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阿尚村地處店張辦西南約5公里處,東鄰西西張村,西接禮泉莫耳村,北倚禮泉安樂寺村,南與小南村連畔。全村8個村民小組,650戶,2600人,耕地面積4317畝。全村由東村、西村、五家莊三個自然村組成。

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相傳,這個村子已有大約500多年的歷史,在很早以前此地為北莽塬區,雜草叢生、無人居住。後來隨著魯姓家族搬入此地之後,就紛紛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辛勤耕耘,使這片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多年以後人們就開始給自己的村子提個名字,在大家的一致同意下,起名為阿尚,阿的意思為統一,尚的意思為高尚。阿尚村以魯姓家族為主。

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村東,南門外有一株古老的皂角樹,高二十米,樹冠周長近五十米,鬱郁蒼蒼,榮枯天成。據老人們講,村名和這株古樹與一代女皇武則天有一段美麗的傳說。

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大家都知道,清末慈禧太后被尊稱“老佛爺”。其實,武則天做皇后時,尊為天后,與唐高宗並稱“二聖”,親近的人就尊稱她“阿婆”。“阿”在這裡發wo的音,武則天百年之後和唐高宗合葬在長安向西一百七十里的乾州,乾陵當地民間俗稱作為“阿婆墳”。

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相傳,武則天入宮以後,老家的一枝族人遷到長安附近定居,就是阿尚村南五里的小南村。這個村子全村人都姓武,無一家雜姓,是“阿婆”武則天的孃家。唐朝時,阿尚村北邊是古代的肖河,渡口在店張驛站西邊不遠的地方,武則天從長安城回孃家經常沿肖河乘船回來。

據說,有一年的清明時分,武則天乘船回鄉祭祖,下船走上陡坡,眼前看見一個村落,老百姓夾道歡迎,齊聲誦唱:“肖河大開,阿婆上來”,“肖河大開,阿婆上來”…正是這次迎接“阿婆”,後來這個村子改名“阿上村”,再後來,民風尚德,就改為現在的“阿尚村”了。欣喜的村民請阿婆在村子歇歇腳,讓百姓沐浴皇恩浩蕩。看到這裡民風淳樸,村落整潔,阿婆很高興。站在村東南門外,右側是打穀場,角上有臺石碾子,農夫們正在給打穀場邊栽樹;左側是一個池塘,水光瀲灩,勤快的農婦們在漿洗衣服。好一幅祥和美好的田園景象,阿婆從栽樹的農夫手裡選了一棵皂角樹,親手栽種,她希望這個好客祥和,整潔乾淨的村子更加美好。

後來,阿婆武則天親手栽種的這棵皂角樹長的很快,第三年就結滿了皂角,再贓的衣服經阿婆皂角樹的皂角洗過都會神奇地煥然一新。阿婆高壽,八十二歲魂歸乾陵,她一生追隨過唐太宗,做過唐高宗的皇后,做過兩個兒子的皇太后,後來索性自己做皇帝,甚至改國號周。但是,她是個明白人,最終,她還是把皇位交還給了李唐,遺言改回自己皇后的身份。乾陵無字碑給後人留下多少猜測和遐想,阿尚村南門外池塘在阿婆離世後也莫名其妙地漸漸地乾涸了,那株阿婆親手栽的皂角樹卻一如既往地鬱鬱蔥蔥,枝繁葉茂。一千三百年過去了,阿婆皂角樹見證了阿尚村四十萬個日起日落,朝代更替,它早已成為一棵神樹,庇護著村民的平安。

一代女皇武則天在歷史上青史留名之一的功績是她發展科舉,重用寒門,這一點也對阿尚村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阿尚村有五六百戶人家,魯姓居多為主體,孔孟南呂四姓為輔,民風向來重視教育。魯姓源出周朝皇家姬姓,奉周公姬旦為始祖,孔孟更是萬世師表。常言道,樹冠如蓋出貴子,拜阿婆皂角樹的福廕,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阿尚村已經走出去將近兩百個大學生,遍佈祖國的四面八方甚至世界各地,是遠近聞名的狀元村。

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阿尚村的社火歷史悠久,形式新穎、表演獨特。從單個節目來看,設計奇妙。如《只生一個好》杆芯高而挺拔,設計新穎,造型獨特,寓宣傳教育藝術欣賞為一體;《千里送親孃》,在刀刃上昂立藝人,驚而不險;《西湖送傘》設計的更為巧妙,傘頂上站青白二蛇,傘不停地旋轉,動中有靜、瀟灑自如,宛如空中浮雲。《蝴蝶杯》和《羅家山》,是在杯口和戟鞭上各立一人,鞭在悠悠地顫動,猶如鳥兒扶弄柔軟的樹枝。從整個社火的整體陣容上來看,充分表現出高中有懸、懸中有妙、妙中有美的特點。使社火這項傳統民間藝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

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阿尚村的社火在繼承和發揚中,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在不斷的創新,而且為古老的社火增添了新鮮血液和藝術魅力,給人以賞心悅目,催人奮進之感。該村社火曾被中央電視臺拍攝了許多精彩鏡頭。

興平名村店張阿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