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內的新能源電池行業,和汽車的BMS處在一個什麼的地位?

新能源電池產品開發


洋退中進,尖端技術的亞洲旋風

4月中,英特爾宣佈退出5G基頻芯片的開發,這是全球半導體業界的大消息,英特爾CEO日前更表示,因為看不到獲利及投資回報的清楚路徑,才選擇退出市場。

至於未來英特爾5G芯片事業部下場會如何?雖然沒有明說,但預料很可能會選擇賣掉。至於接手的公司,不管是誰,也要面對相同的困境,也就是包括高通、聯發科、三星、華為海思等競爭對手在內,無止盡的殺戮戰場。


據企查查顯示,英特爾是全球半導體頂尖企業,這麼出色的公司,遇到自己做不好的產品,仍選擇坦然承認失敗,務實做決策。相較其他能力差很遠的企業,很多遇到類似挑戰時,大部分都不願意面對現實,有的甚至拖到最後才讓企業被迫關門。

和這些疲軟的歐美巨頭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的高科技新企業正在冉冉升起。

「賭性堅強」,中國電動車電池龍頭「寧德時代」榮譽董事長張毓捷的辦公室牆上,掛著這樣一幀書法。60歲那年,友人們請書法名家揮毫寫下蒼勁有力的四個字,送給他當生日禮物。

福建第二富豪、張毓捷的徒弟、寧德時代董事長,指的都是同一人——今年51歲的寧德時代創辦人曾毓群。在「2019年企業市值一千大排行」調查中,去年在深圳證交所股票掛牌的寧德時代,以近2000億元的市值,衝上第84名,持股近3成的曾毓群,身價則逾500億元。

對76歲的張毓捷,以及小他25歲的曾毓群師徒檔而言,創辦寧德時代,的確是個賭注。

中國式狼性文化,就愛賭一把

他們需要放棄原本安穩的工程師生涯,把身家賭在前途未卜的新創事業上,更令他們不安的是,誠如張毓捷所言:「做電池,是個非常危險的行業,電池裡裝的都是易燃化學物品。」

2011年底,寧德時代從ATL(新能源科技公司,寧德時代的前身)的汽車動力電池部門獨立出來,成為一家獨立公司。

2012年,中國將汽車電池列為重點扶植項目,給予大力補貼。曾經,一輛純電動車小轎車,售價可能12至15萬元人民幣不等,政府可以補貼消費者一輛電動車高達6萬元人民幣。

換句話說,在中國,買電動車的成本,僅一般汽油車的一半。以今年而言,平均每輛純電動車消費者,仍可獲得近3萬元人民幣的補貼。

寧德時代便是在這個政策風口上遠揚起飛。自2012年後,中國電動車出貨開始呈現三級跳成長。以2018年而言,全世界總計賣出171萬輛純電動車,中國就佔73%,達125.6萬輛。

挾著ATL時期出貨給蘋果、三星、華為等一線消費電子大廠的名號與口碑,寧德時代快速攻佔市場,不僅中國本土車廠訂單囊括十之八九,2012年旋即拿下BMW電動車電池訂單,緊接著,福斯、日產、賓士、本田、寶獅雪鐵龍等國際車廠電池訂單也陸續落袋。

看準電動車趨勢,黃魚之鄉變「全球鋰電池之都」

快速攻城掠地的寧德時代,2017年電池出貨量首度超越特斯拉供應商Panasonic,坐上汽車電池出貨量霸主寶座,當年全球市佔率達17%,2018年據估計已提升至22%。

換言之,全世界每5輛純電動車中,就有一輛以上是由寧德時代製造的電池所驅動。

為寧德時代供應電源管理系統的精星科技指出:「發展電動車,是中國汽車工業技術完全自主的一條捷徑!」 傳統燃油汽車的核心零組件是引擎與變速箱,佔整車成本約25%至40%不等,汽車強國日本,摸索了將近一百年,才有引擎與變速箱的精湛工藝。

但電動車的核心零組件是電池,佔整車成本高達35%至40%之譜,擁有電池技術,就等於可以執未來全球汽車工業的牛耳。所以,中國才不惜代價發展動力電池。

現在主流技術是,電動車每充一度電至少可跑40公里;至於燃油車,即使省油車款,一公升汽油頂多可跑十幾公里。電動車在成本優勢之下具有必然的未來性:一度電不到1元,一公升九五無鉛汽油要7元!

公司治理全靠拼,超越歐美

其實,任何企業的資源都是有限的,人才、資金都應該用在刀口上。

優秀的企業不會害怕做減法。該收掉就收掉,該放手就放手,把力氣用到更有發展的事業上,這就是務實的企業應該做的事。

其實,英特爾在5G手機基頻芯片生意做不來,但一樣可以做5G帶動的其他生意。

寧德時代是國內第一大電池廠,很會打拼賺錢。企業不可能每個事業都成功,但若不試著做新嘗試,結局就會像一灘死水。

當然,英特爾的問題,顯然不只是企業不懂創新而已,母公司大同集團很早就有家族鬥爭,加上經理人能力不佳、公司治理不彰等問題,所有壞事它都有份,投資人若看到這些新聞還要去買股票,只能怪自己太愚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