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貧困村亮起法治之光

吉縣,是呂梁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內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7年8月底,57歲的臨汾市水利局法治辦主任張榮華隻身來到柏山寺鄉白子原村。他是被臨時抽調頂崗到該村擔任第一書記的。

白子原村位於吉縣境內的紅山之巔,溝梁遍佈,塬面狹小。總人口1782人,轄11個村民小組(自然村),是全鄉面積最大、人口和貧困戶最多的貧困村。

難點村的第三任第一書記

“沒想到我這個臨時第一書記,竟在這裡紮了根。”面對記者的採訪,張榮華說,“貧困是自然條件折射的現實,而不是標籤。其實,他們最吃苦耐勞,懂得感恩,時刻念著共產黨的好。”

第一次走進村委會,本是“救場”頂崗的張榮華傻眼了:辦公室僅有一臺不聯網的電腦,顯然,這裡好久沒人來過;村集體沒有收入,村幹部沒有熱情。似乎習慣了貧困,村民一見張榮華是個新面孔,就問:“又給我們送啥東西來了?”而對於扶貧政策,不少群眾反映“不太清楚”。召集村民開會時吵吵嚷嚷,說起如何脫貧致富時卻沒了主張。有的群眾好心對張榮華說:“你既然是臨時頂崗,還是早些離開吧。”

這時的張榮華還不是白子原村正式的第一書記。好心村民的安撫,讓張榮華心裡打起了鼓。幹,白子原村是全縣脫貧攻堅13個重點村中的難點村,出路在哪裡?若撂挑子或者應卯式的應付一段時間,如何對得起組織的重託?駐村前,縣委書記專門和張榮華討論過白子原村的脫貧致富問題,語重心長地對他說:“貧窮不是村民的錯,幫扶卻是我們的責任,只要沉下去,就會有辦法!”進退兩難中的張榮華橫下心來,向組織提出要求,索性把自己的黨組織關係轉到白子原村。就這樣,臨近退休的張榮華由頂崗正式成為該村的第三任第一書記,也是臨汾市年齡最大的駐村第一書記。

駐村前張榮華是臨汾市水利局法治辦主任。工作中養成的法治思維促使他認真分析了村裡的現狀:群眾意見大,“村兩委”班子散,黨建工作軟。一切的根源都是由於缺少法治這條線,導致政策不明、責任不清、目標不定。他豁然開朗,親自制作“從嚴治黨、依法治村、脫貧致富”和“抓黨建、推法治、促脫貧、惠民生”橫幅懸掛在村裡顯眼位置。有的村幹部說:“脫貧還搞不順,鬧什麼法治!”他回答:“這就是為脫貧開路!”在縣委小分隊的支持下,順利實現了白子原村黨支部換屆,從此村民有了主心骨,黨員有了責任感,支部有了凝聚力。

回想起當初自己的堅持,張榮華心有所悟地對記者說:“和這裡的人處的久了,你會發現他們其實是最勤勞最樸實的。儘管有時顯得固執、自私、狹隘,但坐在炕頭飯桌上和他們交心,這個群體又是那麼可愛可敬。或許是‘勤勞吃苦卻依然貧困’的現實顛覆了老輩人傳下來的人生信條,使他們在迷茫不解中糾結成‘自私、固執、狹隘’等——這正是扶貧幹部應該思考的:正視問題,而不是俯視貧困;幫事扶志而不是送錢送物!”

“法治扶貧”明瞭責權利

張榮華編髮《扶貧先扶志思想解讀》《法治扶貧》,又彙編了《脫貧攻堅政策法規選編》,為了讓本村幹部清楚肩上的責任,讓村民明白自己的權利,他還針對性地編髮了組長版、戶用版,扭轉了村民“扶貧就是給錢送物”的錯誤認識。

2018年春節剛過,張榮華組織村幹部帶領村民啟動實施了2000畝花椒種植項目,開始解決白子原村產業單一問題。3月下旬,他在腰嚴重扭傷的情況下堅持工作,聯繫了4個醫藥單位,舉辦了400名群眾參加的“市級專家組健康扶貧義診贈藥贈書”活動,解決突出的因病致貧問題。緊接著又在全村開展是非矛盾和遺留問題的排查清零工作。他提議並徵得縣委小分隊和村黨支部同意後,召開了“白子原村建設法治鄉村推進會”,公佈了《“雙三”治村辦法》等9項制度;舉行法律顧問簽約儀式,請法律專家與村幹部和村民代表共同研討解決矛盾糾紛。

制度的生命在於執行。張榮華身披“普法”綬帶獨自步行進這屋、入那戶,堅持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幹”,住遍了分散的11個自然村(村民小組);在他的帶領下,全村“政策扶貧”“法治扶貧”氛圍日益濃厚。

法治光芒照亮了白子原村

“法治也是生產力啊,不懂法、不用法是要吃虧的。”村委會主任張瑞通過村法律顧問協助,拿起法律的武器,要回了幾年前在外縣被拖欠的工程款1.4萬元。另一起爭執了20年的承包地糾紛,也通過訴訟程序得到解決。法治改善著村裡的秩序。荊門自然村組長景有全說:“過去一些人習慣以鬧事解決問題。實行法治,按法律辦事。鬧事的幾乎沒了。”63歲的文化人楊國成曾經嫌麻煩想辭去村民組長,看到村裡的變化後打消了辭職的念頭:“現在辦事有了依據,依法治村讓村風也好轉了。”

白子原村現在是省級法治鄉村創建試點村。靠法治、建制度,村民清楚自己的權利,幹部明白肩上的責任,過去的一些難題迎刃而解。“釘子戶”的工作做通了,52戶移民戶全部入住安置點;村委會積極工作,主動公開村務;全村配備了垃圾箱,環境衛生成了全鄉標杆;小組也通了水泥路,多數村通了網絡;光伏發電充實了集體收入,8個考上大學的貧困戶子女的費用有了著落。加上花椒種植今後每年將有600多萬元進賬,脫貧的物質基礎日趨穩固。全村面貌發生了大變化,開始走上良性發展軌道。

脫貧如逆水行舟一鼓作氣

張榮華病了。去年7月的一天,他突然感到左腿腳腕以上皮膚髮黑瘙癢,必須緊急住院手術。病床上,他琢磨著和省扶貧工作隊領導交流時的幾個敏感詞——“心理疏導”“扶志”,他思考著:如果村民的人格精神站不起來,村務管理不根本改變,是算不上真正脫貧的!想到這,病情稍有好轉,張榮華堅持著出院了。他根據切身體會撰寫印發了《感恩教育是精神脫貧的基礎工作》,鼓勵村民振作起來。為了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他親自創作並朗誦詩歌《紅山之魂》,讚美歷史性的變化、頌揚守法勤勞、身殘志堅精神。家長嫌學校排練舞蹈節目佔用放學吃飯時間,他自掏腰包,把孩子帶到飯店,感動得家長也自覺參與其中。村民笑著打趣說:“咱村的歌聲笑聲都是第一書記管飯換來的。”

有位記者和他談到:“你這樣瘋狂地扶貧,你弟弟有病獨身,你是家中老大,你得管。就一個姑娘遠在北京,工作、對象的事你怎麼考慮?你在這兒盛開法治花,姑娘這朵花你倒忘了嗎?”他先是無言,又說:“扶貧是德政事業,是通往和諧的大道。當然路很長、也有坎坷,但總得有人去幹啊。”

今年春節剛過,山風呼嘯,直入骨髓,他不管自己腰疼得蹲不下來,毅然住村促進開展“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編髮了《小農戶鄉村振興如何不掉隊、大發展?》等7份材料,掀起理論大學習、治理大提升、產業大作為的高潮。他說“法治是革命性的治理。只要心裡裝著貧困戶,執著為民,乘勢而為,再落後的地方,都將發生更美的嬗變。”

本報記者 李為民 王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