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不好的最後當老闆”?背後真相是什麼?

家長邀答:兒子馬上初三畢業,學習不好,中考沒戲,大家都建議讓去上個職業學校,他直接就給懟回來了,說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他直接去闖社會,不定還能闖出個大名堂。感覺上他說的不對,可又不知怎麼反駁,怎樣才能勸服孩子,在該求學的年齡好好多學些知識呢?

:“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這絕對是個錯誤結論,屬於典型的雞湯貽害,典型的選擇歸因式、武斷推論式、過度概括式、非此即彼式的認知錯誤。這四類認知錯誤,分別對應了“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這種特殊社會現象的四種特性,逐一對應解構,希望能夠幫助到您。

“成績不好的最後當老闆”?背後真相是什麼?

1、錯誤認知:選擇歸因→該現象的“時代性”

什麼是“選擇歸因”式認知錯誤?

所謂“選擇歸因”,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單一渠道接收的單一信息得出一個肯定結論,並且為了驗證自己的偏見性結論,主觀故意地過濾或者忽略了顯而易見的其他渠道資料和信息。

比如,“五一”節前夕,你沒有收到某人的問候,於是你心裡就暗自嘀咕,“我失去了一個朋友!”你完全無視了這個人在過去的許多年每逢節假日總是會主動問候你,而今年“五一”沒有問候只不過因為他自己生病住院了;你也無視了除這個人之外,“五一”前夕和“五一”期間還有許多其他老朋友、老同學和親朋好友或發微信、或打電話問候你的事實——“我失去了一個朋友”就是你自己根據一個單一事件“選擇歸因”式的認知錯誤。

什麼是“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現象的時代特殊性?

往前推幾千年,封建王朝時代都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會打個算盤、會寫自己名字,那都要被人家高看兩眼,學霸、學渣、打工之類的概念跟舊式中國完全不相干。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毛澤東時代,以計劃經濟為主導,不論是知識分子階層、工人階層或農民階層,大家不論幹得什麼工作,卻都無一例外在吃大鍋飯,這個時代背景下“學霸給學渣打工”這種社會現象完全沒有滋生土壤,也不存在的。

打江山和守江山,是完全不同的兩碼事兒。隨著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大踏步發展,“大鍋飯經濟”成了沉重的枷鎖和拖後腿利器,拖國家興旺發達的後腿、拖社會經濟發展的後腿、拖群眾生活富裕的後腿……理所當然的,“改革開放”應時代的召喚挾洶湧之勢浩蕩而來。改革開放之初,上層建築、經濟基礎以及人的生存發展模式等等,統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發展的途徑!”這就像是一個乖巧聽話的小孩子,不知不覺突然到了青春期,各種猝不及防的稀奇古怪念頭和行為、各種不同往日的亂象及現象便會頻頻造訪——但這又能說明什麼呢?

青春期短暫亂象能阻礙一個跌跌撞撞懵懂前行的小孩子成長為“紅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瀉汪洋”的好少年嗎?正如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期的“搞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此種特殊背景下的特殊個例現象,就能夠推出“知識貶值”或者“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這個結論嗎?

如同亞里士多德《邏輯學》中那個著名的三段論:所有的人都會死,蘇格拉底是人,所以蘇格拉底也會死——大前提成立,小前提正確,這個結論確實是正確的。

蘇格拉底懂邏輯、柏拉圖懂邏輯、亞里士多德懂邏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人,所以是人都懂邏輯——大前提成立,小前提正確,這個結論就一定正確嗎?

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是人中的特例,拿兩三個特例事件能推出一個確實正確的結論嗎?“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這個特殊時代大背景的特殊現象,如同“搞原子彈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這種80年代的流行語一樣,正在退出歷史的舞臺。作為一個社會大轉型時期的、信息時代背景下成長的年輕人,拿一個正在消失的社會現象怒懟父母並蹉跎自己的前程,確實值得反思——已經享受到的九年義務教育,都學了些什麼?都得了些什麼?

“成績不好的最後當老闆”?背後真相是什麼?

2、錯誤認知:武斷推論→該現象的“轉瞬性”

什麼是“武斷推論”式錯誤認知?

“武斷推論式”錯誤認知,是指在面對相反證據或證據缺乏情況下,得出某個結論。

比如,有人堅決不坐飛機,認為“坐飛機可危險了,一旦失事無一生還”。但事實上呢?飛機失事概率約為三百萬分之一。三百萬分之一是個什麼概念?相當於大約每三百萬個航班,才會發生一次意外事故,意味著這個人每天坐一次飛機一直坐上8200年,才有機會中一次獎(失事)——“坐飛機可危險了,一旦失事無一生還”,就是典型的武斷推論式錯誤認知。

什麼是“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現象轉瞬性?

“轉瞬”,單就字面意思,是指極短的時間,即一轉眼。而“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此類現象,明顯具有“轉瞬性”特徵,以運輸行當為例:

六七十年代運輸行當的司機們,正如昨天公幹遇見的那個七十歲老人所說,“想當年,往大東風駕駛樓裡一坐,方向盤一轉,天南地北的跑,錢突突突地就跑來了。掙得工資比縣長還高,大姑娘小媳婦哪個不另眼相看?扭扭捏捏沒話找話的,羞羞答答託人情拉關係帶東西的……嘖嘖,我媳婦吧,水靈靈兒一枝花兒,衝著我這條件,硬是把副縣級對象一腳蹬了,跟了我了!”在六七十年代,特殊時代背景下,從事專業運輸的司機們大都是班級裡學習最差、留級留級再留級連小學也畢業不了的人,他們確實曾風光無兩,確實比當縣長的、比大學教授掙得錢多——憑此,就能推出“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結論麼?

另一方面,將時間按個快進鍵直接切換到現在,傳統道路運輸行業低學歷狀態悄然發生著改變,“大學生”們正被成批成批招聘錄用;而這些“大學生”們所服務的運輸公司的老闆及高管層,大都是六七十年代的老運輸人轉型而來——憑此,就能推出“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結論麼?

六七十年代司機們的風光,如今還在麼?

六七十年代,人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又是什麼樣水平?

六七十年代,同年齡同班級的舊同學,能當上縣長、當上大學教授的有可能給小學沒畢業的打工麼?

再看如今,正在被成批成批錄入傳統道路運輸企業的“大學生”們,他們處在二十一世紀人們平均受教育程度的哪個檔位?敢不敢做個真實學業水平調查,看看進入四五線小城傳統道路運輸行業的“大學生”,跟牛津哈佛劍橋或者985、211的“大學生”是一回事麼?同樣披著“大學生”的外衣,內裡瓤子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哦。

是故,在相反證據或證據缺乏情況下,忽略掉“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現象轉瞬性,並以之為“人生信條”的話,活脫脫兒“自己挖坑兒埋自己”的典型哦。

“成績不好的最後當老闆”?背後真相是什麼?

3、錯誤信知:過度概括→該現象的“繼時性”

什麼是“過度概括”式錯誤認知?

“過度概括”式錯誤認知,是指人們就一項或更多孤立事件得出結論,再把這項結論不合邏輯地推廣到很多領域。比如,你今天一大早出門上班,路上踩了一腳狗屎,你很不高興。當你產生諸如“我一大早地就遇到麻煩了……在我的生活中,不管在哪裡我都不如意……我不能把事情做好”這樣的自動化思維時,你就是在過度概括!

什麼是“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現象繼時性?

所謂繼時性,從心理學領域來解釋的話,是指一個人對輸入大腦的信息做出時間上的安排,前一個階段信息加工完成後,才會對下一個階段的信息進行加工。

“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現象繼時性,是指將社會發展及人們意識形態發展的時間軸從幾年拉長到幾十年上百年之後的一種“相對靜態現象”,而

這種“相對靜態現象”很快會被新的時代潮流現象所替代

正如同有些雞湯文給年輕打有毒雞血時候常常這樣舉例:“比爾蓋茨大學輟學了,喬布斯大學輟學了!”這類有毒雞血從不直接了當、一次性把它的毒性釋放出來。它們如同附骨之蛆一天天吞食著年輕人的認知,於是乎,某天“毒性發作”時候一些年輕人便“選擇性聽不見”親人們正確的聲音,執拗追隨“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他們輟學了,他們那樣偉大,所以我也可以輟學,輟學了的我也可以那樣偉大!”結果呢?那些輟學的年輕人如今又怎麼樣了?幾十年以來都是年輕人領軍人物的韓寒在歷經世事滄桑之後親口說,“退學是一件失敗的事!”

正如同“起跑線”之於短跑與馬拉松,短跑的話,就會格外放大“起跑線”的起點動作及作用,而“馬拉松”的話,起跑線的起步動作及作用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再比如,一滴墨水滴進一小碗清水和一大盆清水,滴進一大盆清水後,水的色澤發生整體改變的可能性將被忽略不計——無視“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這個特殊社會現象終將被滾滾而來的新潮流、新現象所稀釋湮滅的繼時性,並將之奉為圭臬,最終結果必然是貽害於自己長長的一生

“成績不好的最後當老闆”?背後真相是什麼?

4、錯誤認知:非此即彼→該現象的“底層性”

什麼是“非此即彼”式錯誤認知?

非此即彼,大約相當於人們常說的非黑即白,抱持這種思維認知習慣的人,很容易 把個人經驗或他人判斷歸入“黑”或“白”兩個類別中的一類。就像我們小時候看電影非得要一個絕對肯定的答案:“這個是好人?還是壞人?”

什麼是“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現象底層性?

正如前文所舉例的,眾多“大學生”入職傳統道路運輸企業,所服務的老闆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確實有小學都不曾畢業的——這種現象就能夠足以證明“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這個結論嗎?絕對不能夠!因為其中忽略了三個底層前提。

前提一,故意模糊了時間序列底層邏輯,將不同時代背景下不同年齡段的受教育程度進行“非此即彼”式直接比對。

這些“大學生”本身及就讀學校的含金量,在連續多年大學急劇擴招、社會教育平均水平急劇提升的大背景下,大概率也就相當於“萬萬人過獨木橋時代”的小學或初中。小小平涼城一區六縣,放眼看,公務員序列的政府等事業單位、僅有的幾家像樣企業,五六十歲以上的高層決策者、中層管理者,第一學歷如果是“平涼師範”“平涼農校”等都是絕對高學歷了——如今這兩家學校都消亡啦。但是,如今這類學校的消亡,並不能否定那批人都是當時絕對精英的事實,也不能否認那批學校在那個年代是當地“小清華”“小北大”式最高學府的事實。拿如今時代背景下大面積普及了的、含金量不高的三流大學,直接比對五六十年代的當地學府?誰是“學霸”誰是“學渣”還不一定呢。

前提二,故意模糊了“打工者”與“被打工者”的底層個人能力。

同樣是“大學生”,劍橋哈佛清華北大畢業生給不入流小企業、小企業主打工的可能性有嗎?這個可能性幾乎為零。

同樣是“大學生”,三流野雞大學或某些混文憑混年齡的職業院校畢業生,給國內外超大規模、超品企業主打工的可能性有嗎?這個可能性會有,但無一例外都是在該企業不怎麼需要核心技術或綜合能力的最低層,比如干個保安、雜工什麼的。

前提三,故意模糊“低學歷創業者”的底層個人能力持續發展性。

有些“大學生”,就算是讀了一流大學,但一出校門就躺在了所謂的“功勞簿”上準備享成年太平,別說“與時偕行”式的主動作為、終身學習,簡直連大學期間所學都扔到爪哇國去了。

而有些低學歷創業者,年輕時候由於這樣那樣緣故沒能在正規大學正式深造過,但其永續學習力、與時偕行力卻是非常非常了不得的,豈止是“一日千里”?簡直是能跑在時代最前頭啊!此類人,不論在什麼領域幹什麼事兒,註定了是要有不凡成就的。

前者確實是高學歷“大學生”,但給此類“低學歷創業者”打工難道沒有必然性嗎?嘿嘿,“越活越喪”的狀態持續越久,就連為“低學歷創業者”打工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夠不著!其生活狀態、生命狀態越來越糟是顯而易見的結果——如此能力範圍與習慣定勢,這種人唯一能幹的、會幹的事兒,就是一輩子在最低層掙扎著求生並無休無止抱怨“學霸都是給學渣打工的”。

小結:延遲判斷

沒有對社會現象或科學假說進行主動持續和細緻的理性反思,我們就不能表示接受或者反對它,而是要延遲判斷。”——是的,“延遲判斷”是破解以上各類錯誤認知的絕對利器。尤其是在現時代,各類社會現象、各類信息觀念山呼海嘯洶湧而來,我們即便不能夠在第一時間做出最明智、最精準的判斷,那麼“停一停”便是最好的決定!“停一停”的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廣泛蒐集材料、積極請教他人、深度專題閱讀從而生成更加客觀的判斷、做出更加適宜的決定。

“成績不好的最後當老闆”?背後真相是什麼?

祁雲:擅散文,善評論。專注於家庭教育、寫作輔導、華夏大語文教學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