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許多人: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1

最近上映的一部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讓無數人看得泣不成聲,更被中媒稱作“眼淚收割機”,這到底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呢?

影片講述的是一位12歲小男孩贊恩的故事,他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衣食堪憂,父母卻還在不停地生孩子。

作為家中的長子,他不僅要照顧弟弟妹妹們,還要努力工作,賺錢補貼家用,甚至幫助母親一起販賣毒品。

因為家中孩子眾多,又都是黑戶,他從來都沒有上過學。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許多人: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當他最疼愛的妹妹薩哈因為來了例假,被父母強行送給了房東的兒子做“童養媳”時,他徹底對父母失望,選擇了離家出走。

他流浪在外期間,被一位清潔工阿姨帶回了家,體會到了家的溫暖,也親眼目睹了整個下層社會人的疾苦與艱辛。

當他走投無路,回家想要拿走身份證件偷渡他國時,卻聽到妹妹因生孩子難產死亡的消息。他憤恨之餘拿刀捅向了房東的兒子。

入獄後,母親來探視他,告訴他失去什麼就會得到什麼,自己又懷孕了。

贊恩覺著很噁心,冷冷地對母親說道:“你太無情了,不要再來看我了。”

在他參加的一檔熱線訪談節目中,他更是說出了一句讓所有人都無比震驚的話語:

我要控訴父母生下我。我想讓那些無法養活孩子的父母,不要生下孩子。”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許多人: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而父母卻不以為然,還在法院上千方百計的狡辯。

他們卻不知道,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父母不僅僅是給了他生命,就要受到感激。在孩子看來生了他,卻不能好好地養育他,還不如不生。

孩子需要的是一個有愛、有安全感的家庭,而不是父母無節制的生育,讓他們整日處在擔驚受怕、食不果腹的境地。如果有選擇,他們寧願從沒來過這個世界上。

“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2

還記得2010年那個紅遍網絡的“殺魚弟”嗎?當他8年後再次出現在大眾的視角里時,卻是服毒自殺躺在冰冷的病床上。

“殺魚弟”孟凡森因家境貧寒,早早地就輟學在家幫父母賣魚。出名後,也得到過熱心人士的幫助,重返學校讀書。

但父親卻認為讀書沒有用,還不如賣魚賺錢來得實在,於是“殺魚弟”又回到家中繼續幫父母打理魚攤。

父親脾氣暴躁,稍有不順就會打罵他,最為嚴重的一次差點把他的眼球打出來。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許多人: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殺魚弟”小小年紀就揹負著家庭的重擔,每天超負荷的工作,身邊更沒有一個像樣的朋友。

叛逆期的他經常和父母發生爭吵,最後走向了極端。

父母生而不養,只是把孩子當成了幫他賺錢的工具,這樣父母真的太自私了。

還有一些父母更為可惡,生下孩子後,根本不管孩子的死活,只在乎自己的快樂,其實這樣的父母就等同於“謀殺”。

2018年11月,臺灣就曾發生過一起這樣的事件,引起無數人的關注與譴責。

一位姓林的母親,月入4萬(臺幣),卻把錢發在網戀的男友身上,整日與男友逍遙自在,根本不管兩歲的兒子,至使兒子餓死在自家的廁所裡。

據報道,這名男童死亡時只有5-6公斤,嚴重的營養不良,當時的辦案人員看到這一幕都紛紛落淚。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許多人: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這位母親的行為實在令人髮指,她根本就不配“母親”這兩個字。

日本小說家伊坂幸太郎說過:一想到為人父母,居然不用考試,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每個生命的誕生,都需要陽光與雨露,需要父母的關愛與陪伴,才能茁壯成長。

他不是你用來謀生的工具,也不是你偶爾一次歡愉的產物。他是一份責任,一種付出。

生養孩子需要父母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才能養育出優秀健康的孩子,同時也是自我成長的一次修練。

3

近年來,物質與科技的不斷髮展,促進了許多孩子早熟,早戀現象越來起嚴重,未婚先孕叢出不窮。

許多人自己還是孩子,卻已懷孕生子。而那些一出生,就被遺棄的嬰兒也頻頻出現。

據有關調查顯示:“民政部在本世紀初對全國兒童福利院收養的孤兒與棄兒的數量統計,結果50590名。每年全國各地都會發現大量被遺棄的嬰兒,而遺棄地都會選擇在馬路邊、火車站、醫院裡,甚至荒郊野外。”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許多人: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這些被遺棄的嬰兒,有的直接沒等到被發現,就已離開了人世;有的被好心人或是兒童福利院收養,但孩子幼小的心靈卻受到了極大的傷害。

即使那些被人領養,生活還算不錯的孩子,當有一天,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也一定會很傷心,感覺自己與別人不同,極度缺乏安全感。

以下是最近發生在我們身邊被遺棄的嬰兒:

“2019年1月12號,陝西一名工人在零下6度的公廁撿到3個月大的棄嬰,當時孩子被凍得慘叫不止。”

“2018年12月30日,黑龍江塔河縣一位路人在零下28度的雪地裡,撿到了一個2個月大的嬰兒,當時嬰兒被凍得臉色蒼白。”

“2018年12月27日,福建街頭垃圾桶旁,驚現一名棄嬰,寒冬中光著身子,已無生命體徵。”

看到這些除了心疼,就是無比的氣憤,不知道這些為人父母們怎麼會如此狠心,那可是他們的親骨肉呀?

生活再艱難也不能遺棄自己孩子,沒有本事養孩子,那為什麼要把他生下來呢?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許多人: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英國嬰語專家”特蕾茜·霍格說:

養育孩子是父母畢生的使命——比您所接受的任何一項任務都更加認真嚴肅。您的責任是指引和塑造另外一個人的成長,沒有比這更偉大、更高尚的事情了。

如此偉大與高尚的事情,卻在有些人的身上變成了無法原諒的罪惡。

4

前段時間,演員毛曉彤疑要和父親斷絕親子關係,被父親索要5000萬贍養費鬧得沸沸揚揚。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許多人: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毛曉彤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已離異,她一直跟著母親相依為命,父親幾乎沒有盡到撫養她的義務。

可是父親看到毛曉彤成名有錢後,就想要女兒贍養他。然而,毛曉彤對他卻很冷漠,於是他就直接起訴索要5000萬元贍養費。

這樣的父親也真是厚顏無恥,在孩子最需要他的時候,你都沒有盡到一絲責任,現在,怎麼還好意思讓孩子去贍養他呢?

我國有一句古語:生而不養,斷指可還。生而育養,斷頭可還。不生而養,永世難忘。

生孩子只是帶來了一個人的生命,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卻需要後天的養育才能培養起來。對於生而不養的父母,孩子要還給他的恩情不需要很多。

只有那些真正用愛養育孩子的父母,才配得上孩子的真心回報。

電影《何以為家》看哭了許多人:生而不養,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


希望那些有生育能力的男女們,能夠充分做好為人父母的準備,不要隨隨便便就生個孩子出來。

最後,但願每個小生命的到來,都能被溫柔以待,都能得到父母的呵護,感受這世間的美好,而不是痛苦艱難的苟活。

作者簡介:安奕婷,自由撰稿人,80後寶媽,關注育兒、婚姻及個人成長。存在即有價值,每一種相遇都值得好好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