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真的有道理嗎?

MC飄飄


不管是在過去,還是現在,房子對於人們來說都是非常的重要,好的房子住得舒適,也讓自己更有面子;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說的是農村的人住上了樓房,住房條件變好了,但其實日子還是過得挺苦的,生活壓力更大,並不是住了樓房就是過上好日子;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農村人住了樓

鄉居小菜就是生活在農村的,小時候的農村,人們生活比較苦,住著泥土瓦房,雖然相對現在的樓房來說冬暖夏涼,但是也會出現各種問題如屋頂瓦片被老鼠挪動、風吹雨打而漏水,但這些問題不算大,重新修葺下就可以了,就是花點時間。

後面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村裡漸漸有人起樓房了,沒起樓房的人看著也是各種羨慕啊,有好的房子住了,有錢人啊;確實,在那年代能起樓房住的人就是有錢人的標誌,沒錢怎麼買磚頭、水泥、鋼筋等材料建樓房呢。

好日子到了頭

而建了樓房住進去的人生活得怎麼樣呢?其實還是挺不錯的,不用擔心像住泥土瓦房那樣會屋頂漏雨或者是有老鼠咬牆咬門打洞進來偷吃糧食了,門窗也不再是木製品了,晚上睡覺也更踏實了。

但住了樓房也有不好的一面,因為有樓房住那意味著在村裡是有錢人,所以一些親戚就喜歡上門借錢了;而有借有還還好,有些就覺得你那麼有錢,也就借三五十一百塊錢的,不多,後面就不還錢了;還有家裡有一些先進的農具之類的本來就是私人的,後面變成共用了,而都是村裡的人,又不好意思不借。

老家一鄰居也是比較早住進樓房的人,人很好,樓上他們是留有地方曬糧食的,特別的方便;而我家沒有,所以有些時候也是要在他們家樓上曬稻穀的,每次去那裡翻曬稻穀、收稻穀都要麻煩他們開門,挺不好意思的,雖然他們沒說什麼。

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放在現在還有道理嗎?

現在的農村雖然很多人都起樓房住,但生活壓力更大了,這真的很現實!現在磚頭、水泥、沙子等建築材料價格貴,起一個100平米這樣的平房,從打地基到封頂,也要8-10萬塊錢了,有些一建就是兩三層的,花錢更多;而建好之後要裝門窗、水電、鋪地板也要花幾萬塊錢呢。

這樣沒裝修的房子是可以住了,但現實生活中,還是有不少人要裝修了才進去住的,如刮膩子、鋪瓷磚、噴防水漆等等,也是花很多錢呢;裝修好之後樓房空蕩蕩的,又要配傢俱,想住得舒服些又要配空調等電器......,這麼一算下來,因為要建個樓房住,一直在花錢呢,而且不是小數目;而在農村,農村種地的收入是比較低的,出去打工好點,一年也有2-3萬這樣,為了住樓房,辛苦賺錢省吃儉用,這算是過好日子嗎?

鄉居小菜就深有感觸,當初我們也是打算一次性起兩層樓房的,但是預算花費太大了,後面就先起的平房,之後也沒裝修就進去住了,煮東西油鹽燻,又花錢買個抽油煙機來用;而總不可能一輩子就住那樣粗糙的磚頭房吧,後面花錢買些水泥回來把牆面批層砂漿、買瓷磚把一個房間地板鋪地磚;最近天氣太熱了,又分期買了一個空調裝來用,不然平房白天曬得太熱了,晚上都不能睡個好覺;有樓房住了,生活也是變得越來越舒適了,但壓力也是好大啊。

所以,相對比以前的生活,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鄉居小菜


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真的有道理嗎?

晏子出生於農村,生長於農村,雖然如今住在小縣城的城郊結合部,但經常還是要回農村的老家看一看。這裡需要說明的是,晏子所在的地域是北方農村,農村住房多是四合院式的平房建築。但近年來經濟條件好的村莊,經常可以看到一拉溜的二層或三層小洋樓,也有的村子集中蓋起了城市市的樓房,村民們集體搬入樓房居住。

住進樓房裡的村民,往往都非常自豪,因為他們告別了過去的三大堆,告別了髒亂差,用上了統一的自來水,集體供上了暖,靠近城區的供上了天然氣,日子過得舒舒服服,除了個別老人不愛爬樓,從來沒聽說住了樓房後悔的,更沒聽說““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樣的所謂農村俗語!所以,這個題目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是個別人編造出來,用以抵制新農村建設的,咱不說其險惡之心,但起碼這個人對新農村建設認識不到位,心裡有牴觸。

什麼是農村俗語?就是農村民間流傳的流傳的通俗語句,包括俚語、諺語及口頭常用的成語。這裡面有三個條件,一是流傳時間久,二是流傳範圍廣,三是通俗上口好讀好記。“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 這句所謂俗語的創造者,利用了俗語通俗上口的特點,但是,由於農村樓房建設是新生事物,這句所謂俗語顯然沒有達到流傳時間久和流傳範圍廣的特點,所以這是一句偽俗語!

有些答主,站在所謂農民的立志上,從”農民“的角度考慮,給出一些說法,說農村人上了樓,不能燒熱炕了,不能養豬養雞了,農具沒地方放了,不能種樹種菜了,等等等等,儼然是站在農民立志上,替農民說話。但是,這些人顯然沒有綜合考慮問題,而只是偏面的、局部地認識問題。

在我們膠東農村,世世代代是平房式建築,一家一戶都有獨立的院子。但是,在清末民初,有些外出經商發財的商人,回農村老家建起了二層小樓,民間都稱做小洋樓。這些小洋樓,無疑都是被人羨慕的。時至今日,在農村能蓋了樓房的村民,也都是日子過得好的村民。而集體統一規劃蓋樓的村莊,都是集體經濟比較發達,村民幸福指數非常高的村莊。比如我們這裡有箇中國黃金第一村,集體在城市蓋了樓房,每戶農民都分了一棟樓房,村民白天回農村工作,晚上到城市居住,享受城市市民一樣的文化娛樂及其便利的生活。難道這些村民,好日子到了頭?何況,南方一些地方,農村住房一直是樓房式建築,難道他們的好日子都到了頭?

什麼是樓房,指兩層或兩層以上的房子,區別於平房。並非一提起樓房就是高樓大廈。農村建樓房,都會根據自己的特點,一般的是建設二層或三層別墅式樓戶,每家每戶都獨立成院。偶爾有建四五層以上的多層建築的,每戶也都會在一層分到面積不少的儲藏室。所以,農民捨不得扔掉的舊東西,或者農活需要的基本農具,都放在儲藏室裡。

至於有人說農民住樓不能養豬養雞了,請問,現在農村哪戶人家,還在自己院落裡養豬養雞?至於說農民住了樓不能種樹種菜了,種樹是為了綠化,如果村集體統一蓋樓,樓區都綠化的非常好,還用你自己種樹嗎?

農村別墅式的樓房,一般都還是獨門獨院,院子裡種棵樹也好,種點菜也好,都是完全可以的。何況,農民除了承包的土地,往往都會分一點菜園,即使住了樓,誰會剝奪你種菜的權力?我們這兒所在的農村,集體分的菜園,現在都很少有人種了,多數是放上了豐產樹,農民種菜,都是果菜間作或糧菜間作,種點就吃不了,晏子每年都會去親戚的果園裡拿菜吃,從沒看到他們種在院子裡或者菜園裡。

我們看待事物,都要一分為二的看,更要看主流。新農村建設集中建設樓房,是社會的一種進步,可以節約土地,也可有更好地美化農村,統一供水供氣供暖,更好的改善農民生活,這些好處也是顯然易見的。何況,組織農民上樓居住,肯定會考慮到農村的農機等問題,許多存莊都有專門的農村存放場所。有些人一時認識不到,或者習慣了住平房不願意上樓,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編造出“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樣的俗語,就有點挑事的意味了!而做為三農問題的答主,我們遇到問題,也應該好好地分析,不能為了迎合或者媚俗,而隨意解答問題。


齊東晏子


農村人住了樓,日子到了頭。我想標題中的"樓"不是我們農村蓋的樓房,應該指的是城市裡的樓房(商品房)。

城裡的商品房?農民能住上商品房不錯啊,生活過得挺好的嘛,為什麼說農村人住上樓,好日子到了頭,這種說法呢?那我就跟大家說一下原因吧。

1:都說農村人想在城裡生活,而城裡人想在農村生活,農民一旦把戶口遷到城裡了,以後再把戶口遷回農村以及在農村建房子養老就難上加難了。

2:農民住進了商品房,生活水平和消費成本提高了,物業費、停車費、水電費、衛生費、垃圾費、維修費等各種費用開銷特別大,費用支出比收入還要高。

3:農民一年四季都很忙,為了有個好收成,當豐收糧食的時候又開始發愁了,住進了高樓,什麼糧食和各種農具放哪裡呢?樓房是沒有糧食和存放農具地方的,我想你應該不會再買一套樓房專門放糧食和農用工具吧,這也太不方便了。

4:在農村生活習慣了,現在住上樓房,難免會有點不適應,農村的房子一般都是獨門獨院,房子又大又寬的,平時在地裡種點無公害新鮮蔬菜和糧食。糧食豐收的時候再也不愁糧食沒地方放。

5:大家都知道城裡的人是不串門的,住上樓房後會感到孤獨寂寞,平時除了在家裡看電視外也沒什麼娛樂了。在農村無聊的話,可以找鄰居聊聊天打打牌都可以,交流起來也比較方便。在農村你不會感到寂寞孤獨。

話雖然這樣說但我個人覺得任何事都不是絕對的,都有兩面性。住在農村和城裡各有各的好。


農民小江


農村人最愛的是什麼?是高樓大廈嗎?不是,這些看著漂亮可是太不方便,一些住上樓房的鄉親們,很快就後悔了,甚至總結了一句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為啥這樣說呢?下面我們一起聊聊這個問題吧!


一,農具無法擺放

我們知道我們的農民以土地為生,收割小麥玉米肯定要用到一些農具,像什麼鐮刀、鋤頭、犁子等等,這些農具放到樓房裡面嗎?放到套房裡面也不方便吧!每天下地犁地難道要扛著幾十斤的犁上下樓嗎?這很不方便啊 !其中的難處是不事農耕的人無法體會的。

二,無法養護家禽家畜

我們農民幸福來自哪裡?不管有錢沒錢,可是我們可以吃上一些純天然的雞蛋、鴨蛋什麼的,可以養一些雞鴨,小狗什麼的,小院子裡有幾隻小動物,每天可以撿幾個雞蛋,這是一種快樂啊。如果住了樓層,呵呵,餵雞餵鴨,養狗,養幾隻羊,這不是夢想嗎?

羊圈雞圈建什麼地方啊,農桑之樂沒有了,田園之樂沒有了,雞犬相聞,裊裊炊煙的意境沒有了。

三,種果樹種菜沒有了地方,燃料支出變多

我們農村人自己的小院子可以種一些菠菜,韭菜,無公害無汙染,多美啊!要是再能種上幾顆蘋果,葡萄,可謂是神仙之樂,被趕上樓房,小區內的綠化的不錯,可是沒有蔬菜沒有果樹的日子確實不快樂。


原來咱們的小院裡可以有間廚房,可以燒點木材,要是住了樓房,只能燒天然氣或者煤氣,雖說方便,可是咱們農村人缺少的是人民幣,這一筆支出一年上千元啊,看著很美,消費不起,還得消費,你說農民高興嗎?

五,小結

以上是農民不喜歡樓房的理由,大家說有道理嗎?本身是農民的,你們心裡是這樣想的嗎?

如果有什麼問題,記得留言我們一起好好交流,謝謝大家!


愛花草的農人


農村人住了樓,這句話說的是農村人在城裡買了房住進了高樓大廈。為什麼會有“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種說法呢?那我們就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我們分以下幾點來說明一下農村人住了樓房不方便之處。

1.幹活工具沒地方放,農村院子,工具到處都可以放;現在住上樓房了,工具放在樓房裡,本來房子就不大有點不合適。下地幹活不方便,農民的主要工作就是下地幹活,拿著工具上下樓梯很不方便,有電梯還好,如果沒有電梯,幹完農活還要爬樓梯,那是一個累呀。

2.農民豐收糧食沒地方放,糧食豐收的時候又要發愁了,住在高樓裡,糧食放哪裡呢?騰出一間房子放糧食,也有點不合適,就算把糧食運到屋子裡也是一個問題。



3.在農村生活習慣了,住上樓房會很不適應。在農村都是獨門獨院,房子又大又寬敞。吃菜自家地裡種的,糧食也不用發愁了,吃都吃不完。農閒的時候還可以串串門、吹吹水,日子人雖然不怎麼富有,但是過得舒坦。 可是一旦進城住進了樓房,生活成本就高了,住得也不稱心。在城市買什麼都要錢,如果有錢還好,沒錢那可就愁死了,農民也沒有穩定的收入。



4.感到孤獨寂寞,特別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在農村生過了幾十年,進城住進了樓房,找人說話的地方都沒有,連對門都不認識,時間一長,就會感到孤獨寂寞,這日子過得憋屈,這也就是好日子到了頭。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觀點,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根據個人的實際情況來分析。就目前的現狀來看,很多農村人還是適合“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這句話。


農人伯伯


像爺爺那一輩的人,有幾個現在住上樓的,每天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回家吃個大饅頭吃幾口鹹菜在小而簡陋的房子帶上老花鏡裡看會電視就休息了,這就是農民一天的生活,下地幹什麼呢?疏鬆土壤在春季馬上到來的時候,準備今年的莊稼有一個好的收成,給剛栽的作物蔬菜施農家肥,澆水,鋪上膜,好的衣服舍不得穿,怕幹活弄髒了,對他們來說,這樣平凡而充實的生活才是他們想要的,冬天在爐子旁邊,喝著茶葉,看會電視,婦女們聚在一起在太陽底下做做針線活,鄉里鄰里互相串串門,有好吃互相分享,村裡家家戶戶其樂融融。

幾乎每家每戶都為了方便,為了不被蛇蟲鼠蟻糟踐,都在自個兒院子裡種了蔬菜瓜果,這樣方便了自己細心的栽培,也是作物健康的成長,一般每個院裡都有大棚,在大棚上曬些東西,大棚面積大,曬的東西也多,曬地瓜啊,山楂啊,花椒啊,玉米啊等等這些莊稼都特別的方便,大棚上還有專門的儲藏室,專門儲備糧食的。

農村人住了樓,還真是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那些腿腳不好的,要是有電梯還好一點,整天爬樓梯也很累,有些老人,坐電梯還頭暈,小才的爺爺奶奶就是坐電梯會暈的一類人。而且樓上的空間也小了,放不下多少東西,陽光也不充足了,曬東西啥的也不方便了。總而言之,小才村裡的村民表示:樓不如家裡的破房子,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呀,哈哈哈!



共享人才APP


你好!

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真的有道理嗎?

農村有很多老話俗語,大部分都是勞動人民生活以及情感的一種體現,很多老話俗語還富含深刻的寓意,讓人明白了很多道理,像今天說的“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是什麼意思,又有什麼道理呢?

“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意思是說種莊稼的農民住進了樓房,好日子就到了盡頭,以後得日子就會更苦,更艱難了!為什麼農村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美麗鄉村一體化和新農村的建設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中,一些不具發展能力的“空心村”,貧困村,也會合村並點,為了提高農民的生活條件,鼓勵農民集中居住,所以很多地方的新農村都是高樓,就跟現在城市的商品房一樣!按理說,農民住進了樓房,生活會更好才是,因為新農村擁有完善的生活配套,便捷的交通,優質的教育資源,幸福感會更加強烈,只是有些農民的“戀土”情結較濃,一下子遷移到了樓房,還不習慣高樓的生活方式!



比如以前農民的房子都有院子,還可以圈養雞鴨鵝,破茅房還能養豬養牛,自家的院子還能種菜,曬玉米,放農具等,現在住進了高樓,這些生活方式都會發生改變,務農也會帶來一些不便,而且居住在高樓,也會無影多了很多開支,比如停車費,管理費,燃氣費,以前在農村還能夠燒燒柴火,因此在農村居住跟在高樓居住會有強烈的反差,所以就有了“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的說法!


其實這句俗語是沒有道理的,社會在進步,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在改變,人總要往前看,有些生活方式和習慣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凡事有利有弊,就像傳統的農耕方式也被現代化機械所代替,適應時代的發展需求,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想了解更多三農資訊分享,可以關注下我,謝謝!


水果不甜不要錢


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真的有道理嗎?

農村的老話俗語,都是農民在長期生產生活的實踐當中總結出來的,是農民智慧的結晶。雖然表面看起來淺顯易懂,但其中蘊含著很深的道理。

如今隨著農村經濟不斷髮展,農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家家戶戶也都有了不少存款。手裡有錢了,誰不想追求更好的生活?於是許多農民都買了轎車,在縣城甚至城市裡買了樓房,過上了人人羨慕的城裡人的生活。



可是,城裡的生活雖然優閒舒適、輕鬆好過,可時間稍微一長,許多問題也就一股腦地湧現出來。

1存款沒有了。許多農民以前通過自己長期的努力奮鬥,再加上過日子勤儉節約,家家都攢下了不少錢。日子富了,都想過得更好,買了轎車之後,又琢磨著再買套樓房豈不更美?於是一咬牙把存款一下子都拿了出來,在城裡買了樓房。可雖然有了轎車,也住上了樓房,過上了城市生活,但是手裡存款也沒有了,萬一有點啥大事,只好四處借錢。



2消費不起了。搬到城市,住進樓房,過上城市生活才知道,城裡可不比鄉下省錢。每月水費、電費、物業費、取暖費、停車費等等等等,沒有一樣不需要花錢,一年下來再加上柴米油鹽、衣服鞋襪等等亂七八糟生活用品,沒個三萬五萬都下不來。可是以前存的錢都買車買樓了,每年掙的那兩個錢都不夠日常花銷,甚至都有點過不下去了。


3老家新鮮的水果、蔬菜、瓜果吃不著了。以前在老家想吃水果,上地裡隨手摘來,即好吃又香甜。想吃蔬菜,隨手上菜園裡摘兩把,即有營養又新鮮。如今住在城裡,想吃這些,只能去超市和菜市場,買回來的即不新鮮,而且還得冒著損害身體健康的風險。

……

所以,許多農民住進了樓房,以前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可是後悔也晚了。


雷子三農新視角


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個人覺得這句俗語的理解應該是,農村人住了樓,是美好生活的嚮往。好日子才剛剛開始啊。

1.現在城市醫療、教育水平都要比農村好,很多農村人為了小孩在城裡讀書。擠破頭皮都往裡城裡送。



2.城市就業機會多,在農閒的時候可以打零工,可以為家庭多一些收入,在城市打工不比你在農村幹農活掙得少。

3.現今社會很多家庭為了女兒的幸福。都不願意把女兒往農村嫁,如果在城裡有了房,也好找對象。再說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種地了,都出去打拼了。



4.對於一些的農民來說,也是一種投資,畢竟城市的房價一直再漲。



以上是個人對“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的看法,如你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可以在留言區留言討論。


榕樹下的山裡妹


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真的有道理嗎?

不同的人對同一件事情會有不同的看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而且每個人的生存環境背景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對於這句俗語,有些人覺得有道理的。又有一些人是覺得沒有道理。而我個人覺得這句農村俗語是沒有道理的。


農村人住上了樓,我覺得是利大於弊。所以,我覺得這句農村俗語農村人住了樓,好日子到了頭,是沒有道理的。農村人住上了樓首先是農民居住環境改善了,其次是農民的生活更加方便了。

農村住上了樓,交通,醫療,教育等基礎設施的完善方便農民的生活,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提高農民孩子們的幸福感。

農民住上了樓,有一個問題就是老農民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習慣這些東西是可以隨著時間改變的,比如你出生是在城裡的話,那你也不適應農村裡的生活啊。農民還說,住上了樓後。沒有田地耕種,沒有經濟來源。你家裡的農田可以流租出去,收取租金。你也可以回村裡幫忙幹活賺取生活費用。農村的建設需要勞動力,而這勞動力的優選就是本村的農民。




農民住上了樓,周邊的經濟會慢慢的發展起來,一家人就可以團圓。我想這是農民們最渴望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