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何以為家》差不多的好劇有哪些可以推薦?

ylxs雲捲雲又舒


一、《信箋故事》

《信箋故事》是根據著名製作人,詹妮弗·福克斯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是近期少見的一部會引人深思的電影。我們每個人的記憶都是自己選擇的“故事”,而很多時候,我們為了活下去而自欺欺人選擇自己願意接受的“故事”。Jennifer本人選擇了 “美麗愛情” 的版本,對這段關係有所懷疑的Jennifer的父母選擇了“避而不談” 的版本,親眼看到Bill親吻Jennifer的姥姥選擇了“沉默不語” 的版本。但總有一天每個人都要最終面對真相——這是兩個成年人對一顆純真心靈的無情的傷害,這是對未成年人的性侵,是犯罪……

二、《無人知曉》

《無人知曉》根據當年日本西巢鴨棄嬰事件的真實改編,但具體的故事細節都來源於虛構。“西巢鴨棄嬰事件”在東京西巢鴨的一個房子裡,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已餓了很多天的兒童 。枝裕和導演讓真實事件更加殘酷和冷漠,血淋淋呈現在觀眾面前,真實比電影更殘忍。《無人知曉》講述了一位單親媽媽惠子帶著四個有著不同父親的小孩漂泊無居所的故事,因為小孩沒有戶口,所以租房子時要把三個年級較小的孩子塞進行李箱,領著最大的孩子 明 見房東,一家五口僅靠惠子微薄的工資餬口,能飽腹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了,更不要提讓四個小孩上學的事情了,所以四個小孩每天呆在家裡做著各自的“夢”,而明作為年紀最大的長男照顧起了弟弟妹妹們的起居生活。

三、《小偷家族》

《小偷家族》在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摘得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在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們真的很難將自己置身事外,因為電影中的每一個小人物都有我們曾經的影子:家庭親情、世事倫理,陽光底下無鮮事,我們每個人都一樣。在創作這部《小偷家族》之初,有句話一直影響著導演對整個電影的拍攝,“唯有犯罪將我們相連”。是的,整部電影串聯的接點並不是什麼好事:偷盜、誘拐兒童、藏屍、竊取他人的養老金……這一條條的罪狀,看似是十惡不赦的犯罪,可是這陰暗的背後竟是打動人心的真情真愛。這部《小偷家族》重新定義了家庭,讓人重新認識家庭,血緣不是親情的唯一指向,告訴我們人為什麼要堅持良善。

四、《佛羅里達樂園》

本片的英文原名叫《the Florida Project》,其實是可以翻譯為“佛羅里達項目”的。這個名字其實影射著奧蘭多的迪斯尼樂園,因為在樂園初建之時,項目的代號就叫“the Florida Project”.......

其實整部電影,反映的就是在迪斯尼樂園不遠處的一個廉價Motel (汽車旅館)中一個社會底層女生帶著她的女兒Moonee一段時間的日常生活:缺少教育和教養的Moonee每天都處於無所事事的狀態,滿口髒話、渾身的骯髒習慣,都來自自己的媽媽,一個沒有固定工作,整日混日子,每天其實都在為錢發愁,甚至經常不得不靠賣淫,欺詐來維生的年輕女子.......

五、《嘉年華》

《嘉年華》是由文晏執導,於2017年11月24日在中國內地上映,儘管電影本身在人物塑造上面的評價褒貶不一,但是該片還是以其獨特的主題和社會責任感榮獲了不少大獎,作為唯一一部入圍威尼斯主競賽單元的電影,《嘉年華》算是很低調了。嘉年華》被稱為是中國版的《熔爐》,但是該片在表達手法上跟《熔爐》還是差別很大的,《嘉年華》整體給人的感受就是一個局外者在壓抑著自己的情感用一種冷靜的鏡頭在簡單記錄這樣的一個故事,圍繞故事相關的每個人單純的記錄。

《嘉年華》的畫風完全不同,這是一部緊扣國內社會議題的作品。以一樁性侵少女案為切入點,通過兩條線索,串聯起不同年齡段的幾個女孩、女人,展現了一組中國底層女性群像。

六、《完美陌生人》

《完美陌生人》和《手機》有一點像,也是拿手機大做文章,揭露親密關係的脆弱性。而且還更狠,電影裡三個家庭加上一個同性戀,不管是新婚燕爾的,七年之癢的,還是老夫老妻的,竟然每個家庭都存在偷腥的問題。只有身為同志的體育老師還在說,“愛一個人你願意為他擋下全部子彈”。

這是《完美陌生人》劇本寫得既刺激又悲哀的地方,在一個密閉空間裡,全靠對話推進群戲,每個人都有一段隱私,每個人都要接受曝光。當你把每個人的秘密單獨拎出來,去想象一下那些電影裡沒有交代的東西,就如同看到了張愛玲說的“人生是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現場版,婚姻、家庭、戀愛、朋友、母女,全是戲。而戲的背後,有的人看穿一切,不願拆穿,所以陪著演下去;有的人身心俱疲,但又不想改變,不想離開,所以不得不演下去。

《完美陌生人》就是一部戳穿真相的愛情驚悚片,更是一部已婚和熱戀者都應該觀看的“情感教科書”。

七、《狗十三》

《狗十三》是那種很難讓人鼓起勇氣再看一遍的電影,觀影過程太苦了,大多數人會被或多或少地喚起一些不那麼愉快的青春記憶。

《狗十三》讓很多人想起了他或她小時候的每一天,曾跟我們朝夕相處的父母,與我們在血緣上最親近,卻和我們在心靈上最疏遠,隔在中間的,是那無數次被迫嚥下的不甘心和不服氣。以“愛”的名義,強迫對方接受自己的付出,是因為脆弱的中國父母無法正視子女不接受自己,所以選擇自欺欺人。

看似是樁不值一提的小事,但在當時,它對一個少女價值觀上的震撼是巨大的。也許多數人經歷的事和狗無關,但這種因為什麼被大人集體哄騙的場面太讓人熟悉了。


攜景網plus


推薦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

母親惠子帶著四個孩子搬到了新公寓,對周圍鄰居說孩子父親海外工作了,自己和大兒子一起生活。然而實際上,那其他三個孩子都是黑孩子,有個自己各自不同的父親,他們無法上學,一直呆在家中, 母親出去上班後,大兒子明就看管著這群孩子。有一天母親不見了,只留下了點現金和一張紙條,讓明照顧好弟弟妹妹們。孩子們開始獨立面對殘酷又沒有收入的生活,下面就不劇透了,想看的話可以去搜搜看。

影片跟《何以為家》主題相似,但是枝裕和是以一種平平淡淡的方式來敘述的,沒有刻意煽情,平靜的讓人難過,這是是枝裕和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