯和宋仁宗聊起了孩子的事情,包拯勸宋仁宗“從皇族收養個孩子”,早立儲君。但宋仁宗沒有采納包拯的意見,因為在他看來,當時47歲的他完全有可能再生孩子。同時,宋仁宗倒是覺得包拯已經沒戲了,因為包拯當時已經59歲了。看起來,包家的遺憾好像避免不了了。

但傳奇的是,某一天,兒媳婦崔氏帶著一個小孩過來了,說這是包拯的後代,這到底怎麼回事?難道是包拯扒灰了不成?

真相原來如此

當兒媳崔氏把真實情況告訴包拯時,包拯喜極而泣,真是天助包家,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原來,在兒子死後不久,在妻子董氏(年紀大了,當時已不能生養了)的建議下,包拯把董氏的丫鬟孫氏納為妾了。但這騰妾孫氏性格比較倔強,在數次和包拯頂嘴後,被包拯一紙休書給休了。但剛休,孫氏就發現自己已經懷有身孕,此事孫氏第一時間告訴了包拯兒媳崔氏,畢竟年齡相仿。

公元1057年,孫氏生下個大胖小子,但孫氏沒敢告訴包拯,而是將消息告訴了包拯的兒媳崔氏。崔氏把孩子抱養了過來,當作自己的孩子般養育。難道她不告訴包拯?當然是要告訴的,只是崔氏想等到包拯六十大壽時把好消息告訴公公。

聽完崔氏講完孩子的來龍去脈,看到孩子粉嘟嘟的小臉,包拯仰天高呼“老天待我不薄啊!”

包拯有後了,但宋仁宗努力了又努力,那些美女妃子的肚皮就是不見動靜,多年後,只得傳位於侄子,這就是宋英宗。

那包拯的後代後來怎麼樣了呢?

包拯後代枝葉茂盛,遍地開花

(孫氏)

這個騰妾孫氏生的孩子,起名包綬,又名包誕。這孩子好福氣,在包拯去世後(公元1062年去世),受到了宋仁宗地極大關照和重視,宋仁宗賜給包家許多財物,還欽封包綬為“太長寺太祝”。年僅五歲就有了官職了,這不得了。

又過幾年,孩子八歲時,升成了“大理評事”,這是個八品官。可以說,孩子還沒長大,就已經有了和包拯當進士後一樣品級的官職。

包綬九歲時,董氏去世,開始有嫂子兼養母崔氏照料孩子的起居。後來,經崔氏張羅,娶了知州張田的女兒張氏,可惜這張氏也是短命的女子,生了幾個娃後走了閻王殿。不久,崔氏再次張羅婚事,這次娶了宰相文彥博之女文氏。而且為了讓母子團聚,崔氏主張把孫氏接來,讓母子完成團聚。崔氏真是一個好女人,只是包拯大兒福薄。

(教子圖)

崔氏沒有了孩子,將包綬當自己孩子一樣盡心竭力撫養。慢慢長大的包綬像極了包拯,為人愛恨分明,嚴於律己,知書達理,一舉一動都有包拯的影子。

公元1094年,養大了包綬的崔氏一命嗚呼,享年62歲。此時正擔任國子監丞的包綬,聞聽此消息,悲痛欲絕,連夜趕回合肥(包拯死後,大家運送包拯靈柩回到了老家合肥,並安了家),披麻戴孝,就像對待生母一樣。

公元1105年,包綬去世,死時只有47歲。

包綬有四個兒子,三個女兒,其中兩兒一女死得比較早。但無論如何,另外的兩個兒子將香火傳遞了下去,並且開枝散葉。

近代,為人所熟知的香港船王包玉剛就是包拯之後,是包拯29代孫。

(包玉剛)

包拯的時代已經遠去,但一身正氣,感染了無數人,包拯也成為了無數後人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