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偶式育儿”被立法反对???

01

近几年,“丧偶式育儿”成为一个高频词,意指家庭教育中一方(多指父亲)的缺失。虽然说法犀利,但我们经常可以从新闻中窥探到蛛丝马迹:陪读妈妈的深夜怒吼,陪儿子写作业被气到脑梗住院的南京33岁妈妈……

每位陪读老母亲都有一部诉不完的血泪心酸史,“陪娃写作业”的吐槽背后深藏着父母们对家庭教育的极度焦虑。

育儿本是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任何一方都没有理由推脱或逃避。当“丧偶式育儿”的问题逐渐突显,终于,法律要“出手管管”了!

11月19日,《江苏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在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上被提交审议。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员莫宗通提到,制定本条例其实是回应全社会加快家庭教育立法愿望的实际行动。

《条例(草案)》节选

“丧偶式育儿”被立法反对???


根据《条例(草案)》,我们不难画出以下重点:

“丧偶式育儿”被立法反对???

对于该《条例(草案)》,不少人认为适用性不强。比如,经常在家庭教育中缺位的父亲究竟要在育儿中占有多么重要的比重,哪里是底线,是一周陪孩子吃一次饭、辅导一次作业,还是一周三次,法律很难给出明确的界定,而在育儿中参与程度低究竟会受到何种惩戒,也很难量化。

“丧偶式育儿”被立法反对???

在小智老师看来,父母的家庭教育义务如果要靠法律的“最低标准”来确保履行的话,那么这将是中国教育以及孩子的悲哀!

有人说,法律只是为了明确责任,谁的责任谁领走,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依旧骨感。你的孩子自己都不上心,难道还指望全社会来为你好好管教吗?

02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70%以上的罪犯都来自缺少父教的家庭。父教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父教缺失会导致两个极端结果:一是孩子变得懦弱,二是孩子变得暴躁、攻击性强。

父母由于生理特征的不同,应当有着天然的分工:母亲在与孩子的亲密性上占优势,而父亲则在培养孩子独立性上占优势。

“丧偶式育儿”被立法反对???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应以母亲的照顾和养育为主;但从孩子上学开始,父亲的养育和教导占比就应当逐渐增大;到中学时期,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应该超过母亲。

那么,如何避免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缺失的“丧偶式育儿”呢?

1.邀爸爸一起学习育儿知识,转变爸爸的育儿观念。

在中国,不少父亲依然深陷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维里。在他们看来,“奶爸”似乎有辱男人的体面,因此自孩子出生起,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了妻子一人的身上。后来孩子上学了,辅导作业也成了妈妈的天降大任!

而事实证明,在开家长会、培养孩子行为习惯等方面,母亲并不占优势。

因此,改变爸爸的育儿观念十分必要。父母双方应当就此事多沟通,妈妈可以通过一些国外“超级奶爸”的例子向爸爸表明,家庭教育中父亲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时常邀请爸爸一起学习科学、先进的育儿理念和育儿方法。

“丧偶式育儿”被立法反对???

2.多制造爸爸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机会,转变爸爸的育儿观念。

父母双方可以协商好彼此陪伴孩子的时间,妈妈也可以有意识地将孩子单独留给爸爸去照顾,多为爸爸和孩子创造亲子独处和交流的机会。

工作忙并不是不陪孩子的借口。陪伴的质量比时间更加重要。一些爸爸回家就看电视、玩手机,表面上和孩子坐在一起,但缺乏交流,这种陪伴是低质量的。男性在生理上的天然特点,决定了父亲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更易在运动、游戏这类活动中体现出来。

因此,爸爸们不妨带着孩子一起游戏吧,或者来一场酣畅淋漓的户外运动,或者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3.鼓励爸爸多参与育儿,并及时称赞其做的好的地方。

爸爸参与育儿,小智老师认为第一步可以从亲子阅读开始。辰宝小时候,读绘本、讲故事这种事一般都是我亲子上阵,可有时辰宝就是会央求一定要爸爸来讲,这时我就会在一旁积极鼓励:爸爸讲的会更好哦!

刚开始,爸爸也许真的讲得一般,不会声情并茂,也不会用肢体语言来配合故事情节,但讲得多了,爸爸其实也可以讲得不错呢。

“丧偶式育儿”被立法反对???

妈妈们可以有意识地带着爸爸结识一些育儿高手父亲,了解别人是怎样对孩子的教育付出心血的。做妻子的只需让他们结识,无需“教导”丈夫。丈夫在听了、看了优秀家长的行为后,内心自会有触动。

准备一些看似你不懂的教育难题,向丈夫“请教”,“逼迫”他思考。在他思考和回答的过程中,妻子可有意引导。

妈妈们千万不要“嫌弃”爸爸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从而吓走了爸爸的育儿热情,一定要多鼓励、多赞美爸爸的每一分努力。

曾经,“父爱如山”赞美的是父爱的深沉与厚重,如今“父爱如山”则变成嘲讽父亲的爱“像山一样杵在那里一动不动”。

“丧偶式育儿”被立法反对???

你是否内心也有所感触?或许爸爸只是羞于表现,但他也在默默参与,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所以,妈妈们也要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多去“发掘”,鼓励爸爸在家庭教育中多多表现,让孩子真的能够感受到深沉的父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