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家鄉,“昨天”的方言叫啥?

開心豆豆48872391


我老家在魯西南,地處魯豫淮交界處。口音基本近似,不是當地人難分藉地。

少年時,在老家上學。會說一口老家話,其發音特點,兒音較多,節湊快,當然還有許多方言。如本題問的昨天咋說。

昨天,叫夜兒。

前天,叫前兒。

前二天,叫大前兒。

明天,叫明兒。

後二天,叫大明兒。

另外,鄉音許多字發音與四聲不標準。如“吃”就唸“七”音,“日”就唸“一”音,“十”就唸“席”音等。但我出外上學和工作後,回憶起鄉音,竟發現有一字“踏”的發音是多音字,如腳踏板中的“踏”就唸“他”音,而在如別踏壞莊稼中的“踏”則念“採”音。

我一生至老普通話未過關,回想起來,雖與本人努力喜好有關,但與故鄉地處幾省交界,鄉音混雜啟蒙有關,至今每蓬憶起鄉音或孫子回學(笑我改說)我說話時,就會由衷發笑,勾起我童年回憶。


德彰日月


今天(今門)

昨天(夜來)

明天(早肯)

昨天晚上(夜來後晌)

前天(前日)

後天(後日)

早晨(親早肯)

晚上(後晌)

上午(頭晌)

中午(晌午)

下午(下晌)

傍晚(傍黑天)

餓了(飢困)

困了(打盹)

不要(hou)

不要說(hou說)不要倒(hou倒)

這裡講個笑話:我和朋友一起搬一個東西,她是倒著走的,到了地方我說“你hou倒了”(不要倒了),結果她聽成後倒,連著往後倒了好幾步結果裝到障礙上了,她還說,你說讓我後倒後倒。

推(擁)

使勁推(使勁擁)

東西(gao兒)

買東西(買gao兒)

這都是鬧過笑話的,說出來人家一頭霧水,不知我說的啥!哈哈哈!

有沒有老鄉


cc只想一個人


我的老家是河北滄州。

中午叫“晌午”,上午叫“前晌”,下午叫“後晌”。

昨天叫“夜兒個”,前天就“前兒個”,明天叫“明兒”。

有一個笑話,說有本地孩子去天津上學,寒假回家第二天出門遇見了二大爺。二大爺問他什麼時候回來的?學生回答∶“昨天下午”,二大爺一聽,剛出去不到半年就忘了家鄉話,很生氣,就打了他一巴掌。學生馬上就改口∶“夜兒個後晌”。


李冠朝


一句話代表地區方言:

俺夜個來的,今兒想走,大伯(掰)叫我明(磨)個走,俺沒給大伯買東西,給了一百(跛)元,大伯給俺歹的豬(駒)肉燉(扽)粉條子,不說(茓)了,天黑(he)了,俺上去了(住在山坡)

這是遼寧莊河一帶的方言。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年輕人出外幾年,回家如果不說方言,就會有人說變了,說話撇了,忘了家鄉了。



只為那夕陽餘暉


夜兒個(昨天)、今兒個(今天)、明兒個(明天)。

還有“前兒個”、“後兒個”,也叫前天、後天,在昨天之前、明天之後。

還有“大前兒個”、“大後兒個”,也叫大前天、大後天,在前天之前、後天之後。

還可以繼續在前面加“大”,叫“大大……前兒個”或“大大……後兒個”。是多少天前或多少天后,你就數那個“大”吧……


春又暖1


我的家鄉保定自古就是京畿重地,她天傑地靈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古有荊軻,老將廉頗,文有王石甫,科學家祖沖之,又有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名人太多,列舉一二罷了,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醞釀的保定家鄉話卻很哏兒,“昨天”用家鄉話說是“列個兒”,例如問:昨天你幹什麼去了?用我們的家鄉話說是:列個兒你幹什麼去咧,我們管“家鄉話”叫“土話”,再舉一個例子,“我們列個兒黑介吃的麵條兒”,黑介是晚上的意思,有意思吧用文化培育出來的家鄉話也很有深度奧!


擁抱陽光去取暖


在1960年,我叔叔全家從北京回故鄉,路過我家,我家在省城住,我故鄉是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文殊菩薩道場,山區,老抗日根據地,是大山深處的小山村,很多人沒見過汽車,火車,電燈,我們樹八十年代後才有了電,平時點油燈。

我叔叔一家在我家住兩天後就回故鄉,正好寒假,就帶我一同回家鄉。我叔叔是解放北京時進的京,所以我的堂弟,堂妹從小北京生活,撇一口京腔,,而我在本省省城生活,比他們年歲大,平時說普通話,常回家鄉,我父母親說家鄉話,所以我也會說本地話,家鄉話。

回到家鄉後,我和堂妹堂弟到街上玩,鄉親們見了就問我們那天回來的,我堂妹嘴快,總槍先答:"昨兒個晚上回來的!",很多老鄉親聽不懂,甚至一個老奶奶奇怪的打岔:"你說甚哩?坐個碗上回來的?怎麼坐碗上,不是坐火車上?"我用家鄉活解釋他們才聽懂。我說:"涯裡黑著來到村的。"

但我那堂弟妹笑的直不起腰:"坐碗上,碗能坐嗎?"

因此,我在村裡口碑很好,說我不忘本,會說老家話,弟弟,妹妹忘夲了,不會老家話,滿嘴咵子!家鄉稱外地話為咵子話。

總結:我們家鄉昨天為"涯裡"(音);

今天為衿兒(音,以下皆為音);丿

明天為鳴兒;

後天為畫兒;

大後天為外畫兒!

諸位師友我那兒的故鄉,有無同音老鄉?!


多彩人生1250382763


我的老家在魯中山區,音調與普通話相似,但方言第一次聽起來還是比較難懂的。

我們那昨天叫“夜來”,昨天晚上叫“夜來哄(四聲)上”。前天叫“前日”,明天、後天叫明日、後日。

還有就是,好多方言極少數地方講,如我們那不知道說成“知不道”,估計也就在萊蕪、博山一帶這麼講,山東的其它地方是不這麼說的。八十年代前,父母分別稱呼為“爺”、娘,爺爺和姥爺都叫“老爺”,姥姥叫“姥娘”。其實每個地方的語言彰顯了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


葉綠速


雲南昭通昨天叫“昨兒天”,今天叫“zhe er天”,明天叫“冒er天”

早上叫“早聲家”,晚上叫“晚聲家”

昨兒(昨天)天沒做完(的事情)呢四情,zhe er早聲家(今天早上)我又(去把它做完)克包它做得,忙了一早聲(一早上),飯都沒整贏得(沒有功夫)吃,臥死得了(餓死了)!晌午(隨便)虎虎扎扎呢,滴得滴得呢(加油加油)整一(一頓米線吃了)臺米線甩下克,甩(吃完)完得又滴得滴得(加油加油的)呢克做(幹活)活路,

喲老火得了(老火了),zhe er天不包它整完悶(今天不把它做完),冒er天又要克趕場(明天又要趕集),挨晚(傍晚的時候,終於)呢時候終一是整完得了(做完了),晚聲家回克是累呢是不想溜(晚上回去累了都不想動),juo杆腰桿酸居居呢(腳和腰都酸酸勸勸的)!手杆主都主不起來(直都直不起來),我就靠在沙發上好都(就)睡著了,等我睡醒的悶(時候)豬都打圈門了(豬餓了拱門),又滴得滴得(加油加油)呢熱豬食,煮飯,整的晚聲家一大晚聲才包晚飯吃得!(忙到很晚吃完飯)

冒er天要早疊(明天早上要早點)起來煮飯吃,包豬餵了才慢慢呢克趕場(把豬餵了就去趕集)看該商有沒有我要買呢耐個白刀(看街上有沒有我要買的那種菜刀),板卒也挖難得了(鋤頭也壞了),要買把新呢(新的)!皮坡上呢地板呢很(山坡上的地很硬實),挖都挖不動得(挖都挖不動),捱得捱得呢大石頭(基本上大半是石頭)


小吳生活記錄


方言,是區別於標準語言的一種地方語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一個地區,都會有自己獨特的地方語言。有一句話,叫老鄉見老鄉, 兩眼淚汪汪,鄉音,會讓人感到特別親切。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我的老家在巢湖岸邊。我們這裡的方言,把昨天叫曹個。高個有雨,毛個多雲,號個老大天晴(地方語言的天氣預報,適合村幹部在大喇叭裡播報)。昨天,叫曹個,今天叫高個,明天叫毛個,後天叫號個。老公叫老闆,我噶(家)老闆在七(抽)煙。老婆叫燒鍋地,鞋子叫孩子,他一氣之下,把孩子(鞋子)扔到了水裡。逛街叫逛該。

也許,也只有我們這個地區的人,能聽懂這個方言。對外地區的人來說,是嘰裡呱啦的外國語了。當老鄉們在一起時,說起方言,還是很親切的,瞬間,就縮短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氛圍也輕鬆起來,少了些許戒備。

覺得,方言是一個地區的風土人情,雖然,有的方言很小眾,也值得這個地區的人們,去口口傳承,落葉歸根,鄉音難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