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貨炒手故事:竟能做到日成交量達到5000萬?這是“搞事情”啊!

期貨市場,有這麼一群人,他們每天坐在電腦前敲擊著鍵盤,從事短線交易,在4個小時的開市時間裡,交易次數經常能有一兩百次。藉助於期貨交易的保證金制度以及T+0交易規則,他們的日交易量常常有數千萬元,給自己帶來不菲收的同時,也給市場留下一些有趣的財富故事。他們就是期貨市場的炒手。

期貨炒手故事:竟能做到日成交量達到5000萬?這是“搞事情”啊!

一個職業炒手的經歷

3月的一個下午,“初級炒單”坐在記者對面, 據介紹,這個年輕的小夥子就是期貨市場的成功炒手。 “初級炒單”叫李小軍,曾用2萬元的資金,在兩個月裡實現了20倍的收益。 “炒單”是期貨行業的一個專用術語,指的是期貨交易者利用期貨“T+0”的交易規則以及可做多又可做空的制度,進行快速交易的一種方式,他們完成一次買賣少則兩三秒鐘,多則幾分鐘,10多萬元的資金一天可以做出數千萬元的成交量,日均交易100多次,在4個小時的開市時間裡幾乎每分鐘都在買賣,這些超短線期貨交易者就是期貨業職業“炒手”。

李小軍成為炒手是因身體原因,大學學的是軟件設計,2001年畢業後一直從事期貨軟件開發的相關工作,後因身體原因無法再繼續以前的打工生活。2007年11月下旬,他開始學習炒單,在他看來,炒單的人是自由的,身體不舒服時馬上可以停下休息,這符合他當時的身體狀況。李小軍給自己定出了一個炒單的計劃:開始時每次只做一張單,且只做一個品種。他選擇了最活躍的白糖作為炒單品種,規定自己每天的最大虧損額為200元,如果虧到200元就停止交易,這使得他在日後炒單生涯中心態非常平和。得益於他期貨軟件設計生涯的背景,李小軍此後的炒單之路雖有一些波折,但收益曲線卻反覆向上。

2008年下半年至今,白糖期貨的日間波動性趨小,但李小軍的炒單技巧卻日漸成熟,每日交易穩定在100次左右,日成交手數在1萬張左右。按照當時白糖4000多元/手的價格計算,他一個人的日成交量就達到5000萬元,每天要給交易所繳納4萬元的手續費。

期貨炒手故事:竟能做到日成交量達到5000萬?這是“搞事情”啊!

首先,期貨行情波動劇烈,短線機會多,國內期貨市場只有十幾個品種,卻有數百億元的資金出沒其中,客觀上提供了很多短線機會。如果打開白糖期貨的分時走勢圖,你會發現它蜿蜒曲折起伏不定,而對於炒手來說,有波動就有交易,有交易就有利潤。

其次,和股票只能單向做多不同,期貨既可以做多又可以做空,其雙向交易的特點讓行情無論漲跌都有獲利機會,股市討厭大跌,但大跌其實是期貨的大行情,這種雙向交易制度給炒手創造了多於股票一倍的盈利機會。

再次,期貨交易手續費較低,以白糖為例,最小波動價格為1元,以買一的價格買入,以賣一的價格拋出,這1元的價差就給交易者帶來了利潤,客觀上提供了炒單的土壤。即使盤整時段,期貨炒手也能在極小的波動中做出差價。

最後,期貨使用保證金交易,可以以小博大。李小軍起家資金5000元,兩個月裡實現了幾十倍的收益,是期貨高風險和高收益的體現。

此外,炒單者可以規避隔夜持倉風險。由於大宗商品定價權一般在國外,國內期貨市場實際上僅是一個“影子市場”,常常跟隨外盤期貨行情走,極端時會因外盤劇烈變化而開盤就封在漲停或跌停,風險巨大。炒單者一般不持倉過夜。

期貨炒手故事:竟能做到日成交量達到5000萬?這是“搞事情”啊!

一個高風險遊戲

證券和期貨交易都有高風險的特點,超短線的炒單手法在很多人看來風險更大。炒單本身的風險性在哪裡?如何才能規避掉這些風險?事實上,成功的炒手們更趨向於通過嚴格止損來降低市場自身風險,比如李小軍就把止損當做自己操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旦做單的方向錯了會立即止損。

另一位炒手葛中瑞則告訴記者,如果單子進去虧兩個點(即下跌兩元錢),他無論如何都會止損出局。不論是證券還是期貨,高風險的特點是與生俱來的,最後都很難避開一個永恆的難題——未來世界難以把握。如果問大家這樣一個問題:你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嗎?如果必須做出精確回答的話,顯然,預測一分鐘後會發生什麼要比一天後更容易一些。炒手的交易行為從表現形式上,恰恰符合了這一點:持倉幾十秒的風險要小於幾分鐘、幾個小時和幾天,依此類推。 趙高星統計炒手們的行為特徵後得出的結論是,炒單最大限度迴避了期貨交易未來行情的不確定性,只關注當下、瞬間的確定性。嚴格止損能夠幫助炒手們以小止損規避大的風險,單對一次交易行為而言,不論怎麼說小止損一定不是壞事,小盈利積少成多就是大收益。

期貨炒手故事:竟能做到日成交量達到5000萬?這是“搞事情”啊!

不過,期貨市場和期貨交易本身的風險卻是投資者不得不重視的,記者調查期貨投資者收益情況後發現,這裡的投資者和股市一樣,都是虧多盈少,不少成功的炒手在介紹經驗的同時,也特別提醒投資者注意風險。即使是在產生很多神話的炒手中間,失敗的炒手數量其實遠遠多於成功的炒手。

成功團體的背後有一個龐大的金字塔塔基,成為“塔基”的概率要遠遠大於“塔尖”,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投資者都具備成為“塔尖”的潛質,盲目模仿風險很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