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煎煮方法不對或令藥效減半 服用中藥的“五忌”,值得掌握

很多人以為中藥,放水煮開一會喝就是,哪來那麼多講究?其實不然。廣東省中醫院疑難雜病門診主任徐國峰指出,中藥煎服講究多,掌握其中的要點,藥效增加、治療效果好,若是馬虎對待則可能令藥效減半,療效大打折扣。

1、煎藥容器選擇

瓦罐、砂鍋、搪瓷器皿、不鏽鋼為宜,嚴禁用鐵器、銅器,以防止金屬器皿與藥物發生反應,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對人體產生危害。 2、煎藥前無需洗中藥

中藥材在製成飲片前經過了一系列炮製,包括去雜質、曬乾等一系列程序,衛生條件已經達標了,不必再用水洗。不少藥材中含有水溶性的成分,水洗會讓這些有效成分部分溶於水而流失。中藥有些藥材是粉末狀的,有些藥材在配藥時要研碎,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損失,影響療效。當然,這是指在正規藥材店或醫院配取的有密封包裝、衛生條件較好的中藥材。(市場或是路邊擺買環境不夠衛生容易被汙染的除外)。

此外,有的藥材在炮製過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都易溶於水,若用水洗,會導致部分輔料流失,從而影響藥物療效。

2、煎藥水位選擇

煎藥加水量的多少受飲片的重量、質地等影響,一般以高出藥面2釐米為宜。為了便於有效成分的煎出,在煎藥前先用清水(即無雜質的井水、自來水),將藥材浸泡20-30分鐘,使藥材組織內部充分吸收水分,細胞壁膨脹軟化,藥物的有效成分容易滲透到水分中。不宜使用60℃以上的熱水浸泡,否則藥材裡的蛋白質遇熱很快就會凝固,引起細胞壁硬化,在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不利於有效成分的溶出。

煎藥時不能在中間數次加水,也不能把藥煎幹(煳)了再加水重煎,煎煳的藥物成分遭到了破壞,療效也因此降低。另外有些藥物煎煳以後,產生了其他功效,如荊芥是解表藥,煎煳以後變成了荊芥炭,失去了解表作用,反而產生了止血效能。

3、掌握煎藥火候

一般先用武火,沸騰後改為文火。煎藥時間應根據藥性而定,一般藥為20-30分鐘左右。

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宜武火急煎,時間宜短,15-20分鐘即可。

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後,改用文火慢煎,時間宜長,可煎40-60分鐘。

4、注意特殊煎法

【沖服藥】某些貴重或芳香類藥物不宜加熱煎煮的,應研為細末,調入煎好的藥汁或開水中沖服,如牛黃、麝香等。此外,散劑、藥物的粉末和鮮品的自然汁也需要衝服,如沉香粉、三七粉、生藕汁等。

【包煎藥】有些藥物對咽喉有刺激性,或者易粘鍋,如辛夷、車前子、旋覆花等,宜用紗布袋將藥包好,再放入鍋內與其他藥同煎。

【另煎藥】有些貴重藥物,為了保存其有效成分,避免同煎時被其他藥物吸收,可以另煎,如人參、羚羊角。

5、服藥時間有講究

不少人感覺中藥難喝,又或者感覺服藥後效果似乎不理想,這除了有的藥本身味苦之外,還可能和服藥沒有選對時間有關。

服用中藥的“五忌”

為了保障中藥的療效使其更好地發揮其治療作用,服用中藥時是需要對一些食物忌口的,通常應該注意的有以下5點:

服中藥時不要喝濃茶

因為茶葉裡含有鞣酸,濃茶裡含的鞣酸更多,與中藥同服時會影響人體對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吸收,減低療效。

服用中藥時不宜吃蘿蔔

因蘿蔔有消食、破氣等功效,特別是服用滋補類中藥時,吃蘿蔔會降低補藥的效果使其失去補益的作用而達不到治療目的。

患有消化道疾病,禁服大蒜

患有消化道疾病,如肝炎、慢性胃腸炎患者服用健脾、溫胃和胃藥時,禁服大蒜,大蒜中含有蒜素能刺激胃腸黏膜,使黏膜充血,所服的中藥就不能有效的發揮其治療作用。

服中藥時不能吃辣椒

特別是熱性病症,服清熱涼血或滋陰降炎藥時更不宜吃辣椒,辣椒能使藥效降低,使治療無效或療效減弱。

服中藥宜忌生、冷、油膩

因為生、冷類食物刺激胃腸,影響胃腸對藥物的吸收,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和吸收,而且油膩食物與藥物混合更能阻礙胃腸對藥物有效成分的吸收,從而降低療效。

此外,患有疔瘡、皮膚病者忌食鹹水魚、蝦、蟹及羊肉、牛肉等食物;肝炎病人忌食辛、辣、油膩;服荊芥時忌服魚、蝦、蟹;服天冬時忌服鯉魚;服鱉甲忌食芥菜;服蜂蜜忌食蔥、豆腐;服白朮時忌服大蒜等。

中藥忌口有一個總原則:服用溫熱或寒涼的中藥時就儘量食用中性平和的食物,因為中藥與食物的性味相反,就會使藥力抵消減弱,達不到應有的療效;在一些情況下,藥與食物的性味相同,也會使藥對人體的力度增加,超過人體能承受的範圍,而適得其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