滎陽市高山鎮 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建設美麗幸福新家園

■河南經濟報記者 許金瑞 通訊員 張海陽 文/圖

這裡青山淨土、碧水藍天,還有百花爭豔;這裡廠房林立、道路寬廣,項目建設繁忙;這裡夜晚闌珊、華燈初上,群眾歌舞飛揚……這裡便是位於滎陽市西部的“閥門之鄉”——高山鎮。

荥阳市高山镇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高山群眾文化廣場

近年來,高山鎮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四個第一”理念,即把抓黨建作為第一責任、把抓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把抓環境作為第一保障、把抓民生作為第一目標,科學實施“一心兩翼”總佈局,穩步推進“鄉村振興”總戰略,抒寫了一幅“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新畫卷。

牽好“牛鼻子”,開好“藥方子”,全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

項目沒有土地就難以招商引資,企業規模小就形不成大的發展動力,產品創新力不夠就沒有競爭力,這是以往擺在高山鎮面前的難題。

產業動能不夠、項目質量不優、土地供應不足、創新轉型不深,企業與企業之間沒有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沒有構建起良性互補的共生機制是高山鎮經濟發展亟須解決的難題,必須想方設法讓產業活力進一步釋放,讓項目效益進一步增長,讓土地功能進一步集約,讓轉型發展進一步推動。

為此,高山鎮黨政班子通過一輪又一輪的深入研究討論,一致認為:當前高質量發展是時代所向、大勢所趨,必須抓住大環境“穩”的趨勢、抓住大政策“利”的向好、抓住大區位“變”的機遇,充分借勢發展、借力攀高,充分把生態資源優勢和傳統文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繼續努力擴大閥門等傳統裝備製造業優勢,延長髮展鏈條,構建集效集約、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藉助隴海路西延和焦平高速在該鎮開工建設的有利因素,徹底扭轉區位優勢偏弱的劣勢,在全鎮真正形成合力發展、聚力創業的大好形勢。

目標一經確立,就要心無旁騖、集中精力、勇往直前。為了實現精準施策、靶向發力,高山鎮黨委、鎮政府制定了“四突出四抓”工作機制。一是突出黨建抓重點。緊緊抓住新時代基層黨建“牛鼻子”,以黨的建設高質量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高質量。二是突出環境抓保障。通過營造良好的招商環境、生態環境和安全環境打造投資興業的熱土和安居樂業的寶地。三是突出項目抓發展。緊緊圍繞抓項目就是促發展這一根本動力,通過抓傳統工業轉型、特色生態農業發展和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重點項目為高山經濟社會發展點燃新引擎、注入新活力。四是突出經濟抓民生。經濟質量決定民生的溫度和厚度,通過大力實施民生實事工程保障社會和諧安定,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健康穩定的良好發展局面。

抓黨建是統領發展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抓環境是保障發展的壓艙石和穩定器,抓項目是推動發展的動力源和推進劑,抓經濟是提升社會民生事業發展的牽引力和強支撐。“四突出四抓”工作機制為高山鎮經濟社會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瞭方向,把全鎮幹群的心擰到了一塊、力聚到了一起,全鎮發展的勢頭更猛了,幹群的作風更硬了。

念好“生態經”,打贏“攻堅戰”,用綠水青山打造金山銀山

不負青山,方得金山。生態好是高山鎮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守護好、運用好、挖掘好這裡的自然風光是打造金山銀山的“金鑰匙”。

近年來,高山鎮秉持“生態立鎮、環境美鎮、綠色建鎮”戰略,把以人為本、環境保護與城鎮化推進有機融合,積極探索農村、城鎮綠色發展的新模式,致力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將發展成果更好地用於提升生態文明水平,著力打造生態宜居型山水園林鄉鎮。目前,高山鎮已獲得“國家衛生鎮”和“國家園林城鎮”兩個國家級“金子”招牌。

每到夜晚,工作了一天的群眾三兩結群散步在村間綠樹掩映的小道上,聽著周遭的鳥叫蟲鳴,看著黑夜裡的點點星光,呼吸著滿滿負離子的新鮮空氣,把一切煩惱拋諸腦後,時光走得很慢很輕……這是高山鎮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一個縮影。

荥阳市高山镇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高山閥門生產場景

抓環境,治汙染。圍繞“綠色家園”主題,鎮政府每年拿出至少200萬元以上資金用於環境衛生綜合治理,通過“硬化、淨化、美化、綠化、亮化”鎮村道路提升鎮村形象;通過治理工地揚塵、道路揚塵、工業汙染、秸稈焚燒和黃標車等保護空氣質量。近兩年來,全鎮栽植綠化樹木11萬餘棵,新建綠地面積6.98萬平方米,硬化道路5800米,新安裝路燈300餘盞;全面清理查處“十五小”和“新五小”“土小”等企業,強力推進“散亂汙”企業專項整治,取締13家汙染型企業,完成2196戶群眾散煤雙替代工作。

抓生態、強農業。利用鎮域內山地、丘陵的地形地貌優勢,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林及相關產業鏈條,著力打造一批集中連片、具有相當規模的優質小雜糧、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基地。在鎮黨委、鎮政府的宣傳引導下,萬畝軟籽石榴基地、優質小雜糧綠色產業基地、溝域生態農業經濟發展基地初見成效。截至目前,河南中農華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西部山區萬畝石榴基地建設已完成項目投資2億元,流轉土地10550畝,栽種石榴樹9662畝;高山雜糧種植專業合作社成功註冊“餘米香”商標,小雜糧種植面積已擴大到3000餘畝,市場供不應求。

抓三產、促融合。一方面依託厚重的文化底蘊,深度挖掘“竹林活水”生態文化資源等有影響力和號召力的文化品牌,大力開展生態文化招商和旅遊;另一方面充分利用鎮域內特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態之美,積極打造生態文化樣板景點,探索推進在高山鎮西部開發“田園綜合體”項目,著力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閒娛樂、養殖開發、健康養老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業,積極推進“農家樂”“採摘遊”等產業發展。目前,石洞溝村尋古之旅文化民宿項目已列入規劃,屆時將成為城鄉居民釋放鄉情、鄉愁,迴歸田園的一個理想之地。

打好“產業牌”,走實“富民路”,凝聚經濟發展新動能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重點。離開產業支撐,鄉村振興就是空中樓閣。高山鎮產業發展注重“兩條腿”走路,既堅持發展壯大優勢產業,又堅持改革創新培育新興產業。

面對建設用地少的窘境,高山鎮黨政班子想盡一切辦法解決。一是填土造地,築巢引鳳。持續加大對中鋁河南分公司排放赤泥廢棄工礦用地的回填力度,變廢為寶,不斷提升建設用地規模。二是精打細算,深挖潛量。科學調整優化村莊用地佈局,有效利用農村零星分散存量建設用地,充分盤活農村閒置廠房、農房、學校等集體土地,發展新產業、新項目。三是集中整治,提高效率。充分利用國家相關政策,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增加建設用地指標,經整治的連片土地還可以發包給新型經營主體來發展規模經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四是統籌推進,合理流轉。依法合理規範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積極引導大型農業公司入駐,充分利用拋荒閒置土地開發新型生態農業。

荥阳市高山镇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中農華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石榴加工車間

目前,列入滎陽市支持的重點項目高山閥門產業集聚區建設已全面啟動。該項目以高山鎮農民創業園為載體,佔地面積約1200畝,建設週期為三年,將建成包括綜合商務辦公研發區、機械加工區、高端製造區、物流倉儲區、產品展銷區、備件備品配套區六大功能區,不僅能夠滿足高山鎮閥門企業入駐,更能引進國際國內知名閥門製造企業。其集約的土地利用效率、便利的基礎公共設施、優良的辦公運行環境和高效的管理服務模式,將推動高山鎮閥門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未來高山鎮將努力把該項目打造成為中國閥門製造產業園區、河南省“雙創”產業示範園區、中國閥門+互聯網示範園區、河南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國家科技部火炬計劃示範園區、國家“一帶一路”產業轉移示範園區。

在高山這片熱土上,列入2019年的重點項目還有投資1.01億元的鄭州一閥流體科技有限公司項目;投資8000萬元的鄭州綠蔭硅業科技有限公司年產萬噸工業硅粉項目;投資7000萬元的鄭州春邁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年產7萬立方米水泥基保溫板及900噸粘結材料生產線項目。此外,鄭州超凡自控二期管道調壓閥項目、玄德磚機手臂項目、中農華盛科技有限公司石榴深加工等項目在正火熱建設中。

位於高山鎮穆溝村的河南中農華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萬畝軟籽石榴基地內,一張生態旅遊的藍圖正在繪就,打造鄉村旅遊樣品——“五省谷”。這是以溝域經濟為特色,探索生態旅遊模式,促進三產融合發展的樣板景點,重點開發“採摘—觀光—休閒—度假”等新產業鏈,打造集生態觀光、休閒娛樂、養殖開發等為一體的生態旅遊。

下一步,高山鎮將按照各村地域特色和資源稟賦,堅持宜種則種、宜養則養、宜林則林、宜遊則遊、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產業,走實富民之路,為群眾帶來更多更好的就業機會。

總之,高山鎮正在努力通過探索特色產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發展模式,把農村各項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大力推進村級集體經濟向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強化一產對二產、三產的支撐力度,提升二產、三產對一產的反哺力度,通過一二三產業的相融相通和乘數效應,拓展農村發展空間,拉長產業鏈條,拓寬產業幅度,推動產業興旺,實現鄉村振興。

譜好“文明曲”,唱響“主旋律”,讓主流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文明興則百姓樂。文化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是彰顯一個地區的內涵底蘊和時代底色。

荥阳市高山镇 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

關帝廟社區

高山鎮自古人傑地靈,據汜水縣誌記載已有2000多年曆史,境內有道教聖地逍遙觀、佛教古剎竹林寺等歷史文物點42處。2016年,石洞溝村被國家七部委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其3000餘年的“良弼家風”傳承已久,勤儉持家的淳樸習俗已成為歷史文化傳承教育的重要基地。這是高山鎮重要的文化資源,教育一批又一批的高山人民謹記祖訓、勤勞致富。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對於提升鄉風文明至關重要。一個個好習慣的養成,丈量著文明的腳步、見證了文明的力量。

高山鎮的高山村和冢崗村僅有一路之隔,也是同年被評為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進入這兩個村,你能明顯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底蘊縈繞身邊,傳統文化牆繪製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仁義禮智信”“二十四孝”等宣傳漫畫和故事一直從村口延伸到村委。道德表彰大會也是村裡每年要開的大會,“好黨員”“好乾部”“好員工”“好公婆”“好妯娌”“好媳婦”“好兒女”“好家庭”等涉及各個領域道德標兵的評比是家家戶戶最看重的事。

高山鎮把弘揚賢孝文化、培育文明鄉風、增強法治理念作為教育引領群眾的重要宣傳途徑,積極在各村開展道德講堂、法治講堂和禮儀講堂等活動,不斷提高群眾的道德文明素養,並大力宣傳身邊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先進事蹟,邀請全市道德模範牛雪芬、祝賢桂、趙文峰等身邊典型人物到各村宣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同時,以“修身行善,明禮守法”全民行動為載體,組織舉行全民健康知識講座、全民學習讀書活動、“小手拉大手”活動,“文明經營”“文明餐桌”“文明出行”等主題實踐活動,還開展了愛崗敬業標兵評選、企業技術比武活動、春節文藝匯演活動等,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各村在精神文明建設上基本形成了“七有”,即有“一個活動載體、一面文化牆、一批宣傳欄、一個閱覽室、一個健身文化廣場、一支志願服務隊、一支文藝宣傳隊”。

為進一步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在農村紮根入心,高山鎮還積極發揮“一約四會”作用,不斷推進移風易俗,倡導文明新風,大力提倡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喜事省辦,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封建迷信。對於特殊群眾,高山鎮實施了“文化低保”工程,將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農村留守婦女兒童、生活困難群眾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對象,組織開展“送學上門”“送戲上門”等活動,積極打通公共文化服務“最後一公里”。

通過精神文明建設,高山鎮的社會風氣和治安環境有了明顯好轉,孝敬父母的多了,矛盾糾紛少了;唱歌跳舞的多了,酗酒賭 博的少了;發展致富的多了,打架鬥毆的少了;幹部下基層的多了,群眾上訪的少了,村貌村風大為好轉,人際關係更加和諧,形成了人心思幹、人心思上、人心思治的良好社會氛圍,鄉村振興這幅美麗畫卷正在高山鎮徐徐展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