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效愚:青少年是冰雪運動發展的根基

1979年,中國迴歸奧林匹克大家庭,與改革開放幾乎同步。40年後的今天,北京已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雙奧之城”。

作為北京“雙奧之城”歷史的見證人,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認為,舉辦“雙奧”是改革開放成就的一個縮影,離不開國家實力的強盛和全民的支持。如果多年之後回望,這兩場盛事將為北京乃至中國留下豐厚的遺產。

蒋效愚:青少年是冰雪运动发展的根基

蔣效愚 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教授。曾任北京2008奧運會申辦委員會副主席兼新聞宣傳部部長,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組織委員會執行副主席,分管奧運會新聞宣傳、開閉幕式、火炬接力、文化活動和媒體運行等工作。新京報記者 彭子洋 攝

【北京優勢】

“雙奧之城”是改革開放成就的縮影

新京報:北京用了不到40年成為“雙奧之城”,哪些因素促成這一成就?

蔣效愚:北京“雙奧之城”的發展歷史伴隨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輝煌成就的一個縮影,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北京的雙奧之城的輝煌。

促成“雙奧”這一成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離不開中國國家實力的強大、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中國現在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實力的強大和穩定增長是舉辦奧運會的物質基礎;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話語權不斷增強是世界信任中國、把奧運會主辦權交給中國的國際大背景。

其次,離不開中央的正確決策、堅強領導和舉國體制的優勢。尤其是2008年出現了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的突發事件,沒有一個舉國體制的保障,奧運會是不可能辦成功的。

第三,離不開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和熱情參與,離不開北京市民的傾情投入和無私奉獻。沒有全國人民的支持,無論是2008年奧運會還是2022年冬奧會都不可能圓滿成功。

第四,離不開國際朋友和海外中華兒女的關心、幫助與支持。

新京報:北京舉辦冬奧會,您覺得有什麼特色或者亮點?

蔣效愚:在中國北京舉辦奧運會、冬奧會,最大的特色有兩個。一是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具有5000年悠久歷史和燦爛文明,這是其他奧運舉辦國家少有的歷史條件。二是我們是社會主義制度下舉辦奧運會的國家,與西方國家不同,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辦好奧運會,並且按照奧運規則和慣例,展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魅力、活力和包容性。

冬奧會籌備工作目前進展很順利,亮點很多。我覺得至少有三點在國際奧林匹克界堪稱亮點:

一是在上億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冬奧知識的普及和冰雪文化的宣傳,我們這屆冬奧會做得很有特色。比如剛剛發佈的冬奧項目的知識宣傳片介紹,包括教育部跟冬奧組委聯合開展的青少年奧林匹克教育以及冬奧知識普及等,都獨具特色。

二是中國作為冬季運動不發達的國家,這次利用舉辦冬奧會契機,全面促進了我國競技冰雪運動的開展,改變了過去“冰強雪弱”的局面,提出了“全面參賽”的目標。

三是提出了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大目標,這在國際奧林匹克運動史上是空前的,也是一個亮點。

新京報:北京辦冬奧目前也存在一些難點,比如秋冬季空氣質量較差,如何應對?

蔣效愚:綠色奧運的理念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得到了貫徹。中國兌現了對國際社會的承諾,提前實現了我們當時PM10的控制指標,國際奧委會和國際環保組織對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予了高度評價。奧運結束後,申辦冬奧會,綠色奧運的理念一直在延續。2008年奧運會之後北京已經在大氣空氣指標上從PM10變成PM2.5,指標要求更高,工作更細了。這幾年PM2.5逐年在下降,去年創歷史新低,證明我們的治理卓有成效。

不光在大氣汙染治理方面,在生態文明環境建設上北京也做了很多工作,包括水汙染治理,城市綠化美化,調整能源結構,實施了大量具體的措施。北京萬元GDP能耗指標多年來都是全國最低的,這反映出北京冬奧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綠色辦奧”理念的態度和決心。這方面的工作,可以說是方向明確、目標清晰、措施有力、卓有成效,對此我充滿信心。

【造福百姓】

讓青少年從小熱愛冰雪運動

新京報:您曾經說舉辦冬奧會,老百姓受益最關鍵,這種受益體現在哪些方面?

蔣效愚:這種受益體現在:一是全民健身設施要更加完善、佈局要更加合理。北京許多街道鄉鎮社區都提出了15分鐘的健身圈,加強基層全民健身設施的建設。這是正確方向,要堅決落實。二是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和賽事要更加豐富,更加大眾化、基層化、常態化。傳統的北京國際馬拉松賽、半程馬拉松賽等,還有新興的徒步走、自行車等,都要有自己的特色,要面向老百姓。要為老百姓打造更多的群眾體育、大眾健身的精品賽事品牌活動。

這是因為,通過舉辦奧運會,人們對體育的理解更深了,這種理解反映在人民群眾不再僅僅關注金牌,而是關注全民健康素質的提高和自身生活品質的提升。這種變化可以說是市民健康意識的覺醒、對體育認識的深化,這將會給百姓生活帶來更長久的積極影響。

冬奧會帶動冬季全民健身運動出現空前的高漲,這會為北京冬季體育產業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體育產業的發展,將為市民追求美好新生活提供更多的選擇、滿足更多的需求,受益的還是市民百姓。

新京報:為什麼說推廣冬奧的關鍵在青少年?

蔣效愚:推廣冬奧的重點和關鍵,是要在青少年中打好基礎。只有在青少年中大力普及冬奧知識,廣泛開展冬奧運動,才能增強冰雪運動人口的根基。我認為我國冰雪人口的增長要保住存量,重點要關注增量,增量的關鍵就在青少年。青少年是我國冰雪產業發展的核心,沒有他們的熱愛和參與就不會有持續的冰雪人口增長,冬季的冰雪運動和競技體育就不可能獲得持久的輝煌,冰雪產業沒有青少年的加入也做不大。讓青少年從小參與、熱愛冰雪運動,每個人都有冰雪運動項目作為體育運動方式的選擇,這對我國今後改變整個競技體育“夏強冬弱”的佈局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這幾年北京在開展冰雪運動進校園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也開發出了一些具有一定影響的青少年冰雪賽事,比如北京國際青少年冰球邀請賽,今年已舉辦第四屆。這項賽事目前已經成為國內規模和影響最大、水平最高的青少年冰雪賽事。

新京報:承辦雙奧給北京城市發展帶來哪些變化?

蔣效愚:奧運舉辦給城市帶來的變化是多方面,比如帶動了城市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了城市科學管理水平和保障能力,促進了文明城市建設和市民文明素質提高等等。我強調兩點,首先城市的發展理念變了。比如綠色奧運的理念一以貫之,與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契合。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與人文奧運的理念也契合。科技奧運理念發展為“科技創新中心”的城市定位。

其次,經過奧運會的實踐檢驗,很多成功的舉措都被吸納到城市日常的建設管理中。2008年北京奧運會結束後,在三十多個領域裡的數百項措施後來都得到了延續。此外,北京的奧運標準和模式也帶動了其他城市的大型活動與賽事,比如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深圳大運會、南京青奧會等很多具體措施都是運用的北京奧運模式和標準。

【未來展望】

“雙奧”將留下豐厚物質精神文化遺產

新京報:如果多年之後回望北京舉辦的奧運會和冬奧會,您認為這兩場盛事將會給北京乃至中國留下怎樣的遺產?

蔣效愚:舉辦夏季奧運會和冬季奧運會會給北京留下豐厚的物質精神文化遺產。

首先是時代遺產。舉辦奧運會和冬奧會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取得劃時代偉大成就的一個時代符號,標誌著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時代變遷,它表明今天的中國正在昂首闊步走入新時代,要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其次是歷史遺產。舉辦奧運會和冬奧會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征程中的一個歷史標記,標誌著中華民族從百年屈辱歷史中覺醒、崛起到復興的歷史變遷,記錄了中華民族從自卑到自尊到自信的歷史軌跡,是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也是中華民族攜手實現偉大復興的歷史見證。

第三是精神遺產。舉辦奧運會和冬奧會為中國留下寶貴豐富的精神遺產,奧林匹克精神、北京奧運精神與中華體育精神共同成為中國體育健兒為國爭光的強大動力;奧運精神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一部分,成為中華文明的有機組成部分,將會繼續造福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

第四是人才遺產。舉辦奧運會和冬奧會為中國北京留下寶貴人才遺產,一批視野開闊,既熟悉國際規則、又懂得中國國情,既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有很好的外語基礎,既有強烈愛國熱情和事業心、又能腳踏實地、紮實辦事的優秀人才,必將成為國家和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寶貴力量。

此外還有物質遺產。很多經典的奧運場館,比如2008年的鳥巢和水立方,這次冬奧會的“冰絲帶”,都將成為國內乃至國際體育場館設施史上的精品力作。

新京報:您覺得奧運和冬奧兩場賽事籌辦,給您自身帶來了什麼樣的變化?留下了怎樣的“烙印”?

蔣效愚:我在人生的後半段有幸和奧運結緣,成為一名奧運人,留下了深深的奧運烙印和不解的奧運情結。

奧運會為國爭光、艱苦創業、勇攀高峰、無私奉獻等精神成為我的座右銘。有句話說,一旦成為奧運城市,永遠都是奧運城市,我覺得一旦成為奧運人,永遠都是奧運人,奧運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新京報:北京2022年冬奧會會徽是“冬夢”,冬殘奧會會徽是“飛躍”,在您看來,北京冬奧會傳達了怎樣的中國精神?

蔣效愚:體育強國夢是中國夢的有機組成部分,2022年冬奧會是中國在新時代實現民族偉大復興重要歷史節點上的重大標誌性活動。

我認為“冬夢”會徽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冬夢”實際上是圓中國夢,代表著中國人民不斷進取的時代精神,勇於擔當的歷史使命感,砥礪前行、百折不撓的奮鬥決心。

“飛躍”代表的是新時代中國殘疾人自強不息、超越自我、創造輝煌的精神,反映出新時代中國殘疾人的精神風貌和他們的理想追求。

新京報:

對於1000天后將要到來的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您有什麼寄語?

蔣效愚:讓冬奧造福百姓,讓青少年在體育運動中快樂成長。

蒋效愚:青少年是冰雪运动发展的根基

2015年7月31日北京攜手張家口申冬奧成功。新京報記者 尹亞飛 攝

【同題問答】

新京報:奧運會在您的人生經歷中是什麼分量?

蔣效愚:奧運會的工作經歷在我人生工作經歷中大約佔據四分之一,是我一生事業最後的一個階段。奧運會是我人生中最難忘的經歷。

新京報:距離冬奧會開幕還有1000天,您有什麼感受?

蔣效愚:與2008年北京奧運會相比,舉辦2022年冬奧會的時代背景、歷史條件、社會心態都有了很大的變化。現在我們用一種更加平和、成熟的心態看待冬奧會的舉辦。有了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經驗,冬奧籌備工作更加從容,效率也更高。

新京報:設想下冬奧會開幕的那一刻,您會在做什麼?

蔣效愚:我應該會在觀看開幕式,無論是在現場還是在電視機前,我肯定不會放棄這個機會。

新京報記者 黃哲程 鄧琦 攝影記者 彭子洋 尹亞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