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效應的消退,科迪乳業該何去何從?

作為科迪乳業的拳頭產品,“小白奶”2017年以日均產銷400噸,驅動科迪乳業業績暴漲53.92%。然而,這種網紅效應並沒有延續多久,從2018年財報來看,以“小白奶”為代表的常溫乳製品業務營收下降近三成。

網紅效應難續?

財報顯示,2018年科迪乳業營業收入12.85億元,同比增長3.74%;淨利潤為1.29億元,同比增長1.92%;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淨利潤為1.03億元,同比增長0.64%。

儘管科迪乳業2018年整體業績微增,但常溫乳製品板塊僅營收5.99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減少26.55%。其中,河南作為科迪乳業的大本營,也難逃減收這一難題,較去年同期相比減少12.1%。

網紅效應的消退,科迪乳業該何去何從?

由此也不難看出,科迪乳業玩的這手網紅營銷熱度已褪。對於“小白奶”是否能給科迪乳業帶來可持續內造血,外界早有質疑之聲,但是科迪乳業總以“藉助網紅奶的優勢不斷研發系列產品,進而增強盈利能力”的藉口搪塞過去。

也誠如其所言,科迪乳業確實也推出了“暖酸奶”和“冰酸奶”,可從2018年的財報來看卻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些新品均未延續“小白奶”的網紅效應。

網紅效應的消退,科迪乳業該何去何從?

眾所周知,酸奶是以牛奶為原料,經過巴氏殺菌後再向牛奶中添加有益菌(發酵劑),經發酵後再冷卻灌裝的一種牛奶製品。與鮮牛奶相比,酸奶不但保留了牛奶的所有優點,而且某些方面經加工後還揚長避短,成為更加適合於人類的營養保健品。

然而,科迪乳業卻打破了常規,推出了一款可以加熱的酸奶。雖然這個概念打得不錯,但酸奶加熱過程中有效益生菌是否還能存活,營養價值是否會改變?等這些問題也一度引起市場熱議,讓多數消費者保持著觀望狀態。

常溫奶碰瓷巴氏奶?

此外,不同於常見的利樂包裝和屋頂盒裝,科迪乳業的小白奶是採用透明塑料袋包裝,保質期約為20~30天。獨特的包裝,為科迪乳業打開了通往外界市場的大門,甚至還引來了諸多行業巨頭的效仿。據瞭解,目前科迪小白奶的銷售區域,從原有的河南、山東等地,拓展至湖南、湖北、福建、重慶、東莞等地。

需要注意的是,有業內人士指出,小白奶包裝存在兩大問題:其一、牛奶需要避光儲藏,主要是因為高溫光照下,牛奶中的營養成分會流失。其次牛奶有些物質在光線下會產生活性氧,這些活性營與蛋白質、維生素和脂肪反應,會影響口感,因此長期以來牛奶包裝選用的多為“利樂包”,而非“透明包裝”。

網紅效應的消退,科迪乳業該何去何從?

其二、根據包裝標識可知,科迪小白奶採用的生產標準為GB25190,即指滅菌乳也就是通常說的“常溫奶”。而需要全程冷鏈且保質期較短的巴氏殺菌乳,採用的生產標準則是GB19645—2010。

由此得出,科迪的小白奶,屬於常溫奶,不需要冷鏈。令人玩味的是,一款常溫奶卻在包裝上標示著“低溫密閉條件下28天”、“開啟後需2-6℃冷藏”。如此自相矛盾的做法,也不禁讓外界猜測,身為常溫奶的小白奶是否在碰瓷巴氏乳?

頻繁的資本運作

除了網紅產品的打造外,科迪乳業控股股東科迪集團近期也頻頻出現資本運作。先是大舉收購科迪速凍100%股權,而後,因新購子公司洛陽巨爾乳業2018年淨利潤為-586.16萬元,低於業績承諾的淨利潤1728萬元,因此科迪乳業將不再支付當年收購巨爾乳業的股權轉讓款2348萬元。

網紅效應的消退,科迪乳業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科迪乳業已經不是第一次想要收購科迪速凍100%股權。2018年5月27日,科迪乳業擬15億元的價格,想要收購科迪速凍100%股權。但由於預估增值率高達347.84%,且買賣雙方存在明顯關聯性,收購被外界質疑存在利益輸送,遭到監管部門問詢。最終在去年11月24日,科迪乳業宣告終止對速凍資產的收購。

網紅效應的消退,科迪乳業該何去何從?

如今重提舊案,科迪乳業擬14.8億元從張少華、張清海、許秀雲等29名自然人手中購買科迪速凍100%股權,預估增值率為277.38%。

對於此舉,乳業專家宋亮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分析稱,科迪乳業很難再憑藉概念炒作打造出第二款爆品,其業績也不會像2017年那樣爆發,這也是科迪集團急於將速凍優質資產注入科迪乳業的原因。

或涉及忽悠式增持

而更值得關注的是,今年4月22日,科迪乳業再次受到深圳證券交易所(簡稱:深交所)的問詢函。函中稱,2018年7月4日,科迪集團承諾自 2018 年 7 月 3 日起,24個月內不減持公司股份。然而,根據7月23日披露公告稱,科迪集團計劃在未來12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且累積增持金額不低於8000萬元,不超過10000萬元人民幣。

對此,深交所要求其說明,不減持承諾和增持承諾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炒股情形;股權高比例質押情況下是否具備增持的資金實力、是否存在“忽悠式增持”;未增持的具體原因。

科迪乳業回覆稱,受二級市場低迷的影響,股票從2018年初的4.65元下跌至2018年7月23日的3.46元,跌幅超過20%,低於公司的合理估值。為了避免市場誤解,未申請限售,並作出了兩年內不減持的承諾。

同時基於對公司未來持續穩定發展的信心以及公司價值的認可,科迪集團作出增持承諾,不存在炒作股價的情形。

由於籌措資金優先用於償債,導致未實施增持計劃。為解決資金問題,準備轉讓科迪乳業的部分股份,用以緩解流動性風險等一系列解釋。

網紅效應的消退,科迪乳業該何去何從?

儘管科迪乳業以種種理由回覆了深交所的問詢函,但讓人深思的是,“承諾”的意義是什麼?若是這麼容易更改,還能叫做承諾嗎?在此之下,更令人疑惑其商業誠信究竟如何。

科迪乳業淪落至今,究其根本是營銷策略出了問題,一個僅靠產品包裝、噱頭吸引目光的品牌,沒有本質的創新與技術壁壘,沒有完善的渠道,無法衝出區域企業的柏林牆。如此看來,三番兩次的收購“速拼”,或許是科迪更好的出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