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為何成了最大的大米進口國?

閬人侃農事


在幾十年近乎自給自足之後,我國在2013年底超過尼日利亞,成為全球最大的大米進口國。我國曾經是一個主要的大米出口國,大米產量已連續增長,人均大米消費量下降,因此進口增長可歸因於一些不那麼直觀的因素。

最主要的原因是糧食價格補貼導致國內大米競爭力正在下降。國內並不缺乏大米供應,大米進口激增歸咎於國內市場和全球市場之間的價格差異,這一差異有兩個因素,一是勞動力成本上升;第二是政府實施最低糧食收購價的結果,該價格旨在支撐國內糧食價格,通過保證最低收購價來鼓勵水稻種植。此前由於需求疲軟和大米產量增加,國內糧食價格在全球市場出現下跌。國家資助多年之後,目前的大米價格已遠遠高於國際市場。在全球大米價格低下的誘惑下,糧食收購公司非常願意進口大米,如下圖。

其次,國內大米產量可能被高估。國內和國際上都有質疑官方大米產量數據的聲音。例如,地方官員可能誇大大米產量,因為他們的績效評估直接與當地大米產量掛鉤。

第三,國內大米物流成本上升。快速的城市化和工業化使國內的稻米生產中心從南部向北部轉移,東北大米生產基地遠離主要的稻米消費省份,糧食運輸系統也無法應對挑戰。從東北到主要消費市場的大米運輸成本約佔零售大米價格的30%,在旺季運輸能力難以滿足大米需求,這為企業從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鄰近出口國採購大米創造了動力。

第四,對國產大米安全性的擔憂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進口大米更具吸引力。2011年的一項研究指出,國內銷售的大米中多達10%受到汙染。其他報道顯示,隨著收入水平增加,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購買進口高價大米。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加速了國內大米的進口,以下是2018年國內進口大米的國家或地區來源。

越南:7.392億美元;泰國:5.084億美元;巴基斯坦:1.454億美元;柬埔寨:1.228億美元;老撾:3800萬美元;緬甸:3150萬美元;臺灣:1190萬美元;日本:190萬美元;俄羅斯:472000美元;韓國:71000美元;印度:42000美元;美國:3000美元;意大利:2000美元;菲律賓:1000美元。


科學閏土


我國為何成了最大的大米進口國?
簡單一點來說,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有兩個原因:
和國際市場相比,國內的低端大米價格太高。
和國際市場相比,國內的高端大米供應不足。

所以,為了降低生產成本,很多企業願意採購國外的低價大米,因為他們確實便宜,甚至比國內的稻穀售價還要更低。
也有一些企業為了搶佔國內的高端大米市場,進口一些日本或者泰國優質大米來供應市場,並且取得不錯的效果。

中國大米消費絕對以國產為主
但是,整體來說,我國每年的大米消費中,絕大多數還是以國產大米為主,進口所佔比例非常小。
根據海關總署發佈的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共進口稻米308萬噸,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稻米進口大國,這其中,大部分是來自東南亞各國的低價秈米,以及少量從日本進口而來的優質大米。
但是與此同時,我國每年的大米消費量卻高達1億噸以上,2018年,我國大米的產量和消費量均保持在1.4億噸以上,我國的稻穀產量也達到了2.12億噸的歷史最高水平。
整體來看,進口大米在我國每年大米消費總量中所佔比例不過是2%—2.5%左右,不足以影響大局,我國消費的大米絕大多數還是以國產為主。

中國大米缺乏國際競爭力
首先,筆者得承認,中國不僅僅是目前世界上當之無愧的稻穀產量和大米生產與消費第一大國家,但卻還是一個稻米進口大國。為什麼國產大米走不出去,國外大米卻能進來?這還是國產大米不具備國際競爭力的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還是有兩點原因,
第一就是便宜,國外的大米比國內的稻穀還便宜;東南亞各國的大米進口成本不及2000元每噸,明顯低於我國境內的大米生產成本。
第二就是國內高端大米市場存在明顯的空缺;我國進口國外大米的另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滿足國內的高端消費需求,典型的代表就是日本大米以及泰國香米。這些大米動輒售價就在幾十塊錢一斤,和普通老百姓關係不大,多被上層人士歡迎和購買。

雖然我國的稻穀種植戶這些年都在訴苦說國內稻穀價格一年不如一年,殊不知,國外的大米進口至中國,價格甚至比國內的稻穀價格還要低......眾所周知,這些年中國人的收入普遍提高上來了,生活水平也提升不少,對於高端大米的需求旺盛,可是國內可提供的供給有限,就給了國外的優質大米可乘之機。


糧油市場報


本人自己種田的說下。。

1.增產只是統計的方式不同。。國家每個鎮設幾個採點的數據,然後換算得出來的而已。。。實際的總產量,一定一定是大幅下降。拋荒和佔用的太多了。

2.進口大米,太複雜。。實際情況,還是不說的好。 知道中國大米是最好的就行了。

3.中國目前別提什麼戰略儲備,不進口糧食,三年之內能餓趴下不少窮人。

4.中國農業,目前而言沒有前途。主要原因:土地不是自己的。國家不保護種地大戶。。

5.中國完成城市化後,農業不徹底改革和不保護。。。國外聯合起來,會嚴重拖累國家經濟發展和安全維穩。。不是危言聳聽。。。

後面本人種的幾百畝田圖片,本人只種植無公害和綠色大米。。。這片土地可以,養活著一大群人了。。種了那麼多年,養活自己和老人都成問題。。哎。





水稻科學種植專家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提要:水稻生產大國緣何成為了世界水稻最大進口國?

水稻作為我們的主糧之一,自給率非常高,這一點大家想來不會有所懷疑,不過我國的水稻進口貿易量依舊穩居第一位!以2017年的一份數據看,我國的水稻進口就花費掉了12億美元,並且穩居世界第一位!排在之後的是貝林(非洲國家)、沙特阿拉伯、孟加拉國、伊朗、英國這些世界水稻產量較低甚至不產水稻的國家。那麼對於我國這樣一個水稻種植大國怎麼反而成為了世界上的進口大國呢?

比如說2018年2.0856億噸,位居世界第一位沒什麼懸念吧!科學興農認為這其中的關鍵原因還是我國高端大米供應量偏低,而且普通大米國內價位又相對不怎麼佔優勢。

對於我國糧價偏高的問題,我想大家心中應該有點數的,其實我國的生產成本比國外差不了太多,但是佔據農產品生產成本最大的一部分則是土地成本。比如說我國的土地租金一畝地則達到400-800元,而在國外如美國每畝200元甚至更低就可以拿下,而且由於機械化的實施,從生產效率方面提高很多,這也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

反觀我國農業生產現狀,小農化生產還比較嚴重,這一點是當前我國難以解決的問題,雖說實施了土地流轉政策,加速流轉進城,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機械化的實施,但是同國外農場式的經營結構相比還是差了很多。因此我國水稻價位偏高也就不難理解了。在我國眾多用糧食企業採購水稻時候,便宜的進口低價稻穀自然成為了他們的選擇對象,畢竟追逐利益才是商人的本性啊!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我國市面上的高端大米畢竟稀缺,就拿我國市場上普遍大受歡迎的泰國香米來說,就佔據了市面上大部分高端大米市場,此外被日本一些高端大米品牌所佔據。

雖說我國年度水稻進口量在300萬噸左右,但是佔據我國水稻總比例份額還是相當低,對於我國的糧食安全不會產生什麼影響,甚至可以說進口水稻也是我國為了維持我國在加入世貿組織之後的義務而象徵性的進口,當然也保障了我國市場的活躍性與開放包容性。


科學興農


300萬噸看起來多,但中國的大米進口僅佔全球大米貿易的不到10%,佔國內產量的不到5%。進口量高,可能原因如下:




首先,由於最低糧食收購價格,與鄰國如泰國、越南等相比,國產大米的價格並沒有太大優勢,加之近五年中國勞動力成本大幅上漲,也對本土大米價格上升造成壓力。


其次,中國的大米進口與短缺無關,而這更像是一項全球化下的商業活動。中國收入水平的提高促使消費者將大米消費多樣化,促進了對來自泰國香米和來自越南糯米等不同品種的需求。


另外,由於環境汙染原因,比如南方傳統稻米生產省份如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的土壤重金屬汙染嚴重,使得消費者對國產大米的安全性產生懷疑,從而更傾向購買口感更好而且更安全的進口大米。



我國的穀物自給率政策是維持在95%以上,所以行者我認為大米進口量不會繼續大幅超過現有水平,仍將在300萬噸左右波動。


謝謝閱讀,歡迎關注我,帶你說三農。

農業行者賴凌航


新農民川子為你答疑解惑!並不是我國的進口大米太多,而是全世界食用大米的國家中,基本上都會處於自給自足的狀態。畢竟大米屬於基本的糧食需求,是大家飲食的基本保證,所以那些食用大米的國家都會大量種植,這樣一來進口的自然就少了。而我國去年進口了308萬噸的大米,只佔據著我國生產稻米的2%,並不會影響國家安全。

其實很多國家的主食都是小麥,特別是歐美那些國家,所以他們對大米的需求並不是太高,不需要進口大米,只要有少部分就可以解決國內的需求問題。而我國就不同了,我國是大米的消耗大國,本身就佔據著人口的優勢,只要進口一點就會比其他國家高出很多。去年的水稻產量達2.1多億噸,用於食用的達到了1.4億噸左右。之所以會進口大米,應該是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國際水稻價格低

我國的水稻種植成本比較高,多半都是依靠著插秧的方式進行播種,這樣就會多出一筆成本,因此水稻的價格也要賣的更高一些,在3大主糧中,水稻的收購價也是最高的。雖說也有直播的水稻,但收穫量卻會低上一些。但實際上國際的水稻價格卻低上很多,特別是那些低端的水稻價格還不到1元一斤。很多企業也會收購這些稻米,這樣就可以獲得更多的收益。

2、高端大米少

其實進口的大米中,有一部分則是高端的優質大米,吃起來的口感更高一些,雖說價格比較貴,但依舊有很大的市場。但我國的高端大米卻沒有太多,多數都是普通的稻米,因此只能從國外進口這些大米,以此滿足國內的需求。

當然進口的這些大米並不影響糧食的安全,且我國已經加入了WTO,自然需要放開糧食市場,進口稻米也屬正常。


新農民川子


這還真是個問題,而且是大問題。糧食安全,關乎戰略。從戰略的高度審視,應該引起極大重視。一旦國外卡糧,後果不堪設想。美國人一環扣一環圍堵我們,不得不防。趁著進口還行,多儲備一些戰略糧,這對於應付未來可能的突發事件,是非常必要的。"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備戰,備荒為人民“。另外,再不能拋荒下去了,讓農民願意種糧,讓田地產糧,把飯碗端在我們自己手裡,這個問題了亟待解決,也必須解決!說到糧價聯想到油價,為什麼我們油價高啟?油價可高啟,糧價為什麼不能調整?調整一下糧價,多吃自己的綠色食品,少吃人家的什麼基因食品,難道不好嗎?眼光放長遠一點,困難考慮周全一些,有備無患嘛。


晦嗨


中國人有空時,去農村走走就知道了!現在的中國農村,想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已經是件不容易的事,想看看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農村生活情景,已經是奢望了!中國西北農村更加。農民種糧食養不活自已,也供不起小孩讀書,也改善不了生話,所以有很多的農民洗腳上田去城市裡打工,在農村,只剩下少量的老人在田裡農做,國家想指望這些老人能保證中國的糧食安全,是意想天開,現在,中國每年都在擴大糧食進口,這一方面有中國經濟發展帶來的消費驅動,但是,主要原因還是中國農民不願留農村幹活,而城裡想去農村幹活的,又不讓去,任憑土地荒蕪,這就造成中國糧食缺口年年擴大,成為糧食進口大國。

(碧中)


手機用戶70192089180


你說的沒錯,目前我國確實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穀和大米進口國。
2018年,我國共進口大米大概300萬噸,其中,絕大多數都是一些低端低價的東南亞大米,少量的是泰國和日本的高端大米。

我國為什麼要進口這些國家的大米呢?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我國的大米消費市場需求總量比較大,處於世界第一。我國每年的大鼓消費量大約在一億九千萬噸左右,高於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
第二,我國的低端大米沒有東南亞的大米價格便宜,我國的高端大米市場存在缺口。簡單來說就是低端大米沒有價格優勢,高端大米又供應不足。
所以有些企業為了降低生產成本,或者是迎合國內市場,只能選擇進口國外的低端或者高端的大米。

但與此同時,我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穀生產國和大米消費國,這樣一對比的話,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

下面筆者就從多方面來為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中國的稻穀市場會出現如此奇特的景象。
首先,那就是我國的稻穀市場需求量是世界第一
其次,我國的稻穀市場生產成本,以市場價格也遠遠高出國際稻穀平均價格
第三,我國的優質稻穀和大米供應存在很大的缺口,這些缺口,這些缺口很大程度上由進口來彌補
所以我們才會看到明明我國的稻穀產量已經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而且我國的到過庫存量還高居不下,但是與此同時,我國卻不得不進口大量低價或者高質的稻穀來滿足國內的市場需求。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稻穀產量,打到了2.12億噸,繼續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
海關總署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共進口稻穀及大米300萬噸以上,同樣是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
由此可見,我國每年消費的稻穀中,絕大多數都是國產進口所佔比例不足3%。

那麼,我國到底為什麼要進口這幾百萬噸的稻穀和大米呢?其實主要有兩點原因,第一,我國的稻穀市場價格遠遠高於國際平均價格。雖然這些年我國很多到農都在抱怨稻穀的市場價格和收儲價格越來越低,但是如果和國際糧價相比,我國的稻穀價格一直是要高於國際平均水平,一早先到為主,目前我國的市場價格多2300元每噸左右,而同等級別和質量的早簽到國際均價只有2000元每噸以下,所以在一些低端稻穀供應方面,我國的稻穀市場價格優勢幾乎沒有。第二,我國目前消費市場上的高端稻穀及大米存在著很大的供應缺口。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市面上所銷售的一些高端大米,諸如泰國香米,日本大米都是這些典型代表。由於包裝品牌以及銷售等諸方面的因素,這些進口的高端大米在國內能夠賣上比較高的價格,而同等品質的國產大米卻由於種種原因,甚至出現了銷路難的問題。整體來說,在低端稻穀和大米市場,我國的傳統稻穀和大米不如東南亞,這些國家來的更加便宜,而在一些高端大米市場領域又不如日本大米和一些高端泰國大米。所以我國才會出現,雖然每年的稻穀產量世界第一但是還要進口大量的國外大米大米來彌補國內的供需缺口。


鍾情三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