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回頭,就認真地說次再見吧

不能回头,就认真地说次再见吧

Apr.

12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認認真真告別”也是一種力量。

你發現了麼?正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羈絆,才讓生活有了溫度和感受。

可每次與人離別時,都是將自己和某種生活殘忍地剝離一次。

離別,究竟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不能回头,就认真地说次再见吧

01

“離別”的發生總是悄無聲息

你拿著畢業證書,匆匆地把學位服脫下來還給保管老師,校園裡亂糟糟的,不斷有人拖著箱子登上門口的汽車,你覺得還沒來得及和許多人合影,但是你已經找不到他們了。回到宿舍裡,熟悉的空間裡一側堆滿了大包小包的行李,另一側空空如也,你坐在椅子上,宿管阿姨突然來敲門: ”同學,明天早上要清宿舍樓的,抓緊時間走。”

你今天下班很早,走在路上突然想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你下意識地打開微信想要和有個人聊聊天,劃了幾下沒找到頭像,心裡忽然像是過電一樣酸楚抽搐了幾下,然後,再也沒有什麼有意思的事情了。

你站在火車站檢票口鐵欄杆旁邊,你還想多看對方一眼,但擁擠的人群早就擠得你找不見對方的聲音,你忘了到底剛才是被對方抱了一下,還是推開了,只是內心茫然覺得,自己不會再來到這個地方了。

你每隔365天才有一週的假期回到故鄉,家人聚餐、同學聚會、睡到自然醒的懶覺……你把日程安排的滿滿當當,匆匆忙忙地付著一場又一場的活動,但當你提著大包小包準備回到你生活的城市的時候,你突然驚覺,家裡的老人盼了你很久,你其實還有很多話其實根本沒顧上說。你不敢想,但是你心裡知道,也許明年,你再也沒有什麼機會說了。

不能回头,就认真地说次再见吧

02

每一次離別,都等於死去一點點

所以,“離別”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我目送出租車消失。我回到臺階上,走進浴室,把床鋪整個弄亂重新鋪。其中一個枕頭上有一根淺黑色長髮。我的胃裡好像沉著一塊重重的鉛。 法國人有一句話形容那種感覺。那些雜種們對任何事都有個說法,而且永遠是對的。告別等於死去一點點。”

一個人是由他所經歷的故事構成的,“離別”意味著要為一段你用生命和時間體驗書寫的故事畫上句號,但糟糕的事情在於,這個句號往往是被外力強行書寫的,絕大多數情況下,很少有人願意開開心心地把自己的經歷貼上封條,塞進再也不會打開的倉庫裡。

所以,雖然古往今來,人類社會充滿著無數的分歧和爭論,但是對於“離別”這件事的看法,卻是驚人的一致:

不能回头,就认真地说次再见吧

比如川端康成說:“人是不斷消失在過去的日子裡的”。

比如加西亞·馬爾克斯說:“過去都是假的,回憶是一條沒有歸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無法復原,即使最狂熱最堅貞的愛情,歸根結底也不過是一種瞬息即逝的現實,唯有孤獨永恆。

但我覺得,《別賦》開篇的第一句話,最能道明“離別”的感受:

“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

不能回头,就认真地说次再见吧

03

“離別”,可以好受一些麼?

既然“離別”永無可避,有沒有什麼方法至少可以讓分離時的痛苦變得稍微好受一點?

顯然,最好的辦法並不是像梁實秋先生說的那句:“你走,我不送你,你來,無論多大風多大雨,我要去接你”,像鴕鳥把腦袋埋進沙子裡一樣,選擇性忽略掉離別這件事。

挺過離別痛苦的唯一方式,是在離別之前,認認真真地說一次“再見”。

不能回头,就认真地说次再见吧

告別,意味著正視“分離的可能性”,但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就像米蘭·昆德拉說:“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是我們都不擅長告別”

所以我一直覺得,其實人生最大的難過不是離去,而是沒能好好告別。特別是經歷過2018年貫穿一整年的突然離別後,我益發堅信了這一點。

金庸先生去世的那天,我有一位根本不是武俠迷的朋友很難過地在朋友圈裡發了很長一段話,我問她為什麼,她說:我突然發現伴隨我童年和青春的一個名字逝去了,但是我毫無準備”。

04

我想要認真學會“告別”

那麼,我們到底要怎麼樣才能學會認真地說一次再見?“告別”到底有怎麼樣的力量?我想,伊坂幸太郎也許能夠帶給你答案。

不能回头,就认真地说次再见吧

伊坂幸太郎

1971年出生的伊坂幸太郎,在當代日本小說家中,是位非常奇妙異質的存在,以推理小說成名的他,特別擅長編織讓人猜不透的人物設定,用超現實的筆法去打破推理小說的框架,在他的作品裡,你總是能感受到一種微妙的失控感,他的故事裡佈滿了看似毫無聯繫的奇怪情節,筆下人物總是不按套路出牌,但當結尾來臨,一切分散的線索重新匯聚在一起時,總會讓人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但假如他只是一個出色的推理小說家的話,他或許也就不會被冠上“天才作家”、“小說魔術師”之類的頭銜,作品也就不會從出道至今一直風靡日本文壇,暢銷不衰了吧。

伊坂幸太郎最特別的地方在於,以推理聞名的他,作品卻彷彿純愛一般溫暖治癒,就像有人評論說,

讀東野圭吾的書,你總是不由得會感受到一種從脊椎底部蔓延而上的惡寒,但是伊坂幸太郎的作品不太一樣,如果他在書裡寫了一座殺機密佈,恐怖深黯的懸崖,你大可勇敢地跳下去,因為無論墜落的過程中你遭遇到什麼,懸崖的地步總會有一個安全溫暖的氣墊接住你,氣墊的旁邊有篝火、有食物,有許許多多讓你覺得,其實這個世界還沒有太糟的東西。

但或許是因為他的推理小說寫作的實在是太過出彩,讀者們太過於認同他作為推理小說大神的身份,以至於他寫的其他推理意味不那麼重的小說,就往往被掩蓋在了光芒之下,少為人知。

我今天想要和你推薦的,就是這樣一部不小心被很多讀者錯過的好作品,《再見,黑鳥》。

05

從《Good Bye》到《再見,黑鳥》

《再見,黑鳥》的故事靈感,來源於太宰治未完成的絕筆作,同樣很少為讀者所知的《Good Bye》,

1948年,已經被重度的肺結核還有益發深重的抑鬱折磨到無比厭世的太宰治,突然在報紙上開啟了一個叫做《Good bye》的全新連載,故事描述了戰後一個因為黑市生意發了大財的雜誌編輯,突然有一天想要和過去混亂的感情生活說再見,重整人生迴歸家庭的故事。

這個故事初一刊登就激起了讀者強烈的興趣,因為它的文字明朗張揚,敘事快捷利落,情節像是破曉的光一樣讓人豁然開朗,這實在太不像是那位寫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太宰治的作品了。

很多評論家在後來猜想,太宰治或許是想通過這部小說裡主人公的告別之路完成對於自己的開解,但或許是太宰治終究沒法相信自己能夠坦然地和過去種種告別,連載未及一月,他就服下了氰化鉀,在深夜跳入了玉川河水中。

不能回头,就认真地说次再见吧

太宰治

太宰治離世後的幾十年裡,有很多作家都試圖補完這部沒有完成的作品,但一無所成,直到60年後,雙葉社的編輯向當時正在構思新作的伊坂幸太郎提出了一個建議:

“您要不要試試補完一下太宰治老師的《Good bye》?”

伊坂幸太郎看上去並不像是補完太宰治作品的最佳人選,甚至連他自己在一開始也這麼認為,他跟太宰治實在太不像了,他是一個被讀者們叫做“愛與和平好青年”,自比一隻膽小且無害的草食動物的作家,但他卻鬼使神差地接受了編輯的提案。

在經歷了幾個月的不斷構思又不斷推翻情節的循環後,一部後來被評論家稱作:“伊坂幸太郎出道十年以來,人物設定、情節構造力與小說技法的集大成之作”,在作者看來:“最能夠體現個人風格“的小說誕生了。

06

“認認真真告別”也是一種力量

《再見,黑鳥》的名字源自一首曾被披頭士樂隊翻唱的經典歌曲《Byebye Blackbird》,它並沒有完全延續《Good bye》的情節設定,而是描寫了一位叫做星野一彥的年輕人,和自己眷戀的愛人的告別之旅。

伊坂幸太郎用五個充滿奇思妙想的告別故事解答了一個問題:

“認認真真告別”這件事到底會有什麼樣的力量?

對於星野一彥來說,意味著當他面臨著一個自己恐懼到根本無法想象的危境—兩週即將被“那輛巴士“帶上上死亡之路時,他能夠因為完成了告別,平靜地面對恐懼,釋懷所有不捨,坦然接受一切,就像《Byebye Blackbird》裡唱的那樣:

“黑鳥,黑鳥,我必須踏上我的路途 ,去到那個陽光閃耀的地方,帶上我的憂愁和悲傷,我輕聲低吟,我即將離開,再見了黑鳥。”

那,“認認真真告別”對於我們的意義呢?我想,你需要這本書裡的答案。

不能回头,就认真地说次再见吧

#留言互動#

如果時光倒流,

你最想要和誰好好告別?

你會說些什麼呢?

— THE END —

文中關於作者自我評價、編輯提案等細節,來自雙葉文庫2013年3月版『バイバイ、ブラックバード』中收錄的作者訪談。

MORE

灼見熱文

◐◑新黑洞簡史

◐◑誰能想到,抖音的最強競爭對手竟然是學習強國

◐◑《小飛象》真實原型歷經悲慘一生:這可能是人類拍過最殘忍的照片

◐◑什麼問題讓市委書記感到“問得振聾發聵、問得山鳴谷應”?絕對值得細看細讀

◐◑深度:從賣血男孩到6000億商業帝國,他卻只想扳倒特朗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