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古代日本遣唐使來中國,雙方語言不通是怎樣交流的呢?

嗯嗯啊啊


首先,並不是完全語言不通。日本在隋唐以前,就開始學習中國文化。但這個過程是間接的。翻開地圖就會發現,朝鮮半島和日本本島距離很近,通過海路可以很方便的,進行溝通。日本在南北朝時期就通過朝鮮半島,學習中國文化。對於漢字和漢語,有了一定的認知。其實在這一時期,也曾經前往中國,但是由於交通不便,所以,次數不如後面隋唐時期密集。日本的遣唐使,大部分都是日本的貴族出身,在來中國之前,往往就接受了一定的漢字教育,可以與中國人進行筆談。

其次,中國古代就有翻譯,在當時被稱為通事。所以,在某些情況下,如果還是出現交流不暢的問題,可以通過翻譯。

最後,遣唐使是一個官職,日本在派遣遣唐使的時候,不會只讓一個人前往中國,實際上是由遣唐使帶領一整個使團來到中國。在這個使團當中,肯定會有漢語言文字能力很突出的人才。這些人,雖然本職工作並不一定是翻譯,但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


zyb38537240


首先要說明的是:唐朝和日本的遣唐使之間,雙方語言是非常暢通的!

一,中日交往,早期靠商人接觸

傳說徐福為秦始皇求取仙丹,東渡東瀛建立日本國,傳說不可考,但卻傳達了一個信息:秦 朝己認識日本。 其實真實的歷史情況估計更早,商朝的人善於經商,經商範圍遠達朝鮮邊界,而朝鮮與日本有商人來往。
無論哪個年代,人與人之間的簡單交流都可以藉助手勢等身體語言完成,例如啞巴,雖然不會說話,但不影響簡單的日常交流。語言不通的兩個小孩子能迅速的玩在一起,因為他們看一眼對方如何擺弄手裡的玩具就懂了。在中日兩國的成人交往中,用身體、表情、手勢等輔助語言,雙方就猜測對方的含義並模仿對方發音,第一批懂日語的人應該產生於商朝的商人群體;



二,漢朝之後主要是翻譯官的貢獻

《禮記》記載了周代以前的職業“寄”、“象”、“狄鞮”、"譯″等負責不同民族與方位的翻譯人員。西漢絲綢之路開通後,加之漢與兇奴常年交戰,管北邊語言的“譯”作用越來越大,之後"譯"便逐漸成了翻譯官的統稱。

隨著武帝的文治武功對近藩的影響極大,漢朝先進的中央集權制度與儒家文化,對周邊落後的奴隸制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與向心力,尤其是日本。

加上漢朝人從朝鮮陸續東渡到日本,帶去先進的冶煉技術與文化,落後的日本人,對漢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開始學習。1958年日本九州出土過一批陪葬物,上面有清晰的漢朝隸書文字。說明日本人漢朝時己開始接觸漢語並可能己學習。 唐代的翻譯人員叫“譯語人”,任職於鴻臚寺,此機構漢朝己有,其中有項職能便是彙報老外來華的事項。

《明史.職官志三》:“鴻臚[寺]掌朝會、賓客……外吏朝覲,諸蕃入貢,與夫百官使臣之覆命,謝恩,若見若辭者,並鴻臚引奏。”

唐朝和老外打交道的不止鴻臚寺,還有禮部。唐朝六部各施其職,禮部管教育和接待外賓。唐朝對外政策很開放,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非常繁盛,長安城內外商聚集,其中生活在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一帶的粟特人,活躍在絲綢之路上,從事各種貿易。

他們憑藉自身的智慧和熟悉各國語言,壟斷了絲綢貿易,併成為翻譯界的領軍人物。在重農抑商政策之下,又不得不依附於官府,所以他們和官府常有交往,有的用錢買官,必要時為禮部提供翻譯。



禮部帶著翻譯接待來華拜訪的外國友人。所以日本遣唐使來華時,強盛的大唐有專門的翻譯人員接待他們,再加上來唐朝之前,遣唐使早己接觸過唐朝文化,交流根本就沒有什麼障礙。

日本來唐的留學生阿倍仲麻呂和李白等人有深厚的友誼,不止中文說得很流利,還會寫唐詩。

今天的各大升學考試中,英語都讓人很頭疼,高考英語讓多少學子恨得咬牙切齒,大學四六級英語考試消磨了多少人的熱情,各種考研要考英語限制了多少人前進的腳步。

而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語言,從國家長遠發展來看,利在千秋。學好外語真的非常有用。

主要參考史料:《後漢書》 ,《明史.職官志三》 ,《資治通鑑》

歪眼小史工作室


陳賢史話


古代日本遣唐使怎麼與我國交流?

在七世紀初九世紀末,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總共派出19批遣唐使者,因其他原因真正成功的有16批。公元894年日本政府也深感財政日益無力支付,故於894年做出了停派遣唐使的決定。

首先說明,“日本是徐福的後代,當然會說漢語”的觀點在語言學上是站不住腳的。

語言不通怎麼交流?589年,隋王朝統一中國。當時,日本正值聖德太子攝政,為了加速移植先進的中國文化,聖德太子於公元7世紀開始向中國派遣使節及留學生、學問僧等,從此兩國使節往來絡繹不絕,兩國間的友好關係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這些留學生與學僧來到中國首先要學習的就是文字,其次才能學的到文化,第一批使者的學習,為之後的十幾次遣唐使者奠定了基礎。

比如日本遣唐使中的日僧空海,成為唐朝書法大家與王羲之成為好友。

743年,日本學問僧榮睿、普照到揚州大明寺邀請鑑真東渡唐朝時期鑑真東渡,為傳播大唐文化,還帶去了一批有藝術、醫學、建築等專業知識人材,並帶去了大量書籍、工具和技術,鑑真在12年間曾5次開航東渡,

李白的好友阿倍仲麻呂(晁衡)

遣唐使成員介紹:

使團官員是正使﹑副使﹑判官﹑錄事。使團成員除約半數的舵師﹑水手之外,還有主神﹑卜部﹑陰陽師﹑醫師﹑畫師﹑樂師﹑譯語﹑史生﹐以及造舶都匠﹑船師﹑船匠﹑木工﹑鑄工﹑鍛工﹑玉工等各行工匠。

中日外交上升了一個新高度,十幾次遣唐使學習了中國先進的技術,文化,語言。很顯然語言交流這些問題,更是不存在的了。





中華歷史六千年


小孩子剛生下來什麼都不懂,大人慢慢教,四、五歲的孩子基本上什麼都會了。更何況日本人剛來中國都是成年人,慢慢學中國話,一兩年應該差不多了。中國人學日本話,同樣需要一兩年。漸漸地就有了會雙語的,就可以相互翻譯了。


從不拿身份說事


當時日本、朝鮮都是同行漢字的,雖然語言不通,可以用書寫的方式表達。


德國移民205


如今民族地區的人到內地生活幾個月,就能基本交流了,古代遣唐使估計也是這樣


歷史的繁星


中日近鄰 民間互通 總有人會說兩國語言 從來不愁官方交流翻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