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燒開一壺水與用天然氣燒開一壺水,哪種最划算?

雨林楓人


這得看在哪裡燒水。

在我們湖南老家6毛8一度電,家裡一瓶氣,大罐的,差不多200塊,用電燒水肯定划算。我一親戚,他們村裡有個小水電站,幾十年來他們村的人用電都是2毛錢一度,用電更划算。

我現在在深圳。租房住,在關外的觀瀾。房東收我電費1.5元一度,是個一房東,前任房東是個二房東,收我1.7元一度。我在深圳用的燃氣集團的黃罐,110元左右一大罐 。在這當然是用煤氣燒水划得來些。


觀瀾河


以下回答僅代表個人意見…

我生活在農村,老家裡面的山比較多因此大隊裡的每家每戶都會分到一些山,一些田,這是每個農村人家賴以生存的東西,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們村裡也通上了水泥路,電線也通到了每家每戶,但是原來的生活習慣卻沒有因為這些而發生太多改變,今天就說說燒水的問題,在農村燒水大部分都是用柴火燒水,這個是最節約成本費,比電燒水,氣燒水都要划算,因為家裡的柴火都是從自己家山上拾的柴火,村裡面的電大概是5毛錢一度,液化氣是85元錢一罐,所以,我覺得是液化氣大於電力大於柴火,當然還是要分情況的,比如家裡有客人,我建議還是用電燒水,因為看起來方便簡潔,燒一壺水剛好夠幾個人喝,如果是自己在家的話,時間不趕的話,建議用柴火燒水,因為划算,總的來說,個人覺得用電燒水比用氣燒水划算…




瞿帥傅


我們不妨來做一下計算,比一比同樣燒一壺水所消耗的電能和天然氣,看看哪個更便宜。

假設我們把一壺容積為1L,溫度為20℃的水,分別用電熱水壺以及天然氣加熱的方法將它加熱到100℃。那麼這個過程中這壺水吸收的熱量可以用下面這個公式計算。

Q=C·m·ΔT=4.2×10³×1×(100-20)≈336 kJ。

上式中C為水的比熱容,取值4.2×10³ J/(kg℃)。m為水的質量,容積為1L的水其質量為1kg。ΔT為水的溫度變化值。


首先我們先來計算用電熱水壺燒水的成本。

家用電熱水壺的熱效率其實在80%~90%左右,屬於比較高的了,這裡我們取平均值85%。

那麼使用電熱水壺將1L水從20℃燒開,所需要消耗的電能=336/0.85≈395.3 kJ。

由於一度電等於3600kJ,因此把395.3kJ換算成電能計算單位的話,大約是0.11度電。

目前中國城市居民用電一度電價格在0.52元~0.62元左右,我們取平均值0.57元。

那麼用電熱水壺燒開一壺1L的水的電費成本=0.11×0.57=0.0627元,大約是6分錢!


接下來我們再來算天然氣把一壺水燒開的成本。

用把水壺放在煤氣灶上燒水,其實火焰中一大部分的熱量都釋放到空氣中去了,因此天然氣燒水的熱效率其實只有大約30%~40%左右,我們取平均值35%。

那麼用天然氣燒開一壺1L的水需要消耗的天然氣熱量=336/0.35≈960kJ

其次我們需要知道的另一個條件是天然氣的熱值,天然氣的熱值大約是36000kJ/m³。

那麼燒這壺水我們將用掉的天然氣的量=960/36000≈0.02667m³

目前國內一立方天然氣價格在2.5元~4元不等,這裡我們取3元。

那麼天然氣燒開一壺1L的水的天然氣成本=0.02667×3=0.08元,大約是8分錢!


從上面的計算結論我們可以看到,用天然氣燒水的成本會略高於用電熱水壺燒水,而並非很多人印象裡的認為燒氣比電划算。當然有些地方的天然氣會更便宜些,這樣燒氣和用電燒水的成本其實幾乎差不太多。不過從環保的角度來說,我個人還是推薦用電熱水壺燒水!


熊貓愛飛行


專家:燒水用電和天然氣差距這麼大,很多人都做錯了

大多數家庭喝熱水都是現燒,有些家庭用天然氣燒水,有些家庭使用電熱水壺,不過很少知道到底是用電燒水省錢方便還是用天然氣更好,聽過專家分析才知道原來燒水用電和用天然氣差距這麼大,生活中很多人都做錯了。

首先,根據熱能轉化的效率來看,用天然氣燒水的過程中大部分熱量都被散失到空氣中,被利用的熱能僅達到35%左右,但是用電燒水,熱能轉化可以達到80%以上。用天然氣燒水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耗費更多的天然氣,但是用電燒水熱能聚集快更容易將水燒開,所以用天然氣燒水還不如用電燒水划算。

其次,安全程度上來看用天然氣存在弊端。現在一般電熱水壺燒熱水燒開之後都會自動斷電以節約用電,但是用天然氣燒水,天然氣並不會自動斷氣,如果因為別的事情忘了自己正在燒水,水一直在燒天然氣也一直耗費,甚至有可能因為水燒完將燒水的器具燒壞,那可就得不償失了。

綜上來看,根據相關專家的分析,還是用電更安全還節省。

其實這錢在費用上的差距並不明顯,而對於用電和用天然氣燒水遠遠不只有費用上的差別,更大的是安全上的隱患問題。但是隻要能確保安全,朋友們可以選擇自己最方便的方式燒水,如果你必須要注意的是燒完水千萬別忘記關了天然氣,以防發生危險。



記入生活的果果


30多年前,在農村,我就算過這筆賬,那時電費是6毛一度,煤氣罐液化氣是35元10公斤,我是學理科的,知道熱值怎麼換算,那個時候用熱得快直接在暖水瓶裡燒水,熱效率達到98%以上,一度電大約燒開7暖瓶水(那種大暖瓶),一暖瓶水花費8-9分錢,而用煤氣罐液化氣燒水,計算不出來熱效率是多少,但是卻知道燒開一壺水要很久,浪費火力非常厲害,有時候壺把被燒的不敢用手提,後來是一個偶然的辦法讓我徹底明白了燃氣燒水有多浪費。

事情是這樣的,鄰居家一小磅秤放在我家裡,我就把煤氣罐放在磅秤上開始燒水,結果是燒開1.5暖瓶水,用了7毛多錢的的液化氣(並不很精確),也就是一暖瓶水要差不多5毛錢,其實液化氣的熱值是很大的,就是利用率低,後來直到現在我家一直是生活能用電就不用氣,就在近2年,我們同齡人就說起這事,從分房住進來,誰家用了多少電多少氣多少水,經常討論這事,結果是用電的最划算,只不過現在都用電熱水壺,比起熱得快來熱效率稍低一點點而已,但也遠比天然氣划算得多。


驛動星期六


大部分回答都沒任何計算過程和根據,只是憑藉經驗或者直覺。

我來給一個詳細計算過程,用到的是高中物理知識。

以我所在城市為例。電費每千瓦時(度)0.55元,天然氣2.8元每立方米。計算基礎是燒開一百公斤水。水的比熱為每公斤攝氏度1大卡。(一公斤水熱量太少,不方便計算)

一百公斤水從室溫20℃到燒開所需要的淨熱量為100*80*1=8000大卡。

天然氣熱值每立方米8500大卡,爐灶燒水熱效率約30%(別給我說什麼壁掛爐和燃氣熱水器效率高達90%,水壺爐灶燒水,其效率遠遠不能跟壁掛爐內銅管加翅片相比)。那麼,要提供8000大卡淨熱量,需要3.14立方米天然氣,價格為8.79元。

每度電如果直接變為熱能,相當於861大卡,電熱效率約90%(普通電熱管,不計算熱泵之類的。)。要提供8000大卡淨熱量,需要耗電10.32千瓦時(度),價格5.676元。

二者對比,用電比用天然氣要便宜不少的。

這個結果,顛覆了回答區相當一部分人的直觀感覺。——直覺在很多時候是錯誤的,不要對直覺堅信不疑。

還毫無前提條件一味認為天然氣節省的,如果不服,可以來辯。

(我做了一個計算,天然氣(每立方)和電費(每度)價格比如果是3.29,二者費用相同;如果大於3.29,那就是用電便宜;如果小於3.29,那就是用天然氣便宜。)


從容9999


我想,現在人們都不是很窮了,最關心的應該是怎樣燒出來的水最好喝、最健康、最方便吧,除非是用天燃氣與用電燒水的成本差別太大,人們一般是不會去考慮和糾結用什麼燒水的。比如我這裡,白天電價是5角2分多(第一檔),天燃氣第一檔價是2、21元,用氣和用電燒開水,成本差不多。但我覺得用電水壺燒水有一股塑料味。所以,在不開空調的時候,我大多是用天燃氣燒開水。一天燒一壺水基本夠用了。而要開空調的時候,不便於打開門窗來通風,我會用電燒開水。如果臨時需要少量的鮮開水(比如泡方便麵),我也會用電水壺燒水。但洗手、洗碗、洗鍋和洗澡,我是用的燃氣熱水器。因為燃氣熱水器的效率差不多是燃氣灶的2倍。


廣東1112


用電比用天燃氣安全、快、省錢,水開就會自動轉為保溫或斷電。

但從目前來看,電力公司的電錶似乎轉速較快,常常有群眾反映用電虛高,不堪重負,卻一直得不到解決。質量技術監督局作為法定的精密計量儀器檢定機構,因為機構改革而被撤併入市場監管局後,似乎履職也沒有從前認真了,所以電力公司統一安裝的電錶一直被群眾懷疑但卻遲遲得不到權威機構的答覆。

使用天燃氣呢全國都要初裝費,三千至五千不等,比老牌傳統壟斷企業水、電公司更狠,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不得而知。還沒用就收一大筆錢,儘管非常不合理,但燃氣公司明擺著底氣十足,一副愛用不用的壟斷架式,大家應該有所明白了吧。

其實在生活中用電還是天燃氣差別並不是很大,可是老百姓過日子不容易,總算計著能省一文是一文。我的看法是別算計了,因為都貴,真想省的話喝涼水最省,哈哈哈😄。


塵埃落定的清晨


首先,這個根據個人的生活習慣,如果是喜歡烹飪的人士,一般燒水都會採用天然氣燒水,這樣燒出來的水質口感很好,而採用電熱水壺的燒水的人士,一般都是圖個方便快捷。相對於兩者的價格比較的來講,天然氣的費用應該略高一籌吧!畢竟天然氣還是比電費的價格要高出一些!根據個人生活習慣,只能講各有各自的優點,只要感覺良好,燒水無論是用電還是天然氣都是為了一個更舒適的生活!價格方面自然而然的就不那麼重要了。




夏釣王壹叄


在此討論"最划算″,就是討論花錢少的事。

討論之前,我們先要知道一個知識,天然氣、煤炭都屬於初級能源,電力是由初級能源經加工後的工業產品,屬於高級能源,初級能源由於應用面窄,所以便宜,高級能源由於應用面廣,所以貴。

高級能源的價格中包含:初級能源成本(煤炭或天然氣)+加工費(發電)+輸電、供電成本及利潤。說到這裡就會明白了,用電燒水不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