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醫不用閹就可進皇宮,既有官職又有俸祿,為何沒人願意當?

用戶4474642174


受很多影視劇的影響,實際上這個問題其實並不準確,當太醫的人少,是因為嚴格,而並不是沒人願意去當太醫。


通常在影視劇裡,我們可能會看到某個妃子就快不行了,然後皇帝抱著愛妃,急得不行,大喊“傳御醫”,然後就立馬就跑來一個太醫,用絲帕覆腕,一搭脈,然後跪在地上就磕頭,臣死罪。皇帝氣的不行,飯桶一個,拖出去。立馬又招來一堆太醫進行會診。一通各種祖傳秘方、人參、鹿茸等名貴藥材,用下去,根本沒有半點療效,都喊死罪。皇帝氣的不行,一群飯桶,推出去全殺了。就在這時,某個小太監介紹個民間遊醫進來,“懸絲診脈”之後,用了五毛錢特效藥,病情立馬好轉。皇帝一高興,賞賜黃馬褂。


因此我們得出了一個結論,太醫不用閹就可進皇宮,既有官職又有俸祿,但是隨時可能掉腦袋,所以沒人願意當。古代的太醫們要是知道影視劇這麼編排自己不知道會不會跳起來。

在古代太醫不單單是一個職業,更是一種榮譽。因此對於太醫的選拔制度是非常嚴格的。


通常是數代或數十代的醫學世家、某一醫學流派的主要集大成者,才有資格進入太醫院,進行醫學的研學,然後為宮廷服務。比如明朝時太倉的婁東醫派就出過9個太醫,其中祖孫、父子相承的就有6人。


而且太醫院的執業太醫和我們現在醫院的“專科醫生”是類似的,每個太醫必然會精於某一科,比如婁東醫派出去的太醫就精於瘍科和兒科,通常都會有家裡數代人不斷驗證研發的祖傳秘方。所以通常給老百姓的醫病的醫生,大都是全科大夫,需要研究很多方子治療不同的病症,可謂民間醫生“百方治一病”。而太醫則更偏向於專科研究,通常是一個祖傳秘方打天下,也就是“一方治百病”。

從宮廷裡的人患病到接診,實際上也會進行一個“導醫掛號”的過程,而且整個診病的流程相當嚴格,近乎苛刻。

比如在明朝,一個太醫進宮“出診”前,宮裡會派宮中的當值太監和宮中老婦來太醫院(局)來請太醫。太醫院的院吏要初步詢問病情,並翻看此前此人的病例記錄。如無特別指定,會安排該病人的“保健醫生”和“專科醫生”進行病情的初步分析和探討。“專科醫生”在熟悉病人的身體情況之後,跟隨內官監太監、守宮門太監、御藥局太監各1名,連同當值太監3名、宮中老婦2名,共8個人相陪。最後出診結果出來後,太醫寫下藥方交由太醫院,多方再商討後確認無毒副作用之後,再交由專人到御藥局拿藥抓藥,最後藥渣也要保留。整個資料期間,專職太醫要定時來查詢身體狀況,整個過程一直持續到病好。由太醫局宣佈此次治療結束,並把此案例專門寫成一個報告留在太醫院留檔。

大家看了這個流程之後,才發現原來古代太醫院的治病流程這麼嚴謹啊,不比現代醫院的流程差在哪裡。

流程的嚴格,實際上才是太醫們人身安全的保證。


從娛樂角度出發,我們可以各種不嚴謹,甚至太醫給皇帝帶綠帽子,然後被皇帝一怒之下閹割了的都可能發生。但在真實的歷史上,看下這個“出診”流程,是幾乎不可能了。

入宮診病流程雖然嚴格,但是所有治病的流程和結果都是在多人的監督之下完成的,而且有相對應的檔案留檔。這也就可以正本清源,皇帝也不會因為太醫沒看好病就可以胡亂殺人了。



炒米視角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種吃皇糧的追求,倒不是官家的俸祿有多麼豐厚,主要在於收入穩定。

在古代,想吃皇糧的路子,不外乎兩種(當然針對平民百姓來說),一種是通過科舉考試考個功名,然後做官,另一種則是入宮當太監。

科舉考試雖然可以取得功名,但是難度係數太大,其難度比在今天考985大學還難;當太監雖然容易,但不到萬不得已,誰樂意挨那麼一刀呢?


不過,除了科舉和太監,還有一條路子,也可以吃皇糧,那就是當太醫。

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太醫居然是一個沒人願意當的職業:不說別的,明代名醫李時珍曾經當過幾天太醫,但最終還是選擇做個遊方郎中。

那麼,為什麼沒人願意當太醫?

在沒有西醫的年代,不論是達官貴人還是平民百姓,所能依靠的,只有中醫。

中醫的形成歷史和西醫截然不同。中醫屬於經驗醫學,所謂經驗醫學,顧名思義,指的是依靠數千年經驗,不斷積累而成的一門醫學體系。

而對於中醫本身來說,在實戰中,不斷積累經驗,是提高自己醫學水平的不二途徑。而在古代的條件下(尤其是生物科技不如當代的局面下),給人治病能治好的概率其實非常有限,如果給平頭百姓治病沒治好,可以溜之大吉或者不收診費糊弄過去,但如果給皇帝或者其他什麼皇親國戚治病沒治好,那可就不是溜之大吉或者不要俸祿的下場了。

鬧不好,這是要掉腦袋的。



此外,還有一個原因。

那就是太醫所要診治的疾病種類,決定了太醫的工作不好做。

比如慢性病。

慢性病,包括今天的風溼,還有咽炎這類疾病。

這類疾病在當代根治尚且困難,而在古代,老百姓是不會花錢治這種病的,而達官貴人不差錢,會選擇治療這種病。

而這種病當然治不好的概率大,既然治不好,太醫少不得要挨一頓板子。

比如富貴病。

和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不同,太醫所要服務的對象,都是營養過剩之流。而從營養學角度來說,營養過剩也會導致很多疾病(比如糖尿病),當代人得糖尿病可以打胰島素,古代沒有那玩意,太醫能怎麼辦?

而一旦達官貴人因為富貴病而喪命了,那麼,太醫多半也活不成。

因此說,古代太醫的工作,基本上可以用冒著生命危險來賺口吃的來形容。並且風險係數不比當土匪低。

而對於醫生來說,這就面臨一個機會成本選擇:當太醫和在江湖上混,都可以養活自己,但是跑江湖風險不大,而當太醫風險係數過高,需要整天提心吊膽的,兩相對比,太醫這個沒什麼優勢。

因此,在古代,太醫成了沒人愛做的職業。


藤樹先生


太醫這個職位應招者少之又少。很多有名的神醫寧願在民間行醫,也不想去皇宮做太醫。要說原因,我們來分析一下利弊。

首先我們說一下有利方面;進宮做太醫者,每月發放俸祿,不用為生計發愁,再有太醫也算是一個官職。能做太醫這醫術定不是平庸之輩。


我們在說說弊端,第一給皇上看病,得小心謹慎,看好了有賞,倘若看不好,輕者責罰,重者要命。

第二沒有了自由,進宮為太醫者,常年在宮中為皇族人看病,鮮少有自己的時間,現在就好比公司職員不自由。

第三成為太醫後,只為限定的人看病,接觸的疑難雜症較少,不利於增進醫術。

說完利弊想必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沒人願意做太醫了吧。如有意義歡迎留言哦。


專業搞笑二十年


太醫是一個高貴的職業,既有官職又有俸祿,而且還受人尊敬,但是太醫卻也是一個高風險的職業,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掉腦袋,所以這個職業在好在光鮮在榮耀,能有更好的出路的人也不願意做這個職業。

醫不好重要的人物-掉腦袋

太醫雖然都是醫術精湛的人,但是架不住古時的疑難雜症眾多,在古時即便是感個冒都有可能喪命,而如果真的患了一個很難醫治的重病,即便是你的醫術在好,也很難像電視劇中那樣妙手回春,所以治癒的可能性很低。而如果這個人真的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物,如皇帝的愛妃等,很有可能你便會因此而掉腦袋了。



沒有揣摩出“聖意”-掉腦袋

一般能成為太醫的人都是醫術高明的,但是由於將大部分的時間都用來專研醫術,太醫們往往都是很耿直,有什麼說什麼,不太會揣摩他人的意圖,這樣在皇宮之中人很難生存的。比如太后懷孕了,讓太醫前來看病,而如果太醫診完脈說恭喜,這是喜脈,那麼你很有可能就掉腦袋了,所以作為太醫有的時候並不能說實話,一不小心說實話了就有可能掉腦袋,這實在是難為了耿直的太醫。



被人陷害利用拋棄-掉腦袋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皇宮之中爭鬥不斷,而有一種手段就是在對方的藥中下藥,由於這個藥是太醫開的,一不小心太醫就有可能因此而背黑鍋,結果是掉腦袋。還有一種情況是宮中明爭暗鬥,而兩方爭鬥中用到太醫這一角色,這樣一來太醫便只能在夾縫之中生存,一不下心便成為了被拋棄的棋子,結果當然也是掉腦袋。


太醫一天除了想辦法提升自己的醫術之外,想的就是自己如何才能包住自己的腦袋,因為自己的腦袋太容易丟了,這樣一來就很容易理解,太醫這麼光鮮這麼榮耀,又有官職又有俸祿,卻很少有人願意做了。醫生和科學家比較相像,本應用一生的時間去進行專研,但是如果成為了太醫,卻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想如何保住腦袋,實在是有些可悲可嘆!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在我們所看的古代宮廷劇,尤其是清宮劇中,太醫做為為帝、後、嬪妃看病的醫生,經常有出現。有的太醫還參與到宮廷內鬥中,起了關鍵作用。那麼現實中古代的太醫真的如宮廷劇中描寫的那樣嗎?太醫做為醫生中的翹楚,能很直接的接觸帝、後、嬪妃和王公大臣這些最有權勢的人,有很多展示自己的機會,又有官職俸祿,是不是人們對這個職業都會趨之若鶩呢?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醫生這個行業在封建社會中的地位太低,很多人都不願望當醫生(古時稱大夫)。自春秋戰國時期起,百家爭鳴,士大夫階層崛起,成為社會地位非常高的人。而醫者的社會地位卻自此跌落,成為百工之一,和巫、商賈成為了一個階層。古時對階層的劃分是挺嚴厲的,皇帝選妃子多是選出身官宦人家的女兒,就連選宮女都要求是良家(非百工)出身,也就是說醫生家的女兒連入選宮女的資格都沒有。所以歷史上的嬪妃,出身有高有低,但卻很少聽說誰是醫者家的女兒。

太醫又叫御醫,是專門為帝王、宮廷和官宦上層服務的醫生。雖說太醫是醫生中的佼佼者,但他社會地位仍然不高。歷代的太醫院的頭頭也只是四、五品的官員,普通的太醫只是七、八品官員,其實品級還不是最重要的,最主要的是太醫是方技官,跟占卜的、相面的官員是一個階層,跟士大夫階層的同級官員沒有可比性。所以太醫是被很多士大夫階層看不上的,認為他們只是為自己這個階層服務的人,就連很多名醫自己都看不上自己的職業。所以在這種醫生地位普遍低下大環境下,很多人是不願意當醫生(也包括太醫)的。



其次,太醫的來源途徑很少,要求很嚴。有人會說了,既然很多人都不願意幹這個,對太醫的要求還嚴?其實這並不矛盾,無論怎樣醫者還是有人在乾的,太醫做為為權貴看病的醫者,肯定要選醫生中最優秀的。其實早期的太醫大多都是專門的醫官,是從官辦的醫學機構裡培養出來的,他們大都出身太醫世家,對醫者而言,門檻很高的。少數太醫是從民間徵辟來的,但也都是些有名望的醫生。所以要成為太醫要求很嚴的,這讓很多人都望而卻步了。


再次,帝后、嬪妃這些人都是權力最頂端的人,給他們看病要十分小心,一個搞不好是會掉腦袋的,正所謂“伴君如伴虎”嘛!再說了,這些人都是金尊玉貴,嬌生慣養的,身體本來就比常人難治,再加上太醫很小心,有很多方法還不敢用,所以醫治難度大大增加了。明代的太醫許紳,在給暈倒的嘉靖帝看病時,因為太過緊張,在給嘉靖帝看好病的同時,自己卻因為驚悸過度死了。可見在這種環境下工作,心理壓力真的巨大,所以這也是有官又有厚祿的情況下,想做太醫的人仍然很少的原因。



最後,做太醫有時候會成為宮廷內鬥的炮灰。如果說前三個原因都是可以克服的,那麼第四個原因卻是讓人防不勝防的。藝術是來源於生活的,各大宮廷劇中播出的太醫與宮廷的瓜葛,並不是空穴來風。太醫跟后妃有情感糾葛是比較扯的,但他們被牽扯進宮廷鬥爭中卻是有可能的。

印象最深的是看電視劇《大宅門》,其中一條很重要的故事主線就是男主角白景琦的大伯白穎園,因為給宮裡的嬪妃看病而吃官司展開的。白穎園是白家長子,為人宅心仁厚,品行高潔。有一次去為宮中已故同治帝的嬪妃去看病,沒成想第二天這個嬪妃就死了,於是給他看病的白穎園就被刑部抓走了。其實這個嬪妃是因為得罪了慈禧,被慈禧給暗害了,白穎園只是個頂包的。但由於這個嬪妃是詹王府的二格格,白穎園的父親和弟弟又曾得罪過詹王爺,所以詹王府便要求嚴查,跟白府有仇的關家和武貝勒也落井下石,至使白穎園的處境很危險。有些明眼人是看的清這事的,勸白老爺子不要去計較白穎園的藥方到底有沒有問題,只要讓上面不追究,再花錢保命就行。但白老爺子非要弄個是非黑白,非要遞奏摺給慈禧說明白,慈禧大怒,把白穎園叛了斬監候。後來雖然白家託人暗地裡把白穎園救了下來,但卻因為這個事,白家幾次都面臨滅頂之災。



所以太醫這個職業真是高危職業,白穎園這樣真是飛來橫禍,在各勢力的角逐中成為了炮灰,不僅自己差點性命不保,還讓整個家族都跟著受累。所以太醫雖然待遇還算不錯,但真的沒多少人想幹。


孔六十三


朝不保夕呀。 太醫是 代醫生稱謂。太醫,後世也叫御醫,是專門為帝王、宮廷及官宦上層服務的醫生。多為當代學識淵博之名醫組成,基本由代傳及推薦組成,後世(宋代以後)成立了官辦醫學機構,開始培養醫學工作者,成績好者可升為太醫 1御醫的社會地位

《國語·晉語八》醫和答趙文子“醫及國家乎”時說:“上醫醫國,其次醫疾,固醫官也。”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的醫者將治理國家作為職責,其社會地位等同於官員。而自春秋戰國時官學下替,私學競起,百家爭鳴,士大夫階層崛起,而醫生卻未能成為其中一員,反而降為百工之一,社會地位由此一落千丈,淪落為“賢君子”所不齒的“賤工”。此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醫生的社會地位也就此定位,《三字經》中亦有“醫卜相、皆方技”。方技官地位低下,正史記載絕少,往往只在百官志或者方技列傳裡面略有記載。張仲景開辨證論治先河,撰《傷寒雜病論》,被尊為醫聖卻不見於正史,醫生的地位可見一斑。

處於這種社會環境中,不但士大夫之流恥之,連一些醫術精湛的醫生自己也以為恥。比如華佗“遊學徐土,兼通數經……本作士人,以醫見業,意頗自悔”;東海徐氏“文伯亦精於醫,兼有學行,倜儻不屈意於公卿,恥以醫為業。故其雖終身隨侍於歷代帝王之側而人不以‘太醫’稱之。”由此可見御醫們雖然是官員,然而他們的品階並不高,歷史上執掌宮廷醫事的長官,如歷代的典御、奉御、院使(相當於太醫院院長)等均不過是四、五品官,普通御醫更是隻有七、八品左右,而且是方技官,相較於他們的服務對象而言地位實在卑下。

歷史上醫生品階最高者當推明代太醫院院使許紳,其被封為太子太保、吏部尚書,官居一品。然而許紳的高官源於嘉靖二十一年發生的宮變,幾位宮女用繩子勒住嘉靖帝致其氣絕昏倒,此時許紳“急調峻藥下之,辰時下藥,未時忽作聲,去紫血數升,遂能言,又數劑而愈。”受到了嘉靖帝高規格的獎賞。而後其作為院使,卻因用藥而驚悸至死,可見御醫群體社會地位之低下。

歷史上醫生的悲劇幾乎都發生在御醫身上,因為社會地位的地下,御醫們的性命在他們服務的對象指掌之間,不說診治略有差池,就是應對稍有不慎都可能獲罪。如戰國時文摯以情志法(激怒)治齊閔王而被生烹,三國時華佗因見疑於曹操而喪命,前秦太醫令程延直言前秦主符生食棗過多致病而殺身。其餘,歷代帝后駕崩,除非遺詔中有不須加罪之語,否則無論御醫診治是否有過均被處置是一種慣例。


12312138


沒人願意當,這不太好說,記得武則天當女皇時弄死過很多大臣,有些也是冤枉吧!有大臣就問她,您這樣殺官就不怕沒人當官?她引用了"飛蛾撲火”的原理告訴那大臣,只要高官厚祿就會有人源源不斷地加入。所以個人理解,太醫應該不會沒人願意當,如事實,應該還是官不夠高,俸祿低的緣故。


丫6503


治不好要殺頭!

治的好要失去自由!

治一個皇宮所以皇族的人,他們每個人生各種病都要會治就是癌症也要治好不然就殺頭!

地位底下,一病不治就殺頭

再看看民間的醫生受人敬仰又自由還能名留千古多好,有什麼想不開的進皇宮


蓓蓓9687


風險係數太大,治病的對象都是皇親國戚,出一點差錯,就會失去身家性命,如果碰到頑疾,治不好的病,可能就立馬被砍頭了,因為像馬皇后這樣的賢后,歷史上鳳毛麟角。另外,太醫的薪水也不高,而且容易牽扯到後宮利益糾紛。是個高危職業。


周星星看電影


豐富的好防大學從現在發個語音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