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在我國中部,有一個省有著“九省通衢”的別稱,在教育界,也是公認的重要科教基地。它就是湖北省,省會城市武漢坐擁高校無數,武大、華科都是我國985高校,目前也都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是無數學子夢寐以求的高等學府。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但就是這樣一個教育大省,人才強市,每年高校大學生卻都執著於“往外跑”,讓人不禁疑惑:是什麼讓這些學子捨近求遠?

一、武漢大學生畢業後的去向

縱觀全國各高校的就業報告,你會發現不論是哪裡的大學,畢業生就業主要有兩個去處。要麼在大學所在的城市和省份找工作,要麼去附近的大城市或者城市群尋求發展。

湖北的大學生卻有些不一樣,以武漢地區的兩所985高校為例,華中科技大學本科生中約26%留在了湖北,前往最近的一線城市群,即長三角城市群的比例約為22%。而選擇去廣東的本科生卻達到了近27%,超過了留在本地的人數,也超過了前往江浙滬三省人數的總和。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我們可以看看武漢大學生近三年主要就業地區分佈表: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這個現象其實已經不新鮮。從90年代起,武漢的人才數量就已經陷入“收支不平衡”的境地,留在本地的人才比例越來越少,外流的越來越多,外流的主要地方就是廣東。南下廣東打拼,在當時已經是武漢的大學生,尤其是應用專業的學生們常見的選擇。

就拿華為的最高管理層來說,由七人組成的常務董事會,其中就有四個人畢業自武漢的高校,一位畢業於武漢汽車工業大學(今武漢理工大學)、三位畢業於華中理工大學(今華中科技大學)。從簡歷可以看到,這些曾經的武漢大學生大多都是90年代初加入華為的。

二、武漢大學生的來路

當然,我們也不能只看“出口”,也要結合“進口”一起分析。武漢每年畢業生逾百萬,曾有人專門做過統計,比起北上廣深,武漢的學學生數量才是全國最多的。曾經有一個人打了個很有趣的比方,在武漢的大街上,隨便抽出12個人來,這12人中,其中就有8位是本科生,2位是研究生,還有2位是博士生,可見,武漢真的是遍地都是大學生。有人調侃武漢是大學生一大街、研究生一操場、博士生一走廊,這在國內其他的城市真的是很少見。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但是,這些大學生都是武漢的,或者湖北的嗎?其實不盡然。

武漢坐擁中南地區最好的教育資源,其他省份沒幾個能打的,中南地區的學生自然乖乖去武漢上學。以華中科技大學的生源地分佈情況為例,其2018屆本科畢業生中有58%左右都來自中南地區六省,其中河南、湖南、江西三省的生源都佔到了7%以上。

但每到畢業季,他們中的不少人便如同潮水般散去,離開武漢,將青春揮灑在北上廣深。

三、人傑地靈的城市為何留不住人才?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拿我自己來說,我畢業後因為家裡的原因選擇留在武漢,但當初一個宿舍的室友,基本都離開了武漢。基數再大點,我們學校,一大半的畢業生也都去了臨近的一線城市。一直以來,武漢高校人才的流失率居全國第一。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局面,大抵出於一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畢業生家鄉不在武漢,想回家工作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過,武漢的大學生固然多,但其中也有一半來源於其他省市。這些學子慕名而來在武漢求學,畢業後,如果就業前景不夠有吸引力,自然會選擇回家奮鬥,或者去更心儀的城市。

2、武漢的天氣狀況,夏天像火爐,冬天像冰窖

武漢為國內的一座火爐城市,天氣十分之酷熱,很多學生直言可受不了武漢這樣炎熱的天氣,因此,武漢各個高校學生宿舍裡面必備的設備就是空調了,如果學生宿舍裡面沒有安裝空調,在武漢的大學讀書生活不知是什麼樣“殘酷”的體驗。與此相對的,武漢的冬天十分溼冷,在家裡還不如外面暖和,同樣溫度的西安有暖氣,冬天在武漢卻只能圍著火爐,稍微離遠一點,都凍得不行。

3、薪資狀況和就業前景不如人意

如果說,上面兩個原因只是表面因素,那第三點大概是根本原因吧。在武漢帶過的人都知道,武漢除了銷售給畢業生的工資高一些,其他行業給的起始工資有時候養活自己都困難。被人稱為:新一線城市的排頭,二線中游的工資。

在去年第一財經公佈的《新一線城市排行榜》中,武漢僅次於成都,杭州,重慶,高居第四位。是毫無疑問的新一線城市第一梯隊,在所有城市中穩居前十。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而與這個排名相映成趣的是,武漢的平均工資,在各種榜單上都只能排在10-15位,偶爾還會跌到15位開外。

中國主要城市工資排行榜: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在最低的一個榜單上,武漢排到了16名。

薪水與城市定位的落差,不僅導致武漢的畢業生遠走北上廣深。甚至不如北上廣深,本應與武漢站在同一層次的杭州,成都等城市,也流入了不少嫌武漢薪資水平低的武漢人。

被認為相對準確的一個18年平均工資統計: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這些人不僅包括剛畢業的大學生,還有因家庭壓力,需要追求更高工資的高層人才。與同為新一線城市的成都相比,武漢月薪過萬的人群僅有5%,低於成都的8%,更是遠低於杭州的13.4%。

武漢每年畢業生基數大,工作單位有太多的選擇,被選擇的我們,身上還揹著租房的壓力,只能把標準一降再降。久而久之,感覺不到在這個城市的幸福,自然就選擇“出走別處”。

是什麼讓這個教育大省,培養出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

雖然這個教育大省留不住大學生,但省市的建設卻離不開這些人才。目前,武漢市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搶人政策”,比如:郊區八折買房、“人才公寓”便宜出租、大學生落戶政策......至於效果如何,時間會告訴我們。

但其實,更多的人才,需要更好的硬件設施,更符合物價的薪資水平,更恰當的利益格局和人情觀念,更自由開放的思想,以及更包容的城市文明。當武漢能在這些迎頭趕上的時候,這座城,才是真正的“留得住人才”。

作為一個湖北人,希望這一天,能早一點到來。

我是圈圈,更多升學資訊、教育熱點,記得關注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