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熟悉中國經濟的朋友,一定聽說過“溫州奇蹟”。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溫州人從做鞋子起家。後來,他們開始替各類品牌生產服裝、家電以及其他小商品。隨著中國加入WTO以及人民幣匯率降低,中國向世界市場敞開大門,溫州的製造業隨之崛起。

全世界的訂單紛至沓來,溫州的工廠開足馬力,無數人因此發家致富。一時之間,這座浙江的二線城市處處湧現著創業熱潮。溫州商人這個身份,也成了“一夜暴富”的代名詞,讓不少人羨慕嫉妒恨。由於很多溫州人發財後來到大城市投資置業,一度引起了市民的恐慌,他們被指責抬高了上海的房價,“溫州炒房團”這個稱呼也由此而來。

然而,隨著世界經濟下滑,溫州奇蹟的風光漸退。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很多依靠外需的溫州工廠每況愈下。加之國內勞動力成本提升,市場競爭日趨激烈,溫州企業若想重現輝煌,可謂困難重重。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1/6 訂單工業

其實,溫州企業原先並不依賴海外訂單。曾經的溫州商人都善於跑市場,他們在全國各地承包櫃檯,搭建人脈,組織了龐大的經銷網絡。顯然,這麼做很辛苦,國內市場魚龍混雜,小客戶殺價嚴重,運氣差的時候連貨款也收不回來。然而,不少企業也因此擁有了核心競爭力。早先的溫州企業能做起來,靠的就是這種網絡與渠道優勢。

當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外國品牌紛紛把目光投向國內的時候,溫州企業迎來了轉機。依靠中國人強大的學習能力,原本只能做山寨貨的工廠,如今開始做出口產品了。溫州工廠得到了國際認可,訂單量越來越多。於是乎,溫州製造業逐漸轉型成為“訂單工業”。

所謂“訂單工業”,就是接到單子然後生產。你只要在生產線上花功夫,把產品做出來貼個外國牌子就行。其餘的事情,諸如研發、營銷、品牌建設、渠道維護等等,都無需考慮。和原來跑遍全國,與各地小客戶鬥智鬥勇相比,的確省去了不少麻煩。這種賺錢快,又輕鬆的生意,誰會拒絕呢?

然而,訂單工業儘管省心省力,卻也帶來不小的隱患。一旦海外市場波動,訂單量驟減,或者其他國家的人力成本更低,不少工廠就失去了競爭力。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以上故事是我從經濟學家周其仁先生那裡讀來的。今天看來,當初溫州企業傍上外國品牌這條大腿,雖然在短期賺了不少錢,從長期來看卻丟失了企業的未來。要知道,凡是能給你的,統統能收回去。把企業競爭力完全寄託在外來的恩惠上,終究不是長久之策。

這幾年,中國勞動力價格不斷攀升,外國品牌紛紛將製造基地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有識之士大聲疾呼,中國人缺乏自主創新,我們應該從中國製造轉型為中國創造,擺脫依靠廉價勞動力的發展模式。否則的話,我們的產業優勢將不復存在。

現在還有許多人,整天強調所謂“顛覆式創新”,他們感慨核心技術都是西方的,而中國人只能靠模仿為生。什麼時候中國才能有自己的喬布斯或比爾·蓋茨?長此以往,我們民族的創造力何在?溫州企業的故事,提供了鮮活的反面教材。

這樣的觀點暗含了一個前提,就是把創新侷限於技術領域,好像中國人只要能搞出一大堆國際發明專利,就擁有了創新能力。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2/6 先發真的能獲得優勢嗎?

美國是世界公認的創新大國,每年有30多萬項發明專利誕生。然而,在那麼多的專利中,只有3%最終被企業收購。而在這3%裡頭,只有1%實現了市場化。也就是說,絕大多數專利並沒有商業價值。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為何那麼多專利無法使用呢?背後的原因有很多,但一個關鍵的因素是:發明一項專利和把專利市場化,完全是兩碼事。發明專利,你要考慮的維度比較單一,更多把精力聚焦在技術層面。但投入市場就不同了,一旦涉及到消費者這個變量,需要操心的事情可謂千頭萬緒。比如,技術是否成熟,如果成熟的話,能否實現量產?倘若量產了,成本如何?成本降低了,應該如何構建供應鏈?與怎樣的供應商合作?即便產品做出來了,消費者會接受嗎?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會改變原有的消費習慣?這些都是未知數,這正是單純的技術創新與商業推廣最大的不同。前者涉及的變量少,後者面臨的變量多,變量越多,不確定性就越大。

所以,一項新事物從誕生到被普遍接受,絕不是容易的事情。國內有位著名的學者,曾把生意分為三種。第一種生意創造市場,即消費者原本並不知道這種產品,它們的橫空出世,改變了舊的認知習慣與市場格局,開啟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第二種生意滿足市場,即在滿足原有需求的基礎上,企業家對產品不斷地加以改善和優化。第三種生意就是接單工業,企業家無需考慮生產以外的因素,一切照著圖紙做,然後簽單子交貨。這樣的生意,缺乏創新力。如果訂單沒了,企業也就跟著倒閉。

看完了上述劃分,你顯然會把第一類生意列為偉大的商業創新。至於第二類生意最常見,它們稀鬆平常,不太會登上商業雜誌的封面。第三類生意更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不少人對之不屑一顧。

然而,即便是那些偉大的商業創新,它們一定是擁有了石破天驚的技術才變得偉大嗎?或者說,它們真的是因為創造了某種前所未有的東西才贏得市場認可嗎?那些看起來平淡無奇的生意,是否僅僅是對強者的抄襲,難道它們的創新含量真的就很低嗎?

之前已經說過,真正的原創性技術,最初幾乎不可能取得商業成功。作為企業,尤其是大公司,很少會拿這些技術去冒險。事實上,不少偉大的商業創新,很多是借鑑了市場上已經成熟的技術,然後加以改進和發揚,方成就一段傳奇的。

3/6 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

咱們就從大家心中的大神——喬布斯說起。當初,喬布斯是從做電腦起家的。八十年代初,蘋果公司的二代電腦風靡全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喬布斯並未止步,他打算研發第三代電腦。不過在此之前,他需要融資。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當時有一家公司叫施樂,今天,施樂公司以複印機與打印機而聞名。不過在當時,施樂是一家很有實力的科技企業,擁有自己的實驗室。喬布斯對這家公司很感興趣,但施樂不想把自家的絕活透露給喬布斯。然而,喬布斯就是喬布斯,靠著不懈的韌勁,他最終還是讓施樂公司展示了他們的看家本領——圖形交互界面。所謂圖形交互界面,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用鼠標點擊某個圖標或文件夾,就能進一步顯示裡面的內容。然而在當時,大多數電腦需要輸入口令才能做到,顯然比今天要麻煩許多。

喬布斯在看到這項黑科技之後,立即把它用到了自家的產品上,於是就有了後來大名鼎鼎的麥金塔電腦。熟悉商業史的人都知道,這個產品最大的亮點源自施樂。只是施樂並未意識到它的商業價值,直到麥金塔電腦問世,施樂才如夢初醒,自己錯過了一個天大的機遇!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喬布斯是把現有技術進行新組合的高手。後來的智能手機iphone也是這樣。按照喬布斯的說法,智能手機就是將電話、網絡與MP3播放器組合在一起,它本質上就是舊技術的新組合。甚至連智能手機也不是蘋果公司的發明,它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問世了,只是因為各種兼容性的問題,才遲遲得不到推廣。

蘋果公司能有今天的成功,依靠的不是什麼原生性的專利技術。然而,蘋果的成功依然不可複製,它的秘密在哪裡?我們下一節會講述。

類似於蘋果這樣的商業創新,在商業史上並不少見。我們再舉一個更早的例子。亨利·福特,你一定聽說過他的大名。正因為他,汽車走進千家萬戶,從一件奢侈品成為大眾消費品。沒有亨利·福特,就不會有今天的汽車業,在二十世紀初,福特公司就是美國工業的代名詞。然而,亨利·福特之所以偉大,不是因為他發明了汽車,而是因為他讓汽車以一種更廉價的方式實現量產,這種方式就是流水線。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那麼,亨利·福特是流水線的發明者嗎?也不是,在此之前,流水線在美國的屠宰場就已經普及,亨利·福特從中獲得啟發,才有了後來的流水線。

所以,偉大的商業創新,未必來自什麼顛覆性技術,它們都是在前人基礎上,發現了之前被我們忽略的東西。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曾說過:創新,就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那些了不起的企業家,對這句話做了最好的註解。

4/6 創新是一項漫長的系統工程

說到這,你可能覺得,照這麼一說,創新似乎是很容易的事。既然沒有100%的絕對創新,我們只要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從現有的技術中汲取靈感,然後進行新的組合,就能讓自己變得獨一無二了。

這樣的理解,反映了我們對創新的認識,片面的停留在某個時間點上,好像只要把某一步作對,剩下的事就水到渠成了。然而,現實並沒那麼簡單,創新不是某個時間的突然爆發,而是一個漫長的集聚過程,做完了這一步,你還有第二步、第三步·····乃至無數步要走。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的確,創新是不同要素的重新組合,但不要忘了,這種組合不限於產品或技術層面。商業本質上就是搭建一個協作體系,除了生產要素,還有人與人之間,從生產過程、供應鏈乃至企業組織,都需要不斷創新。而協作體系的建設,從來沒有最好的方案。

為什麼蘋果公司能成為全球市值第一的公司?僅僅是因為喬布斯當初想出把電腦和電話合併成智能手機嗎?當然不是,幾乎在iphone誕生的同時,當時全球手機市場的老大——諾基亞也開始研發自己的智能手機。然而,諾基亞最終還是失敗了,為什麼呢?

不是因為諾基亞技術不行,而是智能手機的生產方式,與傳統手機有著很大的不同。智能手機是各地供應商協作的產物, iphone背後有一條全球供應鏈,它的零部件來自十多個國家,蘋果公司自己不從事生產。這樣一來,一旦蘋果研發了一項新技術,他只需要找到合適的供應商去生產,而無需自己搭建一條生產線。這樣做的好處是,蘋果可以把更多精力花在產品和營銷,而把生產的包袱扔給了供應商。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反觀諾基亞,他們在做智能手機以前,已經有一條完整的手機生產線。因為傳統手機沒有那麼多功能,所以一條生產線就能搞定,這樣能實現大規模量產,諾基亞也因此成為傳統手機行業的霸主。但同樣的方式不能用到智能手機上,智能手機是快速迭代的產物,基於供應鏈的生產方式就比生產線更靈活,諾基亞用老方式處理新事物,自然就力不從心了。

但即便如此,蘋果公司就從此戰無不勝了嗎?擁有了全球供應鏈,並不意味著管理上就輕鬆了,事實可能恰恰相反。因為全世界不止一家手機廠商,他們也會爭取和優秀的供應商合作。從內部生產轉向外包,意味著不確定性的增加,這對企業的管控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降低供應鏈成本,穩定質量,減少信息不對稱,始終是個無止境的難題。別忘了,當今蘋果公司的CEO蒂姆·庫克,就是管理供應鏈出身的。

5/6 豐田模式

創新是一個過程,它們往往發生在細微之處。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偉大的公司之所以偉大,不是由於他們具備了某項核心技術。而是他們在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優化,將無數個小創新積累並整合起來,才有了後來的傲視群雄。

讓我們再舉一個例子,豐田汽車。目前,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汽車公司。在汽車領域,豐田是後起之秀,儘管也是一家百年老店,但是在二戰以前,豐田汽車毫不起眼,當時汽車業的老大是美國的通用和福特。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直到六十年代末,豐田汽車才開始大舉進入美國市場,它以低廉的價格與穩定的質量迅速征服了美國消費者。豐田打了個漂亮的翻身仗,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有研究者指出,秘密來自所謂“豐田式生產”。

據說在豐田的生產線上遵循著一個原則,就是任何備料,只在需要的時候出現在需要的位置上,這樣就能避免因備料過多而產生的庫存積壓。另外,所有零部件都放在工人觸手可及的地方,而且數量不多,如此就節省了工人因為搬東西所花費的時間,同時減少了浪費。

當生產線上有任何工人覺得幹活不順手,整條線就會停下來。工廠內會有應急團隊幫忙解決問題,這樣的事情每天都會發生,豐田就是以這種方式,不斷改進自己的生產線。

有趣的是,當初連豐田自己都不知道這套方法叫什麼,後來還是請外面的諮詢專家來總結的。這背後說明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很多創新是無意識的,就跟藝術創作一樣,你並不是先有了某個理念再去創作作品,而是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你的靈感的。

如果我們把豐田的這套方法拆解出來看,每一步都很簡單,無非是改善某個步驟,優化某道環節,模仿起來也很容易。而豐田的這些創新,並不是出自某個專家或者天才之手,他們是一線工人的真實反饋。所以,通用汽車公司在瞭解了這套方法之後,覺得自己能很快學到手。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豐田生產方式創始人大野耐一

但事實證明,通用公司太天真了。豐田的生產方式,表面上看很容易模仿,實際卻很難學。因為這套生產過程,是無數次試錯與改進的有機體,不是你攫取了幾個關鍵點然後加以推廣就能學會的。它既不是一套完整的方法論,也不是什麼系統的培訓方法,豐田的優勢,是在漫長的實踐中積累出來的。

豐田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創新,不是腦洞大開,不是別具一格,不是擁有了某項黑科技然後四兩撥千斤。創新是細節的積累,是點滴的匯聚。猶如千萬條小溪匯成大江大河,然後奔湧出強大的勢能!

6/6 上帝給你的禮物,也可能是個詛咒

聽完豐田汽車的故事,你或許開始熱血澎湃。堅韌不拔,持之以恆,不正是咱們東方人的品質嗎?其實,很多中國企業都想學豐田,有些專家就指出,豐田的成功,是落後者利用後發優勢趕超先進者的典範。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作為世界經濟的後起之秀,中國也可以充分利用後發優勢。數十年來,我們從西方國家借鑑了大量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而這些在西方已經經歷了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發展。由於我們利用的都是成功的舶來品,何況有前人的經驗教訓可供借鑑,我們就能夠避免走彎路,從而實現彎道超車。

然而,在一片歡呼聲中,有人提出了警告。後發既是優勢,也可能是巨大的劣勢!

關於後發劣勢的說法,最早是由已故經濟學家楊小凱提出的。楊小凱認為,一些發展中國家,由於能夠充分引進先進國家的技術和經驗,在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之後,有可能會停滯不前。因為很多人覺得走到這一步已經不容易,能做的都做過了,該適可而止了,當自滿的情緒蔓延開來,這些國家就會掉入所謂的“後發陷阱”。

真正的顛覆式創新不是石破天驚,而是細水長流

換在商業世界,後發陷阱同樣存在。正如我們開頭提到的溫州企業,接單模式成就了他們的輝煌。但很多企業嚐到甜頭之後,以為獲得了一勞永逸的賺錢方式,滿足於給國外大企業做代工廠。貼牌生產固然省事,但代價也是高昂的,因為你喪失了改變的能力和意願。更可怕的是,當企業中包括你在內有不少人因此受益的時候,想要打破這個局面就會更難,既得利益是最大的舒適區,對於絕大多數人,這是個無法拒絕的誘惑。

所以,上帝賜予你的禮物,也可能是個詛咒。你選擇滿足於現在,那麼未來就會拋棄你。創新最大的敵人,正是你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