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一凡:中國經濟的三大優勢

中新經緯客戶端5月10日電 題:《丁一凡:中國經濟的三大優勢》

作者 丁一凡(北京外國語大學億陽講席教授)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經濟的復甦並不堅實,中國經濟卻有些例外。它一直保持了較高速度的增長,只是最近幾年有所放緩。同時,國際媒體依然時不時就爆出一些唱衰中國經濟的雜音,但是它們很快就被中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所淹沒。

中國經濟有三大特點,當前的貿易保護主義回潮、民粹主義氾濫等現象都無法動搖中國經濟的這些優勢。

第一,中國基本實現了工業化,這在人類歷史上,在上10億人口的國家中是第一次。因為有龐大的市場,它使中國經濟可以充分體現出“規模經濟”優勢。中國經濟可以大規模地把工業製成品的成本迅速“攤薄”,可以實現工業所需的各種複雜配套生產,可以把各種工業製成品造成“白菜價”。特別是,這種複雜的工業體系非常有利於新技術的大規模產業化,有利於新技術產品的誕生。

一位“天使投資人”講過一個生動的故事,充分說明了中國經濟的競爭力。美國加州硅谷的一家創新公司想出了點子,要造一個新產品的樣品,但因為美國的工業生產已經不齊備,需要從德國、韓國、中國進口許多小零件,所以他們計劃用6個月來生產這個樣品。一位長期在中國經營投資的人建議他們到深圳來看看。於是,這幾個人到了深圳。結果,他們在深圳用了兩個星期,就找齊了所有的配件,把那個樣品做了出來。兩個星期對6個月,這就是中國經濟在工業生產上的競爭力。

因為有這種優勢,近幾年來美國企業並未如願把從中國的進口轉移到其他國家去,它們寧可多付點關稅也還要從中國進口。

第二,中國工業正在更新換代,高端製造業增長勢頭喜人。中國人喜歡辯證思維,認為每一次危機都孕育著新的機遇。只要自己能積極應對危機,就可以把危險化成機會。雖然全球化遭遇了低潮,發達國家的貿易保護主義捲土重來,但這也給中國提供了更多調整自己的機會。

上一次危機,讓中國最大的出口省份廣東實現了“騰籠換鳥”,淘汰了低端的過剩產能,換上了高端製造。那些過去生產箱包、鞋帽、成衣的村鎮,現今都成了工業機器人、無人機的配套工廠。這一次又讓許多企業看到了轉型、調整的機會。最近兩年,中國製造業中增長最快的部分就是高端製造業,其增長幅度遠遠超過工業投資與生產的平均水平。

比如世界無人機領域主要是中國大疆、法國帕羅和美國三維機器人三家公司,其中,中國大疆在世界市場的份額是70%,佔據壓倒性優勢。現在,中國已經成為工業成套設備最大的生產國與出口國,最大的工業機器人生產國與使用國,最大的無人機生產國、使用國與出口國……

這大大提升了中國經濟的發展水平,提高了發展的質量,提高了生產效率,也使企業獲得了更多的利潤。

第三,中國的數字經濟正在蓬勃發展,給中國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使未來中國經濟的形態更加令人期待。2018年,中國的數字經濟高達3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5%,在全球經濟體中比例最高。

數字化技術可以應用於各種經濟形態。工業生產的數字化與自動化結合、與人工智能機器人相結合,可以使工業生產更加精細,生產效率與精度都更高,使工業製成品質量更高,更加整齊劃一。網絡技術還使工業生產程序更容易操作、更可控制。任何一個生產環節都在監控程序內,使生產杜絕了浪費,減少了次品,等等。網絡技術應用於服務業,能起到更大作用。網絡技術與服務業結合,可以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服務,通過線上線下的服務結合,可以為顧客提供更貼心、更完善的服務。

中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還因為它是一個跨產業界的融合,各類企業都積極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思維推動數字化的轉型,培育新的服務,創造出許多新模式和新業態。這些企業間合作也使中國經濟更加開放,資源共享。

數字經濟的發展與網絡傳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中國在上一代通信技術上已經顯示出了它的優勢。中國的全國4G網絡都非常好,使中國在電子商務與電子支付領域迅速成為全球耀眼的明星,大大縮小了中國城鄉之間的服務質量差距。未來,中國在下一代5G通信技術上優勢更加明顯。截至2019年4月,中國企業申請的5G通信系統SEPs件數佔全球34%,居全球第一。一旦中國全國都實現了5G的商業化運行,中國的數字經濟勢必還要更上一個臺階,會催生出更多的新業態、新的經營模式、新的企業與更多、更新穎的就業形式。

正因為中國經濟的這些特有優勢,無論外界輿論如何評論,未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前景必定更加光明。(中新經緯APP)

丁一凡:中國經濟的三大優勢

丁一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