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瓶裝新酒酒更濃,李連杰家國情懷角色的最佳體現!

上個世紀40年代末,中國的武打片開始在香港復興,1949年,香港導演胡鵬拍攝了第一部以廣東民間傳奇武林人物

黃飛鴻為主人公的電影《黃飛鴻》,此後近50年,黃飛鴻成了中國武打片的一個著名品牌,前後有關德興、李連杰等十餘位影星在近百部此類題材的電影和電視劇中扮演黃飛鴻這個角色,到如今已拍了100多部影視,並因此入選了吉尼斯世界記錄集數最多的電影。

不過,對於我們來講,所熟悉的“黃飛鴻”電影則基本上是拍於90年代之後的,特別是徐克執導的黃飛鴻系列,在徐克的電影之筆下,寫意了黃飛鴻的民族大義,也成就了李連杰最巔峰的表演。

舊瓶裝新酒酒更濃,李連杰家國情懷角色的最佳體現!

其實徐克很早以前就有拍《黃飛鴻》的打算了,大概在1983-1984年就開始了構思,徐克很想把黃飛鴻這個人物重新帶到大銀幕上,但一直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演,因此計劃一直沒實施。因為當時要找一個武功特別好的演員來演,而且氣質上要符合徐克的想法。到了1990年的時候,香港嘉禾公司準備投拍《黃飛鴻》,李連杰也剛好拍完《龍行天下》從美國回來,徐克和李連杰之前就在《龍行天下》裡有過合作,從《少林寺》開始徐克就關注他了,徐克覺得李連杰的形象和他心目中的黃飛鴻比較靠近,而且李連杰的武術功底非常好,各方面都比較成熟了,片子就開拍了。

舊瓶裝新酒酒更濃,李連杰家國情懷角色的最佳體現!

由於之前的關德興版本黃飛鴻深入人心,李連杰的形象和關德興相去甚遠,最大的差距更在於關德興是南拳師父,而李連杰習的是北派功夫;在當時的香港武林看來,找李連杰演黃飛鴻簡直是反叛到家了,但也恰恰是這樣的反叛和不適合,才催生了一個處於歷史轉折關口深受各種夾纏的新“黃飛鴻”。

徐克電影的最大特點就是以現代思想意識對傳統進行重新改造和包裝。他的電影處處洋溢著傳統文化氣息,並且揉入了他深切的民族情懷。在黃飛鴻系列中,我們可以看到代表民族精神的武術,如黃飛鴻的無影腳和少林拳法,以及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化,如武館文化、跌打傷科中草藥文化、舞龍舞獅的節慶文化等。

舊瓶裝新酒酒更濃,李連杰家國情懷角色的最佳體現!

影片中黃飛鴻所處的時代為1895年到1901年,內憂外患的政治時局,東西方文明的衝突,麻木而愚昧的國民,保守頑固的清政府官員,在徐克對環境的精心營造和充滿想象力的道具的運用下,黃飛鴻系列生動、形象且極富感染力的演繹了清末的部分歷史。如電影中黃飛鴻掩護廣州起義人員逃走,為國家大義救李鴻章,以“獅王”名義出戰八國聯軍獅隊,帶領民團殲滅海盜等。並且,電影畫面中的攤販作業、跑堂沽酒、茶樓接客、盲翁賣藝以及扎眼的洋人傳教、犯人押送等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那些極具考究的道具,服裝,精心設計的人物形象,街道背景,都在最大程度上還原了真實的歷史。蒼茫沉鬱的配樂更是表現了山河破碎、腐朽不堪而又百業待興的那個特定時代的悽楚印記。

舊瓶裝新酒酒更濃,李連杰家國情懷角色的最佳體現!


舊瓶裝新酒酒更濃,李連杰家國情懷角色的最佳體現!


舊瓶裝新酒酒更濃,李連杰家國情懷角色的最佳體現!

徐克新武俠電影的另一種風格就是嚴肅中不失浪漫情調和喜劇趣味。傳統的武俠電影中,愛情都是“狹義”主題的陪襯,但徐克電影中的愛情卻纏綿曲折,感人肺腑,最成功的莫過於黃飛鴻系列中十三姨形象,她雖然是個柔弱的女子,但卻是指導黃飛鴻進步的導師,在愛情上也是非常主動的,性格又不缺少少女的天真可愛。第三集中十三姨教黃飛鴻學英文“I love you ”,結果鬧出“愛老虎油”這樣的笑話等等,都是既溫馨又令人捧腹的橋段。同時,在電影中加入喜劇元素,使電影張弛有度,加大了影片的娛樂性。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有趣的場景,眾人目瞪口呆的看著黃飛鴻跑過去與十三姨深情擁抱時,旁邊一位老人家咳嗽一聲,提醒黃麒英道:“這種情形你應該說點什麼了吧”,而黃麒英卻答非所問地說:“我看,那些舊獅頭破了就該扔掉,過了時的東西,就不應該留著!”。徐克在喜劇氛圍中傳達了陳舊腐朽的文化應當隨著時代而摒棄的進步思想。

舊瓶裝新酒酒更濃,李連杰家國情懷角色的最佳體現!

李連杰版的黃飛鴻,菱角分明,性格謙卑帥氣,既身處古今交匯又面對中西衝突,是霸道宗師也是貼心暖男,故事新編,嚴肅中不失幽默,還兼具民族魄力和史詩情懷,李連杰來演頗為熨帖。更重要的是徐克讓李連杰和十三姨大談戀愛,有血有肉生動活潑許多,並在劇情上加入許多國仇家恨民族大義,披上民族英雄袈裟的黃飛鴻又顯得一派宗師氣度不凡,這版黃飛鴻連拍三集,便風靡華人世界。其他片商紛紛上馬,相繼推出各種版本黃飛鴻,甚至當年有人用“連逃跑都那麼帥”來表達對李連杰版黃飛鴻的喜愛。

舊瓶裝新酒酒更濃,李連杰家國情懷角色的最佳體現!

黃飛鴻電影之所以能長盛不衰,除了那精彩的武打場面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香港電影人通過自己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的理解,為我們精雕細刻的展現了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革。更為寶貴的是,這種展現不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具體的人物命運之中,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浸透了深切情感的亂世風情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