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沉一艘航母有多難?

嘯鷹評


在二戰中,日本的主要航母基本都被擊沉了。海戰中有兩艘被潛艇擊沉(翔鶴、飛鷹),11艘被艦載機擊沉。包括中途島4艘,萊特灣4艘,塞班島1艘大鳳號,瓜島1艘龍驤號,珊瑚海1艘祥鳳號。

美國艦載機的運氣好,日本的航母設計有缺陷。中途島一炸就著火,萊特灣的航母沒有任何抵抗力,大鳳號因為油氣洩露,龍驤是誘餌,祥鳳是改裝的輕型航母,和美國蘭利號差不多。

美國損失的5艘中,潛艇擊沉一艘,油氣洩露一艘,艦載機擊沉3艘。都是貨真價實的激戰。

英國被擊沉的5艘中,潛艇3艘,炮艦一艘,飛機空襲一艘。

綜上,潛艇擊沉的概率最高,成本最低。艦載機的攻擊效率不高。主要是無制導炸彈的命中率低。

現在的航母船體水下部分有多層充氣結構,通過水—氣間隔吸收爆炸能量。其防護力大大超過防魚雷堵隔。加上冶金技術進步,用魚雷擊沉航母必須同時命中10~20條。

如果要讓航母喪失戰鬥力,用導彈更安全。航母的船舷裝甲很弱的。但是現在艦隊防空導彈技術先進,想突破防禦非常困難。


一葉楓流靈似舞妖


又是一個擊沉航母的問題,看來要不把航母擊沉這樣的問題永遠都無法停止啊!開個玩笑。之所以這樣的問題存在,就是因為航母是目前海上對抗的核心裝備,也是大國海軍實力的標誌之一,擊沉對方航母是取得海上對抗甚至戰爭勝利的關鍵因素。既然要說航母,那必須拿“藍星最強”的美國核動力航母“說事兒”了,擊沉航母的難點包括:




如何擊沉航母,是除美國外各軍事強國重點研究內容

1)航母護航艦艇眾多,想要擊中航母必須要穿透遠中近三層防禦:美國核動力航母出航執行任務從來不會“形單影隻”,一般情況下水面上會有4-6艘宙斯盾巡洋艦、驅逐艦,水下會有2艘攻擊型核潛艇,空中會有偵查衛星、預警機等,再加上航母艦載戰鬥機的保護,可以形成半徑1000公里左右對打擊/防禦圈,要想擊中航母必須要能夠突破護航艦艇強大防護火力攔截,難度極大。類似普通戰鬥機、巡航導彈等速度武器能夠成功突防的概率極低,而目前的超音速反艦導彈等受制於較近的射程,發射平臺可能在到達發時陣位前就已經暴露在航母打擊群的火力之下。
處於層層保護下的航母,想要擊中絕非易事


密佈甲板的各類艦載機,既是打擊手段也是防護利器“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是防空、反艦、反潛多面手

2)航母體型龐大、結構複雜、抗沉性極強,即使被命中也很難沉沒:美國現役核動力航母均為10萬噸級的大型航母,全艦上下各類隔艙數千個,而且在核反應堆艙、指揮中心、燃料艙、彈藥艙等重點位置還設置有數百毫米的防護裝甲,即使被命中幾個甚至幾十個隔艙也不會沉沒。美國曾利用其“小鷹級”常規航母“美國號”在大西洋進行過航母抗沉性試驗,前後歷經25天、投射了包括魚雷、炸彈、反艦導彈等在內的大量各類反艦武器,才最終將其擊沉。而現役的“尼米茲級”和“福特級”核動力航母的結構比“小鷹級”更加強大,其抗沉性也更高。
航母上有數千個密閉隔艙,抗沉性極強


“美國號”航母沉入大西洋“紀念”

3)除了核彈以外,其他常規反航母武器很難對其造成“一擊致命”的毀傷效果:現代主要反艦武器包括反艦導彈、魚雷等,但即便是最著名的號稱“航母殺手”的俄羅斯“花崗岩”系列重型反艦導彈,其戰鬥部裝藥量也只有500公斤左右,必須命中十數枚甚至數十枚才能徹底擊沉航母;魚雷雖然效果更佳,但533毫米的重型魚雷想要擊沉10萬噸級的航母也可能也需要數十枚、毀壞數百個隔艙才能達到效果。不論是重型反艦導彈還是魚雷,在它們發射之前可能其所在的平臺就已經被擊沉了。


全球各重型反艦導彈,均沒有對航母“一擊致命”的能力
俄羅斯研發是“波塞冬”核動力魚雷

航母編隊火力強大、航母自身也是“身大力不虧”,“威吶”認為未來最有效的打擊航母的手段還是要靠高速遠程導彈類武器的“飽和”攻擊。不過話說回來,也沒有幾個人國家有能力去考慮如何擊沉航母。
反艦彈道導彈,威力巨大,但尚待檢驗


威吶解析


非常難哦!

歷史上6艘航母是被擊沉的,不過它們是毀於各種實驗。

1946年比基尼環礁進行了核試驗,薩拉託加號航母成為一個試驗品。

有意思的是,1925年建造的薩拉託加號老式航母,卻有頑強的生命力。

第一次核彈空爆實驗中,薩拉託加號航母就在爆破點不遠,卻沒有受到致命傷,沒有沉沒。

直到第二次水下核爆實驗,薩拉託加號航母才受到致命傷,被撕裂了一個數米長的裂口,卻仍然堅持7個小時才沉沒。

------------任何一個國家都把航母作為最珍貴的寶貝,建造期間用盡心思,造的極為堅固。即便在核彈爆炸中心,薩拉託加號航母也沒有沉沒。至於美利堅號航母,更是被炸了整整28天之久,堪稱硬骨頭!

這從側面證明,在核戰的航母仍然有強的生存能力。

更誇張的是退役的美利堅號航母。

在2005年5月,美軍對退役10年之久的美利堅號航母,進行了長達25天模擬攻擊實驗。根據美國海軍武器系統司令部發言人介紹,失去動力的美利堅號航母,於4月19日被拖離費城舊軍港前往目標轟炸區。試驗期間,美國海軍動用各種先進武器,對航母實施了一系列空中、水面及水下的“飽和式”實彈攻擊。

航母本身也在多處被安裝了高爆炸藥,根據海軍武器系統司令部事先精心策劃的“菜單”進行一系列爆炸試驗。這次航母轟炸試驗共耗資2200萬美元,目的是測試“航母在遭受各種類型武器攻擊時的穩定性能”。

84000噸的鋼鐵巨獸在飽受25天的狂轟濫炸之後,才轟然沉入大西洋底。

美軍現代化航母的抗打擊能力,讓人驚歎。

看來想要擊沉這樣一艘航母,並不容易。


薩沙


非常難!曾有相關專家根據炸彈爆炸威力和航母的防護能力做過計算,如果要擊沉一艘“尼米茲”航母需要5~12枚300千克裝藥魚雷、6~34枚400千克裝藥炸彈、5~23枚300千克裝藥炸彈。2005年美國海軍為了測試航母的抗擊毀能力,對一艘“美利堅”號航母進行全方位立體打擊,美軍動用了各種空對艦、艦對艦、潛對艦彈藥對其進行攻擊,即便如此實驗持續4周才將“美利堅”號航母擊沉。這足以見航母的堅固程度。

目前美國海軍擁有最多的航母是“尼米茲”級航母,它在設計時,為了減輕航母自重,艦體採用屈服強度為56kgf/mm²的HY-80高強度低合金鋼。在1980年代後期“尼米茲”級航母採用HSLA80和HSLA100高強度低合金鋼。此外“尼米茲”級航母的彈藥艙和指揮室還大量使用凱夫拉複合裝甲材料,這種材質具有拉伸強度高、密度低、彈性模量高、熱穩定性好等特徵。

“尼米茲”級航母為了提升抗擊沉性能,艦低採用3層底用以防魚雷。舷側防護縱壁間空艙結構使用“X”形構件連接,能使外部的衝擊和破壞力通過外殼結構和“X”型的變形加以吸收,從而限制向艦體內擴散。主機艙的防護裝甲也能承受2次以上魚雷、導彈的攻擊,水下的抗爆結構能力更是高達545~681千克以上TNT炸藥!

相比“美利堅”號,“尼米茲”號的防護能力大為提升。全艦設置了2000多個水密隔艙,還有2個補償復原系統,能在20分鐘內矯正由破損造成的15°艦體傾斜。然而“尼米茲”號並非沒有缺點,航母上存儲有上萬噸航空燃油和3000噸艦載機用彈藥,如果點燃這些物質,會帶來更為嚴重的連鎖反應。尤其當航母在作戰時,艦載機在補充燃料和彈藥是,更是最薄弱的環節。但即便如此,擊沉一艘航母也是非常艱難的一件事兒。


航空之家


看到這個問題,說實話我真不知道擊沉一艘航母有多難。首先是體型和空間是航母的一大優勢。

我們先要了解到,如果想炸沉一艘航母需要多少導彈進行物理的破壞與傷害,在這之前加上各種型號的導彈、火箭彈、爆炸物被攔截掉之後,還有多少能物理打擊在航母上?


我覺得這種攻擊。方式,或者說這種物理傷害方式。只是一種打擊的思路。想到這裡,如果是改變對航母的攻擊思路的話。我們可以用其他的方式來考慮一個問題。既然打擊航母進行物理傷害很難造成一艘航母的沉沒,或者是喪失戰鬥力。那麼我們有沒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解決打擊航母或者讓航母喪失戰鬥力呢?


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潛水艇的上浮與下沉這種方式。既然對航母造成的物理傷害很難。那我們可不可以換一種方式:比如說把他掀翻、一邊倒把他拉沉,讓航母就地翻船。


當然這只是對航母打擊的一種構思。試想一下,一艘航母且不說排水量,光說自己的自重,用多大的作用力才能讓他翻個個兒,尤其是在海上航行中。當初航母在設計的時候應該會考慮這個問題吧!


那麼我們先好考慮一下航母雖然是一個海上的移動平臺,它必須是集群化的對他進行保護。但是他的弱點在什麼地方,他的最大的弱點,最直觀的應該是他的起飛甲板,或者更精確一點說就是它的彈射架。沒有了這個東西,基本上上面所有的飛機是飛不起來的。其次是什麼?就是他的火力庫房。如果用鑽地彈,直接將爆炸物送件彈藥庫裡引起自爆。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了。大家看過珍珠港那部電影,日軍投下航空炸彈直接撂進彈藥庫裡,效果是槓槓的。


當然這只是以物理傷害的方式來考慮這個問題,今天我們所說的這個重點應該是用軟作用力來解決。前面說到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我想起了潛水艇的上浮與下沉這種方式。如果說用飛彈或者是反艦彈之類的這種,以高馬赫的快遞方式,將一坨既能快速發泡又有很高的黏沾性,還有快速的吸水性,將這個介質送到航母身邊,利用快速發泡的原理,迅速膨脹。然後通過他們粘粘性依附在航母甲板或一側,利用海水這種天然資源,快速吸水,然後形成自重。將航母一側變成一個龐大的吸水海綿。通過快速吸水起到向下的作用力。快速將航母失去平衡一邊倒。如果這個吸水的海綿體足夠大。吸水量足夠快又很難被去除,哪怕只讓航母偏離重心是30°。就可以讓航母失去戰鬥力。如果這種粘性的海綿體覆蓋的夠瓷實,直接可以造成相當長一部分時間,讓航母失去戰鬥力。或者讓航母失去重心平衡就地帆船。這豈不比打沉一艘來得更直接。

其實說到這裡,讓我感覺到如果這種方式如果能實現的話,這種炸彈應該叫“發泡填充炸彈”或者“發泡反艦導彈”、或者是“發泡彈道導彈”

還有一個不得不考慮的問題,那就是我們如果在常規戰爭下部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如果純粹使用導彈和爆炸物來解決航母。需要投入多少的財力物理。才能搞定一艘航母。且不說一個航母編隊。這個數字是真不敢想像的,很有可能所付出的成本會和整個航母編隊差不多。如果是地理位置受限,或者是條件受限的情況下。相信這個成本我會以幾何方式去增加,後果真是不敢想象,更何況。如果是兩個航母編隊同時出現在你的身邊。怎麼應付他。


這只是個人的一個大膽創想。也只侷限於一種想法,如果說的不好,或者是描述的不夠清楚,還請各位多多包涵。但如果您各位有更好的意見,歡迎在下方留下你的想法與見解。


遊戲評頭哥


航母是海戰中的超級殺器,也是讓許多小國家聞之色變的海上武器庫。那麼,想要擊沉一艘現代航母到底有多困難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十字路口行動”。在1946年左右,美國為了監測核武器爆炸的威力,首次使用了95艘各型軍艦充當核武器打擊的靶子,其中就包括兩艘輕型航母,“獨立號”與“薩拉託加號”。

在進行核彈轟擊之前,兩艘航母都是戰鬥狀態,也就是說裝滿了燃料和彈藥,這可以模擬航母在戰時因為遭到攻擊而導致彈藥庫產生殉爆的場景。實驗開始後,第一次轟擊是空投核彈,由美軍飛行員駕駛一架B-29轟炸機向靶船投下一枚當量2.3萬噸的核彈;第二次則是在水面下進行的核爆,由魚雷牽引打擊目標靶船。

這兩次核爆雖然造成美軍航母靶船嚴重損毀,但卻並沒有立刻沉沒,尤其是“薩拉託加”號航母在7個多小時後才完全沉沒。而這還是二戰時期的輕型航母,技術層面和抗打擊能力完全無法與現代航母相提並論。

因此,美國在05年又進行了一次針對退役航母的打擊實驗,這一次的靶船是小鷹級航母中的“美國號”,滿載排水量高達8.5萬噸。

據悉,美國海軍動用了各種魚雷、反艦導彈、自殺式小艇、以及水下爆破來這艘對航母進行打擊,結果仍然用了25天時間才將“美國號”航母完全擊沉。因此,想要使一艘航母喪失作戰能力可能比較容易,但要完全擊沉一艘現代航母是非常困難的。



此外,還要考慮如何突破現代航母戰鬥群的三層重要防線。我們以美國的尼米茲航母戰鬥群為例,第一層防線是由它的艦載機部隊(F18)組成的500-700千米的巡邏圈;第二層防線是航母戰鬥群中的驅逐艦與護衛艦、核潛艇,它們搭載著可以進行遠距離打擊的防空導彈、反艦導彈、反潛導彈(火箭助推魚雷);第三層防線則是航母本身的近防武器與電子戰裝置。因此,想要打沉一艘現代航母是比較困難的,這至少需要一個大國自己組建綜合性作戰體系。


歷史的荒野


航空母艦不僅僅自身的防禦力強大,而且周邊水面上有防空型驅逐艦,水下有攻擊型核潛艇,自然很難摧毀。其實擊沉航空母艦隻需要兩部步即可,第一:穿透航空母艦的外圍防禦系統;第二:將航空母艦本身摧毀。如果是要擊沉輕型航母那很容易,中型航母難度高一點,重型航母難度最高。就以美國海軍的尼米茲級航母為例來說。


航空母艦根本不可能獨自航行,一般說來,都是和驅逐艦,核潛艇,補給艦組成編隊執行打擊任務。以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為例,一支航母戰鬥群配備有2艘巡洋艦,2-3艘驅逐艦,2艘攻擊型核潛艇等組成。航母的外圍防禦系統就是由艦載戰鬥機,巡洋艦和驅逐艦所搭載的防空導彈,核潛艇組成的。

要對航母發動攻擊,首先要擊落航母的艦載戰鬥機。要知道艦載機的空戰能力也不差,要做到有把握全殲航母的艦載機,己方出動戰鬥機的數量就要多於敵方航母所搭載的艦載機數量。將敵方艦載機殲滅後,就要組織己方多兵種齊射反艦導彈和魚雷對航母戰鬥群發動攻擊。


美軍的巡洋艦所搭載的防空導彈一共有96枚,2艘也就是192枚。而驅逐艦一共有96個發射單元,按全為防空作戰考慮,也就是96枚防空導彈,3艘驅逐艦也有288枚。一支航母戰鬥群的防空導彈數量在480枚左右,為了提高攔截概率,通常是兩枚防空導彈攔截一枚反艦導彈。所以說,為了提升突防率,己方同時發射反艦導彈的數量要大於240枚,才能確保穿透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網。能夠組織這樣一種齊射反艦導彈的國家,現在來說實在是太少了。
即便是反艦導彈穿透了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火力網,也不是一兩枚就能擊沉航空母艦的。航空母艦的自身防護力也很高。以美國海軍尼米茲級航母為例,它的外層採用了高強的的鋼板,內層重要艙室還使用了100毫米左右的裝甲板。尼米茲級航母全艦有2000多個水密艙,以及十數層防火牆,極大的增強了航母的防護能力。如果要徹底擊沉航母,這些水密艙不損毀過半也不可能。所以說,航母戰鬥群的摧毀難度極大。


江山何沉


擊沉一艘航空母艦不難,在二戰時期有大量航母被擊沉 或者重傷沉沒

但是問題是如何發現航母?

就算髮現了航母,戰艦能否找到發射反艦導彈以及重型魚雷的機會?

尋常的反艦導彈射程不過一兩百公里,而沒有中繼制導的話,射程會小於100公里,也就是說戰艦還沒發射反艦導彈就被幹掉了



更何況美國航母打擊群本身他也擁有極強的防護能力,所以導彈數量少的那根本突破不了美國的防空網。要麼飽和打擊,要麼寄希望於掠海攻擊。

首先飽和打擊,再少也得20發導彈吧?除了5常,還真沒哪個能拉出來的,並且美國基本上擁有北約國家所有的反艦導彈的相關特徵,所以根本不要寄希望與用北約的導彈來打美國的航母


第三除了中俄印以外沒有一個國家擁有重型反艦導彈基礎也就是說,尋常導彈就是打到美國航母上,那也就是砸個印,用水泥補一個坑就完了。



並且美國航母自身的防護能力也是非常強悍,美國號被狂轟濫炸了25天才沉沒。(雖然說時間這麼長的原因是美國試驗的大量武器裝備對於航母的損傷能力,所以每發射一發炮彈或者導彈,打完以後都要採集相關數據)

最後的結果叫做這群亞音速導彈,根本不用在意。就算被打中了,也就是回家躺上幾個月。


嘯鷹評


航空母艦是海上作戰的最高指揮的中心,作戰頭腦集中於此。在Ta的周圍,水下,空中有大小几十艘不等的作戰艦船和飛機。單憑水面對抗打擊,要擊沉艦母是非常困難的。或者是說,不可能。因為,被打的太強大了。同樣,弱小國家根本就不可能有能力擊沉航空母艦。這是其一。

其二,碰到勢力相當的國家打航母,也相當會吃力,會相當慘烈!可是,換一種作戰方式,擊沉航母又是輕而易舉的,如彈道導彈(必是有過人的導彈)空中直擊二至三枚於航母身上即可。沉水艇發射導彈同理。這樣的形式,其他周圍的保護力量是心有餘而保不住。

戰爭嘛,打過才知。然而,能想得到。


奇石致遠


那是你認為的難,二戰時那麼多航母怎麼消失的?有的就是一兩枚魚雷就擊毀了(參照日本航母)。二戰後到今天航母的造船技術是更新了許多,其防禦能力大大增強,特別是美國的航母弄了很多密閉倉,好像很難擊毀的樣子。其實,都是花胡哨。在真正的戰爭中根本不存在打上幾天才能擊毀一艘航母這種現象,而是隻要在要害部位中那麼一兩枚就基本報廢了,和二戰時一樣的孱弱,因為進攻的武器也已經更新換代很多次了。

且不說核武器對航母編隊的秒殺,就說說常規彈藥吧,現在的大型反艦導彈一旦擊中就能穿透幾層裝甲直達核心爆炸,這不是航母能承受的。航母對空的防禦比較強,對來襲導彈有較強的抵禦能力,但是對於來自水下的飽和攻擊卻是非常吃力。現在的魚雷都是制導魚雷,速度快抗干擾強,很多潛艇是微型潛艇,噪音極低,一艇帶兩枚打完就撤,航母對此根本沒有很好的防禦辦法,魚雷打航母一打一個準。

何況現在還有很多新概念武器,反艦彈道導彈、隱形導彈、脈衝導彈、長潛伏魚雷,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你航母的防禦可以做到不打“瞌睡”嗎?你在港裡修整自以為安全但頭上卻掉下無數導彈,你發現不了來襲的低高度隱形導彈,你發現導彈了果斷攔截,來襲彈空中爆炸結果你航母編隊的絕大部分電器設備都壞了……你說打航母很難嗎?

就算你航母躲到大洋裡,照樣看你清清楚楚,打你準準確確,偵查和制導的不僅是己方的衛星和偵察機,還有很多絕密的東西不便告訴你,確保在一定範圍內打你沒商量。所以不要懷疑打航母的能力,更不要盲目相信航母的抗揍能力(大國之間戰場上過不了幾個回合就沉)。關鍵的問題是敢不敢打而不是能不能打。美國的航母全部是核動力,所以美國宣佈,只要攻擊美國航母就視同核攻擊,這是其核訛詐的一部分,有誰願意與美國核戰爭呢?

但是當逼到牆角的時候,什麼核動力照樣打不誤,有種就讓地球毀滅一百次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