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佛像之美


遼朝(916-1125),國號大遼,又稱契丹國,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一個朝代,統治從公元916年至1125年,長達210年。 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在907年稱「天皇帝」,916年,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大聖大明天皇帝」,國號「契丹」。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彩繪木雕水月觀音像,高118.1cm,此尊佛像姿態絕美,請看觀音放在膝部的手臂線條的塑造,真是不朽的傑作,大都會博物館中國館藏。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觀音像


918年定都臨潢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947年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後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直到1125年3月26日為金朝所滅為止。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水月観音菩薩半跏像


遼朝的宗教以佛教和薩滿教為主,遼朝佛教基本上繼承盛唐的教學佛教。早在唐朝唐武宗發動滅佛事件時因為河北諸藩鎮不聽從,大量僧侶與佛教文物流向河北地區,使得當地佛教文化蓬逢發展。902年龍化州建開教寺,為佛教北傳契丹的起始點。918年遼上京又建佛寺,佛教逐漸為契丹人所信仰和崇尚。926年遼朝滅渤海國後,俘渤海僧人崇文等57人至上京,又建天雄寺。遼太宗等遼朝皇帝也採取保護佛教政策,尊崇佛教,佛教大盛。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來自山西的遼代木雕彩繪水月觀音菩薩像,現藏於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

遼代佛像通常都是兩肩寬厚,身軀飽滿,上半身偏長,給人以凜凜堂堂、偉岸端莊之感,且殘留著唐造像濃厚的遺風。如果參照遼寧義縣奉國寺脅侍菩薩、天津薊縣獨樂寺脅侍菩薩、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造像以及山西應縣木塔造像,便可以看出這些形體造型上的一致性。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觀音石雕頭像


佛像面形豐圓飽滿,肉髻低矮平緩,螺發正中又嵌一髻珠。要知道,髻珠是唐代出現的,此前偶有所見,在唐末五代以後流行,在此之前幾乎沒有發現,而髻珠在遼、宋時期的佛像上都可以見到。這些佛像的臉形與髮髻,與遼寧義縣奉國寺遼代佛像和大同華嚴寺薄伽教藏殿的主尊佛像甚為相似。若與應縣木塔第一層西壁壁畫主尊佛像相較,那低平的肉髻,寬闊的前額,圓形的臉龐,可看出頗有一致之處。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 銅漆金阿彌陀佛坐像


若在遼代金銅佛像間多進行對比,便可發現遼代佛像面目五官極為相似,從那似乎是朦朧的睡眼和那修眉薄唇來看,遼代金銅佛像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故推斷很可能是同一技藝傳承的藝匠所作,而且製作年代大致相近,不會相去太遠。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 銅鎏金觀音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佛像, 藏美國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銅鎏金佛造像


從遼代金銅佛像的蓮座看,均為束腰大仰蓮式,蓮瓣肥碩飽滿,舒展自如,花瓣尖端又向外翹起,十分生動,蓮座下層或為俯蓮瓣或為三層臺階式。這種盛開的仰蓮座在隋代以前所見不多,而大仰蓮座在宋遼時期最為流行,且花形飽滿,呈怒放狀。如延安子長鐘山北宋石窟佛造像均為仰蓮座,大同華嚴寺及應縣木塔的佛像座亦如是。據子長鐘山石窟題記為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所鑿,恰與應縣木塔(遼清寧二年,1056年)始建時間大致相同,可知此種形式的蓮座曾廣泛流行於宋遼時代。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佛像石刻

遼代佛像皆有曲蛇狀衣紋。應該說,這是從衣紋角度鑑定遼代佛像最為有力與重要的依據。其方法是仔細觀察遼代金銅佛像,在佛像的兩小腿部分均各有一條婉曲如小蛇狀的衣紋,曲折生動,且其彎曲的弧度和走勢也頗為相似。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青銅鍍金佛像

遼代佛像由於繼承唐代佛像的特點,因此保留了最大程度的漢傳佛像樣貌,所呈現出的是平易近人的安詳神態。至於明清佛像,由於受到藏傳佛像的影響,因而密宗特點顯著,神態上多為高高在上,俯視眾生。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中臺世界博物館-菩薩坐像 遼代 916-1125 木上彩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佛大日如來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三彩羅漢像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銅鎏金觀音坐像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大同下華嚴寺合掌露齒菩薩塑像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山西大同華嚴寺 遼代重熙七年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北京博物館 藏 (遼代907-1125) 石雕釋迦牟尼佛涅盤像



【莊嚴殊勝】遼代佛像之美


遼代菩薩像 大理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