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有的語文老師更欣賞寫親人離世,無中生有的作文?

張文瑤


編寫親人離世之類的虛假故事以達到某種效果,這屬於惡劣的文風。假如有人真的誘導學生這樣作文,不客氣地說,他就是斯文敗類。

明朝小說家馮夢龍編撰的《古今譚概》裡記述了一則逸聞:宋人李廷彥寫了一首百韻詩獻給長官,裡面有一句“舍弟江南沒,家兄塞北亡。”長官看了很是感慨,說你家可真慘啊!李廷彥連忙說,那都是我編的,目的是為了湊韻。旁邊有人打趣道:那你為啥不說“愛妾眠僧舍,嬌妻宿道房”呢,這樣還能保住你的兄弟。

這位李廷彥先生丟人丟了數百年,他萬萬沒想到今天居然有人繼承了他的衣缽!

寫真情實感是對學生作文的基本要求。在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不說假話、空話、套話,避免為文造情。相反,為了作文獲得高分而胡編亂造,甚至不惜讓自己家的尚健在的親人死上一回,遇到這樣的作文,遇到這樣的學生,教師要毫不含糊地說“不”,要態度明確地予以撥亂反正。

教師的作用是發現,引導,激勵,矯正;不能迎合,遷就,放任。但是,這裡面有一個前提,也就是為人師表者三觀要正。

當然,知易行難。尤其是所謂的“三觀”,自以為“正確”容易,能真正做到經得起時間和實踐檢驗的正確就有一定的難度。這需要教師有開放包容的心態和博觀約取的謹嚴。

但無論如何,對於無中生有,編造親人離世這樣的文風,判斷其究竟是屬於“創新”還是“低劣”,這並不難。

文變染乎世情。這是一個“重口味”流行的時代,我理解此種教師的“良苦”用心:他們希望學生的作文能夠滿足讀者(其他閱卷教師?)不斷增強的獵奇心理的需要,只能比賽著看誰更能駭人聽聞。

上有所好,下必效之。

但問題是,作文需要這樣去迎合某些人嗎?難不成那些決定著學生作文分數的老師們都是嗜痂成癖之輩嗎?

當年筆者在中學任教時,曾在縣教育局組織的考試中負責學生作文的評分工作。在閱卷中有一些作文類型讓我相當難受。比如有若干年流行“題記,尾註”式和 “小標題”式作文,就像此前曾風行過“日記體”“書信體”等形式的作文一樣,讓人一篇篇看過看得頭大。

作文可以也應該追求形式新穎,如果一沓30份作文裡偶爾一見式樣獨特的,確能讓人眼睛一亮。但問題是那幾年縣城中學的學生不知從哪裡取的真經,也大概是屢試不爽吧,結果是篇篇“題記”加“小標題”,讓人應接不暇,生生給弄成了審美疲勞,甚至到了見之想吐的地步。

近幾年離開了中學,不知道大家又玩什麼新花樣。從題主的吐槽看,他們是在追求題材翻新。問題是,總是篇篇賣慘,家家親人都遭遇不幸,這就寫出來新鮮感了?

記得有一年我們在縣城改卷子,佔用的是某校九年級教室。我看到這個班級的黑板旁除了寫著中招倒計時的天數,兩邊掛著清華、北大的照片之外,牆壁四周和天花板上到處粘貼著學生的錚錚誓言,句句是刺刀見紅。其中有一條標語很是醒目:“今天是窮人的子孫,明朝是富人的祖先!”我佔用的課桌上也用圓珠筆圖文並茂地寫著一行字,寫的是“‘二測’不把某某踢出銀河系,誓不罷休”。

——在這常常搞誓師、時時表決心,充斥著的火藥味的校園裡,學生成了考分機器,他們的作文“假大空”就顯得非常“正常”了。

可嘆,可氣,可悲。


牟山花下客


我的感覺,年紀偏長的老師好像更喜歡一些偏煽情類的文章,就好像年紀大的長者更喜歡看煽情類的電視節目或者電視劇。也許從老師的角度出發,多流露感情的文章更有衝擊力和感染力,更能獲得高分吧。

文章真假可能老師無法辨別,在這種無法辨別的情況之下,老師應該會結合寫作思路、文筆、邏輯性等等方面判斷一篇文章的好壞,所以老師認為好的作文,側重點應該不是是否虛假的方面,這就造成了有些並不真實的文章單憑寫作技巧拿到了高分、受到了老師的青睞。





小米的向陽花


這樣的作文,主要情感較強,情節完整,條理清楚,語言流暢,從某種程度上說,達到了虛構的真實。作文評判不是按我們認為的是否真實來評判,而是按照作文基本標準來評價。

評價一篇作文主要有三大維度:

1.內容上:題意、中心、內容、情感、

2.表達上:文體、結構、語言、字體

3.發展等級上:深刻、豐富、文采、創意

根據分別的切合角度和層次區別賦分。

這種作文從內容上說,他基本能做到符合題意,中心明確,內容豐富,情感真摯;從結構上說,結構完整,語言流暢;從發展等級上說,比較容易做到深刻,豐富,有文采。這是基於學生特定的環境造成的。現在的學生生活比較單一,對外界的資訊瞭解較少,主要是利於提取素材的資訊少,再加上不會整理歸納,作文往往空洞無物,誇誇其談,滿篇自己都不相信的大道理。歸結起來就是假大空。

而親人離世之類的文章,雖然虛構,但是親人是最為熟悉的,所以,學生有話可說,有具體的事例支撐,避免了文章的空洞,抒情上來說更容易寫得真摯,是情是假的,但愛是真的,同時也很容易達到規定的字數。所以更容易得到老師的青睞。

最後,與其說是老師喜歡這樣的作文,不如說是這樣的文章學生寫起來更為得心應手,容易符合作文的評判標準。


醉生一笑


感覺寫親人離世是一回事,寫無中生有的其他作文又是另外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吧。

親人離世是內心真情表達,思念和愛的流露,很容易讓人感同身受,感動的同時勾起親情的回憶,欣賞類似的文章無可厚非假若沒有親人離世非要寫寫親人離世的話一般人別說不願意了寫了,懟老師的心情都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