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防空導彈大行其道的現在,還有必要花費重金去研製野戰防空炮嗎,你怎麼看?

赤焰噠噠噠


當然有必要,小口徑高炮攔截來襲攻擊彈藥是神器,在反遊擊、反狙擊手等方面效果很顯著。

目前小口徑高炮打飛機是不指望,也不可能。即使是35mm高炮,其最大有效射程也就3500米,最大射高也就2500米左右。這麼點射程,根本不可能用來打飛機,現在沒哪個飛行員腦袋抽筋了還玩超低空臨空轟炸,先進火控技術加成下,躲在高空隔十幾公里遠扔鐵疙瘩炸彈也能炸的很準。

所以除非完美藏匿躲起來突然陰人,否則小口徑高炮連武裝直升機都反不了。但是跟軍艦上近防炮一樣,現在小口徑高炮在攔截對地制導武器攻擊方面,對抗外科手術式打擊方面,簡直是個神器。在敘利亞,以色列空軍最深惡痛絕的是俄羅斯的鎧甲-S1彈炮合一防空系統,這種防空武器系統總是能夠攔截掉將近80%的以軍發射的空襲導彈

防空導彈雖然射程遠,但是攔截成功率要低不少,而且攔截成本高,容易受到電子干擾和反制。而現在小口徑高炮主要依靠短時間密集打出一個攔截彈幕進行飽和式攔截,反應速度快,攔截成功率高。短距離火控雷達不容易被幹擾,極端情況下還可以依靠光電設備進行火控,抗干擾濃濃能力極強。作為地面部隊最後一道鐵褲衩非常好,與防空導彈形成良好互補。將730近防炮搬到陸地上的陸盾2000,小口徑高炮主要職能其實跟軍艦上的近防炮一樣,摧毀來襲導彈,作為最後一道防線還是非常有效果,在激光武器成熟之前依舊有非常大的作用。

到了90年代,瑞典厄利孔公司最先推出了AHEAD可編程引信彈藥,更是極大的提升了小口徑高炮的毀傷效果。這種彈藥內置電子引信,在炮口位置設置多道線圈,測算炮彈出膛時的初速,通過電子設備快速計算炮彈預計到達目標前所需要的時間,並將數據“寫入”電子引信中,使得炮彈在目標前爆炸產生錐型子彈藥雲,極大提升攔截效果。AHEAD可編程彈藥工作示意圖可編程彈藥結構,這種彈藥還可以對舊式小口徑高炮進行改裝升級

我軍的PGZ-07式35mm自行高炮就是使用AHEAD彈藥的高性能防空炮,炮口裝置就是電磁線圈

除此之外,小口徑高炮射速快,射角好,對地面目標直接近距離支援必要是能夠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在朝先戰爭時期,志願軍最怕的恰恰是美軍的小口徑速射炮,速射炮配上高爆彈對於缺乏裝甲掩護的志願軍來說,非常麻煩,經常要付出慘痛的代價。所以儘管志願軍根本沒有有效的空中打擊,美軍卻裝備相當多的M19、M26等自行高炮,在志願軍進攻時瘋狂開火,形成封鎖網,阻止後續部隊跟進。儘管志願軍根本無法做到有效空中支援,但美軍非常青睞小口徑高炮,甚至對車輛進行 改裝,加裝不少自行高炮。

而在阿富汗戰爭和車臣戰爭時期,蘇軍/俄軍發現小口徑高炮對付狙擊手非常好,不管是樓房還是樹林,小口徑高炮對狙擊手疑似藏匿的地點一通炮轟,穿透簡易掩體,讓彈片、碎石等覆蓋區域,反狙擊效果非常好。在俄羅斯電影《風暴之門》中就有鏡頭,演示如何使用小口徑高炮來消滅躲藏在樹林裡的狙擊手

所以,小口徑高炮作用還是非常顯著,這種武器與防空導彈並不衝突,反而可以說是其非常好的補充,防空導彈負責對於遠距離目標,小口徑高炮則是作為最後一道鐵褲衩,可以直接摧毀來襲的空對地武器。


五嶽掩赤城


兔哥回答:任何武器裝備的發展都是建立在適應作戰的需求上,防空炮同樣也是建立在能否適應作戰需要。過去很多的國家都把防空作為重要的國防手段,防空不僅是軍隊的任務,民間也都設立有專門的防空機構,即便現在也是如此。防空也被列如基礎建設的領域,每個國家都有防空設施。而許多國家軍隊中防空部隊曾是一個獨立的軍種存在,可見防空的重要性;但隨著現代作戰飛機,各種對陸攻擊導彈的技術的發展,防空炮顯得力不從心,過去大口徑防空炮,探照燈打飛機的戰術過時了。而自防空導彈出現以來,其性能遠遠超出了防空火炮的射程和精度,目前防空導彈已經成為防空的主力裝備。在防空導彈的面前,防空火炮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改變;


大口徑防空火炮已經淡出了防空的歷史舞臺:六七十年代以前,防空火炮是國土防空領域的主力軍,口徑從20毫米一直擴展到了100毫米以上,軍事大國的防空火炮數量通常多達數萬門,而防空火炮對空的最大射高通常都只有1.2~1.5萬米以下(角度不同射高不同,越垂直射高越低)二戰後期日本曾研製過射高達2萬米的150毫米口徑高炮,但實際並沒有達到這個高度。而此時的飛機的飛行高度都要高於這個高度,而且是越來越高,越來越快。高炮夠不著飛機了,一些高空偵察機更是集高度與速度於一身,傲視高炮射出的“煙花”。機載對地攻擊導彈更是讓飛機遠離高炮的射程外對目標打擊。而大口徑高炮採用化學能做為發展動力的時代終於被淘汰下來。目前,大口徑高炮已經推退出了防空武器的平臺,被防空導彈取代。


小口徑高炮異軍突起:小口徑高炮通常是指口徑低於60毫米以下的防空炮,目前,小口徑高度的口徑多在40毫米以下。在大口徑高度炮淘汰出局的情況下,小口徑高炮為何能得以生存呢?有用,有什麼用,直升機的普遍武裝化,巡航導彈的入役。武裝直升機是為對抗坦克研製的,當然它也可以幹別的,但欺負坦克不能防空是武裝直升機的主業,能攜帶多達8~16枚反坦克導彈對坦克進行打擊,坦克可是重要的陸地突擊武器,沒有坦克的參與仗很難形成塊速突擊的裝甲集群,因此,坦克是陸地作戰的火力支撐點,直升機顯然是想切斷步兵的命根子。


直升機的高度都不能太高,幾千米的低空,大口徑高炮射速慢,小口徑高炮射速快,完全可以對抗它,同時小口徑高炮通常採用組團的結構,兩到四門一組,有的還搭配防空導彈,這樣就形成了,導彈打遠,高炮打近的優勢。只所以不用導彈對付直升機,是導彈的使用性能複雜,用途單一,小口徑高炮可以佈置在車輛上,伴隨裝甲集群作戰,也可以集群佈置,還可以單獨部屬,即能打飛機又能對地攻擊。小口徑高炮也採取多管形式,如俄羅斯AK630,美國密集陣,我國730,1130等等用於艦船的最後防禦手段,和導彈一起擔負起防空反導彈的任務。其高達近萬發的射速可以在導彈面前形成一張彈幕。

未來防空炮的發展方向:隨著電磁炮的登場,未來用於防空的優勢非常明顯,電磁炮的射程,射高完全能適合對飛行器的打擊,同時反應速度,攻擊時間要優於導彈,使用成本低廉,可持續攻擊。激光武器也是未來防空反導重要的發展領域。其它方面,目前,國外正在研發隱身高炮,利用隱身塗料達到隱身目的,同時也開始研發火箭高炮,可在極短時間發射數量眾多的火箭彈對空中目標進行打擊,總之未來高炮的發展不會停止腳步。

在導彈普及的情況下為什麼還發展高炮:從導彈的射擊原理來分析,導彈雖然有很多優勢但做為防空領域來說,導彈並不是最合適的武器,只所以採用導彈防空,只能說目前它是先進的但絕不是最佳的,防空導彈總有達到極限的時候,就像高炮,曾經也是先進的一樣。武器裝備領域無時無刻都在改變,不變的只有“變”字沒有變。導彈防空也只是臨時性的先進,而且防空導彈有很多侷限性,並不能完全取代小口徑高炮,因此,小口徑高炮依然會在防空領域得到發展,並還有一段路要繼續走。

以上屬於兔哥個人的論點,並不代表網絡平臺觀點,歡迎探討指正,也歡迎你的關注。(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一句話,防空導彈永遠無法取代高射炮中的小口徑速射炮在軍中的地位,因為武裝直升機和無人攻擊機,必將是未來戰爭中,陸軍地面機械化部隊所要遇到的強敵,當然包括戰機的精確制導空中打擊等。

一般防空導彈,用來攔截戰機和來襲的巡航導彈,以及武裝直升機等高價值目標,無人攻擊機必將大行其道,成本可能僅需數百美元甚至以下,因此即便是單兵防空導彈,每枚都需要10萬美元以上,所以針對蜂擁而至的無人攻擊機,就只能用地面小口徑高射炮了。


小口徑高射炮,未來必將廣泛運用於陸海空三軍,用於野戰防空、要塞(地)防空、艦艇防空、戰機僅距離格鬥等。

在各類導彈、武裝直升機特別是無人攻擊機異軍突起的當下,各國尤其重視小口徑高射炮的裝備,包括研發新型彈藥、提高射擊速度、開發智能化輸供彈和補彈技術、提高持續射擊時間、開發全天候大威力傳感器等。

小口徑高射炮,是抗擊中低空戰機、直升機、巡航導彈,甚至戰役戰術導彈的重要武器裝備,是形成彈幕、終端毀傷來襲武器,阻攔來襲戰機,用以保衛目標的最後一道屏障。

一般小口徑高射炮為25、30、35、37、40毫米等口徑為主,根據軍方的經驗,我陸軍形成了以35毫米口徑為主的防空體系,大力發展包括輪式、履帶式、車載式自行高炮,輔助以730近程防空系統,與各類紅旗系列野戰自行防空導彈,組成了陸軍集團軍野戰防空的主力,牽引式雙35、37毫米高射炮則以要塞(地)防空作戰為主。


綜上,未來戰爭,小口徑高射炮打擊、毀傷目標的種類、性能都有較大的發展,相應地其預警、跟蹤、瞄準、毀傷等性能必須有較大的提高,才能適合來自空中對地面部隊的打擊。

防空導彈,畢竟成本高昂,一枚野戰主力紅旗-9防空導彈造價最起碼百萬人民幣以上,因此只能攔截高價值的空中來襲目標,小口徑速射炮即便在未來的戰爭中依然大有用武之地,且隨著武裝直升機和無人攻擊機的發展而方興未艾。


國平軍史


據說一輛09式雙35自行高炮的價錢可以買兩輛99式坦克,而在防空導彈大行其道的今天小口徑高炮的射程撐死了也就4-5公里,而這一射程完全在小型防空導彈的射程防禦之內,那麼世界各國為何還大力發展昂貴的自行高炮呢?答案就在“野戰伴隨防空”,這一點是任何防空導彈都做不到的,這也就成了自行高炮唯一的優勢,而這也是它能夠被大力發展的原因。

如果單獨把它拿出來和防空導彈無論是射程、威力、造價等等自行高炮都不佔優勢,但是如果把它納入體系作戰中去那麼它的作用將是無人能替代的。因為任何防空導彈發射車都不能伴隨裝甲部隊推進並撐起野戰防空的最後一道保護傘。防空導彈也是有一定的射高和方向角的,並不能360度防空射擊。在野戰時防空導彈也很容易受到敵人的電子壓制,而擁有光學系統的自行高炮可以不受電子壓制的影響。其實自行高炮也就是保護己方裝甲部隊在5公里內的安全,給導彈發射車的部署爭取時間。

而且自行高炮伴隨機械化裝甲部隊的時候也可以為步兵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無論是對付敵方的火力點、輕型裝甲車都有著絕對的火力優勢,據說在車臣戰爭期間俄國人就拿自行高炮當充過火力支援車的角色,在對付高樓上的狙擊手時,最佳的方法不是用狙擊手來解決,而是召喚“流星雨”,而自行高炮,就充當了流星雨這一角色。所以各國才會這麼不遺餘力的發展自行高炮。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之前回答過類似的問題,說反坦克導彈如此發展的今天坦克還有存在的必要嗎?我的回答是有必要,而且防空反艦的導彈更多,也沒見哪家放棄飛機軍艦。野戰防空炮存在的理由是,作為伴隨野戰部隊的機動防空力量,它具備反應速度更快,點面火力結合更充分,火力成本更低,適合應對所有目標種類(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各種無人機輕型裝甲車輛低速巡航導彈),且必要時還可以作為壓制地面目標的“鐵掃把”火力支援。相比之下,無論哪種防空導彈,除了在應對飛機時的射程和精度優勢以外,在成本和多功能方面還差防空炮很多,無法完全替代防空炮的地位和作用。現在雖然也存在一些彈炮一體合成防空系統,但是結合兩種武器的效果並不能保證1+1>2。因此野戰防空炮仍然是一種會長期存在的有效防禦攻擊一體的武器裝備。


沉默的白羊789


有必要!因為使用空地導彈的成本太高,不適合第二丶三世界國家防空兵使用。也就是說,防空武器還是實現高、低搭配最現實。比如敵方用量產的人工智能編程的無人機進行超低空飽合攻擊時,別說空地導彈打不著,有時候用高炮打都是賠了夫人又折兵。也就是說,無人機的製造和使用成本最少只有幾十美元甚至更少。個人認為無人機的成本只相當於美國🇺🇸的蘋果手機,也就在幾十美元,但是每臺蘋果手機到壽終美國至少要賺數百美元。一枚空地導彈最少要值十幾萬美元,一枚高射炮彈也才值十幾美元。依我說如果是用高射炮打無人機,打出的高射炮彈都比無人機值錢,更別說地空導彈了。所以說,導彈時代,高射炮仍然是性價比最高的防空利器,至少對於價值幾百萬上千萬美元的武裝直升機而言是性價比最高的防空武器。至於對付F22,F35就真得使用單枚價值幾百萬美元的導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