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看到網上一份分析報告,說採用了Massive MIMO,和波束賦形技術的5G基站,可以做到和4G基站一樣的覆蓋半徑,這可信麼?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5G 宏基站鏈路預算參數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鏈路預算結果

一般來說,在仿真條件下,5G宏基站(非毫米波基站)的下行覆蓋半徑,可以做到和4G基站一樣。

這裡的仿真條件指的是:特定模型、基站裝備massive MIMO天線等等....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先普及下知識:

1、電磁波的傳播特性

在最理想情況下,針對下行信道(基站到手機終端的數據傳輸),基站電磁波的自由空間損耗可以從Friis Transmission Equation得到: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注:這裡的最理想情況是指無線通信中最簡單的自由空間傳播模型,

即無遮擋、無損耗、無多徑的傳播空間。

實際上現實環境要考慮很多因素,不過從最簡單情況入手,往往能得到一些基礎結論。

考慮到用戶終端的多樣性(誰讓你們亂買手機,摔!),我們通常會認為終端相關參數運營商無法修改。

那麼當終端接收功率確定時,電磁波傳輸距離會受到電磁波頻率、基站天線配置、基站發射功率的影響。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4G LTE所採用的主要頻段是1.8GHz~1.9GHz,2.3GHz~2.6GHz。

而5G NR所採用的主要頻段是3.4 GHz~3.6 GHz、4.7 GHz~4.9 GHz。

這意味著5G NR的工作頻率會更高,那麼考慮上述方程很明顯更高的頻率會導致電磁波傳輸距離下降。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因此,當其它條件相同時,5G基站的覆蓋範圍比4G基站覆蓋範圍更小。

2. 5G中的新天線技術,以massive MIMO為代表。

但是5G中其它技術顯然會同樣改變,我們討論的時候不能忽略這些因素。

在這些改變中,我想對基站天線部分影響更大的顯然是massive MIMO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MIMO在LTE中就有應用,現在4G中比較普遍的基站天線是8TR,而5G的推薦配置是64TX。

那麼根據天線增益公式,64TR大概可以比8TR天線提升3dB左右增益。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同時,考慮為了能夠對特定終端獲得更強的天線增益,採用了更先進的波束賦形技術。

目前基站中一般會採用3-D形式放置天線,這樣波束可以比4G基站更加集中,由此而來的天線增益同樣會被提升。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需要提一下massive MIMO的配套技術:波束管理。

4G基站與用了massive MIMO的5G基站,區別就像電燈泡與手電筒的關係,手電筒所產生的光柱是高增益的波束,但是需要找得到目標,才能提供增益。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這與massive MIMO的波束原理是一致的。必須通過波束管理預測用戶位置,才能連續不斷的提供高增益波束。

同時,massive MIMO帶來的是天線增益增強,但是其實還有負面影響因素。

比如因為massive MIMO帶來的空分複用,所以單位時間內傳輸的數據量要大於4G,因此會導致終端的編解碼需求提升,導致解調門限提高(就是上述公式中的 ),引起覆蓋降低。不過總的來說,增益要比負面影響要高很多。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3. 覆蓋分析

那麼,如果考慮天線增益,5G基站的覆蓋半徑能和4G基站一樣嗎?

理論上,下行數據傳輸(基站到終端)是可以的,因為天線增益會被提升很多。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5G理論驗證時就有過這種驗證實驗:

實驗環境:

  • 採用3GPP TR 38.901 中定義的UMa NLOS(非視距)傳輸模型

注:這種模型是非常接近實際情況的電磁波傳輸模型之一。

數據信道覆蓋範圍:

(下圖紅框是城市宏基站(Uma)覆蓋範圍數據)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5G NR覆蓋能力研究,周嬌,李新,劉磊

可見在限定邊緣速度的情況下,5G 和 4G基站覆蓋基本相當,甚至在室外還會更好一些。

注:這裡是仿真分析,雖然很靠近實際,但是實際情況中由於遮擋等環境因素,相信5G基站應該不會如此理想,但是也不會相差太遠。

還有一個需要指出地方是,實驗中考慮的波束管理問題是非常理想的,不存在不匹配的問題。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我們都知道數據傳輸是雙向的,手機也需要向基站傳輸數據,那麼考慮上行信道,5G基站的覆蓋會怎麼樣?(手機到基站的數據傳輸)

手機上沒有能力部署massive MIMO,而且手機的發射功率也不如基站。因此5G中的上行數據覆蓋範圍會小於下行覆蓋。

這裡可以直接給出仿真結果: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大家可以直接看UMa distance這一項,對比上上一個圖中的下行覆蓋365m(室內)/1121m(室外),上行覆蓋半徑少了一半左右200m (室內)/616m(室外)。

從對比上來看,依然與4G基站上行覆蓋相當。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這個結果其實挺反直覺的,我覺得是因為Tx Power部分增加了3dBm才獲得這麼理想的數據,當然目前沒找到他們這麼做的原因。。。

如果有小夥伴知道,可以提示一下~~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總之,結論是5G基站下行覆蓋確實可以做到和4G基站一樣。

用戶的實際體驗效果可能會因為波束管理/追蹤問題相比4G基站打一點折扣,上行覆蓋會可能會比5G低一些。

如果綜合考慮上下行和實際情況下複雜的遮擋、波束追蹤問題,5G基站會比4G基站覆蓋低;


一個資深通信工程師對5G的全面分析


但是如果不考慮這些,僅僅說理想情況下的下行信道,5G基站覆蓋確實可以與4G一樣。

(半徑不夠加天線也能解決,咳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