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有錢人這樣的論調——

窮人之所以窮,不是因為懶就是因為他們不讀書,說到底,窮都是他們咎由自取。

真的是這樣嗎?

香港一檔十年前的節目,最近又翻紅了。

這檔節目的名字叫《窮富翁大作戰》,堪稱富翁版《變形計》。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節目安排了幾位香港富豪去體驗窮人的生活。

幾乎所有原以為“窮人就是懶”的富人們,在參加完節目後,都對底層貧窮的原因有了新的認知。

節目讓我印象最深的一位嘉賓是田北辰

田北辰是典型的含著金湯勺出生的“豪門公子”。

父親是香港有名的“一代褲王”田元灝。

母親榮志文是江南四大家族榮氏家族後人。

田北辰本人不僅是美國哈佛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碩士,還創辦了自己的服裝王國。

這樣一位出身高貴的社會上流人士,對貧窮自然有他的理解。

他覺得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不努力不上進。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田北辰還曾揚言:

如果你有鬥志,即使是弱者,也可以成為強者。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田北辰體驗的職業是城市的清潔工人。

他上交了銀行卡、電話,住在面積不足2平米的籠屋內,每天的生活費只有50港幣(人民幣39元左右)。

體驗生活開始前,田北辰的確信心滿滿。

平時有專車接送的他前一天晚上還主動去了解自己做清潔工的通勤路線。

得知乘坐一趟班車的費用是13塊多的時候,田北辰有些驚訝和不知所措。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這是他第一次被觸動。

第二天,清潔工作正式開始,田北辰自覺一刻不停地幹了很久,以為上午工作就此完結,接下來是午飯時間。

沒想到他所認為的“一上午”,其實只過了兩個小時。

因為房租等必然支出所限,田北辰的午餐價格必須控制在15塊左右,這點錢,只夠買得起便利店裡的三明治。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可大量體力勞動之後,一塊三明治根本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體驗過後,田北辰推著垃圾車,走在街上若有所思地說:

以前別人見了他,都會跑過來跟他要簽名,現在三尺之內,無人近身。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最大的改變還不在於此,而是田北辰對貧窮的看法。

他推翻了自己之前“努力就會成為強者”的觀點,坦白:

這樣的生活如果堅持一個月,他未必會有鬥志。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僅僅兩三天的基層體驗,就讓這位堅信“要不停為明天未來做規劃”的社會精英淪落成為“只想下一餐吃頓好的”的務實貧民。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這樣的改變,真實且深刻。

這種改變也告訴我們,貧窮就是貧窮,貧窮沒有什麼原因。

它不是停留在富人頭腦中的抽象想象,而是窮人的具象生活。

如田北辰一行對貧窮的一切誤解也好,指責也罷,都是因為他們這些“外人”,根本不能真正理解窮人到底面臨怎樣艱難的生存環境。

有句話叫,“貧賤夫妻百事哀”。

環境所限,對於窮人來說,窮有時候只能是一種惡性循環。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是:

你什麼時候覺得生活很難?

有一個高贊回答是這樣的:

放學回家,看到媽媽牛圈裡,用擀麵杖打牛。 因為牛掙脫了韁繩,跑到糧倉裡,糟蹋了很多糧食和瓜果。 我媽邊哭邊罵:“你咋浪費糧食啊,你咋這麼不聽話啊” 我呆呆地看著,牛眼睛裡也流著淚。 就覺得好傷心,牛是莊稼戶的命根子啊,你打它,它也不懂。 但那時候突然就覺得它懂的,它躲也不躲,流著眼淚,默默地站在那裡捱打。 後來我爸說,牛是餓極了才掙脫的,最近它幹活多,又總是吃不飽。 我記憶中,總是清晰地記得那個瞬間...... 就覺得牛好辛苦,爸媽好辛苦,生活好辛苦。

牛猶如此,人何以堪。

有錢誰不知道讀書進修,而不是把全部時間精力都用來謀生;

若是不為生活煩憂,家庭間又哪裡會有那麼多無端苛責?

窮有時候真不是什麼窮人思維所限,而是你落在這個怪圈裡,根本逃不出去。

既然不是思維所限,那他們窮,是因為他們懶惰和不努力嗎?

完全不是!

窮人付出的努力一點不比別人少,只不過,他們的勞動換不回應有的回報。

《窮富翁大作戰》中,田北辰身邊有一位叫“平哥”的幫工。

田北辰節目中最大的觸動也來自平哥。

當他結束了一天的辛苦勞動準備回去休息的時候,平哥告訴他,自己還要趕下一趟班。

一份收入根本不夠維持家庭開支,所以他們要打兩份工。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只有幾個小時停下來用來吃飯睡覺。

這樣緊密的勞作,他們才勉強入能敷出。

所以不是他們不努力,而是貧窮根本沒那麼容易改變。

如果維生成了生活最大的難題,縱使你有萬般才能,也難以打破環境的束縛。

有位美國作家芭芭拉,就為此親自做過實驗。

富翁臥底貧民窟:不要輕易指責比你窮的人,那是犯罪

(芭芭拉著作)

她為了驗證自己心中“窮人因為懶惰致窮”的說法,隱姓埋名,混入美國底層,看自己能不能憑藉努力成功脫貧。

待她過著時薪只有6美元,每天工作9小時,不知明日宿在何處的底層生活時,被激發出來的不是無限的鬥志,而是負面的心狠與刻薄。

看到受傷坐輪椅的同事,她不僅不同情,還覺得她很走運,至少不用站著;

與她發生爭執的同事踩梯子到高出拿重物的時候,她甚至惡狠狠地想對方摔下來就好了......

原本富有教養和愛心的芭芭拉不僅沒有脫貧,反而因為環境影響,變成了自己最討厭的人。

有眼界學識的上層人士尚且如此,何況是一直浸潤在艱苦環境中,疲於奔命的窮人們呢?

況且即便是知道付出努力可能也不會有所改變,他們中的大部分還是在堅持迎難而上,不管環境有所惡劣。

不能設身處地、感同身受的外人們,又有什麼資格指責他們不思進取呢?

讓人慶幸的是,有人已經開始意識到:

貧窮不是誰的錯,更不是活該。

參加完節目的餐飲大亨黃傑龍發現自己餐廳的員工躲在角落睡覺時,就比以往寬容了許多——

“過去,我肯定會非常生氣,但現在我明白了他們的艱難。”

他在顧客看不到的地方專門設置了一個區域,允許睏倦的餐廳員工小睡片刻。

與其站在貧窮的對立面指責批評,不如好好理解何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有人卻在羅馬出生。

但也請這些在羅馬出生的人,勿要讓拼命往羅馬趕的人絕望。

畢竟有些人,光是活著,就已經用盡了力氣。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