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

cjdjyhggg


如果我們看《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我們都會發現蜀漢滅亡的直接原因是就是陰平這個關鍵點,鄧艾偷渡陰平成功之後,一招險棋,一刀封喉。 這一刀封喉就極容易讓人想起諸葛亮一出祁山之時,蜀將魏延提出了那條極為冒險的一招險棋——兵出子午谷,歷史沒有假如,但後人總會設想,若當年諸葛丞相真的下了這麼一招險棋會怎麼樣呢?



鄧艾這一著險棋直接繞過蜀漢的重兵防線,鄧艾取道最不可能的陰平道,獲得了進攻蜀地的絕佳機會。若是當年諸葛丞相真的派魏延兵出子午谷,會不會也能直接繞過曹魏的重兵防線,取道子午谷之後,獲得進攻長安還於舊都的絕佳機會呢,答案誰都不知道,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就算魏延突然出現在長安腳下,曹魏也不可能驟然滅亡,甚至包括長安都不會那麼輕易的丟失,勢必會經歷過一番激烈的交戰。

但是當魏軍出現在成都之下的時候,我們的後主直接就選擇聽從朝廷中的主和派的建議,選擇了開城投降,使得正在前線奮勇殺敵的姜維發出了我們正準備死戰,陛下何故先投降的感慨,將士們也紛紛拔刀砍石頭,這太憋屈了。


蜀漢之亡似乎沒有前兆,但這並不準確,實際上,蜀漢滅亡之前其實就已經有一些前兆了,在諸葛亮死後,益州本土豪族與外來的劉備帶來的班底一直在相互較勁,漫長的內耗使得姜維負氣領兵在外屯糧,而內部劉禪非但不想辦法進行補救,反而去寵幸宦官黃浩,這還沒完,劉禪與益州本土勢力之間的鬥爭完全是被動的,當時蜀漢內部流行的一直是投降悲觀主義,擋在成都之前本該有一座重鎮,那就是綿竹,在綿竹的的蜀漢軍隊的首領恰好是諸葛瞻,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但他似乎並沒有諸葛亮的軍事政治才能和好運氣。

實際上,當時綿竹作為後方,並沒有太大的邊防壓力,而且諸葛瞻他是一個文官,所以面對突然出現的鄧艾的魏軍,諸葛瞻舉止頗為失措,站在後世分析在當時其實最好的辦法應該據守不出,火速派人前往成都請求支援。 但是諸葛瞻沒有這樣選擇,諸葛瞻選擇了出城野戰。


極有可能是因為當時鄧艾呈現給諸葛瞻的形象是疲憊之軍,想想也是,剛剛走過了陰平道,一路急行的魏軍,怎麼可能不疲憊呢?諸葛瞻一直想要證明自己,如此絕佳的機會不能錯過,於是,悲劇發生了,雖然魏軍已然是疲憊之軍,但比之這種三四線留守預備軍隊佔有絕對優勢,錯誤的估計了形式的諸葛瞻戰死沙場。

曹魏大軍此刻出現在了劉禪所在的城下,劉禪幾乎六神無主,急忙召開會議,商議對策,朝堂上的袞袞諸公投降派的聲音佔據了主導,原因無他,正如當年曹操南下,吞併劉表基業後,兵鋒直指江東之時,那時候的孫權六神無主,急忙召開會議,倡議對策,不也是投降聲音一大片嗎?原因真的非常簡單,後來魯肅總結給孫權聽的,像我魯肅這樣的人在你孫權這邊是一個太守,投降了曹魏,還少不了我一個太守,但是您呢,你在東吳是主公,在曹魏,您會是什麼呢?一席話說完,孫權恍然大悟,堅定的主戰了,遂有赤壁之戰,以弱勝強。


但是劉禪首先朝廷內部盛行悲觀投降主義,其次他本人一直不堅定,立場定位不準確,始終不在狀態,朝廷上不是沒有人想過堅守待援,甚至還有人建議聯繫南方孟獲打游擊,但劉禪都沒有接受,他認為完全沒有必要,加上堅定的投降派譙周的鼓吹正統在曹魏理論,成都開門投降,劉禪成為後主,三國之中蜀漢最先滅亡。

由於劉禪決策過快,別說當時遠在南方的孟獲,就連相對來講近在咫尺的姜維等知道曹魏大軍突入蜀地的時候,蜀漢已經投降了,根本來不及補救。 所以不是不帶兵救,是蜀漢投降太快,即使有可能救,也沒機會救。


夏目歷史君


蜀漢即將滅亡之時,應當是指263年的司馬昭伐蜀,那一年,孟獲早就去世了,何談救蜀漢。

孟獲是南中一支少數民族,彝族的首領,在公元223年劉備去世的那一年,跟隨益州豪族雍闓在南中起兵反叛蜀漢,兩年後,諸葛亮才發兵平定南中地區的叛亂,並俘虜了孟獲,諸葛亮為了爭取南中地區的民心,沒有殺孟獲,而是赦免了他,之後,孟獲終生不再反叛蜀漢。



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的38年後,也就是公元263年,司馬昭下令三路大軍伐蜀,由鍾會為主帥,魏軍攻入漢中,蜀漢大將軍姜維從沓中虛晃一槍,退守劍閣,將魏軍全部擋在劍閣,進退不得,由於補給困難,而又無法攻克,鍾會已有退兵打算,但鄧艾出奇兵,從陰平偷渡到成都,經過700餘里的無人區,出現在成都腹地。

主戰派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在綿竹戰死,魏軍兵臨成都城下,這個時代蜀漢已到了即將滅亡之際。

這人時候來看一下當時蜀漢國內的軍力分佈情況:

漢中地區的諸葛亮時代興建的漢城與樂城,仍在堅守,沒有被攻破及投降,只是被鍾會軍包圍。



北邊的姜維起先在劍閣,後來退守到東邊的郪縣,仍有萬精兵,可救援成都。

東邊的右將軍閻宇鎮守永安,而羅憲鎮守江州,共有精失近萬人,也可救援成都。

西邊的郫縣還有汶山郡,都在蜀漢手中,也有兵可用。

南邊雖有很多少數民族,但基本上只是臣服於蜀漢,並不算做是蜀漢的直系,蜀漢在強盛時,命令這些少數民族武裝救援也許有可能,一旦到了要即將滅亡之時,這些人 肯定是不會來救援的,他們對蜀漢並沒有多少忠心。說到孟獲,這個時候早就去世了,離諸葛亮徵南中已經過了38年,已經換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了。

南邊只有蜀漢的翊軍將軍霍弋統率南中諸郡,計有精兵數萬人,而且霍弋也向後主劉禪請示出兵救援成都。



那麼這個時候的成都是什麼樣子呢?

首先是成都被鄧艾率軍包圍,鄧艾軍到成都城下時,僅有2萬餘人,而成都蜀漢朝堂之上關於是降是戰還是逃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有人主張逃往南中,有人主張投靠東吳,有人主張堅持抵抗,但更多的人主張立即投降,後主劉禪在投降派大儒譙周的忽悠下,決定棄城投降,並且拒絕了蜀漢各方援軍的救援。

不是不救啊,是劉禪下令不要救成都,是因為後主決定要投降了,於是蜀漢滅亡 ,滅亡於劉禪之手。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蜀漢滅亡,其實是超出大家意料之外的,尤其是它滅亡的速度之快,就連司馬昭都感到意外。本來,按照司馬昭的最初預期,此番伐蜀能夠成功奪取漢中,就已經是功德圓滿。結果,鍾會的10萬大軍從公元263年8月從長安出發,在9月初抵達漢中前線開始進攻,等到9月底時,漢中就已被鍾會佔據,前後總共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

想當年,劉備為奪取漢中,花了近兩年時間,劉備更是親自上陣,張飛、馬超、趙雲、黃忠、法正、黃權等蜀漢精銳全線出動,這才從曹操手裡拿下漢中。現在,鍾會僅僅只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奪走漢中,並很快又殺到劍閣。此時,蜀漢朝廷這才真正開始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

但好在,姜維率領蜀軍主力和鍾會的魏軍主力在劍閣對峙,算是暫時阻擋住魏軍的功勢。當時,蜀漢國內,除成都還有一萬多軍隊外,東邊鎮守永安的右將軍閻宇、以及鎮守江州的羅憲,兩人的軍隊加起來還有近兩萬多人。

同時,在南邊鎮守南中諸郡的霍弋,也有精兵近一萬人。這些鎮守邊關的將領,此時也都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便紛紛派人向劉禪請示是否要出兵救援。因為在古代,沒有皇帝許可,邊關將領是不允許私自調動軍隊離開駐地,否則等同謀反,所以既然劉禪沒主動下令調遣他們,他們就只能先請示再做安排。



然而,此後又過去不到半月,劉禪估計也就剛接到邊關將領們的的請示,鄧艾就已經成功偷渡陰平,兵不血刃攻下涪城。隨後10天時間裡,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帶來成都僅剩的一萬軍隊到綿竹和鄧艾展開決戰,結果全軍覆沒。

其後,後主劉禪主動開城投降,蜀漢滅亡。此時,距鍾會從長安出發抵達漢中前線的時間,才剛剛過去兩個月。也就是說,蜀漢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滅亡,這速度快得讓蜀漢的邊關將領都反應不過來,更不用說還遠在雲南的孟獲。

再進一步說,在魏軍奪取漢中後,盤踞在雲南的孟獲,如果還活著的話,應該也已經得到消息。但從時間推斷看,孟獲當時還活著的可能性比較小。因為,諸葛亮是在公元225年率軍南征孟獲,此時已過去近38年,當時孟獲作為彝族首領,又是益州郡(今雲南省)的最高長官,這樣一個軍政大佬在和諸葛亮交戰時,年齡至少不會低於30歲。

這樣算來,在司馬昭滅蜀的時候,孟獲至少也有六七十歲,這個年齡在古代算得上是非常高壽,很少有人能夠活得這麼長久,尤其是當時南中還屬於未開化地帶,環境惡劣不說,醫療條件也非常簡陋,孟獲想活到這個年紀,實在是件很難的事情。



退一萬步說,假設孟獲恰好高壽,他此時仍然還活著,當他得知魏軍攻破漢中的消息後,會不會向其他鎮守邊關的將領那樣,派人請示劉禪是否要出兵救援成都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最開始南中四郡的雍凱、孟獲、高定和朱褒發動叛亂,本意是希望能夠從蜀漢獨立出去,自己建立起一個新的國家。對此,蜀漢政府自然不允許,所以諸葛亮才親自帶軍南下平叛,在出徵前,馬謖建議諸葛亮,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換句話說,與當地人打仗,最大的難度就是,對方佔據地利、人和。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諸葛亮想用軍事手段征服對方,其實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當時的南中,也就是現如今的貴州和雲南地區,那是十萬大山、十萬河流,以當時交通媒介的發展水平,諸葛亮敢深入這種地方,人家很容易採取進我退的游擊戰術,到時諸葛亮的大軍恐怕不是累死,就是被玩死。



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就採用馬謖的計策,以軍事進攻為輔、政治攻心為主,總而言之,提出誘人的談判條件,尋找可以被策反的實力派。於是,一心要和諸葛亮抵抗到底的孟闓、高定、朱褒,或被投降派殺掉,或被諸葛亮圍殲。剩下的孟獲,在諸葛亮的威逼利誘下,半推半就的和諸葛亮簽訂友好條約。

最終,孟獲承認一個蜀漢中央政府,而作為回報,諸葛亮也許諾,從此不再對孟獲的轄區指派政府官員,也不在那裡駐軍。自此,諸葛亮的南征之戰宣告結束。雖然說,這個結果對蜀漢政府和孟獲都有好處,因為南中的蠻族,可以獲得蜀漢中央政府提供的先進生產力,蜀漢中央政府可以從南中獲得大量的牛馬土特產。

但問題是,對於孟獲來說,他只是迫於蜀漢政府的軍事打擊,才不得不掛起蜀漢的大旗。在他內心裡,或者從他的利益最大化來說,如果條件允許,他肯定更願意獨立出去自己當皇帝。

在這種背景下,當得知蜀漢正被魏國打得狼狽不堪時,孟獲的第一反應,就和當年聽到劉備在夷陵慘敗一樣,那就是這正是趁機鬧獨立的好機會,他又怎麼可能去派兵救援蜀漢呢?

事實上,在蜀漢滅亡後,南中的獨立性就變得越來越強;等到魏晉南北朝時,中原王朝對這個地方控制是越來越薄弱,再等到隋朝時,這裡已經正式建立起六個國家,被稱之為六詔。後來到了唐朝,這六個國家中的蒙舍詔把其他五個國家都給滅掉,建立起南詔國,這個局面一直持續到南宋滅亡,後來如果不是元朝的征服,雲南很可能就是另一個越南。


我是趙帥鍋


263年,曹魏大將鄧艾趁姜維大軍被鍾會牽制在劍閣的時機,兵行險招,率部下士卒從陰平沿景谷道東向南轉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修棧架橋,克服崇山峻嶺和重重險阻,挺進到江油,迫降守將馬邈,諸葛亮兒子諸葛瞻帶領張飛子尚書張遵、黃權子尚書郎黃崇、李恢侄羽林右部督李球率領成都駐軍迎敵,前鋒被鄧艾打敗,退守綿竹,一場決戰後大敗,全軍覆沒,魏軍直逼成都。


這時,劉禪派人四出求援,益州本土派光祿大夫譙周勸劉禪出降,當時兵圍成都,城內兵力不足難以守禦,群臣分成兩派,一派主張逃奔南中,一派主張逃往東吳,以圖再起。(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譙周說,自古以來沒有皇帝寄居他國而得以成功的例子,且投奔東吳,以現在的形勢看,只有魏國吞併東吳,絕不可能出現吳國吞併魏國的可能,到時東吳滅亡,一同被俘,豈不是比現在投降還不如?如果要逃往南中,就應該提前計劃,現在兵臨城下,往南走追兵近在咫尺,跟隨的人難保沒有異心,那時禍生肘腋,悔之何及?劉禪便聽從譙周的話,出城投降。


從譙周的一席話可以看出,南中距離成都太遠,遠水救不了近火,而成都兵力空虛,主力已被諸葛瞻打光,很難堅守待援。(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其時劉禪派人到永安向閻宇求救,永安原有五千兵,因東吳孫綝掌政,大臣們不滿,暗中向蜀漢求助,才讓閻宇帶五千兵在那以備不時之需,接到詔命後,閻宇立即啟程,帶了三千軍士望成都出發,留下二千兵給羅憲守永安。從這裡也可看出成都空虛到何種程度,守不到南中兵到。

南中在劉備敗退入永安時,已經密謀叛亂,有割據的事實,223年,益州郡大姓雍闓趁劉備在永安病逝之機,殺死太守正昂,綁架新任太守張裔到東吳,舉兵號召南中四郡反叛蜀漢。越巂牂柯先後響應。諸葛亮因新主繼位有更重要的內政外敵處理,二年後才出兵南中平叛,採用馬謖的攻心為上攻城為下方略,七擒七縱南中地區的大姓豪強孟獲,南中得以平定,還吸引當地民眾組建了一支蜀漢勁旅無當飛軍“亮移南中勁卒,青羌萬餘家於蜀,為五部,所當無前,號為飛軍”,這支軍隊先後由王平、張嶷統領。(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漢晉春秋》記載孟獲後來升為御史中丞,跟隨到成都任職,此戰後南中雖沒有大的亂事,但四郡民眾並非完全心服,諸葛亮的不留兵策略也正是看到南中難以治理才做出的決定,不必在蠻荒之地消耗兵力,平亂十年後,叟夷又多次造反,殺了太守龔祿、焦璜,後任的太守也不敢到郡治上任,駐在邊境,汶山的羌族也曾反叛,南中並不安靜,除了路途遙遠的原因,這些因素都決定了依靠南中兵前來解圍是不可能的。


南方鵬


據路邊史載:孟獲自歸降擔任蜀漢高官之後,對蜀漢幼帝和諸葛先生真誠拜服,五體投地。故而終諸葛亮之世,直到蜀後主劉禪降魏,他居官一生,均兢兢業業,造福鄉梓,有大功於南方彝族與其他各少數民族和漢民族相互之間的大融合。

諸葛亮病重,臨終時特地召來孟獲,當面囑咐他說:“我雖死了,幼主阿斗仍在,你每年今日至少去看望他一次。”

這天正是立夏時節,孟獲是個直性爽快人,一經答應,就要做到,從此,每年立夏日都要往成都拜見蜀主劉禪。數年後蜀漢後主阿斗降魏;

再後,晉武帝司馬炎把阿斗擄到洛陽,孟獲不忘諸葛亮所囑,每年立夏日仍然帶了親兵護衛前往洛陽看望阿斗。

孟獲粗中有細,唯恐阿斗被虧待,每次都要親自用大秤稱量阿斗體重,並一再告訴晉武帝,如有絲毫差池,他是決不答應的。

孟獲之所以在蜀亡國之時沒出兵解圍大致是以下的原因:

1 當時的形勢發展太快,孟獲居住的地方太偏收到信息太晚,等到知道時,蜀漢已降了。孟獲的力量連蜀國也打不過,就更打不過魏國了,只好作罷。

2 當時蜀國內部鬥爭太激烈了。蜀國因為是外來的軍事政權,也就是軍閥。在當時如果想統治好一個地方,就需要和當地的氏族聯手。而劉備的主要力量都是湖北河北人,進入四川后,四川的氏族看不起劉備的出身太低,不願意與他合作。劉備就一直壓制四川氏族勢力。到了後期,四川本土勢力在蜀國內部任職者很多,並直接促成了蜀漢的投降。四川氏族在投降時,也派人告訴了孟獲,警告他不要亂來。

3 根據上邊的史實,大家就能發現孟獲始終對蜀漢劉家是忠誠的,在蜀國滅亡後,還很關心阿斗。作為一個力量不強大的人,能做的大概也只有這些了。


新知傳習閣


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南方部落不帶兵前來解圍的原因有三:

一、古代交通、通信閉塞: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孟獲居住地方太偏僻,成都與南中道路崎嶇難行,互相傳遞消息時間過長,成都被圍,等收到消息,劉禪已自縛率眾投降了。

二、無兵可調:

蜀漢全國人口不過20多萬戶,90多萬人口,南中更是地廣人稀,225年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之後,為削弱南方勢力,特搬遷比較彪悍的一萬多戶到成都平原,並選拔他們作為精銳部隊,號稱無當飛軍。所以南方部落能夠北援的兵馬,在蜀漢滅亡前40年就已經北上。現有的兵馬屬散兵遊勇,無組織無紀律,經不堪一擊,根本不可能千里北上,主算來了,這支疲憊之師遭遇鄧艾的精兵,也是分母。

三、南中部落並未真心歸蜀:

諸葛亮南征孟獲時,七擒七縱才讓孟獲心服口服。南中地區總算安定,但也僅僅只是“綱紀粗定,奉漢粗安”的局面。蜀漢強盛時,南中部落礙於恩威並施的治理,還有部落數次作亂,殺害太守,諸葛亮只許派將軍馬忠前去監視。如今蜀漢岌岌可危,南方部落只會趁火打劫,伺機造反,又怎會以身冒險,去得罪強大的曹魏,出兵去相救呢!

鄧艾兵臨城下時,劉禪考慮逃到南中去負隅頑抗,譙周就有一番勸告:按譙周的說法,劉禪自己跑到南中去,都可能引起南方大舉反叛,更別說要南中起兵勤王了。

祝君閱讀愉悅!


美麗青春您真痘


多數人受《三國演義》小說、評書的影像,總覺得諸葛亮對南蠻部落極好,對孟獲等人極好,孟獲等人也感恩戴德等等。

事實上,根本沒那麼簡單!

以孟獲為首的南蠻部落,在劉備去世不久,立刻發動叛亂,諸葛亮不得不親自統率大軍征伐。那時候交通十分不便,諸葛亮為了收服人心,確實也施行過一些仁政。不過,南蠻部落與蜀漢政權既非同族,又非共同利益體,自然不會甘心被蜀漢政權驅策。

尤其是蜀漢大軍北伐時,從南蠻徵召了大量士兵,比如威名赫赫的無當飛軍,就是南蠻人組建。蜀漢政權又是招兵,又是徵糧,自然引起南蠻各部的不滿。

果然就在諸葛亮撤軍、兵發祁山的那一年,南蠻部落就開始叛亂。

《三國志》雲:明年,亮出祁山,忠詣亮所,經營戎事。軍還,督將軍張嶷等討汶山郡叛羌。又云:十一年,南夷豪帥劉胄反,擾亂諸郡。徵庲降都督張翼還,以忠代翼。忠遂斬胄,平南土。數年後,建寧郡殺太守正昂,縛太守張裔於吳,故都督常駐平夷縣。至忠,乃移治味縣,處民夷之間。

總之,南蠻幾個郡風波不斷,根本就沒有甘心臣服。

因此,蜀漢滅亡之時,有人建議朝南中退避,卻被劉禪等人拒絕。南蠻各部根本不值得信任。搞不好逃去南中,那些蠻人將劉禪擒獲,獻給魏軍,到時候反倒不美。

小說講究的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講究弘揚正能量。歷史卻並非這麼簡單。王八活千年的事情屢有發生。


葉之秋


蜀漢滅亡的時候,南方部落不趁火打劫就不錯了,還帶兵解圍?那些人可不是白蓮花,更和蜀漢沒有文化上的認同感,政治上的歸屬感。

中原政權(蜀漢也算中原政權的分支)與西南地區各方國部落有著延續了上千年的愛恨情仇。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南方的百越就經常和中原國家作戰。當時,代表中原勢力出現在南方的是楚國,這個國家一開始只是子爵,在中原地位低,不被認可。但該國仍然視自己為華夏族一員,只不過對自己的爵位不滿,認為太小看自己了。所以,後來楚國國君自己給自己封了王,從周朝到戰國,大部分時間裡他的國君都以楚王自居,雖然中原國家管楚國國君叫做楚子。

楚國地處偏遠的長江流域,積極北上的同時,還在不斷南下開拓與百越作戰。為了鞏固那一地區,吳起改革的時候,還將大批楚國貴族遷往百越同化當地人。

(楚國對南方的擴張)

到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秦軍繼續對南方遠征,一直打到了中南半島北部,並在這裡設置郡縣進行統治。

(秦朝統一後對南方的擴張)

但是,在大西南方向一直沒有辦法深入。雖然當年楚國曾經遠征夜郎國,並在滇國建立了統治,但由於力量不足,很快被當地人同化,從而和中原失去了聯繫。

一直到漢武帝時期,華夏力量才再一次進入這裡,即便如此小小的夜郎國也敢與漢朝為敵,所以當地人是很難征服的。即便取得了一時的勝利,當中原地區衰落後,當地也會成功翻盤。

(漢武帝時期首次將西南地區納入本土)

究其原因,西南地區的氣候環境是中原人難以克服的,所以不能對這裡持續施加影響力。

西南地區屬於亞熱帶,氣候溼熱多雨。中原人身穿鎧甲到這裡作戰的時候,冬天還好,到了夏天就難以忍受了,導致疫病蔓延,還沒等打仗就損失慘重。而當地茂密的森林和十萬大山,讓擅長兵團作戰的正規軍很難展開兵力與當地人作戰。當地人往往利用這一地理優勢與正規軍開戰游擊戰,神出鬼沒讓人防不勝防。

(當地山川密佈河網縱橫,不利於中原軍隊作戰)

即便勉強徵服這裡,對當地進行有效開發也非常困難,由於雨熱同期,樹木生長快速。古代捉急的生產力水平想要開墾出一片土地遠比中原困難。降雨又會將失去草木保護的土地養分重走,把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土地變得極為貧瘠,導致饑荒蔓延,單位土地承載能力下降。

所以,中原政權對西南地區的大開發效果一直不好。當地人難以接受到中原文化的薰陶,也就很沒歸屬感了。當地人時叛時降,都快成傳統了。

當地人口稀少,難以組織大規模軍隊

不過,由於沒有得到有效開發,西南地區的生產力極為落後,大多部落的生產生活方式都極為原始,單位產出極低。很多部落還在過採集遊獵生活,這樣的生活方式1平方公里養不了幾個人,也難以組織起大規模軍隊和中原王朝抗衡。

就拿諸葛亮遠征孟獲來說,按照《三國志》的記載,這場戰爭的持續時間不足半年,也沒有消耗多少糧食,所以討伐孟獲之後諸葛亮就能馬上準備北伐戰爭。

那麼,蜀漢滅亡時為什麼孟獲等西南部落沒有出兵勤王呢。

原因就是,第一,當地人對蜀漢沒有歸屬感,不會關心蜀漢政權的存亡。第二,當地部落勢力弱小,即便想北上勤王,也沒那個實力。

以上


歷史風暴


誠邀,如題。南中是益州也是蜀漢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那麼蜀漢即將滅亡之時,孟獲等南方部落為什麼不帶兵來解圍?其實這兩個原因很重要

其一,時間不允許

其實曹魏伐蜀時,也並沒有想到這次能夠如此順理的拿下蜀漢,因為姜維很難纏,蜀漢又有山川之險要,事實上如果不是鄧艾率領奇兵抄小路圍困了成都,鍾會那十八萬大軍是衝不過有姜維把手的劍閣的。說這個的原因就在於當蜀漢得到曹魏進攻的消息時,可能並沒有料想到後果如此嚴重,所以就沒有傳令南中蠻族出兵作戰,當鄧艾大軍圍城的時候,估計又來不及了,

其二,南中蠻族也不會同意

蜀漢控制南中採用的是羈靡制度,南中各地長官由蠻族世襲,他們不識王化,可沒有什麼忠君愛國的思想,說白了蠻族部落僅僅依附於蜀漢,不是作為蜀漢政權的郡縣體制中一部分,再者南中部落林立,即使孟獲即便心念諸葛亮恩情,但他並不是南蠻部落首領,想要出動軍隊救援,就必須聯合其他部落共同出動軍隊。當面對生死存亡的時刻,因為部落太多,各個首領為了自己的利益,底子不可能都贊同出動軍隊拯救。總之,南中的蠻族不可能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一個名義上的宗主,你說呢?

以上就是小編的的回答,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因為南中地區根本沒有實力來挽救蜀國最後的危機。

首先需要強調在正史上,孟獲這個首領存不存在至今也受爭議,但不管有沒有這個人,南中地區各少數部落臣服於蜀國這是事實,所以當魏國發動滅蜀之戰時,南中地區有沒有能力支援蜀國,跟有沒有孟獲這個人不存在多大關係,只需要討論當時南中地區的實際情況就可以了。



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南中地區的實力遠不如益州,先不說南中地區人丁稀少,由於是少數民族地區其中又分隔成了大大小小很多的部落,這些部落雖然臣服於蜀國也算是蜀國版圖的一部分,但是從硬實力來講,對益州根本提供不了太大的支援。

夷陵之戰劉備慘敗並隨後去世之後,南中地區也發生了大規模叛亂,但諸葛亮僅用了3萬左右的兵馬就平定了南中地區的動亂,這也間接的說明南中地區雖然山高皇帝遠,軍事價值程度不高,但實力有限,一旦面對敵人的重兵攻擊,根本很難堅持,更別說諸葛亮平定南中,所動用的兵力還算不上是大兵團,想那魏國幾次反擊蜀國,動輒十幾萬的兵力,以南中地區的情況又如何能抵擋得住!

事實上,在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南中地區一直也一直對蜀國進行軍事支持,諸葛亮也曾經在南中地區廣泛招兵以擴充蜀國的兵源,但南中地區的人力資源畢竟有限,蜀國從南中地區招兵,最多也不過萬人左右,對於蜀國的軍事力量也很難有太大的援助作用。

在魏國發動滅蜀之戰的時候,由於事發突然,加上鄧艾突然兵臨成都城下,即便在前線擔任阻擊的姜維都難以反應,更別說遠離成都的南中地區,在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提供有力支援,即便能夠提供支援,也無法對抗魏國的17萬軍隊,畢竟諸葛亮平定南中也只動用了3萬人,在魏國強大的軍事壓力面前,南中地區的軍事力量也只是杯水車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