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那些“挎籃子吃包子”的歲月

永清有句方言,習慣於把饅頭叫“包子”,管隨禮叫“吃包子”,如果周圍有人問你:“明天你去吃包子嗎?”,意思就是明天你去隨禮(或叫隨份子、喝喜酒或是弔唁)嗎?

永清那些“挎籃子吃包子”的歲月



我小時候,如果親戚家有喜事或是白事,老媽就會提前把白麵和好了,等面發好後蒸一大鍋饅頭,稍微晾涼了就裝在一個籃子裡,上面再蓋上一塊頭巾,去“吃包子”時媽就叫上我,媽挎著籃子在前面走,我在後面顛兒顛兒的跑。

去“吃包子”的“包子”個數是有講究的,一般喜事兒都是雙數,十六、十八或是二十二,饅頭頂上點一紅點兒,白事時候是二十個,不點紅點兒,所以,我一直忌諱二十這個數,平時做飯包餃子或是蒸包子,絕對避開此數。

那時去“吃包子”,如果是喜事,回來時籃子不能空回來,主家要給返壓回四個或是六個饅頭,白事就是空籃而歸了。

大人都喜歡帶著孩子,小孩子也願意跟著,一是出去比較新鮮(那時根本無旅遊一說),再就是親朋之間大人、孩子也都有個交流、增進感情,平時大家都忙,有個事兒了,湊在一起熱鬧熱鬧。

我那時喜歡跟著去“吃包子”,也不排除另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去解個饞,遇上條件好一點的,會吃頓“豆腐席”,就是一整桌菜都是用的豆腐,白豆腐、炸豆腐丸子、炸豆腐泡子、炸豆腐條兒等等,當然,也有失望的時候,遇上條件差一些的,會給一頓小米乾飯加熬白菜湯,或是大米、小米混在一起,叫二米飯,趕上吃小米飯的“包子”就有些不爽了。

我早就不把饅頭叫包子了,這裡有個插曲,我剛考學離開家時,在學校食堂買飯,我說:“我買倆包子”,大師傅說今天沒包子,我瞪著籠屜裡一大堆饅頭嚷:“那兒不是有那麼多嗎?”,師傅說那是饅頭不是包子,我尷尬道:“那我買倆饅頭吧”,從那以後,我就把饅頭只叫饅頭了。


永清那些“挎籃子吃包子”的歲月



現在,老家的人還是把饅頭叫包子,但是再也見不到挎籃子“吃包子”的人影了,現在吃的“包子”,也多是從饅頭房買來的饅頭,想想,還是那時候大鐵鍋蒸的“包子”香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