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下創成首家省級名特優小作坊

2019-05-10 15:45 | 見習記者 陳異俗 實習生 吳戌慧

說起小作坊管理,第一個字就是“難”。的確,小作坊曾因“髒亂差”一度成為市場監管部門的管理難點。

近年來,市場監管塘下分局積極探索食品小作坊監管模式,大刀闊斧推進轄域內食品小作坊提升整治。經過提升改造,如今塘下的食品小作坊已經大變樣,其中,溢享坊烘焙館更是摘得“浙江省名特優食品作坊”榮譽稱號。

今年以來,該分局以“名特優食品作坊”創建模板為標準,深入推進小作坊全面整治提升,為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添彩。

塘下创成首家省级名特优小作坊

首家“名特優”成功創建

小作坊品牌意識不斷提升

日前,記者跟隨市場監管塘下分局工作人員來到位於塘下廣場中路的溢享坊烘焙館,見證溢享坊掛上“浙江省名特優食品作坊”牌匾的榮譽時刻,並參觀該烘培館生產車間。

走進該作坊的加工區,乾淨整潔的環境讓人眼前一亮。百餘平方米的車間被分隔成更衣室、原料間、製作間、烘烤室、包裝間等區塊,各房門間用玻璃門窗隔開,改造後的烘培館內製作工序一目瞭然,員工們全部統一服裝、持證上崗,在員工更衣室,配備了感應式水龍頭、巴氏消毒液、消毒毛巾等,各空間均安裝紫外線消毒燈等進行消毒,避免細菌交叉感染,影響食品加工過程。

作為有著20多年曆史的食品作坊烘培館,溢享坊在塘下小有名氣,尤其是該烘培館自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用一定比例新鮮紅棗、核桃、葡萄乾混合煮爛人工搗碎的傳統手工工藝流程生產出來的特色產品紅棗糕,成為塘下一代人的記憶。但隨著市場上大品牌蛋糕連鎖店的陸續開張和各類私家蛋糕烘培房的崛起,溢享坊受到了不小的衝擊。自去年被列名特優作坊重點培育對象後,極大地調動了該館的軟硬件改造提升積極性,並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對作坊進行了“改頭換面”。

“烘培食品小作坊之間競爭很激烈,而客戶往往更傾向於大品牌的產品,申報名特優食品作坊,會讓客戶對我們的產品質量更有信心。”徐立告訴記者,在申報之初,他卻因名特優作坊評比標準高、難度大而猶豫過。

後來,在市場監管工作人員的指導和幫助下,溢享坊重拾信心,選定該店的特色產品紅棗糕和時節性產品綠豆椪作為申報產品,通過把關原材料採購、管控現場製作、更新硬件設備、加強人員管理等多個環節的對標把控,成功通過申報,摘得“浙江省名特優食品作坊”榮譽稱號。

“塘下首家名特優小作坊的成功創建,提高了小作坊主體責任意識,提升了該作坊產品的品牌意識。”市場監管塘下分局副局長楊彬說,名特優小作坊的成功創建對食品作坊未來發展,特別是品牌的提升、質量的把控、網絡銷售平臺的搭建等都非常有益。

以打造名特優為契機

狠抓食品小作坊整規提升

在打造名特優食品小作坊和整治之前,塘下轄域內的46家食品小作坊基本呈現“髒亂差”的特點,生產條件簡陋、設備落後、管理制度不健全,更有甚者“無證無照”,食品質量和安全得不到有效保證,一度成為市場監管部門的監管難點。

為了保證當地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2017年底,市場監管塘下分局全面實施食品生產小作坊整規提升計劃。成立小作坊整規提升專項工作小組,對轄域內食品生產小作坊開展地毯式大排查,通過排摸、調研,建立小作坊數據庫,分類開展整治提升工作。同時,以打造名特優食品作坊為契機,創新設計“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經營溫馨提醒表”,將小作坊建設的各類標準羅列並集合在溫馨提醒表上,下發給各作坊經營戶,方便經營戶對照整改提升。

經過初步整治和按照相關規定進行退市處理,轄域內原有的46家“髒亂差”食品生產小作坊華麗變身為符合標準的24家小作坊。

“針對這24家小作坊,我們還邀請第三方機構對食品質量進行一季度一次抽檢,若出現不合格即作違法處理,立案查處;發現問題馬上進行整改,並對問題產品進行追溯,實行閉環管理。同時,嚴格落實小作坊食品安全“三色”分類監管,鼓勵綠色(正常)小作坊爭創示範點,對黃色(整改)、紅色(停業)的小作坊進行高頻次的日常監管。”楊彬告訴記者,下步,該分局將以首家名特優食品小作坊為模版,進一步引導其他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優化營商環境,助力“兩個健康”先行區建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