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ollo未來的發展如何?

同剪西窗燭


文| 暮四先生

● ● ●

五十年前,當人類首次登上月球時,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說:“這是我個人邁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

而在自動駕駛領域,邁出這“一小步”,並讓全球自動駕駛邁出一大步的,是來自中國的百度。

1月8日,百度亮相美國2019國際消費電子展(CES),發佈了包括全球首個最全面智能駕駛商業化解決方案、史上“最老司機”版本百度Apollo3.5、開源車路協同等在內的一攬子方案,業內因此而沸騰。而在CES現場,老外們也蜂擁而至,毫不掩飾地對百度的這一動作露出了豔羨的目光,一如很多年前國人見到西洋鏡時的驚奇模樣。百度Apollo在自動駕駛領域持續強勢領跑“國際賽道”,締造世界新秩序的實力再次展露無遺。

改寫全球智能駕駛格局

簡單來說,Apollo Enterprise是全球汽車企業、供應商和出行服務商,加速實現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所提供的量產、定製、安全的智能駕駛商業化解決方案。

需要強調的是,Apollo Enterprise是有著里程碑式意義的,全球首個最全面智能駕駛商業化解決方案。它的出現,意味著自動駕駛的商業量產時代正式開始。2019年,也將成為全球自動駕駛商業化元年。而在百度Apollo的推動下,中國也將率先成為全球首個實現智能駕駛商業化的國家。

有沒有感覺很振奮?

或許你會有另一個疑問,Apollo的開放平臺和Apollo Enterprise有何不同呢?

對比來看,Apollo開放平臺是技術品牌,是一個開放的,不以商業化為目的,可實現數據和資源共享的,面向所有合作伙伴的自動駕駛開源平臺。此外,其發佈的開源技術框架和路徑是有版本迭代的。

而Apollo Enterprise則是商業品牌,其目標客戶是汽車企業、供應商和出行服務商。相較於Apollo開放平臺,Enterprise是純粹的商業產品,可以深度定製化,並可由專業團隊進行深度支持,而知識產權歸兩者共有。相應地,Apollo Enterprise沒有版本概念,而是可以通過雲端服務方式進行版本升級(OTA)。

那為什麼百度要發佈Apollo Enterprise呢?

一個行業共識似乎可以做出最好的解答:如果說過去的2018年是自動駕駛量產元年,那麼在2019年,全球自動駕駛競爭將進入全面商業化時代。

這也回答了筆者的另一個疑問——“為什麼百度要在這個時間點推出Apollo Enterprise?”

在筆者看來,供需矛盾是另一大誘因。隨著汽車企業、供應商和出行服務商對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需求的愈發深入,諸如快速落地、知識產權共享、數據保護等痛點開始顯現,而且目前的體系無法解決。

而Apollo Enterprise最重要的能力恰恰是“快速落地”。它是以量產為目標,車規級可深度定製的整體解決方案。

據瞭解,百度Apollo Enterprise可以與現有整車電氣架構對接,並能滿足車廠驗收,包括16949質量認證,26262功能安全證書,以及車廠的各種測試需求,如HIL測試、路測測試報告等。同時,其量產使用的ACU都是100%的車規元器件。此外,Apollo Enterprise還能與車廠的具體制造生產線對接,提供成熟穩定的整體解決方案。

這意味著,從產品需求到真正量產,Apollo Enterprise可以真正幫助全球汽車企業、供應商和出行服務商實現更快速的搭載與落地,是一套加速實現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的,量產、定製、安全的自動駕駛和車聯網解決方案。這種“快速落地”到底能有多快呢?據瞭解,車聯網從項目啟動到落地最快只需3個月。

由此可見,Apollo Enterprise的出現時機,恰恰集齊了天時、地利、人和。

同時,作為企業版本,Apollo Enterprise強調 “成本可控”,節約整體運營成本,讓自動駕駛產品產生更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和開源版本一樣,Apollo Enterprise依然把“安全”放在首位。用李彥宏的話說就是:“從Apollo成立開始,安全第一始終是Apollo的根本價值觀和開發文化。”他甚至還說,“安全決定自動駕駛量產的真正速度。”

那Apollo Enterprise如何保證安全呢?首先是通過設計、測試、驗證及軟硬件冗餘機制及獨立的安全硬件;其次是通過持續的信息安全測試、7*24小時的安全監控、縱深安全防禦體系,抵禦黑客攻擊;除此之外,百度還提供全方位的安全應急和技術支持,保證安全問題及時處理。

2018年是百度Apollo自動駕駛量產元年。截至目前,Apollo已經在一些應用場景實現了自動駕駛落地,並且在多地開展了路測和試運營,包括與盼達用車合作推出的自動駕駛共享汽車試運營、與一汽紅旗、金龍客車、沃爾沃等開展的商業化合作。

2019 CES是一個轉折點。百度在宣告,它正在從技術開源平臺向產品+服務整體解決方案供應商過渡,而Apollo Enterprise,正是關鍵的一步。

百度總裁張亞勤博士表示,“Apollo Enterprise的發佈意味著,在自動駕駛下一階段的發展道路上,Apollo將會和每一個夥伴一起創造出獨一無二的量產解決方案。”

實力碾壓美國科技企業

就像在智能手機行業人們一直都在問華為or蘋果一樣,在自動駕駛領域,人們也很關心百度Apollo or谷歌Waymo?

其實人們真正想知道的,是在自動駕駛的“國際賽道”上,誰才是主角?

2018年中,全球知名創投研究機構CBInsights發文稱,來自中國的百度有望憑藉開放合作的思路,超越谷歌和特斯拉等美國科技巨頭。

百度的開放策略在它的朋友圈得到再次印證。“截止目前,百度Apollo已經擁有超過130多家跨國跨產業的生態合作伙伴、40多萬行開源代碼,並獲得了12000多名開發者使用。”百度Apollo開放平臺研發負責人王京傲指出。

由於資金壁壘與技術壁壘,自動駕駛的競爭關係早已從競爭演變為聯盟,尤其對於科技巨頭來說,除了自身要不斷夯實技術,更要迅速構築一張價值網絡,與多方利益達成共贏。

歸根結底,自動駕駛行業的合作是一種可以實現雙贏的非零和博弈。更何況,誰能“拉攏”那些具備戰略高地意義的傳統車企,誰就可以站在更高的維度上對競爭對手進行降維打擊。

不難發現,單純從數量上,谷歌有菲亞特和豐田等不算多的合作伙伴,而百度Apollo則囊括寶馬、戴姆勒和福特在內的眾多一線車企;從合作深度方面,谷歌與車企的合作關係似乎更偏向“調用”之後的產品打造,譬如其前段時間就向FCA訂購了6.2萬輛克萊斯勒Pacifica混合動力汽車,用來擴大自己的公共自動駕駛車隊。

仔細來看,百度Apollo與Waymo和Cruise的商業化模式完全不同。百度走的是平臺化,生態化的開放道路——賦能合作伙伴,使客戶能更加快速、安全的進入自動駕駛領域,獲得自動駕駛技術能力,建設自動駕駛服務和運營能力。合作伙伴的成功就是百度的成功。百度Apollo的體系化能力是美國的Waymo們無法想象的。在這方面,美國科技企業正在遭受來自百度的重重壓力。

在這裡,我們再次看到,百度作為一家AI公司的想象力——不是傳統生態,而是“無界生態”。作為未來出行征程的領路者,百度、客戶群體、合作伙伴群體組成了“命運共同體”,相互賦能、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並由此激發、創造出全新的產品、服務與商業模式。

更為重要的是,百度Apollo締造了自動駕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依託於中國市場,百度Apollo將為全球商業夥伴賦能,因而得以實現更加廣闊的商業價值。除了上文提到的百度Apollo的合作伙伴,據介紹,目前進行深度合作的客戶有福特、奇瑞、比亞迪、現代、長城、威馬、起亞、一汽等。

這說明,百度Apollo在自動駕駛領域正在強勢領跑“國際賽道”,並將締造世界新秩序。

雄安開跑的阿波龍

令人欣喜的是,更像是對於“無界生態”的理論認可,如今Apollo這張盤根錯節的生態網絡,已依次在不同場景落地生根。在CES上,百度和威馬宣佈將在L3及L4自動駕駛領域達成長期戰略合作關係,雙方會共同成立“威馬&Apollo智能汽車聯合技術研發中心”。共同投入專項人力進行智能汽車系統的研發,研發成果會直接應用於威馬量產車型中。在筆者看來,主打智能化的造車新勢力們,有了百度的技術支持,能進一步自動駕駛進程及量產落地速度。所以Apollo Enterprise對於這一新物種的意義,更為重要。

談到2019年規劃,百度提出三個重點:第一,百度Apollo將在長沙這座具有代表性的“自動駕駛之城”探索智能共享出行新模式,國內首批自動駕駛出租車將在長沙規模化落地測試運營,預計今年規模將達到百輛;第二;大力發展車路協同和智能交通;第三就是上文提到的,“新的一年,Apollo Enterprise也是發展的重中之重。”

作為重中之中的Apollo Enterprise,不僅對百度、對自動駕駛有著非凡意義,對於汽車製造企業,對於整個人類未來出行,也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正是它的出現,讓自動駕駛量產車得以快速落地,使得智能駕駛商業化真正成為可能。技術,就這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而它的背後,則是百度Apollo銳意進取,以技術變革讓社會更加智能化的初心。正如張亞勤博士說的那樣:“技術變革是一種信仰,當我們相信某件事情的時候,就一起努力去成就它!”

百度,就在這樣的信仰中,用技術改變了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