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說滿族八旗,為何吉林城會有十旗

明明說滿族八旗,為何吉林城會有十旗

眾所周知,滿族人在清代多分屬八旗:正黃、鑲黃、正紅、鑲紅、正白、鑲白、正藍、鑲藍,故而在民間也被俗稱八旗子弟。然而在吉林許多文獻記載中,時常出現“吉林十旗”的稱謂,為什麼會多出兩個旗來,這兩個旗以何為名?今天鬍子就給大家捋捋。

自愛新覺羅家族所建立的後金兼併了松花江上游的烏拉國後,烏拉部族倖存之人多被編入後金八旗並大量南遷。原屬烏拉國的吉林市,所轄區域內的明代城堡也大多人去城空、荒廢凋敝。直到清順治年間,為準備征討來犯的俄羅斯侵略者,當時寧古塔昂邦章京下令在松花江畔小烏拉設廠造船。康熙十二年,吉林城建設竣工,三年後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烏拉城。一座由旗人為主、民人為輔的新城在松花江邊小白山下的蠻荒化外不斷髮展壯大起來。

明明說滿族八旗,為何吉林城會有十旗

清代吉林城的旗人大致分為三部分:滿洲旗人、蒙古旗人和漢軍旗人。吉林城的滿洲旗人以駐防旗人為主,雖分屬八旗,但內部有別。以順治入關為時間界限,滿洲有新舊之分:之前編入旗藉的稱為佛滿洲或陳滿洲,之後的則被叫做伊徹滿洲或新滿洲。佛滿洲內部又有貝國恩農戶和布特哈獵戶的區分,新滿洲則包括大批後加入旗藉的庫雅拉人、烏扎拉人等部族。佛滿洲旗下佐領“姓氏繁雜”,而新滿族旗下佐領因為是部族批量加入,故而同姓居多(以上記載見於《吉林外紀》)。佛滿洲只在冬季跳家神祭祖,儀式上會請四名單鼓子跳神,“……各持大小鼓,按次敲動,催請先代祖宗、護宅靈仙、散死鬼魂等來此饗食……”,新滿洲則是在春秋兩次祭祖,儘管儀式大同小異,卻不動響器,只是磕啞巴頭而已(《吉林鄉土志》)……

明明說滿族八旗,為何吉林城會有十旗

吉林德勝門舊影

滿洲旗人原來居住在吉林城中,後來隨著城中關內流民逐漸增多,為了避免旗人被同化,清朝統治者規定居官四品以下者,率皆移居到離城二三十里內的鄉間居住。中下級旗人平時居於屯中務農,每年春秋兩次集中進城操練——這與關內駐防旗人統一居住在封閉的滿城的情況大不相同。

吉林的蒙古旗人情況比較簡單:陳蒙古主要是努爾哈赤戰敗九國聯軍時的俘人,以及剿滅察哈爾林丹汗後的降人,他們大多編入滿洲八旗旗下佐領,並未稱為吉林蒙古旗人的主體。吉林的蒙古旗人主要是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蒙古阿玉喜臺吉的後代阿拉肯率部眾從克魯倫河畔遷來吉林的蒙古人。因這部分蒙古人屬於巴爾虎部落,所以他們遷居吉林以後,在市內及周邊留下了許多以巴(爾)虎命名的地名:如老城東北側的巴爾虎門,如今天延安街東側的巴虎屯,如豐滿區翰林苑小區西側江邊的巴虎屯,大多與吉林的蒙古旗人有關。

吉林的漢軍旗人情況比較複雜:早期的陳漢軍旗人多被編入滿洲鑲黃、正白二旗。後來十官莊種地聽差的漢族壯丁、二十六驛站的漢族站丁、二十七邊臺的漢族臺丁、水手營的漢族水手被編為鳥槍營新漢軍。

明明說滿族八旗,為何吉林城會有十旗

吉林市巴爾虎門街景,原處即觀音古剎

蒙古旗人人數不多,漢軍旗人地位不高,二者內部雖也分八旗,但官方對其仍以一旗看待——滿洲八旗、蒙古旗、鳥槍營漢軍旗便合稱為

吉林十旗。這種分類方式在衙署設置上體現得最為直接。在清代,各旗在城內都設有掌印、聯絡的辦事機構,名為關防處。根據民國版的《永吉縣誌》記載,滿洲八旗各有獨立的關防處: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正紅旗等六旗關防處都設在巴爾虎門裡觀音堂周圍(今光華路觀音古剎),鑲紅旗和鑲藍旗關防處設在牛馬行街北頭。直到吉林解放,在觀音廟周圍還留有正黃旗衚衕、正紅旗衚衕等街巷名稱,而這些名稱並非指這裡曾是滿洲旗人聚居區,也不似新開門裡白旗堆子、藍旗堆子那些旗人的治安分區,而是緣於這裡曾設有相關旗屬的關防處。

蒙古旗關防處設在城東,後來的新開門附近也一度留下了蒙古旗衚衕的地名。鳥槍營關防處設在城西福綏門裡路北,大致在今天水門洞子中石油加油站附近,俗名西大院:“門內正房前後各三楹,為參領印房。其後正房八楹為鑲黃、正黃二旗,東廂為正白、鑲白、正藍三旗,西廂為正紅、鑲紅、鑲藍旗,(每旗)各四楹,每旗後院各有正房五楹”。從記載上看,鳥槍營關防處的規模最大。以上十個關防處通稱為“吉林十旗關防處”。

明明說滿族八旗,為何吉林城會有十旗

1936年吉林旗務工廠舊影,取自《吉林舊影》

清代光緒三十三年吉林將軍被裁撤,十旗關防處被合併為吉林省旗務處。清亡後,和關內旗人命運不同,旗人大多被妥善安置。清末為解決城內貧困旗人生機問題在西關船營街所建的旗務工廠(也今龍鼎花園小區)得以保留。徐德源先生在《吉林舊事見聞》中記載:直到偽滿初期,吉林城的旗人兒童上學尚有“旗費”補貼。民國十七年,旗務處被併入吉林省公署

旗蒙科,偽滿時這個機構被徹底裁汰。

明明說滿族八旗,為何吉林城會有十旗

1934年吉林城內旗人照片,坐著的老婦人還梳著“高樁”旗髻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現代文明的衝擊,非是個別生活細節或特意說明,到了解放以後,吉林旗人已經與身邊的漢族沒有多少差別了。

明明說滿族八旗,為何吉林城會有十旗

無論滿洲、蒙古、漢軍,吉林城的在籍駐防旗人因大多散居城周邊村屯,身處苦寒艱苦的生活環境,加之職業軍人固有的崇尚紀律、重視信義,鄙夷偷盜、行乞等行徑,故而大多並未養成所謂的遊惰習氣。把吉林這些八旗子弟與紈絝子弟等同起來,是非常不符實際的!《吉林外紀》在“風俗”中對晚清吉林旗人社會風氣的記述非常中肯:“性直樸,習禮讓,務農敦本。以國語、騎射為先,兵挽八力,槍有準頭,驍勇聞天下。自嘉慶五年,添設滿合考試,文風丕振。”

自吉林建城開始,吉林旗人就同其他各族人民一起肩負著守邊衛國的重任。特別是因旗人的軍人屬性,在清代平定叛亂、收復邊疆失土,甚至是維護社會穩定等重大事件中,都有吉林旗人盡職盡責的身影。從清代開始寶鋆、貽谷等名臣,金順、鳳翔等愛國將領,盛福、成多祿等文化名士,以及後來的莽齡魁、烏白辛、關沫男等名人也都成為所在領域的佼佼者。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廣大吉林旗人也積極參戰,為新中國的建立和人民政權的穩定奮勇殺敵,金凱、車文軒、趙立勤、趙憲勇等烈士更是用寶貴的生命延續了吉林旗人古今一貫的忠勇……

部分圖片取自互聯網,在此向原作者誠意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